近十年武术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2023-08-17解雨晴常媛媛
解雨晴 常媛媛
太原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1 前言
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必须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武术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承担着重要的时代责任和使命。近十年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中华传统武术迎来了发展新契机,为武术文化研究增添了新动力。
2 关于武术文化研究的文献分析
2.1 近十年发文趋势
通过对近十年武术文化中文核心期刊,经统计发现,2012 年-2014 年是快速增长期,该论文的发文量连续两年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这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密切相关,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武术文化的研究,并出现井喷式增长。2015 年有回落现象,与2012 年发文量基本一致,增长期后研究热度相对下降的表现,恢复到初始状态。2016 年又出现显著增加,但从2017-2021年这段时期发文量逐年减少并趋于稳定,反映了武术文化研究在经历了逐年增长、下降,然后再增长再下降后,关于武术文化的相关研究基本完善,研究热度逐年下降并趋于平稳,研究视角与价值也更为理性,更有深度。
2.2 发文机构特征
近十年发表的关于武术文化的中文核心期刊共782篇,其中78.6%是体育类核心期刊,其他核心期刊占21.4%。体育类核心期刊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体育文化导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文化导刊》发文量位居第一,主要是因为该期刊是体育文化类学术核心期刊,侧重于以文化视角观察和研究体育现象,探索体育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排名第二的是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发文量72 篇,占比9.3%。该期刊自2011 年增加“民族传统体育类”栏目,每期录用2-3 篇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类文章,2014 年,将“民族传统体育类”栏目改名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更倾向于收录武术类期刊论文,每期刊发1-2 篇,增加了武术研究方向的录用比例。其次是《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在2017-2018 年期间设有“民族传统体育学”栏目,每期刊发3-4 篇民族传统体育类文章,笔者认为该期刊近十年关于武术文化发文量主要是来自这一时期。除此之外,2016 年以前,该期刊的“体育人文社会学”栏目关于武术文化的文章发出,平均每期不到1 篇的发文量。从上述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近十年关于武术文化的研究体育类核心期刊占主导地位,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体育类期刊将体育文化研究视为体育科研发展中的重要一环,《武术研究》也重在刊发武术类文章,但其他文化类期刊或政府部门主导下机构期刊发文数量寥寥无几,说明武术文化的发展主要在体育界学者较为重视,其他文化类期刊部门或机构关注度不够。
2.3 发文热点研究综述
通过梳理武术文化相关文献发现,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中国武术文化研究成果呈现多元化趋势,其中以武术文化现状分析、保护开发、传承策略为主题的研究热度只增不减,在总体数量中占有相当比例。基于此,本研究从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现状、开发保护、传承策略三方面研究内容进行文献综述分析,试图寻绎近十年武术文化发展的动态特征,为武术文化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2.3.1 武术文化发展现状研究
从客观角度把握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现状,能够精准定位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对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至关重要。郭玉成认为当前我国武术主要以技术传播为主,忽视了武术文化的重要性,并提出以文化传承为核心是进行传播的前提。国内一些学者认为武术文化要发展必须要转型,面对当前武术文化转型后产生的异化和失范现象,要以尊重传统、融合现代为前提,以满足国家需要、人民需要、自身发展需要为根本,达成武术文化转换的现代认同,以期实现武术文化现代化的转型。袁金宝表示,近年来我国武术文化主要渗透于学校武术教育、武术赛事、武术影视、武术产业四个层面,但武术文化发展仍面临学校教育外在虚胖、内在骨感,赛事举办看似繁花似锦,实则内涵虚无,武术影视作品与时代价值错位分离,武术产业发展布局无序、头重脚轻等困境。赵斌认为发展武术文化应从武术文化、武术事业和武术产业三方面着手。樊艺杰运用敏因理论阐述了21 世纪的武术文化发展趋向于国际化,在国际化交流中通过武术文化的器物层面、意识层面、娱乐层面的内容,向世界展示中国武术文化的魅力。新时代以来,我国武术文化发展面临巨大压力,王志华立足于新时代体育强国和文化强国的战略背景下提出,当前阻碍我国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包括外来文化的冲击、新闻媒体报道的缺失、传承人保护机制不完善等方面,建议借助政府的力量,构建武术文化发展新路径,实现武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王岗等人通过分析当前我国武术文化研究的方向与方法,总结出武术文化研究要坚持问题导向,立足于中国需求、人民需求、世界需求为出发点,深入探究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研究。周昇媚等人认为新时代我国武术文化发展面临濒危失传、现代武术与传统武术文化冲突、传统武术文化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矛盾,提出武术文化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朝着向现代化转型发展为根本遵循。朱大梅等人对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的理念与维度进行深究,认为武术文化发展要坚持守正创新,坚持树立时代意识、群众意识和明德意识。赵歆利用传播学等多学科交叉理论进行研究,认为中国武术文化生存空间日渐窄化、社会认知存在偏差的困境,需要借助新媒介的传播效应,为武术文化的传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上述十几篇文章是对近十年武术文化发展中所处的困境及发展境况作出简要概括,进一步表明武术文化要发展就必须转型,并对为什么转型、以及如何转型的问题做出重要论断,为武术文化的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与方向把握。
2.3.2 武术文化保护开发研究
研究武术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有利于完善我国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对指导地方武术文化资源开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在武术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关系的论述中张龙表示武术文化的开发需要市场的参与,市场开发本身不会损害武术文化的保护,相反,市场开发对武术文化的保护具有一定促进作用,而市场开发的手段才是影响武术文化保护效果的主要原因。2012 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体育文化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发展体育产业,推动体育文化建设”。在政策文件的推动下,我国武术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工作也逐渐向产业化方向转变。在武术文化的保护研究中,周汉毅等人认为传承人的保护是文化传承的关键,政府对传承人主体保护起到主要责任,利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对传承人的武术展演形式进行拍摄保存,同时提出武术文化的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尤为重要。蔡莉等人认为数字化保护是武术文化资源实现现代化转变的有效手段,通过建立武术文化资源数据库,促进传统武术文化向现代化转变。胡宇等人提出当前武术文化保护制度不健全,保护意识淡薄,资金匮乏,专业人才短缺,法律法规尚未完善等问题亟待解决,并进一步提出了可行性路径。武术文化的开发研究中,刘冰认为要实现武术文化产业发展,首先建立武术文化品牌,利用武术展演、培训、影视等功能吸引大众文化消费,拉动当地经济增长,获得多方面的社会效益。王岗等人对武术文化资源向产业化转变进行探讨,指出我国武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配置不健全等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坚持以文化发展为根基,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促进武术文化保护与创新工作协同发展。黎桂华提出建立武术文化产业标准化是武术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李凤梅等对京津冀武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中发现,武术文化资源的开发对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促进武术人员就业率、增强武术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但就目前形势来看,武术文化开发面临开发创新空间和品牌意识不足等开发困境,建议增强地域文化特色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逐步增加资金投入,建立全方位宣传力度,促进武术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袁进业等人从场景理论出发,认为武术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对构建政府与民间合作、保护传统武术项目、扩大传播范围、增进民众参与度等具有重要启示意义。这些论文在武术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中综合强调了保护开发工作要立足文化发展根本,不能以破坏武术文化的生态环境代价进行开发,武术文化与当代社会融合过程是人类社会文化进步的表现,这为新时代以来武术文化的开发保护工作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为我国武术文化的创新发展开拓新思路。
2.3.3 武术文化传承策略研究
传统武术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与儒释道精神,追崇礼让文雅、平和仁厚的理念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武术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文化承继的过程,更是培养人类树立正确思维方式的教化过程。赵进从社会学角度揭示了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现代竞技武术发展出现不平衡和断层的原因包括社会转型发展速度过快,改革开放后群众对西方体育文化的接纳,竞技武术的过度商业操作和传统宗法制度的局限等因素是阻碍武术文化传承发展主要原因。刘宏亮等人以鲁西南传统武术为案例进行研究,发现武术文化传承困境主要包括当地经济制约、政府职能不健全、文化生态环境失衡等原因,提出积极恢复文化生态环境,增加资金投入,做好武术文化传承的长远规划,不断优化升级武术文化的传承治理方式。吕晶红认为武术文化传承要厘清传统武术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在武术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生产,增强武术文化研究与传承实践的良性互动。范铜钢等人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论述了武术文化存在保护工作观念固化、两极分化、创新点不足等问题,并指出武术文化非遗保护传承工作需要建立统一的申报系统和标准的评审系统、规范的查询系统,促进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王岗等人对城市化进程中面对武术文化的传承问题,提出要为传承人提供硬性和软性环境,确保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加强传统武术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话,让传统武术文化在社会发展中找到归路。吴永存等人立足于全球化发展背景阐述了我国少数民族武术文化面临生存状态不佳和传播力度不足等问题,认为武术文化传承应注入到武术教育中,拓宽武术文化传承空间,利用新时代媒介资源,对武术文化进行包装宣传,加强国际间武术文化交流。温搏等人在高校武术文化传承问题上认为高校武术文化发展传承应加强文化认同,并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突出自身文化优势,坚守以文育人的教育理念,不断拓宽高校的武术文化传承发展空间。李金龙等人对传统武术文化中师徒相处规范的传承应该进行选择性扬弃和创新性转化,转化为当代可利用的师徒道德规范,促进社会文明发展和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任婷婷等人提出武术文化的发展传承要以增强文化凝聚力与文化自信为目标,走文化自强的发展道路。韩晓明等认为武术文化传承应立足于回归武术本体,保护发掘传统武术村落空间,延续文化记忆,体现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与差异性。车璐等人认为当前武术文化传承面临方向迷失、环境不利、渠道受限、人才匮乏等问题,提出要重构武术文化形象、加强文化引领、拓宽文化传播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杜俊儒认为要突出对武术文化的本源认知,注重武术的德性教育,坚持守正创新的传承理念。
3 结语
从近十年武术文化研究综述分析来看,研究的文献数量与相关政策文件的颁布有一定相关性,并呈现周期性变化。关于武术文化相关研究的文章主要来自体育类核心期刊,期刊栏目设有民族传统体育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是收录武术文化相关论文的主要来源。从武术文化发展现状研究来看,国内大多学者认为,武术文化要发展,就必须转型,但转型后怎样让民众更好地去接受传统武术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武术文化的转型发展面对大众的质疑如何做出有效回应等方面的内容还有待研究。在武术文化保护与开发研究综述中不难看出,提出的保护与开发策略过于笼统,没有对各级各类武术文化做出精准施策,研究深度不够。武术文化传承策略研究成果显著,传承责任主体模糊不清,武术文化的传承是由多个主体构成如,政府、学校、社会以及传承人、武术习练者等,应结合实际情况,针对不同身份的传承责任群体提出具体传承策略,促进武术文化代际相传、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