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角下传统武术发展的现实困境与策略研究
2023-08-17游聪
游 聪
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建设文化强国历程中的导向思想和缔造传统武术现实实践与思想理论的主要精神动力是文化自信。[1]传统武术“天人合一”的思想延续千年,如今却屡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致使传统武术陷入“误读”的困境。而对于传统武术的文化觉醒、体育化以及去技击化的再认识,有利于体育人文精神的再融合及传统武术文化的再创造。传统武术是一种通过身体动作和身体符号来阐释中国传统文化载体与输出的形式。[2]本文从文化自信视角,了解传统武术的价值,探讨其传承与发展存在的现实困境,并提出有效策略。
1 文化自信视角下传统武术的现实价值
1.1 具备生命力持久的文化价值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灵魂,也是传统武术传承的保障。一种文化价值观导向就是文化自信的本源实质,是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生产与再生产的前提。文化自信昭示着传统武术文化的民族特点,保障着传统武术文化不断传承。保护传统文化可持续性生命力是传统武术的本质文化价值,其核心要义是技击,是对武术理论与实践的支撑,也是追求民族精神的不竭动力。要注重传统武术文化价值的当代自信意义与存在意义,在文化自信基础下,传统武术极具发展潜力,通过探寻和保护武术拳种的当今文化价值,是传统武术发展进程中对于文化本质匮乏性的本体反思;同时是传统武术从体育迈向文化之路上的自我调和。传统武术强调的是自身主体性延展,在客观价值出于合理且悖论张力阶段性矫正情况下,大众对传统武术文化的诠释会更加深刻,将是传统武术文化创新为可持续生命力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是坚定传统武术文化同体育本质并进繁荣格局的重要基础。
1.2 促进文武发展培育观的教育价值
文化自信的精神深意是巩固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传统武术而言,实质是加深公众对武术价值观的了解,促进人们遵守武术行为准则与实践行动,也是人的全面性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这种有助于生命成长的文化自觉行为,主要作用是向社会大众提供筛选、传播、存留与创新文化。从教育的客观性来看,受教育者可以通过武术教育方式方法凝练自己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直接感受。传统武术的基础教育价值体现在文武和内外兼修,强调身体刚健、意志品质高尚和树立文化自觉。[3]传统武术作为多元性与发展性兼备的身体文化,具备文化与技术体系等两重教育价值。同西方体育教育与教学的体系观念相较,中国式的体系观念更注重传统武术与个体文化之间的价值一体。传统武术文化作为彰显文化自信的客观载体,滋育了受教育者的爱国主义价值观。传播手段的多元化促进了传统武术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紧密联系。教育价值是不容轻忽的教育资源,是传统武术文化向教育精神转向的主要方式之一。在传统武术教育活动中坚定文化自信,同时为受教育者注入传统武术文化。
1.3 建设以身为度生命观的健康价值
传统武术自古至今都有强身健体和修养身心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传统武术的技法深受《易经》中身体思维方式的观念,彰显了其对身心发展的健康价值,体现了“以身为度”的价值观。对于文化自信的承载者而言,对武术文化自我变迁的位置的认知举足轻重,源于对多维武术文化内蕴的合理性审视。[4]文化自信是传统武术在综合感知上的基原,主要通过实践者的亲身实践来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西方体育更多的是追求个人体能的极限,强调个人的胜负欲和个人荣誉,容易导致机体出现损伤,而传统武术更加注重对人生命观的育化,本质上是对人身体动机、情感、知识与思想方面的多维升华。从提升公众健康水平的客观格局来讲,传统武术本质属于内外、文武兼修类别的体育项目,可以通过练习增强身体的平衡性、力量性、柔韧性、方向性与灵敏性,长时间的练习可以改善练习者的心肺和呼吸功能。
2 文化自信视角下传统武术发展的困境
2.1 稀有拳种的濒危造成文化流失
古代哲学家提倡的思想境界是“天人合一”,倡导的天地之道是“刚健、中庸、生生不息与文明”。[5]然而,近现代西方文化逐渐渗入,倾向于西方文化的公众思维开始产生,甚至做出跟随“山寨版文化”、欣赏“欧美式学风”等诋毁传统武术行为,还应生出“中国的月亮没外国圆”的荒诞想法和“文化怯懦”的荒谬心境。同时,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还有社会公众的生活作息和方式,包括运动习惯和对健康的理念。练习传统拳种的群体在时空范围上逐渐萎缩,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致使传统拳种的生命力开始缩短,稀有拳种能打、修身、搏杀和养性的要义逐渐流失,传统器械与功法也破入尘土,文化价值流失如尘。以“心会拳”为代表的传统拳种在功能、体系和内容面临失传,传承人也濒临灭绝,还出现了传统武术劲法失真与技法缺失的问题,造成传统武术不能打的局面。因缺乏对稀有传统拳种的挖掘和保护,其文化价值无人阐释,稀有拳种成为传统武术圈里的“陌生人”,铭刻着民族符号的稀有拳法在西方思潮中没入人潮。
2.2 重体弱文的教育导向致使文化偏向
传统武术需在“武以化人和成人”等方面发挥育人的铸魂作用。传统武术的教学受到西方体育教育体系的影响,传统武术教学渐渐偏向西方体育教育理念发展,过于强调武术体育化与武术规范化的教育模式悄然产生。传统武术教育开始被动化,技能规范化的传统武术学习成为受教育者教育的主导方式,传统武术的文武、内外兼修的教育理念开始弱化,本质教育精神开始偏离。在价值观念与精神方面不能展开多维度的自主性选择权力,致使青少年在表达上喜欢武术,在行动上不愿学习武术。重体弱文的模式对传统武术教育的价值理念开始走向弱化,是对教育体系“五育”并举资源的浪费。在文化自信视阈下,需要从小对受教育者传达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助力传统武术重回教育场域,扎实有效地推动武术在“武以化人和成人”方面的教育进程,消除受教育者错误的文化偏向,才可能从根本上实现传统文化的真实性价值。
2.3 模仿与追随式身体行为导致文化异化
传统武术由技击的攻与防组成,动静皆是身体运动,“刚柔并济”“神形兼备”是身体文化的内涵行为,是传统武术最基本的技击文化属性。伴随传统武术入奥的意愿,其核心技术开始转向西方技击技术的“操向化”,技击的身体行为迈向追溯与模仿式道路,从根本上异化了传统武术的健身价值,大众对传统武术的价值认知开始转化。可以看出传统武术发展一直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传统武术发展的状态不稳定,而“文化无知”表现为过度化的模仿,与文化自信之间的反差要引起重视。从传统武术的当代发展来看,此类行为是因为“过度模仿”,致使传统武术迷茫,主要体现在武术两次申奥的失利,因其丢失了传统武术的原本特质,传统武术的发展开始“异化”。过度学习西方的技击范式,无疑是传统武术身体行为文化从“适度”至“极限”的发展转折点,弱化了传统武术所崇尚的修身养性的身体行为文化。在建构“健康中国”目标的今天,如何发挥传统武术的健康价值功能,才是促进传统武术健康发展的关键。
3 文化自信视角下传统武术发展的实践策略
3.1 溯源文化认知,开拓传统武术新传承
对传统武术延展道路深思的前提是溯源武术文化认知,同时,再次开发传统武术文化价值的功用在下一次传统武术的生产与再生产时,要符合可持续文化生命力的多样发展需求。集“儒、道、释”为一体的文化基核是传统武术的基础,对“武术基础”进行适时地批判、传承与改造之后,稀有拳种成为传统优秀文化再度繁荣与发展的生长点。挖掘和传承传统武术非遗,在传统武术关键动作方面,表达的价值追求应是传统武术的原生态形式,可以以太极拳等为本源的现代式新拳种,创新三项全能的“拳术、器械、搏击”新赛制,开辟新的武术影视作品和网络热词等传播渠道;与世界传统体育文化接轨,开创适合本民族身体文化的拳种,发挥传统武术的文化价值,为传统武术开创新的传承提供空间保障。
3.2 依托文化自信,建设教育合力新引擎
传统武术的教育活动应以“尚武精神”为主要抓手,发扬传统武术尚武的习俗,坚定不移地走文化自觉道路。民族精神中,尚武精神能够是国家驱动力的根源,是一种敢于和不公作斗争的精神。尚武精神延续传统武术的内蕴,并且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研究,促进教育把传统武术纳入人才培养以及建设核心素养之上,主动迎接多元文化的冲击,避免对传统武术的信仰沦陷于道德缺失。可以挖掘传统武术的教育价值,培养青少年自立自强的精神,打造强健体魄的校园氛围,以学校为主阵地,形成家、校和社区的三方联动,形成兴趣培养、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综合性教育体系,构建教育合力新引擎。
3.3 彰显文化认同,助力大众健康新生活
要发现传统武术助力健康的主体功能,同时明确中西方运动对于身体行为文化的差异性关系,不能一味地追求西方体育对身体单向的需求。从体医融合的视角来看,传统武术对身体的康复治疗具有明显的功效,适合青、中和老年等各阶段的人群练习,凸显出传统武术的健康价值。在文化认同的语境下,传统武术文化的属性及社会功效能够促进公众身体健康,有利于传统武术的发展选择,促进其构建文化自信。将健康中国作为目标向导,强化传统武术全民健身的社区服务体系,满足社会大众对康复与健康的需求,可以提高练习者进行传统武术锻炼的幸福感,从而促进社会大众对传统武术文化的认同。
4 结语
文化自信视域下,传统武术的发展与传承创造了新的契机,了解了传统武术在文化、教育及健康的当代价值,明确了传统武术的价值是其文化自信的根本。但传统武术文化仍面临西方体育文化思潮的冲击。因此,传统武术不能过度地追求西方体育的“操向化”和规范化,应保持自身已有的优点,促进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