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学校武术教育的价值及路径研究
2023-08-17耿献伟潘有成
张 航 耿献伟 潘有成
西藏民族大学西藏民族体育文化研究中心,陕西 咸阳 712082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全面贯彻当前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武术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之一,历经几千年的传承而经久不衰,已然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气质。学习武术可以保家卫国、强身健体和延年益寿,并且武术还具有发挥人文精神作用,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具有重要价值。武术也被教育部认定为“七大校园教育运动项目”之一,如今,武术进校园的宣传已有几十年之久,却依旧不如人意,正如邱丕相所言:“武术进学校已喊了近百年,却依然显得廖落”。[1]因此,研究立德树人背景下武术对学校教育的价值及路径,让学校正确了解武术的育人价值,充分发挥武术在学校的教育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青春期的中学生正处于思想品行形成的关键时期,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对中学生的思想产生着重要影响,在享受网络便捷性的同时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华武术在学校教育当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强身健体,还有利于中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忠勇仁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因此,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学校教育中融入武术教育刻不容缓。
1 立德树人的内涵
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最早在古代就已盛行,一直传承至今。立德树人的内涵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立德;二是树人。首先是立德,在春秋时期的《左传·襄公·襄公二十四年》提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句话指出,人要想达到功名不朽或被后人所歌颂,首先就必须树立高尚的品德。这里的“德”都是指的个人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如:品行、品质、德行、道德,“立德”就是指树立正确的、有助于社会发展的个人行为准则和规范。其二,“树人”的思想最先出现在《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今天我们所弘扬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来源于此,可见“树人”就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立德树人”中,前者“立德”的目的就是“树人”,因此“立德树人”的解就是:培养有正确个人行为的准则和规范的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2 武术中立德树人的元素
中国武术在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一套价值体系,尤其是儒家提出的仁、义、礼、智、信“五常”深入其中,[3]孕育出了武术的立德树人元素。
仁,是儒学中最核心的要义,本质是关于人的道德伦理,是指一个人如何做人、如何待人、如何成人的道理。[4]武德中的仁,要求习武者要有一颗仁爱之心,用博爱的心去爱人类。从古代的习武者行走江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可见一斑。
义,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指的是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行动。[5]习武者中的“义”是依人而行的方法、途径和标准,强调人的行为须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标准。在古代的习武者中讲究的“义”是指侠义精神,这里的侠义就是仁义、信义、正义、公义的精神,在古代可助于养成心怀仁义的君子人格,成就为国为民的大义。[6]
礼,是人际交往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在儒家看来,道德仁义没有礼就不能成就,教育人民没有礼就不能完备,论辩争执没有礼就不能解决,人际关系没有礼就不能确定,可见“礼”的重要性。[5]武术中“礼”元素主要体现在对人的恭敬辞让之心,是一种待人接物的礼节。古代的习武者的“礼”无处不在,从拜师要行跪拜之礼,习武者见面要行抱拳礼,更甚者,双方进行武艺切磋时也要报出自己的门派以表示相互的尊重。
智,是儒家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中庸》指出:“知(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5]儒家所说的知识,不仅指文化知识,而且包括道德知识。文化是知识,道德也是知识,而且是根本的知识。武术中的智更偏向于道德的知识,学习武术会教会你如何尊师重道,如何与师兄弟相处,如何与陌生人接触。
信,指的也是儒学中的“诚”,诚”是儒家道德的重要范畴。孔子认为君子应当“主忠信”,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所谓“诚”,就是真诚、真实的意思。在儒家看来,这是个人内心修养的一种境界。武术中的“信”指的是诚实可靠,信守承诺。在古代的习武者中,“信”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习武时师傅就会灌输做人要讲诚信、习武者更应该有诚信以及师兄弟要相互信任的理念,这样的习武者才会被人们所尊崇。
3 武术对学生的教育价值功能
中国武术文化源远流长,其最开始起源于生产劳动,随后应用于战争防卫之中,随着和平年代的到来,武术成为人们强身健体的一项运动。武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不仅有助于学生养成坚韧的意志以及尊师重道、同学和睦的品德,还有助于学生养成谦卑温和、以礼相待的性格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1 武术有助于学生养成坚韧的意志品质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不仅包含套路、散打,还有刀术、枪术等,每一类武术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持之以恒的过程中逐渐练成。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有些动作看似简单,但是需要反复练习才能达到标准,练习过程也较为枯燥,需要同学沉下心来,不断去纠正细节。当然,在练习武术动作的过程中,难免遇到瓶颈,这就需要练习者不断纠正,不断克服,一步步的化解困难,磨炼意志。因此,长此以往的武术练习不仅仅是对学生身体的磨练,更是对学生精神的磨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养成坚韧的意志品质,在面对学习或生活不如意时,也能够从容以对。
3.2 武术有助于学生养成尊师重道、同学和睦的品德
武术作为运动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包含尊师重道、师门和睦的相处之道。古代的武术门派类似于当代的学校,古代的师父相当于如今的老师,古代的师兄弟相当于如今的同学,武术文化中蕴含着的师徒、师兄弟相处之道,对于当代师生、同学之间如何相处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学习博大精深的武术时,最开始不是学习武术动作,而是见到师父先行抱拳礼,学习动作结束时也要对师父行抱拳礼,以表示感谢传授功夫之人。在古代的习武者中,师兄弟关系都是情同手足,师兄弟们在武艺切磋过程中,尊崇点到为止,而不与现代搏击要拳拳到肉,直到打倒对方。练习武术的过程中,可以深刻感受到尊师重道、同学和睦的道德情操,有益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
3.3 武术有助于学生养成谦卑温和、以礼相待的性格
武术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融合了古代哲学和辩证法中的太极说、阴阳说、五行说和“天人合一”说等,这也导致习武人会慢慢养成谦卑温和和重礼的性格。从武术里面的抱拳礼就可以看出习武人的谦卑温和和重礼,抱拳礼的含义中右手为拳表示武,左手为掌表示文,以文盖武,左手掌中大拇指内扣就表示了一种谦卑。另外,练习武术太极会让人形成温和的性格,比如,太极拳,就将松沉柔顺、圆活畅通、连绵不绝演绎得淋漓尽致,我们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会逐渐养成温和的性格和做事稳健的风格。
3.4 武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1 世纪不再是战争年代,我们也不再依靠武术保家卫国,但处于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文化战争从未停歇。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增强中小学生的爱国情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刻不容缓。武术曾被称作国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在武术发展历程中,古有戚继光带领戚家军顽强抗倭,今有武僧一龙自由搏击出征海外扬我国术,习武人常把“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武术学习过程中,中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武术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培养爱国情怀。
4 武术对培养学生立德树人的路径
4.1 开设武术体育课
2018 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针对武术进校园讲到覆盖教育的各个学段,从小学到大学,我们把这项工作看成是一个固本工程。[7]体育课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是学生加强身体素质教育与体育教育的重要基础,也是每位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更是固本工程的重要途径。经过实地调查发现,为了增强体育课的多样性,部分学校逐步开设多元化的体育课,但主要集中于球类运动,只有少数开设了武术体育课。开设武术体育课,体现了学校对于武术教育的重视,同时也会加强学校武术学习氛围,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武术,感受到武术的魅力,在实际学习中,感受到武术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学校也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加大武术教学的经费投入,建设学校武术教学场所,拓展武术教学项目,为武术教学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4.2 将武术融入课外体育活动
体育发展程度的高低与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优劣直接挂钩,[8]所以要将武术融入课外体育活动当中。在实地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大多数学校,武术老师的配备并不充足,大多数学校并没有武术体育课程,即使部分学校开设武术体育课程,但对于武术的教学较浅,难以深度展开武术教学,对于武术教育的深入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将武术融入课外体育活动,让热爱武术的学生能够利用课外的时间深入了解武术,学习更深层次的武术内容,激发其对武术的兴趣,针对热爱武术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安排合适的教学项目对其进行指导,并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动作进行纠正与讲解,这样既能够有效提升武术教育的实效性,还能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深刻感受武术蕴含的民族精神,加强学生学习武术氛围,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的。
4.3 加强武术专业教师的引进
2018 年,体育局和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就联合印发了《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其中明确指出了要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在青少年中的推广与普及,鼓励各地举办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民族式摔跤、赛马和龙舟等项目的比赛、交流和展示等活动,发展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9]在政策的推动下,大部分学校把武术纳入体育教学课程标准中,但大部分教武术的体育老师都没有接触过武术,武术教学的技术不正确,所以武术的教学很难继续开展下去。一个学校一个武术专业教师都没有,不仅无法维持武术技术动作的教学,更难输出武术里蕴含的立德树人元素。所以我们每一个学校至少引进一名武术专业老师或者外聘具有教学资格的武术教练,这样不仅是技术的支持,也能使武术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只有受过专业武术训练的人才懂得武术中蕴含的精神,才能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植入立德树人的元素。
4.4 深入挖掘武术的思政元素
武术具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和思政优势,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10]其中,武术蕴含了丰富的育人元素。首先在大的层面,蕴含着爱国情怀和保家卫国,小的层面具有见义勇为的精神、尊师重道的品德和遵守规则制度的习惯,对于个人具有修身养性和锻炼意志的益处。武术虽然有众多的育人元素,但在校园武术教学的过程中,很少融入思政元素或者融入的育人元素单一。因此,首先学校成立专门的教研组,探讨并挖掘武术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然后思考如何将武术的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当中。其次,老师作为课程思政的主体,在进行教学前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将武术内容设计得更加精细化,在武术课教学的各个阶段进行引导,实现身体教育与思想教育完美融合。最后,重视武术思政元素挖掘的重要性,武术发展至今在国家发展和教育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其优秀的思政元素,所以要重视武术的思政元素,以达到武术的立德树人作用。
4.5 武术教学技术和人文素养并教
毛泽东曾在《体育之研究》中评价道: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11]体育,作为“五育并举”教育主体格局构成元素之一,在思政育人方面拥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而目前的大部分体育课只有技术教学,很少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没有充分发挥出体育课的思政育人功能。我们要改变以前的体育教学模式。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最基本的抱拳礼培养学生的尊师重道精神,在武术动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讲解武术动作的由来和如何运用,例如,抱拳礼应该应用到见到师长时行礼,在讲解过程中就可以慢慢引入人文素质培养,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又对学生进行了立德树人的培养。
4.6 举办武术交流会
要发挥武术的立德树人作用,首先得让武术进入校园,而体育项目要想进入学校,必须具备以下要素:一是对学生教育具有价值;二是具备开展条件;三是学校领导支持。[12]其中,第一个条件满足是毋庸置疑的,从古至今,武术一直都体现其教育功能,具有传授武术功法的教育功能,到现代学校武术中起着身体与品德教育的功能。学校武术开展的条件比竞技武术开展的条件低,学校武术不需要以比赛取得优异成绩为目标,而是以锻炼学生身体和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为目标,所以学校武术的开展只需要一块空旷平整的场地即可,大部分学校都能满足这个条件。武术进校园的困难点就在于,学校领导大部分对体育的武术项目接触较少,对武术的印象更多是通过影视剧,而电视剧中的武术大部分展示都是门派之间的恩怨,打打杀杀,这导致人们对武术的印象是学习武术会让学生之间相互打架,会加大学校管理的难度。其实相反,通过武术的立德树人功能往往会降低学生之间的打闹现象。所以,通过举办武术交流会,邀请各个学校的领导进行学习交流,先让领导了解武术的功能和价值,这样才有益于武术更好的进校园。
5 结语
总之,武术具有丰富的立德树人价值,但武术进校园已有百余年,效果仍旧不理想。本文通过研究武术中所蕴含的立德树人元素,结合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发现学生练习武术,有助于学校培养有个人行为准则和规范的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同时,从研究武术文化价值的角度,发现武术具有丰富的立德树人文化价值,为武术进入校园提供理论支撑,以达到推动武术进校园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