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1365”体系建设,全力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
——新冠疫情防控启示与思考
2023-08-17陈玉国
陈 良,陈玉国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山东 济南 250012)
三年多来,我国经历了极不平凡的抗疫防疫历程,取得了新冠病毒疫情防控重大的决定性胜利[1]。尤其是2022年底到2023年初,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坚决贯彻执行国家和山东省委、省政府有关决策部署,以“保健康、防重症、降病亡”为目标,动员包括急诊科医护人员在内的全院干部职工,发挥医院疑难急危重症诊治的体系、队伍和技术优势,坚决扛起急危重症救治任务,全力作好各方面准备,贯彻“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团结协作、及时沟通”工作方针,形成了具有齐鲁医院特色的“1365”体系化工作布局。
1 应对疫情重症高峰,形成齐鲁医院特色“1365”体系
坚持“一个目标”,实现急危重症一体化救治,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发挥齐鲁医院急危重症体系化建设基础和多学科综合优势,突出急救战线前移,构建院前急救、院内急诊与重症监护救治“三位一体”的全链条急危重症救治体系,全力实现“保健康、防重症、降病亡”的目标要求。
坚持“三个统筹”,实现急危重症诊治资源高效精准调配,即统筹全院医护团队、抢救设备和病区空间,坚决打破学科、科室和病区单元界限,加强人员编组,统筹做好急诊急救医疗资源扩容布局;统筹全院床位,全院非手术科室均调整为综合内科病房,急诊科值班医生可开具所有病区住院票,做到“应收尽治”;统筹医护力量,全院医师由医院统一调配,成立急危重症专家指导、气管插管应急保障、急诊心脑血管介入治疗等工作组,确保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坚持“六项准备”,实现急危重症诊治精锐出战。首先强化思想准备。医院党委向全院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医务员工,团委向全院团员青年发出备战迎战倡议书,进一步统一思想,达成迎峰过关共识。其次强化物资准备。建立与供应商密切协同的物资保障工作机制,实现急需物资设备输送调配的“绿色通道”;加强物资动态调配,建立重点物资清单逐日盘点机制,根据临床需求做好动态计划调整。第三,强化设备准备。根据重症监护病区扩容需要,“内调配”与“外购置”双管齐下,加大相关抢救治疗设备的配备。第四,强化药品准备。依托政府支持平台建立防疫药品联动调度机制,建立急需用药“绿色通道”。建立急救药品调配工作组和药品使用日跟踪评估机制,优化急危重症救治药品24小时院内物流服务机制。第五,强化空间准备。抓住发热门诊、急诊科和重症监护病房3个关键环节,迅速实现救治空间扩容。第六,强化人员梯队准备。建立一、二、三线急危重症医护应急梯队,总人数近2000人;制定急危重症救治医护人员培训方案,进行床旁急危重症护理培训,组织开展线上线下理论知识培训近3000人次,梯队人员培训率和合格率达100%。
坚持“五个确保”,实现急危重症救治效果最优化。首先确保发热门诊流通。坚持发热门诊24小时开放,配备发热门诊医护梯队,加强医护人员培训,重点提升感染患者识别、病情评估和应急处置能力,有效分流。其次确保急诊通道畅通。坚决落实“应收尽收、应治尽治”要求,对兄弟医院转诊和跨区域转运患者无条件坚决收治。科学合理编排急诊班组,组织动员全院科室支援急诊工作,建立急诊应急救治梯队,保障急诊急救体系正常运转。第三,确保重症救治顺通。全面打通发热门诊、急诊和重症监护,实现“三联三通”,急诊住院患者入院等候时间从48小时缩短至24小时。第四,确保后勤保障有力。组织调度管理后勤部门,对急危重症救治提供体系支撑,聚焦医用氧气、应急消杀和膳食供应3个重点环节,建立24小时供氧巡检调度机制、医疗垃圾及时处置机制、应急消杀动态服务机制和膳食供保机制。第五,确保医院运行安全。针对员工“非战斗减员”造成的医院运行困难,依托“9+10”疫情防控责任体系加强责任落实;定期不定期组织安全巡检,对水、电、气、暖等重要风险点实施24小时动态监测,最大限度地消除安全隐患。
2 建立大急诊急救体系,应对各类突发卫生事件
我国幅员辽阔,地质结构复杂,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以及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较高[2]。面对这样的现状,尤其是过去三年新冠抗疫防疫历程,提示我们要高度重视急诊科建设,加强人员配备和空间布局的优化,不断优化各类救治流程,突出急救展现前移,实现院前急救和院内抢救高效衔接,建设大急诊急救体系,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对急诊急救的需求。急诊科应该结合时代与人民的需求,充分发挥学科自身优势,勇挑重担。
首先,应对各类突发卫生事件是急诊科天然且义不容辞的责任。结合我国卫生部门设置现状以及各类突发卫生事件处置过程[2,3],必须要加强急诊科人员梯队建设,做好急诊科空间布局优化,实现平疫结合,既要满足平时急诊科救治需要,又要满足各类突发事件的要求。目前没有哪个学科愿意或者有能力解决突发卫生事件,急诊科有明显的优势,通过梯队建设、人员整合和空间布局优化,建设大急诊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整合各类资源,主导解决各类突发卫生事件。其次,应对各类突发卫生事件,就要进行不断的内部革新[4]。应对各类突发卫生事件,急诊科需要针对突发卫生事件进行分类、整合并总结其特征,制定各类应急预案,强化应急演练,不断优化救治流程,最终实现面对各类突发卫生事件,急诊科医护人员可以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最后,急诊科医护人员顺利通过新冠疫情救治高峰的艰苦考验,也印证了急诊科这支队伍值得信赖,这为急诊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急诊科可以依靠这支队伍进行深入学习,不断引进新技术,优化医疗服务同时开展科研和教学活动,达到医教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进入良性发展的高速道路。
通过过去三年的抗疫防疫历程告诉我们,依托急诊科建设大急诊急救体系,整合各类医疗资源,加强人员梯队建设,优化空间布局和各类救治流程,是应对各类突发卫生事件切实有效的正确途径,急诊科必须把这项艰巨任务承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