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工智能背景的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质量提升研究*
2023-08-17朱洲
朱洲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校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使得人才培养能够有效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当前高校不断深化对学生的人才培养机制,在专业课程教学之外,对学生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创新意识与就业能力,关注当前不同行业对人才需求的最新动向,丰富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内容。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中具有较强的运用价值,有利于促进创新创业课程的变革创新,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运用优势,构建灵活开放的课程教学体系,提升高校双创课程的教育效能。
1 人工智能视角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人工智能技术当前在多项领域中均被广泛运用,具有人机交互功能,能够实现对大量数据的集中处理与数据挖掘,通过一定的算法运用与技术操作,使得机器能够完成类似于人类的工作。人工智能的记忆力与思维力卓越,感知能力非常强大,具备较强的自适应能力和深度学习能力。随着当前经济建设的深度发展,为了对社会输送更高质量的人才,当前高校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工作理念融入于专业教育工作之中,由此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在专业课程教学之外,对学生进行更高维度的培养,引导学生在一定的场景之下,能够有效运用所学的课程知识内容,具备较强的实践运用能力。
在当前数字化、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当加强与专业教育工作之间有效融合,不断挖掘专业教育潜能,更好地迎合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为此在双创课程建设活动中,更好地发挥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的运用优势,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素养与人工智能素养,结合不同的专业与学科建设,提升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更好地提升高校人才教育质量[1]。
2 基于人工智能背景的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质量提升策略
2.1 利用人工智能呵护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激情与热情非常关键。因此利用人工智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由此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学生“我敢闯、我会创”的创业精神与意识,创新创业课程生态圈,构建孵化基地、众创中心,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课程学习氛围,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全员覆盖。按照先基础后高端的管理方式,在高校中,构建全程双创育人氛围,从课内、课后,走向地方,服务社会,增强课程教学活动的实践性与丰富性。在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之下,优化课程资源开发,增强课程教学的创造性。
结合当前最新的经济形势报告,对学生开设在线开放课程和创新创业指导课程,利用丰富的互联网教育资源,对学生提供视频、慕课等多种类型丰富的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与专业课程教育工作之间的有效融合,促进学分制度改革,强化学习认证,与高校专业课程建设工作相结合,挖掘学生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兴趣点,结合高校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定位,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加强学生和人工智能企业之间的联系,对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训实践,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开拓学生视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对学生解读当前最新的创新创业政策,使得学生掌握当前国家政策目标、创业条件及各项优惠政策,包括对绿色环保产业的政策支持等,当前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与税收减免,这也给学生创业就业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2]。
2.2 构建人工智能技术的智慧课堂
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强互联网资源整合和传播,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智慧课堂,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实现互联网与教育的有效融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和丰富教学内容。联合利用投影、多媒体课件、粉笔、黑板等多种教学手段,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对课程教学内容构建多种呈现方式,包括声音、动画、文本、图画等,由此构建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课堂。对学生构建交互式学习方式,包括提问回答、课堂签到、课堂签到等,与当前行业发展特征相结合,不断调整与丰富教学方式,利用多项时代要素,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利用智慧课堂,对学生构建全环节、全过程、全方位管理机制,由此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不断深化课堂组织管理,完善教学内容与成果评价[3]。
在理论教学之外,不断丰富课程教学操作与实践部分,加强对专业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培训。不断丰富学生有价值的实战经验,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工作相结合,不断创新创新创业课堂模式,深化课程教学结构,有效迎合当前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基于因材施教原则,不断深化个性化教育,通过智慧课堂的构建,更好地掌握学习的学习需求与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基于终端应用APP 数据分析功能,对教学工作进行及时调整与优化。提升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的高效、精准性,更好地实现个性化教育目标。双创智慧课堂构建中,教学目标为实现学生的全面、智慧发展,培养其核心素养。
构建课前、课后混合教学方式,构建线上学习、课中线下实体课堂教学方式,以全体学生为中心,践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生构建项目学习、问题探究学习方式。对学生构建活动进程、课堂形式、组织形式等,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对课程教学活动进行梳理,通过数据化决策,促进精准教学。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辅导与协同作业,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在课程教学活动完成之后,实现对学生动态化、全过程教学活动的综合评价[4]。
2.3 深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机制
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与专业课程建设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为此在当前人工智能的背景之下,不断丰富高校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工作,结合当前人工智能对相关行业发展的影响,对专业课程教学工作进行一定调整,在高校中开设关于人工智能相关的配套课程体系,例如编程、个性化分析、设计、包容性计算、跨媒体学习等,并为学习活动创建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与人工智能教学相配套的实验环境。进一步深化专业知识课程建设,对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开展智能化评价。专业课程建设包括专业方向、学科基础、数学基础、应用实践等,为学生创建实践项目,加强各项相关知识的融合,利用项目实训,完成专业理论知识向专业能力的转化,更好地满足当前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校内开设人工智能类知识竞赛,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专业课程知识,通过课程整合,提升学习对人工智能的认知度和专业创新能力,利用多项要素培养学生科学性逻辑思维发展水平,促进学生更好地深化职业规划与发展。
利用人工智能,构建“互联网+”新业态,结合学生的具体专业,不断丰富学生创新创业的教学资源库,构建虚拟仿真软件,联合运用教学课件、音视频素材、数字教材等多种教学手段,对学生设置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为学生提供系列在线课程资源[5]。
2.4 推进多元协同育人机制
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开展过程中,顺应当前智能化发展的时代趋势,不断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在高校工作开展中不断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尤其是人工智能企业,邀请企业优秀人才在高校双创工作开展中担任项目导师,对学生创业项目的开展给予一定的市场引导。
基于人工智能,创立校企合作平台,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机协同素养、学习与探究能力,基于人工智能,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融合与运用能力,增强学生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对高校教师开展关于创新创业的培训工作,引导教师到企业以及相关院校之中进行学习,通过校企合作以及校校互助,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丰富学生智能专业知识,能够与不同的学科知识相结合,完善并丰富教师智能专业知识能够掌握当前先进的人工智能工具与手段。基于“校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6]。
2.5 引入人工智能辅导机制
将人工智能技术辅助于学生专业学科知识的加强与学习,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在提升学生择业与就业能力时,不断完善学生的社会技能结构,结合当前就业岗位的智能化发展趋势,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进行实施调整与管理,以此检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成效。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更好地分析与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与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需求相结合,对学生构建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分析不同专业的职业取向与行业发展最新动态,由此进一步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基于人工智能可能在未来会取代重复性劳动者的背景,促进学生在创业与就业时,把握这一发展趋势,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格局与发展特征能够形成一定的认知与体会。在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中,分析人工智能对社会经济结构可能带来的影响,为此在就业与创业时做好一定的思想准备工作,积极学习“人机交互”机器语言,在创新创业中提升自身多元沟通能力,在专业学科学习中更好地完成职业身份的调整与转变[7-8]。
2.6 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教学评估机制是创新创业教育持续开展的保障,为此不断完善教学评估机制,不断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活动,更好地促进“双创”战略的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中,评估专业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活动的具体落实,运用科学手段综合评估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为专业教育教学提供参考与指导。教学评估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不断完善教学工作,构建系统性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构建社会实践、教育教学、市场对接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使得人才培养能够更好地对接市场。在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构建明确清晰的创新创业教学评估机制,增强专业内部评价的主动性。不断优化评估指标的制定与实施,构建追踪评估机制,更好地分析课程活动的开展情况。制定评估机制,不断完善学生的自我评估,使得人才培养能够更好地迎合专业建设的时代需求。专业教学评估过程中有效落实至各个专业建设活动,划分评估各项指标,不断完善季度、年度创新创业考核机制,实现对创新创业教学活动的综合考察与评估,及时发现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的问题,予以完善。邀请创新创业专家对高校各个专业创新创业活动开展综合评估,提升评估指标的专业化、合理性,以此更好地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3 结束语
在当前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中,人工智能技术具有较强的运用价值与空间,进一步丰富了高校双创课程的生态教育机制。增强课程教学活动的实践性与丰富性,优化课程资源开发,增强课程教学的创造性,深化个性化教育,构建课前、课后混合教学方式,采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深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机制,推进多元协同育人机制,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提升高校课程建设的深度与高度,更好地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增强学生综合运用技能,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不同行业的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