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写作与新闻采编的融合与创新
2023-08-16梁莹
梁莹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写作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领域,提高了行业整体的工作效率,尤其是新闻行业,使得新闻的内容生产变得更为高效,但同时也给新闻采编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新闻采编亟须在内容、选题及技术等方面进行新的变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本文从人工智能写作的产生背景出发,分析了现阶段人工智能写作在新闻采编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性,探究人机共谋的优化途径,提出新闻工作者应通过进一步增强“四力”来增加新闻采编的“含金量”,优化流程提升新闻采编效能,拓宽应用领域探索新闻生产应用新场景,与“机”共谋推动舆论正向传播,让人工智能写作技术成为辅助新闻采编工作的得力工具,推动新闻行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人工智能;写作;新闻采编;融合与创新
现阶段,人工智能写作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领域,提高了行业整体的工作效率。尤其是新闻行业,基于人工智能写作强大的数据收集和分析算法,新闻的内容生产变得更为高效,目前已在体育、财经新闻生产领域得以应用。2022年,ChatGPT应用软件问世,更是对新闻、文学、广告、教育等众多领域的生产工作造成了一定冲击,影响并改变着新闻行业的产业链。[1]在此背景下,新闻行业需要应对新变化,以人为中心,融合创新人机交互模式,共谋新闻业的未来发展。
一、人工智能写作的诞生背景
人工智能写作又称“机器人写作”,它在新闻行业的应用中主要指采用算法模型、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NLP)等技术,自动进行信息采集、算法分析、智能写稿、审核签发等生产流程。在新闻生产过程中主要是指新闻稿件的智能生成和分发。人工智能写作新闻产品最早出现在2006年,由美国汤姆森公司研发的人工智能系统生成,当时生成的一篇专业的金融报道仅用了0.3秒,是人工智能写作在新闻生产领域的初步尝试。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2019年,新华社成立了首个智能化编辑部,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地融入新闻生产全流程,为新闻领域提供了一套更加智能化的生产方案。[2]目前,新闻业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已涉及新闻采集、写作、呈现、分发、反馈、交互等各个环节,如自动化新闻写作、视频图像处理、个性化推荐、用户订阅、用户互动等。伴随着技术的成熟和革新,传统的新闻行业也必然会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人工智能写作将会被应用于更多的新闻领域中,服务于新闻产业的创新发展。
二、人工智能写作在新闻采编应用中的优势与局限性
(一)人工智能写作在新闻采编应用中的优势
1.打破时空限制,内容生产快速高效
时效性是新闻重要的特性之一。人工智能新闻写作打破了时空的限制,通过庞大的数据库可以实现快速的信息捕获,结合自然语言处理、既定模型分析进行快速撰写,实现自动化新闻采编,使新闻内容的生产变得更加快速和高效。例如,新华社的“快笔小新”机器人在3秒内即可完成一篇稿件的创作,而这一过程最快也要花费新闻工作者十几分钟的时间完成。[3]所以,人工智能写作应用于新闻采编领域中最重要的一个优势就是提升新闻报道时效性。
2.逻辑功能强大,个性化传播效率高
人工智能技术使得“用户画像”更清晰,通过优化算法的强大逻辑功能,抓取有效信息,为用户量身定制内容并进行精准推送。同时,通过大数据技术对用户个性的统计分析,进行个性化、对象化、差异化的内容生产,进而推送更个性化的新闻内容,提升新闻传播的效率。
3.节省人力、物力,解放部分生产力
人工智能写作重构了新闻生产流程,解放了部分生产力。以往的新闻稿件写作通常要经过五大步骤,即新闻来源获取、素材收集、内容制作、内容审核、产品发布。[4]在信息化时代,新闻素材的采集摆脱了以往依赖于新闻采编人员实地考察的限制,新闻采编人员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写作机器人关键词输入,实时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资讯。随着人工智能写作技术的升级迭代,部分新闻工作者在将来有望彻底从机械化的生产工作中解放出来,转向更具深度的人文关怀新闻采集工作,从而实现人机协作背景下新闻生产工作的良性发展。[4]
(二)人工智能写作在新闻采编应用中的局限性
1.数据抓取边界模糊,虚假信息误导公众
2023年微软公司推出的人工智能迭代产品ChatGPT-4逻辑功能更强大,生产效率更高。但也引发业界思考:其生产的新闻报道,是否真实、安全、可靠?在信息化时代,人工智能写作的新闻稿件中的信息文本大多是从其他新媒体平台、网站等抓取获得的,基于语料库、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无法核实新闻要素的真实性,其不仅存在抄袭或者侵权行为,也容易被网络中的虚假信息误导。用户信息的不断流动和特定场景下需求多层面、多维度的聚合,也会导致用户无法对流动的数据进行彻底删除或修正,从而造成人工智能写作时抓取的信息真实性无法进一步核对。
2.信息生产模板化,缺乏人文关怀
新闻采编人员生产新闻产品是基于对收集素材的深入理解,结合事件发生的背景和个人情感,与之相比,人工智能传递的新闻虽然有“热度”却不一定有“温度”。新闻信息的传播可以让公众真实地了解事件全貌,但在一些新闻报道中,更需要透过文字传达一种人文情感,如灾难报道、新闻时评等。[5]而人工智能写作机器人本身不具有人类的情感,作为一个拥有强大数据处理系统的理性工具,它内部具备的模板化属性可以有效提升新闻采编的效率,但其语言处理及神经网络模型依旧不能在各种信息数据之间以人类的情感去处理相应的文本信息,导致其写作的文本缺乏人文关怀。
3.生成缺乏本质探索,内容撰写深度不足
人工智能的算法运行机制决定了人工智能写作只能依靠结构化字符的组合生成新聞,无法像新闻工作者一样从整体上对新闻事件进行价值判断、本质探索。人工智能本身不创造内容,它更多是通过数据喂养、深度学习模拟人类思维和语言,仍然缺乏像人类记者那样收集和分析信息、理解背景以及做出道德判断的能力,从而确保所报道的信息准确、可信并提供平衡的视角。例如,“快笔小新”在新闻采编的过程中,虽然可以提供海量的数据信息,但是却无法生成具有深度的新闻评论和解释,这也是现阶段国内外人工智能写作应用于新闻采编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5]深度报道、人物特写、新闻评论等需要创造性思维的体裁,仍需要有经验的新闻工作者去完成。
三、人工智能写作与新闻采编融合与创新的优化途径
(一)增强“四力”,增加新闻采编的“含金量”
人工智能写作对传统新闻采编乃至新闻传播带来的挑战是巨大的。其一,传统媒体的议题设置、编排分发,主要取决于时下的热点、上级部门的指示、同行的选择和编辑记者的经验;其二,人工智能以算法挖掘“热点”,甚至制造“热点”,以大数据算法个性化推荐新闻,再加上社交媒体的受众之间相互推荐,逐漸开始争夺内容分发的主导权,对新闻价值的传播会产生偏差。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增加新闻采编的“含金量”。提升脚力,即有效利用技术的前提是深入基层,在纷纷扰扰的网络素材中挖掘“真素材”。提升眼力,要充分了解、有效把握人工智能写作的特点和优势,在智能大数据收集和分析算法技术的辅助下,广泛收集、挖掘各类有价值的新闻“亮点”,擦亮识别虚假新闻的“火眼金睛”。提升脑力,不仅仅是真实事件的记录,还要对新闻事件进行本质探索、专业提炼,产生情感共鸣和思想升华。提升笔力,不仅可以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写作,也可以利用其进行更广泛的新闻素材整理,新闻稿件的精准推送,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和信息偏好,解决新闻融合传播的难点和痛点。
(二)优化流程,提升新闻采编效能
人工智能写作可以自动抓取数据,进行文本的处理分析和发布,一篇新闻稿件只需要新闻工作者进行后期的审核即可生成,将新闻记者、编辑和分发人员从原有的烦琐、重复的工作环节中解放出来。与此同时,相比人脑对新闻信息和数据的计算、判断,人工智能写作机器人可以不受主观情感的影响,从现有数据库中精准抓取所需数据,然后根据核心算法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及处理,生成具有逻辑性的新闻稿件。尤其是面对繁杂且对数据精准性要求较高的新闻稿件,新闻采编人员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在数据方面易出错导致出现数据失真的问题,而人工智能写作生成的稿件则可以有效避免这一问题。
因此,传统媒体要对不同类型新闻进行归类,在可利用人机协同写作类型新闻的采编中,充分借助人工智能写作,优化新闻生产流程,节省人力和物力,提升新闻稿件的逻辑性和数据有效采用率。把具体、重复的文本工作和分发工作交由人工智能处理后,新闻工作者可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挖掘更有社会价值的选题中,创作更有深度和内涵的新闻报道,提升媒体的公信力、传播力。
需要注意的是,人工智能写作在新闻采编的稿件生成中,仍然存在涉及抄袭或版权纠纷,乃至更严重的新闻失实问题。如果要将人工智能写作大范围应用于新闻采编工作中,仍需要提升对人工智能写作新闻稿件的事实核实能力,强化稿件发布的审核制度。
(三)拓宽应用领域,探索新闻生产应用新场景
人工智能写作最早应用于新闻领域中的财经、体育及金融等数据化较强的新闻采编场景,这些领域的新闻文本内容模板也相对较容易设计。随着人工智能写作技术的不断升级,其应用领域有望进一步拓展。人工智能写作技术中无监督(无训练数据)的机器学习也将有望超过有监督(有训练数据)的机器学习,使人工智能写作被广泛应用于新闻采编中的多个领域[6],如在文艺娱乐新闻的写作方面,以《信息时报》娱乐专栏《烟火广州》中的新闻文章创作为例,笔者应用人工智能机器人进行同主题的写作,不到20秒,便生成了一篇以美食为出发点,描述广州城市文化的文章。[7]
因此,新闻行业应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大胆运用人工智能写作带来的新机制、新工作模式、新技术,探索新闻生产应用的新场景。基于人工智能的大数据“投喂”,可更客观地分析读者群体的真实反馈、受众的传播喜好及传播需求。比如,人民日报社的技术部门将构建新闻生产的新生态作为目标,在2022年推出了AI编辑部3.0版,进一步强化了新闻内容生产的云端化、智能化、轻量化、移动化。更值得一提的是,人民网、封面新闻等媒体基于对人工智能的掌握和研发,开展内容审核、舆情分析等业务,获得了不菲的经营收益。
(四)与“机”共谋,推动舆论正向传播
人机协作是未来新闻采编发展的一大趋势。人工智能写作效率高,数据精准,节省了人力、物力,这些都是新闻采编人员难以企及的,但新闻采编人员在稿件创作中呈现出来的价值内涵、人文关怀、深层次情感等也是人工智能写作难以实现的。对此,新闻采编人员需要正确看待人工智能存在的缺点,结合自身新闻采编优势,将两者进行有机融合,共同协作,形成优势互补,完成复杂类的新闻写作与报道。[8]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做好新闻舆论与意识形态工作,既要在内容上下功夫,也要在形式上做文章。
传统媒体的新闻采编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素养,而且工作年限越长,写作经验也越丰富,因此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提升人工智能新闻写作的高度、温度。一是人机协同,重新聚合严肃性新闻价值。娱乐新闻以及社交媒体信息偏娱乐化的推送,让新媒体渠道的新闻可信度大打折扣,传统媒体采写的新闻,严谨、专业,在读者群中具有权威性、可信度,人工智能的“操作者”“管理员”在进行顶层设计时,可以以严肃性新闻为导向,利用人工智能挖掘线索,指导新闻记者开展采访工作。二是在人工智能新闻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新闻稿件的人文关怀。例如,新闻生产前期的数据采集及处理可以依靠人工智能写作机器人完成,但后续的进一步编写和审核则需要依靠新闻采编人员实现,从而使人工智能与新闻采编人员之间形成优势互补,提高新闻采编的效率和质量,使新闻内容兼具“温度”和客观性。三是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方法,更精准地掌握受众需求,更智能地推送个性化内容,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舆论引导。例如,严格审核过度煽情的不良内容,对优质的正面宣传作品和报道进行优先推荐,实现更大范围、更强效果的传播。
四、结语
人工智能写作在新闻采编领域中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新闻行业的革新与发展,深刻影响新闻行业生产模式的变化。然而,现阶段人工智能写作技术尚处于不成熟的发展阶段,在新闻生产方面的应用仍存在着各种问题。新闻工作者应理性看待人工智能写作技术的优势及其在新闻采编应用领域中的不足,在不断深化对新生产技术认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改进人工智能写作与新闻采编融合及创新的有效途径,让人工智能写作技术成为辅助新闻采编工作的得力工具,推动新闻行业的蓬勃发展。潮
参考文献
[1] 李靓.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策略[J].今传媒,2023(4):48-51.
[2] 李健.人工智能与新闻采编的融合与创新[J].新闻世界,2021(2):22-24.
[3] 闫成坤.人工智能写作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与反思[J].传播与版权, 2021(12):9-11.
[4] 杜林.人工智能与新闻采编的融合措施思考[J].传奇故事,2022(42):114-116.
[5] 严璐, 吴斌.人工智能浪潮袭来,新闻写作的突破与选择[J].城市党报研究, 2023(5):35-39.
[6] 格日勒图.人工智能技术下电视新闻采编的融合与创新策略[J].新闻传播, 2022(4):62-63.
[7] 李程.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采编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文摘,2022,38(9):28-30.
[8] 卫宇珂.人工智能时代新闻生产新模式:探索写作机器人与记者“人机共生”[J].广告大观,2022(6):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