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书法风格与思想分析
2023-08-16李锐范梦蝶
李锐 范梦蝶
摘 要:朱熹是宋朝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在中国历史上,朱熹不仅在思想、文化和教育等方面占据了重要地位,而且在书法领域也有较高的造诣。朱熹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一直在书法领域探索,他建立了“以理论书、传承统绪、人品即书品观、文从道中流出”等书法义理观,这些都对后世的书法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熹在书法创作方面注重“艺”与“道”的统一,提出文道并重的书法思想,反对夸张乏味的书法技巧。此外,朱熹将理学思想与书法相结合,在书法创作中融入理学思想,使书法艺术表现出独特的魅力。研究总结朱熹的书法风格和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朱熹的书法艺术特色,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南宋书坛的基本特点和思想观念。
关键词:朱熹;书法风格;书法思想
朱熹(1130—1200年),字仲晦、元晦,号晦庵。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集大成与新发展,兼具释、道哲学的思想和理论。随着宋代理学的发展,其思想逐渐融入艺术、文学、哲学和历史等方面,使得宋代的学术和思想观点变得更加成熟。朱熹擅长诗歌和书法,是南宋著名的书法家,也是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他将理学思想巧妙融入诗歌和书法创作中,对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反过来,他的诗歌和书法创作又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理学思想,二者共同构成了朱熹学术思想的核心部分。朱熹的书法风格和书法思想也受到了苏轼、黄庭坚和米芾等书法家的影响。朱熹的书法作品体现了“尚意宣情”的书风特点,著名书画家杨仁恺曾提出:“朱氏书法的时代风格和本身的特点仍然是主要的,其中自有新的因素存在着。在所有的因素里,最为突出而明显的,却是时代风格。”
朱熹在书法创作方面不仅注重表现时代风格,而且非常重视对传统书法理论的学习,并且会对书法创作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朱熹的书法笔锋沉着有力,浑然自成,目前留存下来的书法作品以碑刻和墨迹为主。朱熹将理学与书风联系起来,开创了以理为本的书法理论。他在书法创作过程中追求“自在书风”“追篆籀意”“不与法缚”的艺术意境,这些也深刻影响了后人的书法创作。朱熹的书法作品特色鲜明,并且他在书法创作上及书法理论上都表现出了鲜明的个人特色和时代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一、朱熹的书法风格特点
(一)追篆籀意,蕴含魏晋风韵
朱熹深受其父朱松的影响,非常喜爱古金石文字,这对他的书法风格产生了很大影响。例如,朱熹的“大”字是用“逆”的笔法开始,写“回”的笔法和“圆”的笔法是一样的。朱熹以缓慢的行笔方法写出来沉着稳重和入木三分的感觉,这一点与古代鼎文字非常相似,古朴苍茫的意境赋予其书法作品强烈的篆籀气息。朱熹尊古学古,也因古朴老辣的气息以及对古代篆籀的独特眼光,与唐宋的书法家拉开了距离,形成了其书法作品特有的气质。朱熹起初学习了曹操的书法,后攻钟繇的楷书及颜真卿的草书[1]。曹操和钟繇二人属于同一时代,二人的书法创作有着相同的时代特色,因而朱熹早期的部分作品也呈现出十分鲜明的“魏晋风韵”。如朱熹創作的《卜筑帖》,此作品字法俊逸,颇有魏晋书法韵味,由此也可以看出朱熹早年取法魏晋,并为之后的书法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二)取法颜真卿,钟情杨凝式
由于朱熹所处的成长环境及在家庭所受的教育,他的老师、朋友都信奉儒家学说,所以朱熹在书法上也有向颜真卿学习的倾向。朱熹一生十分崇拜颜真卿,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法努力学习颜书,所以书法作品深受颜真卿的影响。如朱熹早期的《奉同张敬夫城南二十咏诗卷》,以及他后来的《秋深帖》《生涯帖》,都受到了颜真卿“三稿”(《祭侄文稿》《祭伯父文稿》《争座位帖》)的影响[2]。此外,朱熹在其《论语集注》中,充分反映了颜氏书体的艺术特色。在行书方面,朱熹还特别喜欢五代的杨凝式。杨凝式也尊崇颜真卿,他以《卢鸿草堂十志图跋》为代表的行书在书坛上有很大的影响,他的书法与颜真卿同出一源,但笔势却比颜真卿更为凝重,章法也更为严谨,独具风格。朱熹对杨凝式情有独钟,他将其用笔粗壮圆浑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中,如在《书翰文稿》中就有明显的体现。《宣和书谱》中对杨凝式的行书有这样的记载:“凝式善作字,尤工颠草,笔迹独为雄强,与颜真卿行书相上下,自是当时翰墨中豪杰。”
(三)大字书法,独具风格
经过几十年的研习和磨炼,朱熹在书法领域有了一番造诣,被誉为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朱熹的小字婉约清秀,独具雅韵气质,大字用笔沉郁高古,厚重而又成熟,起笔时笔锋饱满、充满力量,经常出现于牌匾楹联中。例如朱熹的榜书《千字文》就是一幅宏图,一步一步,一步一个脚印,可称得上是一幅壮丽的杰作。历代书家对朱熹的书法也是赞赏有加,所以朱熹被称为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并非浪得虚名。
(四)回归自然,不与法缚
朱熹一生勤奋好学,关心国事民情,曾立志报效朝廷,献身国家民族。然而,他很少受到南宋腐朽君主的关注。朱熹在晚年已经对书法创作有了很独到的见解,打破了早年在书法创作方面的局限性,他对苏轼、黄庭坚和米芾等人书法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他在《跋张以道家藏东坡枯木怪石》中说:“苏公此纸出于一时滑稽谐笑之余,初不经意。而其傲风霆、阅古今之气,犹足以想见其人也。”由此可以看出,朱熹对苏轼、黄庭坚和米芾等人书法的态度由之前的颇有微词转变为肯定赞赏,这也深刻体现出朱熹对书法创作有了较深的认识。晚年的朱熹不仅在学养方面有了较大提升,而且在技法功夫方面也达到了较高水平,已经对书法创作有了更深的认识和领悟。朱熹在书法创作中追求一种有法却又无法的境界,如他在评价《十七帖》时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其所谓——从自己胸襟流出者。”朱熹晚年所著的《书翰文稿》和他的《秋深帖》,亦可见他的书法在继承了唐法、晋神韵的同时,也继承了宋神韵的精髓。
二、朱熹的书法思想特点
(一)“艺”与“道”的统一
朱熹的书法创作犹如诗歌创作,他主张书法创作应以“道”贯之,提出“艺”与“道”的统一,反对书法创作时使用烦琐的艺术技巧,注重书法作品的传承。朱熹的书法,体现出一种淡然从容的气质。朱熹在江西、浙东、建阳、八闽等地都有过短暂的历练,在这段时间里,他了解了不少前辈的生活情况。尤其是在他了解钟繇和王羲之的书法创作后,深觉大开眼界。他又亲眼见到了欧阳修所著的《集古录》,并为其写下了《跋欧阳修集古录跋》,以示钦佩[3]。朱熹曾提出许多融合了理学思想的“艺”与“道”合一的理论,他认为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还是一种书法家自己的心性和道德体现,也就是主张书品就像人品一样。朱熹的书法思想贯穿了理学和经学思想,是他学术思想的一部分,它以“理”“道”“善”为基础,以“书”“艺”“美”为终点,从而实现了“道”与“艺”的和谐,也反映了深刻的“理”和“道”。
(二)以“气”贯之
朱熹非常重视“气”,主张“禀气”是世间人和物不同的决定因素,他还提出了“禀气定数”理论,用以说明人与人的不同,如富与贫、智与愚、寿与早亡等等。朱熹对“气”的理解和陆游等人不尽相同,但是在书法创作上,他同样提倡“浩然之气”。例如,他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问的提升,字迹的力量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更强,更能体现出创作者的书法技巧。王安石曾提出“开阖宇宙之气”,但朱熹认为书法家的修养和学问内涵往往通过所创作的书法作品体现出来,即显露在外的强劲笔力和蕴含在内的雄浑之气相得益彰、优势互补,深刻体现出“气”在书法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三)融入主“敬”观
宋代理学家深刻阐释了“敬”的内涵,如程颐、程颢提出“主敬”的修养方法,朱熹则把“主敬”作为一种主宰的德行,把“敬”的德行由理学的学理层次扩展到了自身的德行层次[4]。朱熹平时严格要求自己,对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秉持一丝不苟的态度,在书法、绘画等方面也遵循着“以礼相待”的原则。朱熹的传世书法以楷书、行楷为主要内容,总体结构规整,表现出一种文士、文人的风格,其作品既规范又典雅,且和谐,颇有几分文士之风。比如朱熹的《周易本义》就用了重墨,此书法生动体现了“书字时甚敬”的理学书法观。朱熹不但将“敬”作为“入世之要,养生之要”,更将“敬”融入了自己的书法实践,他在书法创作时的严谨态度反映出一代大儒正直敬诚的思想观念。
三、朱熹理学思想下的书法观
朱熹在书法创作中巧妙融入了理学思想。他一生著作颇盛,但是关于书法的论述却收录不多。《朱子语类》与《朱熹集》是关于朱熹书论的重要著作。朱熹深厚的儒学造诣与文学积淀,在书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书法作品蕴含深厚的理学思想,使书法创作表现出理学视域下的融通特点。
(一)“无法之法”的书法观
朱熹在书法创作中提出了关于法度的观点:“字字有法度。”即每一笔每一画,都有一种法度。他认为,在书法创作中,不能一味地追求自己的风格,而是要重建自己的风格,首先要确立自己的风格,然后根据自己的风格写出自己的风格。朱熹从法度的角度出发,反对苏、黄的尚意书法,认为唐代书学虽然非常鼎盛,但是少了汉魏两朝的正楷。宋代之后,颜真卿以书法为主、法度为辅。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的书家因为与汉魏古法相去甚远,再加上并不遵从唐朝的传统,所以书法作品出现了“歪歪扭扭”的现象、“狂怪怒张之势”的流风,直至朱熹等人重拾法度,才得以实现超然远览的境界。
(二)“尊古学古”的书法观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宋代理学家非常重视对中华文化经典著作的研究和传承,尤其是对《周易》的研究最多,这也深刻影响了朱熹的书法观。宋明理学蕴含了两种人生境界,一种是洒落,另一种是敬畏。朱熹生活中有一种崇敬之情,他对古代书法作品极为尊敬,尤其是对汉字中的篆籀意象更是推崇备至。朱熹认为,篆刻形象是汉字最基本的形式,也是书法创造之源。朱熹从理的角度,将汉字视为天理之物,不受人为控制,是书法“一统”之源。朱熹十分关注理、法在书法中的源流,他认为在唐代,书法的秩序已被破坏,到了宋代,书法的发展已濒临崩溃。朱熹认为,要想寻找蕴含在书法中的理,只有复古,才能恢复书法的本来面目,才能在古文中寻得理。
(三)“天理自然”的书法观
朱熹在其理学思想中非常重视对义理的阐述。朱熹将理的源头视为天理,认为人因为理而存在,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核心思想。朱熹强调天地之间存在的理是唯一的,并且超然于天地之间,天地间的物质因为理而存在。理是“形”和“义”的统一,其支配着世间的一切事物。朱熹认为“天理自然,各有定体”,也就是说,理是天地万物的根本,不会因为人的意念而改变。朱熹的书法作品中蕴藏着浓厚的理本体论, 他将理學的思想融入书法理论之中,使人们对书法创作有了更深的了解[5]。朱熹的书法艺术在此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而摆脱了浮躁的状态,并凸显出“理”这个文化的根本特征。例如,朱熹在书法创作时注重把握书法过程的节奏,将节奏保持在自然的状态,笔法也重视严谨沉稳,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理学家的大家风范。
四、结语
我国书法历史悠久,彰显了不同的时代风貌。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书法家,他在书法创作中巧妙融入理学思想,使书法体现出理学视阈下的融通特点。朱熹的书法创作深受其父亲朱松的影响,在书法创作时主张追篆籀意,其早期书法作品中蕴含着浓厚的魏晋风韵色彩。同时,朱熹的书法创作也深受颜真卿的影响,他的许多书法作品反映了颜氏书体的艺术特色。在行书方面,朱熹钟情五代的杨凝式,十分赞赏其《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等行书作品。朱熹的书法创作独具风格,被誉为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深得书法家们的赞赏。在书法思想方面,朱熹主张“艺”与“道”的统一,反对复杂的艺术技巧。朱熹的书法思想以“气”贯之,强调“禀气定数”。此外,朱熹将“敬”融入自己的书法作品中,还在书法创作中巧妙融入了理学思想。本文分析了朱熹的书法风格和书法思想,旨在全面了解朱熹的书法艺术特色以及南宋书坛的基本特点和思想观念。
参考文献:
[1]方爱龙.朱熹与马一浮:书法史上的“理学双璧”[J].书法,2020(5):43-51.
[2]连长生.朱熹的书法义理观与书法艺术创作刍议[J].宜春学院学报,2019(1):68-72,95.
[3]路薇.理学视阈下的朱熹诗歌思想与书法理论探析[J].河池学院学报,2021(5):13-18,30.
[4]张迪.陆游、朱熹书法之比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0(5):205-207.
[5]朱竞生.略论朱熹的书法风格及其书法思想[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04(2):139-140.
作者简介:
李锐,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中文教育。
范梦蝶,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