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相和歌》中的汉代世界

2023-08-16朱沛佳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9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摘 要】《相和歌》是中国民族舞剧经典作品《铜雀伎》中的舞蹈片段,编导孙颖老师在作品中复现了汉代时期盛行的女乐舞蹈——《盘鼓舞》。《盘鼓舞》因舞者敏捷踏盘踏鼓而舞的形式得名,既具有如飞似行的高超舞技又展现出独特的柔婉韵律,代表着汉代舞蹈的最高水平。本文通过对舞蹈作品《相和歌》的舞蹈语言、舞蹈构图等要素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探索汉代艺术文化的审美取向与美学意蕴,以汉代舞蹈的形象与意象展望汉代社会的文化面貌。

【关键词】汉唐古典舞;古代舞蹈;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72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9—158—03

《相和歌》为汉唐古典舞学派创始人孙颖老师编排的汉唐女子群舞作品,该舞蹈出自80年代的大型汉唐民族舞剧《铜雀伎》,《铜雀伎》的首演也标志着汉唐古典舞体系的正式建立。汉唐古典舞学派是孙颖老师通读《史记》与《二十四史》,依据史书古籍与汉画像砖石中汉代舞蹈的遗风,融合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精髓孕育而成的中国古典舞派系之一。《相和歌》作为汉唐古典舞的经典作品,不仅将汉画像砖石上倾曲折腰、腾踏跳跃的动作形态复现得栩栩如生,更是跳出了汉代舞蹈轻疾而厚重的生命气息,舞出了大汉人民的天地观和宇宙观,堪称彰显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典范。

一、倾曲腾跳间展汉代风韵

(一)袖间游动的龙飞凤舞

舞蹈中以窄袖为服饰道具,使用搭袖、甩袖、绕袖等技法,营造出丰富变幻的视觉效果。巾袖舞是汉代常见的舞蹈形式,它承于楚舞“翘袖折腰,长袖善舞”的基本舞蹈形态。作品中无处不见汉唐古典舞“斜塔式”“旁点并翅式”“托月式”等基本舞姿,这些舞姿直接提炼于汉代画像砖石,带着浓厚汉代审美的烙印,舞姿中尤为显著的共同形态特征是“三道弯”:通过对肋部、胯部、膝部的反向推移,完成“坐懈胯”体态而形成不同的“S形”多道弯曲线。“三道弯”作为基本体态贯穿于汉唐古典舞的造型动作中,作为我国古代舞蹈“翘袖折腰”的基本审美形态的体现,它将女性轻盈曼妙、婉曲柔媚的身姿展现得淋漓尽致。此外,在舞姿造型的形成中,袖给予了舞蹈动作更广阔的伸展空间、更活跃灵巧的动势,打破了静态的造型曲线美而代之以舞蹈流动过程中的游动之美。袖的使用,让“S形”的基本形态和汉唐舞蹈的律动显现出游龙飞凤的神韵,在有限空间的束缚中传达出无限超越的审美意蕴。龙与凤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图腾,他们在舞蹈中也留下了这种“婉若游龙”的审美取向,展现出中华民族“有力冲破固有空间”的思维想象和文化气度。

(二)飞腾跳跃的古拙厚重

《相和歌》中舞者以脚击鼓,或轻跳于鼓上,或回旋于鼓面。“击鼓”的动作是通过舞者腿部的控制来完成的:舞者的步伐轻快,鼓点便清悦昂扬,舞者步伐顿挫,鼓点遂急切如雨。“击鼓发声”的现实要求也决定了舞者脚步动作的干净利落,颇具劲健的质感。东汉傅毅所作《舞赋》中曾描述《盘鼓舞》呈现“击不致策、蹈不顿趾”的极速飞舞,而在《相和歌》中“一人舞三鼓”的片段正是极速踏鼓场景的展现:舞者左右脚反复在鼓上踏跳,其配合速度让人目不暇接;还有左脚击鼓、右脚跳跃,旋转划鼓再跳跃的动作组合,彼时舞者的裙角飞扬空中,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踏鼓的节奏配之以腾踏的动作形态,给我们展现了一种更加立体和富有层次感的舞蹈韵律,而在飞腾跳跃中瞬间静止的舞蹈造型如“斜塔式”等,更是凝聚了泱泱大汉的古拙浩荡。在舞者“气在身先,身随气动”的舞蹈演绎中,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气若浮云,志若秋霜”的汉代气息。

二、鼓乐相和间显宇宙大观

在科学信息较为闭塞的古代,身处“靠天吃饭”的小农经济下的时代环境,日月轮回、四季交替主导着人民的农耕生活,导致先民对浩瀚无垠的天空产生了敬畏之心与向往之情。他们认为雷是上天的声音,而击鼓之声与雷声相似,便出现了击鼓而舞乐的艺术形式。《相和歌》中复现的《盘鼓舞》也源自这种观念:汉代人将盘与鼓当作日月星辰,踏鼓踏盘就宛若脚踩日月星辰,飞舞而作歌。在舞蹈的末尾的唱词“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重复循环时,每一句唱词中都安排“满天星”的队形中一对如“北斗七星形”的舞者来完成鼓上“长虹式”的舞蹈造型,宛如置身浩瀚星河中,其编排之巧妙令人惊叹。

宗白华先生曾指出:“在汉代,不但音乐、舞蹈等技艺十分发达,绘画与雕刻也呈现出一种向上飞舞的状态,充分反映了汉民族的潜劲与活力。”这种向上飞腾的舞蹈审美特征,也是汉代人民积极乐观、坦然豁达的性格展现,在理想主义的愿望中,展露着他们“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精神追求。而归其根本,“飞升成仙”的最终目的还是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希冀,这也是大汉人民质朴务实的现实情怀。故而,我们在《相和歌》的击鼓作乐而舞中能够窥见汉代人民丰富的精神世界,《盘鼓舞》既是他们执着现实的产物,也代表着他们积极向外扩展、追寻理想世界的宇宙观。由此,古代舞蹈复现创作不仅需要生动的“形”,更需要体现时代气韵和时代气象的“神”,这样才能从根源上唤醒传统艺术文化,继而唤醒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感。自然,一个“形神兼备”的舞蹈作品背后是对编导文化底蕴和思想深度的高度要求,也是对演员的技术能力和感悟能力的挑战,在新时代的新視角下,舞蹈工作者都应修炼打磨作品的“工匠精神”,其艺术成果才能有效彰显中华异族化博大精深的魅力。

三、动而合度中流美学意蕴

“中庸”是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而“中庸之美”即是中国古典文化艺术所追求的美学境界。“中庸”讲求以“和”为美,指的是各种对立因素平衡协调,达到融洽统一的程度。这种“对立统一”的中国传统审美特质也在中国古典舞的“拧、倾、圆、曲”的身体姿态与和谐运动中呈现出来,《相和歌》作为对汉代女乐精品《盘鼓舞》的复现作品,其动作形态、风格韵律,无一不体现着中国古典艺术的中庸敦和之美。

(一)形态之和:圆的轨迹与动作风格

在《相和歌》的舞蹈语言中常见流转飞扬的旋转与两端制衡的拧倾。舞蹈的编排中从造型一至造型二的路线即为动作的运动轨迹,《相和歌》中的运动轨迹几乎都紧贴平圆、立圆与8字圆,圆润的运动路线使有棱有角的汉唐舞姿造型相连成舞时多了一分流畅与敦和,使舞蹈画面更加饱满生动。另外,我们在《相和歌》的舞蹈动态中,既可见翘袖折腰之女性柔婉,又可见腾踏跳跃与瞬间静止的动作中那种沉劲的力量,这便是汉代舞蹈古朴与新巧、厚重与轻柔的高度融一所带来的中和美感,而这种刚柔并济、圆融和谐的关系,正是中国古典舞美学的根本命脉。

(二)韵律之和:柔婉唱词与顿挫鼓点

《相和歌》边舞边唱,其唱词来自《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表现少女情思。如此柔婉的唱词将妙龄少女焦急等候心爱之人的画面娓娓道来,配之以脚步踏鼓而成的顿挫鼓点,给观者以视听结合的别致韵律感,古代“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在这种别致的韵律感中自然地展现出来。再将舞蹈《相和歌》置之舞剧《铜雀伎》的故事背景之下,舞者们作为社会底层的乐舞奴隶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没有人身自由甚至要为君主陪葬,但她们却在如此凄苦的悲惨生活中创造出了灿烂卓绝的乐舞精品,其坚韧的女性气质在高超的舞蹈技艺中展现出来,她们的一生也恰如《相和歌》之韵律:柔婉而顿挫,凌冽而璀璨。

四、结语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有言:“我们对历史要怀有温情与敬意”。中国的舞蹈是中华文化母体中重要的一部分,作为最古老的艺术之一,舞蹈的生命力绝不仅仅流淌在摆动的肢体上,更是深深熔铸在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之中。《相和歌》作为古代舞蹈复现之精品,形神兼备艺术作品之典范,我们从中可见汉代古朴而新巧的舞蹈风韵,可思汉民族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可叹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乐舞文化。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我们应该在时代潮流中不断追寻古代艺术文化在当今时代的价值,延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探古拙技艺之美,颂优秀传统文化之歌,做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人,让优秀传统艺术文化在时代的新起点上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冯静涵.从《舞赋》到《相和歌》[J].当代音乐,2022(4).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吕艺生.中国古典舞美学原理求索[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朱沛佳(2002—),女,汉族,广西南宁人,本科在读,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舞表演、中国舞蹈史论等。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浅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友善”核心价值观
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
思想品德教学渗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究与实践
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高学历人才思想政治的启发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意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