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南绕家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3-08-16黄梦婷
【摘 要】绕家人世代依山傍水隐居在绕河谷,绕家文化是绕家人维系民族生存的精神纽带,受地理位置的影响绕家文化一直流传于绕河谷。在绕家人口本就不多的情况下中青年外出务工导致传承人才短缺,绕家文化面临着传承危机。本文主要用田野调查法与文献研究法对绕家文化进行了初考,针对绕家文化所面对的问题找出可适用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绕家人;文化传承;传承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9—043—03
一、绕家民俗文化
(一)绕家冬节
对绕家人来说最特别的节日要属绕家“冬节”。“冬节”是绕家人最重视的节日,如同汉族对春节的重视,“冬节”又称“绕家年”,是在冬月的第一个寅日也称虎日这天举行(绕家人根据自己的天文历法定的月份天数,一年只有10个月,一个月有36天)。冬节还会举办娱乐活动,如河里踩高跷。以前,绕家小伙子要是看上了哪家姑娘需要踩着高跷到河对岸去赢得姑娘芳心,如果中途掉河里,姑娘就不会答应和小伙子约会,而今交通便利后成为了一种节庆的活动。冬节活动丰富多样,还有背媳妇、打糍粑(通常是男人打糍粑,女人做糍粑)、绕河抓鱼、唱绕家歌、跳板凳舞、踢毽、斗牛、斗鸟、斗鸡、赛马、登山、摔跤、品尝绕家美食等。绕家人过冬节时邻近的村寨会前来祝贺并带来歌舞助兴,场面十分热闹。
(二)婚嫁礼俗
绕家人一般不与外族通婚,一直以来男不外娶、女不外嫁,自20世纪50年代起有外族女性嫁入绕家,但仍然实行一夫一妻制。绕家结婚分为三部分完成,分别是问亲、定亲、结婚。问亲时男方需要先请媒人带上一筐糯米饭到女方家,若女方有意会回赠一筐糯米饭给男方,男方收到回赠的糯米饭才可正式向女方提出定亲。定亲时依然是原先问亲的媒人领人带上猪肉、酒、糯米饭前往女方家。
绕家人选择结婚的日子一般定于农务不忙时的吉日,多为过冬节第二天(现在已经可以随意选择结婚日子)。男方需要请本族两男一女带上酒、猪肉和提马灯以及一把红伞前往女方家接亲。女方家不备酒席宴客与嫁妆,新娘会打着红伞持毛巾在本族十二名男子与三名未出嫁的女子陪同下徒步前往男方家送亲。经过绕河时男方的人会用绕河的水泼送亲的人,给送亲的人洗掉灰尘,女方队伍还要对上男方队伍的歌才能通过此关到达男方家,对歌可以算是绕家人最常见的表达欢乐、喜悦的方式了。当女方送亲队伍到达男方家后,男方家人会在堂屋门口拦住送亲的人进门,门口放置一張桌子挡住并且桌子上放着酒,这是为了感谢一路辛苦的送亲人。绕家人结婚还要接受寨老(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的祝福,新人还要将一条红绸系在大树腰上,并许下承诺要永远在一起,让大树见证他们的爱情长命百岁,然后再一起栽一棵小柏树来见证他们的婚姻成长过程,新娘新郎不拜堂,在大树下由寨老主持婚礼仪式,并种下象征他们婚姻长久的柏树,来参加婚礼的人为新人唱绕家大歌祝福。
(三)丧葬习俗
绕家人将丧葬称为“归祖”共11个程序,分别是送终、报丧、买水、入殓、开路、分花树、出殡安葬、吃敞坝饭、复山、做年、隔年。“归祖”要求死者若为男子需年满16岁才可,若为女子死亡时还未出嫁便不可“归祖”。在亲人刚落气时孝子在其口中放入一个银元,称为落气钱,想让亡人口含金银而去以富后世。随后将噩耗告知家族,当家族前来奔丧进门前需先饮“临丧酒”。再来是请保卦公和郎舅,郎舅需带上酒、香与冥纸前往丧家吊唁,并买水用来给亡人净身。净身完后先将三张冥纸盖住亡人脸再入殓,开路需保卦公领唱开路词。在抬棺上山前还需分别砍桃、李、竹三种生和干各两支小枝桠,用麻线将其挂在棺木上[1]。出殡安葬需一路撒“买路钱”,亡人下葬后是吃敞坝饭,需所有妇女站着吃饭。
二、绕家歌舞文化
(一)绕家“呃嘣”
绕家“呃嘣”,是绕家歌里最有名的,是绕家人在婚嫁、喜庆时唱的一种原生态、无伴奏的民谣。“呃嘣”具有舒缓的律动特点,节奏与速度也较为自由,通常是在喜庆场合由老年男性一人领唱、众人和音,演唱人数可上百人,其唱腔独特,演唱浑厚苍劲而富于活力,演唱时间可持续几天几夜。由于绕家“呃蹦”历史悠久,并且没有固定的传承方式,所以一直以来都是以口传的方式在传承,再加上绕家人口本就不多,以许杨两姓氏聚居的村落里大部分青年都外出务工,只剩下为数不多的老人和小孩在村里,所以“呃嘣”的传承人多为老年人,现传承人是许厚仁(贵州第五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绕家“呃嘣”受绕河谷地理位置的影响加上交通的不变,使“呃嘣”一直只流传在绕河谷,直至2008年都匀组织参加多彩贵州歌唱比赛并获奖,绕家“呃嘣”才得以挖掘,后于2012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名录。
(二)绕家板凳舞
绕家舞蹈以集体舞为主,板凳舞是绕家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是因纪念绕家迁徙演变而来,相传绕家祖先是为逃避战乱而来到绕河谷。在迁徙的过程中,绕家人为了保护族人的安全,便用手中的木棍、木棒、木凳敲击发出声响,声音可以用来驱赶猛兽,同时通过声音的传递也可以让同伴辨别方向避免走散。后来绕家板凳舞才发展为日常生活中的自娱性舞蹈,也成为绕家冬节上必不可少的表演。
板凳舞常在绕家人饮酒之后起舞,表达人们的喜悦之情,具有抒发情感与娱乐、观赏功能,具有节奏强烈的特性。因凳子敲击时动作力度大,加以配上强烈的节奏让板凳舞呈现出质朴、粗犷与激扬的特点,板凳舞展现出绕家人民质朴和直率的性格。绕家板凳舞也常用于礼俗场景中,这是绕家古往今来流传下来的,除了日常娱乐,绕家人在庆祝时也会跳板凳舞。跳板凳舞的道具是绕家人日常生活中坐的小板凳,跳舞时用双手撞击凳子拍打节奏,同时脚下会跟随板凳拍打节奏踏出响声[2]。板凳舞手部动作单一,以双手持凳撞击为主,脚下动作简单但因变化较多显得相对复杂,以跺、跳、踏步伐的变化来呈现,时而伴有高抬腿击凳及弯膝或直抬腿击凳动作。在节庆时绕家人还会着盛装围圈齐跳板凳舞,板凳会观赏需要刷红漆并绑上花型或条带状绸缎。绕家人在冬节表演跳舞穿的是绕家民族服饰,与水族服饰相似,同时与苗族也有相似点,有花衣裙子和裤子,花色多样,颜色多变。
冬节上的板凳舞由女童与妇女共同表演,分为两部分,女童部分节奏变化少并配合音乐起舞,妇女部分保持板凳舞原本样态,无音乐伴奏,动作节奏变化多。从动作与节奏方面来看,女童双手位于身侧,或上、或下画圈摆动时与苗族舞蹈有相似之处,双人对立而舞时伴有互击板凳的动作出现;妇女所跳的板凳舞依然保持绕家板凳舞的原本样态,动作前会有准备拍“单三跺”的出现,节奏为xoxxx,也就是舞蹈节奏中数的1空拍123,在每一次动作与节奏变化时也会先出现“单三跺”用来提醒大家,接着才开始变化。从队形调度方面看,女童表演时除上下场外没有调度上的变化,一直是以每横排双数的方正队形在舞蹈,只是变化了动作空间与分组;妇女的表演队形调度变化丰富,横排、竖排、圆圈等,每一次的队形变化前也都会出现“单三跺”的准备拍,围圈时还会跟随动作喊道“呀呀咦”。从服饰道具方面看,女童着裙装,绑额带,手持红色小木凳;妇女着裤装,带头帕,手持红色木凳,凳上绑黄色缎带。
三、绕家文化传承现状
绕家语言与绕家民歌一直以来都是以口传的方式传承,因为绕家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而这样的文化传承方式是非常有限的。如绕家“呃蹦”历史悠久,由祖父子相传至今已有400多年,但一直以来没有固定的传承方式,再受到当代文化的冲击与影响,现如今能完整演唱“呃嘣”的只有村里为数不多的老年男子,绕家“呃嘣”面临传承危机。虽然在2012年绕家大歌“呃嘣”已被列入贵州省非遗保护名录,但传播面积依然没有得到扩展。而绕家板凳舞因在娱乐活动、节日活动中出现得以传承,以往是妇女在室内跳发展到儿童、妇女共同参与,可在室内、室外跳,但由于绕家舞蹈研究的缺位使关注到绕家板凳舞的人比关注“呃嘣”的人更少。同时由于绕家中青年大多外出务工导致绕家传承人才短缺、断层,绕家非遗文化的传承面临后继乏人的危机。
四、绕家文化传承对策
(一)扶持新一代传承人
通过国家对非遗项目的扶持政策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加大传播力度让人民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人民社会实践生产活动中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同时要让新一代传承人意识到传承与保护非遗对后人了解民族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性,主动肩负起传承文化的重担,做一个合格的非遗传承人。
(二)记录文化原本样态,进行创新性发展
绕家文化的传承可以将文化系统整理后以资料记载的方式延续,用文字与影像记录绕家文化的本来样态,避免优秀传统文化因受到现代文化的影响而导致文化内核的变异,使后人继承的只是文化的表征。如绕家板凳舞的传承想要迎合现代大众审美,在舞蹈进行舞台化编创中难免出现动作的改造,若没有留存板凳舞最初样态的资料,随着时间的流逝,板凳舞难免发生变异,变异得久了世人会忘记板凳舞的原样,这样反而会使文化传承走入一条歪路。但如果板凳舞的传承不迎合现代大众审美需求而创作符合时代的舞蹈作品,就难以得到关注,也一直无法改变传承现状。如今在绕家过冬节上表演的板凳舞已经做出了的改变,板凳舞本是无音乐伴奏的舞蹈,但在冬节表演时却加入了音乐的伴奏来迎合游客的审美需求,因此绕家文化的传承需要记录文化的原本样态,同时需要以文化为基石创作出符合时代的作品,将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三)借助互联网平台,扩大传承面积
绕家“呃嘣”在2012年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绕家“板凳舞”2022年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但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传播途径,所以关注绕家文化的人依然是为数不多的那些人。在這样的情况下,绕家文化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多平台、多形式的传播,利用互联网推动绕家文化走出绕河谷在大众传播,让非遗连接现代生活扩大传承面积。
(四)将非遗文化引进校园,构建校园文化特色
将非遗文化引进校园有助于构建出区域性、主题性的校园文化特点,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提升文化价值。当学生长期处在非遗文化熏陶的环境下,在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感受文化魅力的同时还能提升学生人格修养,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如绕家板凳舞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并且动作简单,可将其引入当地校园以课间操的形式进行传承。
参考文献:
[1]文永辉.绕家人的祖先崇拜[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2]黄梦婷.黔南都匀绕家板凳舞初探[J].艺术评鉴,2020(5).
作者简介:黄梦婷(1993—),四川简阳人,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在读硕士,四川工商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舞蹈编导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