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文创融合视域下“红+绿+古”发展模式探究
2023-08-16秦赢
【摘 要】红色引领、绿色赋能、古色添彩的“红+绿+古”发展模式,能够推动河南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推动革命老区的乡村振兴。从文旅文创融合发展视角看,河南“红+绿+古”融合发展面临许多制约因素,如紅色文化开发理念落后,资源融合深度不够,布局规划存在条块分割等。为此,应当以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为依据,推动红色引领、绿色赋能和古色添彩相融合,打造红色文旅文创品牌,建构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关键词】文旅文创融合;红色文化;革命老区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9—100—03
为了落实党中央的文化自信战略,建设文化强省,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工作方案》等文件,明确提出了推动文旅文创融合、建设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等重大战略。此外,河南省也是红色文化资源大省,特别是洛阳、信阳、南阳、郑州等地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是实施河南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基础保障,也是建设“红色河南”“文化河南”的重要前提。然而,河南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多局限于红色旅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模式,缺乏与河南自然禀赋、地理环境和文化资源相适应的开发模式。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探索红色引领、绿色赋能、古色添彩(以下简称“红+绿+古”)的红色资源开发模式,能够提升河南红色文化的开发质量,更好地落实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文旅文创融合视域下“红+绿+古”发展模式的重要意义
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是推动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的文化品牌的有效途径。从文旅文创融合发展视角看,红色引领、绿色赋能、古色添彩的发展模式能够让革命老区变景区、青山绿水变文产,传统村落变新村,提升河南红色文化的品牌知名度,建设诗情画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河南省文旅文旅融合发展。
(一)传承和弘扬河南红色文化
中原大地上不仅有奇崛壮丽的自然景观星罗棋布,同时,中原人民还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熠熠生辉的红色文化资源。河南省拥有形式多样的革命遗址、伟人故居、烈士陵园、革命文物、革命英雄、革命故事等,如红旗区、竹沟革命纪念馆、二七纪念堂等红色遗址,任长霞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别山精神等。在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环境中,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逐步为人们所淡忘,甚至成为不为大众所知的“老古董”,以“红+绿+古”的模式开发河南红色文化资源,有利于发掘、保护和传承河南红色文化,提高河南红色文化的品牌知名度和价值引领力,打造具有河南特色的红色文化形象,让河南红色文化故事更加生动,提升河南地区红色文化竞争力。比如,作为一种红色文化综合开发模式,“红+绿+古”发展模式能够推进河南地区红色文化的市场化开发和时代化发展,在打造高品质古色风光、擦亮优质生态绿色的基础上,催生红色文化开发新业态、新模式,在社会公众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拓展红色文化的应用场景。[1]
(二)妙笔绘就诗意乡村画卷
从地域分布上看,河南红色文化多分布于太行山区和大别山区,这些地区多是偏远山区和革命老区,虽然山清水秀、绿树丛生、环境优美,但也面临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滞后等问题,比如,太行山区的石板岩、王莽岭、郭亮等村落,或是处于悬崖峭壁之上,或是处于重重大山深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显然,从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战略高度,推动红色文化与绿色风光、古村落等相融合,能有机融合地域文化中的民俗、历史、自然、工艺等特色资源,并借助科技、旅游、文创等方式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有助于推动革命老区的乡村振兴建设,妙笔绘就诗意乡村画卷。以河南林州市石板岩镇为例,地方有关部门积极探索“红+绿+古”发展模式,打造以红色文化为底蕴、以青山绿水为依托、以古香古色点缀的特色文化小镇,给游客带来了新玩法和新体验,激发文旅消费新潜力,也解决革命老区的剩余劳动力就业、经济产业发展等难题,带动当地农村百姓脱贫致富。
二、文旅文创融合视域下“红+绿+古”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从文旅文创融合发展视角看,许多地方有关部门大力推动红色文化开发,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区等方式发掘和开发当地的红色文化,如林州红旗渠、辉县郭亮景区等,但从总体上看,河南省“红+绿+古”发展效果并不理想,在“红+绿+古”协同发展和联动开发仍面临许多制约因素。
(一)开发理念相对滞后
“红+绿+古”发展模式是一种文旅文创融合的开发理念,需要有效整合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等,对地方有关部门的红色文化开发水平有较高要求。但是河南红色文化资源多分布于偏远山区、落后地区,地方有关部门缺乏红色文化保护意识,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不足,导致红色遗址损坏、革命文物丢失,这些影响了“红+绿+古”融合发展。此外,河南红色文化开发理念相对滞后,缺乏综合开发意识和深度开发理念,对“红+绿+古”开发理念重视不够。比如,许多革命老区缺乏特色化开发意识不足,对当地的红色历史研究不足,不能充分探寻本地红色文化的特色之处,且品牌化意识相对薄弱,同质化开发屡见不鲜;许多革命老区融合发展意识不足,在红色文化开发中多是各自为“战”,与区域内的自然禀赋、优秀传统文化等协同不够,红色文化开发边缘化较为严重。[2]
(二)融合开发深度不够
从文旅文创融合视角看,河南省“红+绿+古”发展模式尚处于初级阶段,红色文化与自然资源、历史资源三者之间核心内容的嫁接、融合和创新步履相对缓慢,内容资源的浅层借用不少、深度创造不多,如“红绿古”联动多流于形式,红色文化开发深度不够,缺乏“红+绿+古”的文化品牌。首先,文旅文创资源的开发深度不够,“红+绿”“红+古”“红+绿+古”等多流于形式,或是片面重视自然景观开发,或是只关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并未将红色文化与自然景观、古色文化等结合起来。以辉县市万仙山景区为例,地方有关部门大力开发挂壁公路、太行风光等旅游资源,但是有效开发皮定均、王云清等革命家的革命故事、革命遗址等,并未实现红、绿、古的有效融合。此外,红色旅游多停留于参观革命遗址、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层面,对红色文化的数字化开发比较少,红色文化创意产品较为罕见。比如,河南省红色文化的研学旅精品路线比较少,红色文化旅游演艺发展滞后,缺乏像《风中少林》《东京梦华》一样的红色旅游演艺产品。
(三)条块分割现象明显
“红+绿+古”发展模式在地域空间上有自然融合性,体现出文化相通、地理相近、经济相联的特征,许多跨区域、跨部门地开发红色文化,探索“红+绿+古”的发展模式。从空间布局看,河南紅色文化集中分布于太行山区和大别山区,这些地区多是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根据地,产生了许多革命英雄、革命故事和革命文物等,同时,这些革命老区多处于省市的交界地带,如太行山革命老区就处于河南、山西和河北的交界地带,但是地市或省市之间并未建立文旅文创协同发展机制,这些增加了“红+绿+古”融合发展的障碍。最后,红绿古融合发展涉及多领域、多部门,但是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不够,在资源开发中面临诸多行政制约、政策障碍等。比如,河南地区“红+绿+古”发展中,各个地区“红+绿+古”发展多沿用低效率扩张的“板块思维”,拘泥于分割化的碎片空间,未形成以点串线、以线带面的旅游态势,导致红色文化开发产品类型相对单一。[3]
三、文旅文创融合视域下“红+绿+古”发展模式的建构路径
在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红+绿+古”的发展模式已成为红色文化开发的新理念和新模式,也是实现红色文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有关部门应当转变红色文化开发理念,树立红绿古融合发展的新思维,以乡村振兴战略为重要着力点,将红色引领、绿色赋能和古色添彩结合起来,探索“红+绿+古”的红色文化开发模式,将红色引领、绿色赋能、古色古香充分结合起来。
(一)树立融合发展理念,体现红色文化的特性差异
首先,坚持“特色化的红色文化”为出发点,多途径搜集、整理和研究区域内的烈士史料、红色家书、革命历史照片、革命遗址、革命精神等红色文化资源,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红色文化档案库,推动河南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以红旗渠、郭亮、石板岩等太行山革命老区为例,不仅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还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所以,应当深入发掘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加强红色文化保护和传承,积极推动红色文化的市场化和多元化开发。其次,树立“红+N”的融合发展理念。应当创新红色文化开发理念,树立协同化、融合化、数字化的开发理念,积极探索“红+绿+古”的开发模式。比如,应当结合河南省红色、绿色、古色资源丰富、相互衔接的区域空间特征,全面把握红色文化与绿色文化、历史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立足红色文化本体保护,坚持“以红带绿、以绿映红、红绿接蓝、古今辉映”文旅发展思路,做好“红+绿+古”有效衔接、机制建设、基础设施优化、产业提质、文化润乡等六篇文章,用河南省文旅文创战略将红色文化、绿色旅游、文物古迹、文物古迹串点连线。[4]
(二)开发红、古、绿资源,打造红色文旅文创品牌
首先,应当深挖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绿色资源和历史传统等,推动不同资源的相互协同和深度融合,开发创新性强、体验性好、社会价值大的红色文旅文创产品。比如,应当统筹规划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自然风光、古村落等资源,建立以红色引领、绿色赋能、古色添香的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机制,努力打造红色文旅文创品牌。比如,可以依托丰富的红色历史底蕴,突出红色文化引领,以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为思路,梳理挖掘本地红色物质与精神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与传承当地红色遗迹,抓好红色党建示范工程。此外,应当探索“红色文化+”模式,以优质生态为底色,用好山川、河流、林木、农田、果园等自然资源,整合区域生态要素,发展绿色生态观光游,壮大生态旅游“绿线”。还可以以微改造、精提升措施,维修保护地区内的古村落、古遗址、古牌楼,植入电子竞技、电影院、美术馆等新业态,创新文化旅游“古线”,并在基础上形成产业化发展思路。最后,应当创新河南红色文化开发模式,开发《焦裕禄》《任长霞》《红旗渠》等红色旅游演艺产品,提升河南红色文化的品牌影响力。
(三)推动红绿古融合发展,优化文旅文创融合格局
首先,从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战略高度看待红绿古融合发展,从整体上规划和开发河南省的红色文化资源。比如,应当建立跨地市、跨省市的红色文化开发机制,探索跨区域的“红+绿+古”发展模式。应当积极进行区域文旅文创发展一体化布局,按照景城一体、城乡贯通、城域互动理念,统筹推进、加快推进红色文化主题的综合性旅游带、融合示范项目建设。此外,应当以文旅文创融合思维整合资源,协调旅游、文化、国土等部门之间的关系,建立“红+绿+古”融合发展的协调机制,有效整合区域内的各种文旅文创资源,推动区域内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景观、古村落等资源的综合开发。比如,可以探索“红色旅游+”新模式和新业态,推动红色资源与乡村旅游、康养旅游、自然旅游、数字旅游、研学游、城市主题旅游等多种旅游模式融合,打造演艺、娱乐、科技、自然等多品类新兴红色业态旅游;探索数字收藏、博物馆、教育产品、综合乐园、元宇宙文旅等“红+绿+古”融合发展新形态。最后,应当充分挖掘区域现有资源,配套完善红色文化体验区、生态康养度假体验区等空间,打造红色文创、红色培训、红色研学旅游等产品。[5]
四、结语
基于河南地区文旅文创产业现状和文化强省战略的要求,把红色文化资源置于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之中,凭借河南省丰富的红色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绿色生态资源等,以红色增光,借古色添彩,力促绿色发展,推进省内各个区域“红绿古”融合发展,是河南地区把握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以及文创产业发展主动权的重要选择。为此,地方有关部门应当以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战略为指导,立足地域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通过文旅发展和文创赋能,促使红色文化与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实现互动整合、互补创新、系统交融、全新塑造,讲好河南地区红色文化故事。
参考文献:
[1]孙婷.河南省加强文旅文创融合发展路径探析[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22(3).
[2]王姣艳.新时代传承与弘扬河南红色文化基因的着力点[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
[3]龚奎林.文化精神原乡与区域族群共同体想象的构建——江西文艺创作中的“红绿古”文化书写[J].创作评谭,2016(2).
[4]陈仪.全域旅游背景下“红+绿+古”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研究——基于全州县旅游市场的调研分析[J].广西经济,2023(1).
[5]朱毅峰,姜玉峰.深入挖掘古村落的廉政教育价值[J].人民论坛,2019(1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一般项目: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下河南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2BYS02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秦赢(1981—),女,汉族,河南开封人,硕士研究生,黄河科技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声乐、音乐学、音乐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