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帮扶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贵州省Z县为例
2023-08-16顾怀刚
顾怀刚
中共紫云县委党校,贵州 紫云 550800
0 引言
驻村工作队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脱贫攻坚战的战斗队,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中坚力量,为持续选派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积累了宝贵经验。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强调,坚持和完善向重点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2021 年5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指出,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党委(党组)要高度重视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工作,将其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加强组织领导,推动落地见效[1]。驻村工作队是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力量,因此,在选派和监管等方面要全盘考虑,严格把关,选优配强,因村派人,精准选派。
1 Z县选派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帮扶现状调查
1.1 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选派情况
Z 县曾是贵州省的深度贫困县之一,现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该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难度较大,返贫风险较高。基于此,笔者选择Z 县向“五类村”选派的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根据上级相关规定和要求,结合自身实际,2021 年5 月,Z 县印发《关于持续选派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通知》,提出向全县13 个乡镇(街道)108 个“五类村”选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开展帮扶工作。此次选派驻村工作队成员323 名,其中工作队长(第一书记)108 名,工作队员215 名,每个村选派3名队员驻村。
1.2 问卷调查和访谈情况
笔者主要采取问卷的方式对新选派的323 名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员进行调查,并随机选取部分乡镇(街道)政府干部、村“两委”委员和村民进行访谈。此次共发放问卷323 份,收回323 份,有效问卷305 份,有效率94.4%。调查和访谈结果统计如下。从选派单位来源来看,省直单位选派20 人,占6.6%;市直单位选派58人,占19.0%;县直单位选派93 人,占30.5%;乡镇(街道)选派134 人,占43.9%。其中,县直单位和乡镇(街道)选派的人数占74.4%。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更接近基层,对基层的情况更熟悉,有利于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从选派性别来看,女队员48 人,占15.7%;男队员257 人,占84.3%。从选派人员的行政级别来看,处级领导3 人,正科级领导(包括主任科员或享受正科待遇人员)16 人,副科级领导(包括副主任科员或享受副科待遇人员)46 人,科员68 人,其他172 人(主要是事业单位人员和企业单位人员)。副科级及以上占21.3%,科员和其他占78.7%。从各级干部所驻村情况来看,驻村干部行政级别越高,越能为所驻村提供更多的产业项目和资金支持。从选派人员年龄来看,35 岁及以下92 人,占30.2%;36~49 岁133 人,占43.6%;50 岁及以上80人,占26.2%。从选派人员工作年限来看,工作20 年以上101 人,占33.1%;工作10~20 年109 人,占35.7%;工作10 年以下95 人,占31.2%。从选派人员是否主动申请驻村来看,主动申请驻村113人,占37.0%;单位安排驻村192人,占63.0%。从驻村期满后是否继续留任来看,愿意留任124 人,占40.6%;不愿留任181人,占59.4%。
1.3 Z县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帮扶成效
1.3.1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进驻后,积极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相关工作。一是对所驻村的村民进行走访核查,摸清底数,制订帮扶计划。同时,针对监测对象等特殊人群,做好资料收集、建档和归档工作,对存在易返贫致贫风险的人员进行动态监测,并制定相应帮扶救助机制。二是宣传动员剩余劳动力参加政府组织的外出务工活动,或者组织其参加各种技能培训,提升其致富能力;为就业困难人员安排公益性岗位,保障收入来源稳定。
1.3.2 宣传各项方针政策。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到村后,结合自身职责和所驻村实际,根据村民需求,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一是Z县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定期组织村民代表进行集中宣讲,或邀请上级相关单位和帮扶单位领导及党校教师到村进行集中宣讲,让村民了解各项涉农惠农政策和帮扶政策,充分激发其内生动力,使其坚定增收致富的信心。二是针对村民的不同需求进行入户宣讲。Z 县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经常走访辖区的各个家庭,入户进行政策宣传。走访过程中,工作人员认真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助农政策等,帮助居民及时了解各项惠民政策,真正做到从生活上帮助、从思想上引导。同时,耐心询问居民的家庭生活状况,详细了解其实际需求、意见和建议,真正做到了“一方面自上而下宣传党的政策,另一方面自下而上收集民意、反馈民意,实现了党与群众的对接和互动”[2]。
1.3.3 拓宽经费来源渠道。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进驻各村后,拓宽了所驻村经费来源渠道。一是驻村工作队为所驻村带来每年固定2 万元的帮扶经费,同时还向帮扶单位申请帮扶资金,解决所驻村的经费短缺问题。例如,H 村因修路、安装健身器材等需要5 万元资金,该村驻村书记向帮扶单位申请了5 万元的帮扶资金解决此问题。二是驻村工作队向上级部门或银行等申请帮扶资金,帮助所驻村解决产业发展资金不足问题。例如,Q 村的驻村书记向以前的工作单位申请了4 万元的帮扶资金。当然,驻村干部和帮扶单位的行政级别越高,得到的帮扶就越多,拥有的资源就越丰富。例如,B 镇H 村的驻村书记是省直部门下派,为所驻村争取了200万元的帮扶资金,发展乡村旅游业。
1.3.4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一是通过微信、学习强国、贵州网院等平台,定期组织所驻村党员开展线上和线下的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加强对党员的管理和教育。二是邀请派出单位领导和党建骨干到乡村进行宣讲,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并提供党建业务指导;在Z 县基层组织实行星级动态考核,规范村党组织生活,加强党员思想教育,提高党员党性觉悟和素养。
1.3.5 整治人居环境。驻村工作队进驻各村后,按照“四清两改四严禁”要求,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一是通过召开村民大会、院坝会等方式进行宣传,并动员村民积极参与环境卫生大整治,把各自家里和房前屋后打扫干净。二是制订环境卫生清扫方案,完善村规民约,通过红黑榜、适当的物质奖励、每月定期在全村评选“文明示范户”和“后进户”等方式,激发村民参与积极性。三是把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进行划片包组,定期对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盯紧卫生死角,建立问题台账,进行专项整治。
2 Z 县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帮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乡村振兴工作队进驻各村后的帮扶成效是显著的,但在帮扶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2.1 驻村工作队驻村帮扶意愿不高
从问卷结果来看,主动申请驻村的干部占37.0%,单位安排驻村的干部占63.0%。这说明大部分干部驻村是单位安排,不是自己主动愿意驻村。从驻村期满后是否愿意继续留任来看,愿意留任的只有40.6%,不愿留任占59.4%。由此可见,大部分干部驻村的意愿不高,尤其是县直及以上单位的干部,驻村意愿更低。他们不愿驻村的原因有三:一是离家远,不能兼顾家庭;二是农村工作较复杂,事情多、检查多,相对于原单位工作来说压力更大;三是农村工作环境较苦。
2.2 派出单位选派驻村干部不合理
一些派出单位选派驻村干部,主要从单位的工作实际出发,如把年龄偏大的干部派去驻村。这些人虽然工作经验丰富,但工作热情不高,工作积极性不够,影响驻村工作的帮扶成效。问卷结果显示,选派的50岁及以上干部占26.2%,选派的35 岁及以下干部占30.2%。同时,部分派出单位未考虑选派干部的意愿,且未从干部的专业背景、工作经验等方面进行考虑,更未从所驻村的实际情况考虑,导致干部选派未真正做到选优配强。
2.3 驻村干部存在“两头跑”的现象
相关选派文件规定,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驻村后,不再承担原单位的工作,不得“两头跑”。但经访谈和走访发现,Z 县还存在部分驻村干部承担原单位工作的情况,甚至有些干部直接在原单位工作,不去所驻村开展工作。这种现象主要存在于乡镇(街道)选派的驻村干部身上,因为乡镇(街道)普遍存在工作多、人员少的现象,所以派出的干部要以原单位工作为主。这在无形中削弱了驻村工作队的力量,影响帮扶工作的开展。
2.4 部分驻村干部对帮扶工作认识不足
调查发现,部分驻村干部对被派驻乡村这件事存在畏难情绪,在驻村帮扶工作中不主动深入村组户了解村情民情,工作流于形式。由此可见,部分驻村干部还未转变思想观念,并未认识到开展驻村帮扶工作的重要性,在帮扶工作中很难做到敢于担当、善于作为,自然难以打开工作局面。
3 提升Z 县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帮扶工作成效的对策
3.1 加大宣传动员力度,完善激励保障体系
3.1.1 做好派驻前的宣传动员工作,提高干部参与积极性。相关部门和派出单位在选派驻村干部之前要通过座谈会、动员部署会等方式进行充分的宣传动员,加强对中央、省市相关选派文件精神的学习,动员单位干部积极参与、踊跃报名、自愿驻村。
3.1.2 要结合实际综合考量,赋予干部一定选择权。派出单位在选派驻村干部时,要从其专业背景、工作能力、年龄、性别、家庭情况、离家距离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尽量选择有“三农”专业知识背景或工作经历的干部驻村,并做好对选派干部的关怀关爱和其家属安抚工作。同时,在选派前应充分征求干部的意愿,并赋予其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尽量选择想驻村的干部驻村。
3.1.3 完善驻村干部激励保障体系,提高干部驻村的自觉性。例如,建立和完善干部管理监督、考核评价、工作减压、培养晋升、学习交流、待遇保障、评优评先等机制,并做好贯彻落实工作。同时,相关部门和派出单位还应为选派干部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使驻村干部愿意驻村、安心驻村。
3.2 优化干部选派机制,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驻村工作队作为外部嵌入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关部门和派出单位应高度重视,聚焦选人、育人、管人,建强驻村工作队伍,确保“选得优、下得去、融得进、干得好”[3]。
3.2.1 明确干部选派要求,强化选派单位责任。在干部选派过程中,相关部门要明确各单位选派干部的要求和标准,确保选派的干部综合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热爱和熟悉“三农”工作。同时,也要考虑选派年轻干部,他们年富力强,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干事创业热忱,比年纪大的干部更适合驻村。此外,还要把驻村工作作为派出单位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并提高考核所占比重,鞭策选派单位重视干部选派工作。
3.2.2 坚持因村派人。在干部选派上,要先搞清楚需要选派驻村干部的“五类村”的实际情况,再结合干部实际情况选定派驻各村人选,做到因村派人、对标选人,提高驻村干部与所驻村的匹配度。
3.2.3 实行召回制度,优化队伍结构。相关部门应制定驻村干部召回制度,对不符合驻村要求的干部进行召回,并重新进行选派替补,对召回的干部进行相应的处理(如在职位晋升、职称评审等工作中不予优先考虑,甚至不考虑),以激发驻村工作队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优化驻村工作队伍结构,提升驻村帮扶效果。
3.2.4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履职能力。相关部门要把教育培训作为提高驻村干部帮扶能力的重要方式,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方式,加大对选派干部的岗前培训和日常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要遵循“需要什么就补什么”的原则,避免培训流于形式。
3.3 保证干部专职驻村
3.3.1 选派单位要提供保障。选派单位要严格按照选派文件规定执行,对选派的驻村干部,不再安排原单位工作任务。对于已选派但还承担原单位工作的干部,选派单位要及时进行自查整改,避免驻村干部“两头跑”的现象再次发生。
3.3.2 上级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督。相关管理部门尤其要对乡镇(街道)选派的干部进行重点监督,对存在“两头跑”现象的干部,应对派出单位的领导进行谈话,督促派出干部与原单位工作脱钩,使其专心驻村。对谈话后仍存在“两头跑”的干部,相关管理部门应对派出单位的领导进行通报批评,严重的进行问责处理,确保驻村工作队力量不减。
3.3.3 驻村干部要自觉抵制“两头跑”。如果选派单位给驻村干部安排原单位工作,其应主动提醒单位领导,指出这样做是违反相关文件规定的,同时也不利于做好驻村帮扶工作。若单位领导不采纳,驻村干部可向相关上级部门反映,以避免此现象发生。
3.4 驻村干部应提高思想政治认识,强化责任担当意识
驻村干部的思想认识和行动落实情况直接影响驻村帮扶成效。因此,驻村干部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明确目标任务,狠抓工作落实。
3.4.1 提高政治站位,重视驻村工作。驻村干部应加强学习,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驻村工作的责任和担当,用情怀、担当和责任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3.4.2 要深入群众调研,提升实践能力。驻村干部应坚持群众观念和群众路线,积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田间地头、村民家中走访调研,全面了解所驻村的村情民情,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在不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实践能力。
3.4.3 改进工作作风,严格要求自己。驻村干部应“经常进行思想政治体检,同党中央要求‘对标’,拿党章党规‘扫描’,用人民群众新期待‘透视’,同先辈先烈、先进典型‘对照’,不断叩问初心、守护初心”[4]。同时,应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敢于刀刃向内,勇于自我革命。
3.4.4 工作要摆正心态,树立长效意识。驻村干部在帮扶工作中要摒弃错误的思想认识(如驻村是暂时的,早晚都要回单位的想法),克服畏难情绪,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驻村工作的长效意识,安心驻村。
4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5]。驻村工作队作为嵌入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必将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铸就更大的辉煌。为此,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要高度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积极做好驻村帮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