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泛宣传开展农民体育活动 加快推进农村体育现代化
2023-08-16程畅童肖禾
程畅,童肖禾
(1.上海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上海体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研究中心,上海200438;2.上海体育大学竞技运动学院,上海 200438)
1 落实学习,学好精神,深学笃用发端的逻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工作作出一系列部署,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体育强国等[1],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为农村体育现代化工作标定了进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建设是实现农村体育现代化的重要环节,突显新农村体育现代化与时代相适应,用以体塑农、以育彰民的观念增强了农民的主体性、获得感和生活化实效,积极发挥有关部门的主导性与农民的主体性,直接凸显以“人”的实践主体性为中心的体育取向和体育追求。农业农村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十四五”农民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2],该指导意见涉及农民体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旨在重视体育回归体育本质,善用农民体育、坚持践行新发展理念,浸润农民的心灵,激发体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增强农民体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新时代创新探索。在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体育强国背景下,如何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中国农民体育事业、探索创新乡村人才振兴和现代化农民培育路径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纵观我国农民体育发展水平,仍处在发展不够充分的阶段,尤其是在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如全民健身场地建设与管理、体育场馆配备、体育健身赛事活动举办等方面缺乏有效措施的推动,亟须加快建设和完善。加之农村居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且部分自发性的体育活动有安全和扰民隐患,这也对农民参与体育健身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农民体育属于群众体育范畴,形式、特点等不宜向竞技体育借鉴,要始终坚持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方向,在竞赛规则、场地要求及参与性、趣味性、表演性、互动性、灵活性等方面都需要与竞技体育有所区别和重新定义,才能探索出一条更适合乡村田园特点和农民群众需求的发展新路。2023 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表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乡风文明。一言以蔽之,发展农民体育,只有擦亮农民体育这张“招牌”,乡风文明的“牌子”才能响起来。
2 农趣农味,创设宣言,切实用好最好的帮手
在当今社会,必须要重视互联网和数字经济、数字社会、 数字文化等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3]。”我们要在数字时代把握先机,利用好这片兼具社会空间、历史文化空间等多重空间的场域。数字场域的典型表征是网络,媒体是衔接全党同志和人民群众间乡村教育的独特中介,利用“报、网、端、维、屏”等各种资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联动集成,以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
2.1 逻辑起点、展开和终点
提升氛围是逻辑起点,通过提升氛围激发农民体育健身主动性。乡村地区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传媒方式,加强健身知识和健身文化的传播,如结合农业特色突出、地域标识性强的传统体育项目或重大节庆广泛开展赛事活动,吸引不同人群参与农民体育活动。台江“村BA”之所以火爆全网,与当地村民和邻近市县、乡镇赶来观看的现场观众的高度参与是分不开的,这既体现了乡村民众对体育、文化的高度渴求,也更加说明了深入改革、加快发展中国农民体育事业的迫切性。在开展系列体育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有影响力的人影响其他人是逻辑展开,重视体育冠军等优秀体育人担任“大先生”传递正能量,因其身上充盈着鲜活的内容素材,闪耀着拼搏的力量,凝聚着团队的精神,拥有美好的回忆,特别是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竞攀故事,自带气场而能量“爆棚”,很能点燃农民朴素有力的体育运动梦想,进而促进农村公共体育文化建设,使农村体育发展更具活力。多元融合,提升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是逻辑终点。乡村地区在加快提高“全民健身、全民健康”意识的同时,还应探索体育健身与卫生健康、特色产业、文化传承、农民教育培训等的深度融合,用体育旅游路线、乡村文体活动、文创产品、特色健身活动基地辐射带动农村公共健身设施网络完善,跑走、骑行、球类等健身活动的开展,地域涉农特色运动项目的推广等,在提升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同时提炼独具地域特色的体育文化内核,让体育健身真正走进农民、融入乡村。
2.2 用好媒体,做好农村体育宣传
用好媒体,做好农业新闻宣传工作,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农民的思想水平与素养进行培训和教育的重要方式。在新媒体背景下,传统的主流媒体开始转变传播路径,以新兴媒体为载体从单一介质向多介质转型,依托各基层党支部,使上级党组织乃至党中央的各项政策和精神得以广泛传播。诸如“中国三农发布”是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在各大融媒体平台创设的账号,其新闻产品——短视频,在短短几分钟内,将原创性的主播或评论新闻事件,转载性的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发布的新闻内容,直观地进行传播,方便群众快速了解农业相关信息,发挥好农业新闻的科普教育功能。“中国三农发布”将农业相关的“硬新闻”说得简明且透彻精辟,提供给农民群体权威、及时、聚焦的信息知识。知识创造了如今的信息时代,知识理解门槛的降低,可促进农民全面发展,推动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中国三农发布”以接地气的传播方式尽数体现这个道理,它以小切口解析大事件,以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案例引入,对新闻时事和农民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深入浅出地进行解读,让受众通过“小视频”明晰“大道理”。通过实现“人人参与”的农民体育新闻宣传模式,从而提高农民对当前农事热点、各地农民体育社会话题的参与度,使宣传效果得以进一步发挥。
3 精挑细织,方成锦绣,大力发展农民体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绵绵用力,下足功夫[4]。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孕育农村社会好风尚,于乡村而言,是一项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的工程,切实提高农民体育的发展水平,是将全民健身工作推上新高度、推动农村全面进步的必然之举。
3.1 农民体育建设的物件性与精神性
农村体育处处是课堂,以农民见识、参与和体验作为重要考量。人的自我教育和相互传习的一个特点是借助精神而达成目的。有温度的人物就是这种物件(往往就出现在农村,往往也只有农村能展现这种精神,就如同奥运冠军全红婵,来自农村、长于农村、育于农村,因来自农村而永不言败是她最大的气色和底色。精神是农村体育内容建设的重要素材,其是一面镜子、一个窗口、一种媒介,不仅保持体育记忆,更升华人的境界。2019 年8 月21 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省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时,提出“体育运动要从娃娃抓起,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发展”。这为我们创新农民体育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启迪,也就是要通过有温度的人温暖人——建设“从知识到见识、从参观到参与、从体会到体验”,其成效将会从短期延展到长期,从单一维度拓展到多维协同。
3.2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发展好农村体育,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政府、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5],在既有基础上确定研究问题和目标,界定研究范围。聚焦农村“邦本”角色,聚焦农村“邦本”角色,提供爱党爱国、凝聚目标的属性,找寻农民在农村体育中感到愉悦或与自己的期望有差距的地方,发掘他们通过各种途径表示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形成的留言,进而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从理想和实际行动谋求为农村体育发展之进步。研究通过搜集一部分具有农村体育代表性的内容,在一定样本数量的基础上,分析农村体育活动诉求的变迁和新特点,旨在为进一步提高农村体育建设水平和质量提供基本信息和决策依据,立体式彰显调查研究的思想性、理论性,并增强调查研究之亲和力、针对性、影响力、凝聚力、归属感。可以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乡村振兴体育范式:建立乡村振兴文献库,随后进行乡村振兴再调研;调研后确立主体研究框架,再开展乡村体育振兴专题分析;最后,进行规律揭示与经验总结,提出农村体育发展育人方法创新、应用对策,即如何进一步利用好、发展好具有重大思政教育意义的农村体育场所,将其发展为新的“农民的体育课堂”。具体来看,可以利用调查研究法广泛收集、整理、挖掘和分析农民体育、新时代育人方法变革和乡村振兴相关文献,确保调查研究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清晰的理论逻辑。
运用主位研究与客位研究相结合法。主位研究,即从时代新人的视角考察。客位研究,即紧密联系农村体育进行应用分析,从历史、现实和国际视野的维度,思考基于新时代的育人方法改革创新的理论定位和时代价值问题。
综合运用跨学科研究法。以整体性的研究视域要求兼具马克思主义哲学、博物馆学与信息科学、教育学、系统科学等学科交叉的视角,综合运用价值分析和实证比较法、情景分析法等多学科交叉分析方法,发展农村体育。
不可少的是典型案例研究法。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农村体育振兴创新做法,通过组织座谈、深度访谈进行案例分析,密切联系群众,掌握当地工作人员、群众的相关情况,总结经验,得出启示。
探索利用功能分析法。打好“特色牌”,做好“土特产”文章。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7]。(程畅:广泛宣传开展农民体育活动 加快推进农村体育现代化)从多媒体数字沙盘、场景复原、农村特色产业产品等乡村振兴中已有的功能出发,分析其地位和作用效果,提出带动农村体育现代化发展的优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