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023-08-16唐国云

江西农业 2023年12期
关键词:单株植株密度

唐国云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纳翁农业技术推广站,广西 河池 546417)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种植密度是影响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在过去,有很多关于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的研究,但不同研究的结论却不尽相同。因此,下文通过数据分析,对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的产量和品质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旨在为玉米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1 玉米种植密度的概念和分类

种植密度是指在单位面积内播种的植株数量,也可以理解为单位面积内植株的分布密度。在玉米种植中,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是提高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玉米种植密度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式:

1.1 根据种植密度的大小分类

根据种植密度的大小可将种植密度分为低密度、中密度和高密度三类。

1.1.1 低密度

低密度指每亩玉米种植数量少于5 万株。低密度种植的优点是单株生长快、吸收养分快,但缺点是整体产量较低,容易发生空心穗、低产等问题。

1.1.2 中密度

中密度指每亩玉米种植数量在5 万~7.5 万株。中密度种植的优点是单株产量较高,整体产量也较高,但缺点是吸收养分较慢,在施肥和管理工作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精力。

1.1.3 高密度

高密度指每亩玉米种植数量超过7.5 万株。高密度种植的优点是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亩产量,但缺点是单株生长缓慢,吸收养分较慢,需要投入更多的水分、肥料和管理成本。

1.2 根据植株之间的距离分类

根据植株之间的距离可将种植密度分为宽幅种植和窄幅种植两类。

1.2.1 宽幅种植

宽幅种植指植株之间的距离较宽,通常在50 厘米以上。宽幅种植的优点是单株产量较高,适合旱地或瘠薄土壤的种植,但缺点是整体产量较低,对肥料和水分的需求较大。

1.2.2 窄幅种植

窄幅种植指植株之间的距离较窄,通常在50 厘米以下。窄幅种植的优点是整体产量较高,适合于肥沃土壤的种植,但缺点是单株产量较低,容易发生病虫害。

1.3 根据植株之间的排列方式分类

根据植株之间的排列方式,可从行距、株距和植株数对种植密度进行分类。

1.3.1 行距

行距指相邻两行之间的距离,一般为50 ~70 厘米。行距越宽,每株植株所占的空间就越大,需要的肥料、水分和养分也就越多,但是单株产量也可能会更高。

1.3.2 株距

株距指同一行内相邻两株植株之间的距离。株距越宽,每株植株所占的空间就越大,需要的肥料、水分和养分也就越多,但是单株的产量可能会更高。

1.3.3 植株数

植株数指在单位面积内种植的植株数量,是最常用的一种种植密度分类依据。植株数越多,单位面积内的产量也就越高,但是需要更多的肥料和水分,同时也容易造成植株之间的竞争[1]。

2 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实际种植中,适宜的种植密度能够提高玉米的产量,而不适宜的种植密度则会降低玉米的产量。下面将从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机制、适宜的种植密度范围以及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进行详细阐述。一是玉米种植密度大对产量的影响。当玉米种植密度增大时,玉米的叶面积系数就会增加,这就使得整体的光合作用面积也在不断增加,玉米的产量也会相应提高。当玉米种植密度继续增加时,整体的玉米穗粒数会逐渐增加,但每个穗粒的重量则会减轻。当玉米种植密度过高时,即每亩种植数量超过7.5 万株,玉米单株的发展与群体之间就会存在较多的矛盾,此时玉米的种植密度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抛物线来表示。需要将玉米种植密度设定一个合理的范围,在这个范围之内,当玉米的种植密度不断增加,玉米的产量也会增加。如果玉米的种植密度不在这个范围内,玉米的产量就会下降。因此,需要对玉米的种植密度进行合理控制。二是玉米种植密度小对产量的影响。玉米的种植密度小时,玉米个体生长发育比较优良,单株植株可以获得较好的光合作用,有利于单株植株茎干的生长,有效确保了单株植株营养物质的获取。单株植株获取的营养物质越多,单株植株的生长也会越好,而且单株植株的玉米产量也比较高。但是从整体的产量来看,玉米的种植密度变小,整体产量也会大大降低。也就是说,玉米种植密度过小,也不利于玉米产量的提升。三是玉米种植密度适宜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当玉米的种植密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植株叶面的光合作用以及群体面积的光合作用都能够获得提高。玉米叶面总体光合作用面积也会增大,光合作用的时间增长,玉米个体和群体都能够获得良好的生长,从而使得玉米单株植株的产量和总体的产量都会有所提高。也就是说,确保玉米种植密度适宜,可以使得玉米的产量实现最大化,实现增产。

2.1 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机制

玉米的产量主要受到种植密度的影响,种植密度又会影响植株对光、水、营养物质的竞争。当种植密度较大时,单株玉米所能获得的光、水和营养物质就会相应减少,因此植株之间的竞争也会加剧,这会导致单株产量降低。但是当种植密度过低时,植株之间的空间会变得过大,会造成土地的浪费,而单株所能获得的光、水和营养物质也会相应减少,从而影响产量。因此,适宜的种植密度应该是在单株获得足够的光、水和营养物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和避免植株之间的竞争。同时,不同品种和不同地区适宜的种植密度也有所不同。

2.2 适宜的种植密度

在实际种植中,适宜的种植密度需要根据土地条件、气候条件、品种特性和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通常来说,适宜的种植密度在每公顷6 万~10 万株。但是具体适宜的种植密度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例如,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管理水平高的地区,种植密度可以适当提高;而土地贫瘠、气候干旱、管理水平较低的地区,则需要适当降低种植密度[2]。

2.3 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研究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来说,在适宜的种植密度范围内,玉米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具体而言,当种植密度过低时,玉米产量会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直至达到一个最大值。而当种植密度进一步增加时,玉米产量会呈现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在密度过高的情况下,单株玉米所能获得的光、水和营养物质就会减少,植株之间的竞争也会加剧,从而影响产量。除了种植密度的大小外,植株的分布也会对产量产生影响。研究表明,采用较密的行距和较疏的株距,比采用较疏的行距和较密的株距,能够获得更高的产量。这是因为较密的行距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而较疏的株距则能够避免植株之间的竞争,从而提高产量效益。

总之,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有着显著的影响。适宜的种植密度范围可以使单株玉米获得足够的光、水和营养物质,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从而获得最佳的产量效益。同时,在选择种植密度时,还需要结合当地的土地条件、气候条件、品种特性和管理水平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达到最佳的种植效果。

3 玉米种植密度对品质的影响

除了对玉米产量产生影响之外,种植密度也会对玉米品质产生一定的影响。下面将从玉米的质量、营养成分和食味等方面进行阐述。

3.1 玉米的质量

研究表明,玉米的产量与质量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即在相同生长环境下,较高的产量往往伴随着较低的品质。这是因为高密度种植会导致植株间的竞争加剧,每株玉米所能获取的光、水和营养物质相对减少,从而影响玉米的质量。因此,在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时,除了考虑产量的大小,也要充分考虑玉米的品质,以获得最佳的产量效益和品质效益。

3.2 玉米的营养成分

玉米是人们日常饮食中常见的粮食作物,其营养成分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表明,种植密度对玉米的营养成分有着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较低的种植密度能够使单株玉米所含的淀粉、蛋白质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相对较高,而较高的种植密度则会导致这些营养成分的含量相对降低。这是因为在较低的种植密度下,每株玉米能够获得更多的光、水和营养物质,从而促进其生长发育和营养成分的积累。但是,在实际种植中,营养成分的含量还会受到品种、土壤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综合考虑[3]。

3.3 玉米的食味

玉米的食味是人们选择和喜爱玉米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种植密度对玉米的食味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适宜的种植密度能够使玉米的食味更佳。具体来说,较低的种植密度可以使玉米颗粒较大,口感较好;而较高的种植密度则会使玉米颗粒较小,口感较劣。此外,有一些研究表明,种植密度会影响玉米颜色的深浅和甜度。较低的种植密度会使玉米颜色较深,甜度较高;而较高的种植密度则会使玉米颜色较浅,甜度较低。这是因为玉米的颜色和甜度与其中所含的花青素和糖分等成分有关,而种植密度会影响这些成分的含量和比例。

4 玉米种植密度的选择和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但不同地区和不同生态条件下的适宜种植密度也不同。因此,在选择种植密度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4.1 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是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肥沃的土壤中,玉米可以承受更高的种植密度,而在贫瘠的土壤中则需要适当降低种植密度。

4.2 品种特性

不同的玉米品种对种植密度的适应性也不同。在选择种植密度时需要考虑品种的生长发育特性和耐受性。

4.3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是影响玉米生长和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适宜的种植密度也有所不同。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建议在一般情况下,适宜的玉米种植密度为7 万~8 万株/亩。但是,具体种植密度还需要根据当地的土壤肥力、气候条件和玉米品种等因素进行调整。在实际种植中,可以通过试验田的方式来确定最适宜的种植密度[4]。

5 控制玉米种植密度的措施

5.1 结合玉米的品种合理控制种植密度

在确定玉米种植的密度时,需要对玉米的品种进行了解,根据玉米的品种合理有效地控制玉米的种植密度。因为选择的玉米品种不同,其叶数、叶向、株高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而叶数、叶向、株高则是影响玉米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会对玉米的总体产量和生长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确定玉米种植密度时,则需要考虑到玉米的品种。通常情况下,晚熟类的玉米品种,茎叶比较繁茂,而且植株高大,单棵植株有着较高的生产力,个体植株生长所需要的营养面积较大。因此,选择晚熟类的玉米品种,则需要适当降低种植密度,使得单棵植株在生长的过程中可以获取到所需的营养物质,满足棵植株的生长需求。早熟类的玉米品种,茎叶量普遍比较少,而且植株矮小,个体在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面积也较小。因此,选择早熟类的玉米品种时,需要适当增大种植的密度,可以确保群体玉米生长可以充分地进行光合作用,进一步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另外,在玉米种植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叶片的生长方向和对应的玉米品种,对玉米的种植密度进行合理确定。如果所选择的玉米品种叶片是平展的,则种植密度需要减小;如果叶片是收敛向上的,则需要将种植密度适当增大;还有叶片属于半收敛状态的,则需要选择大小适中的种植密度。

5.2 根据气候条件确定种植密度

在确定玉米种植密度时,除了要考虑玉米的品种之外,还需要考虑到气候条件,因为不同区域内的降雨量、温湿度、日照时间等不同,选择的玉米种植密度也不同。如果种植区域内的降雨量比较大,年积温较低,则需要减小玉米种植密度;如果种植区域内的降雨量小,年积温较高,则种植密度也需要进一步增大。

5.3 根据肥力条件确定种植密度

因为不同地块、不同区域的土壤肥力不同,玉米的种植密度也要不同。在肥力比较高的地块,可以适当增大玉米的种植密度;在肥力比较差的地块,则需要适当减小玉米的种植密度。因为玉米耗水量比较大,如果在种植区域范围内,降雨量比较大,灌溉条件也比较便利,就需要进一步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

5.4 合理控制玉米的种植密度

首先,在玉米的种植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地的生态条件和玉米的品种特征以及生产条件,对玉米的种植密度进行选择和确定。不同的玉米品种的耐密性不同:紧凑型、杂交类型品种耐密性比较强,当密度增大时,产量也比较稳定,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保证玉米的产量;平展型的玉米耐密性比较差,密度增加的范围也比较小,如果种植密度不断增加,会导致玉米的产量减少。另外,种植形式的选择也比较重要,通常是宽窄行种植,如果种植的区域是肥力较大的平川水地,通过采用宽窄行种植方法,可以减少植株之间遮阴的距离,从而提高田间的通风和透光效果,保证玉米的产量。同时,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叶面积系数和光能利用率也能够提高产量。但是盲目地增大种植密度,会使玉米植株之间的竞争增加,导致叶面积系数和玉米的吸收功能受到限制。

因此,在确定单位面积内玉米种植密度时,需要考虑到玉米的品种、种植形式、土壤肥力等多种因素。如果玉米品种的穗小,株型收敛,而且区域内的土壤水肥充足,则需要增加种植密度;如果区域内的水肥条件较差,植株繁茂、穗大,则需要降低种植密度,选择低密度的种植方式。

6 结束语

本文系统地探讨了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通过对玉米种植密度的数据分析,得出了适宜的种植密度范围,并提出了在实际种植中需要考虑的因素。由于不同地区生态条件的差异,适宜的种植密度也存在差异,因此在种植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总之,选取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玉米的生产潜力,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为玉米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猜你喜欢

单株植株密度
无为市太平山枫香树不同单株叶片性状多样性分析
『密度』知识巩固
密度在身边 应用随处见
“玩转”密度
密度应用知多少
种植密度与行距对秋闲田饲用甜高粱单株生产力的影响
番茄‘7728’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
湖南速生、中生、慢生阔叶树组单株生长模型构建
松花菜花药培养再生植株
非洲菊花托的体细胞胚发生及植株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