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3-08-15高培娟

旅游纵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双导师制导师制导师

高培娟

(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江苏徐州 221000)

引言

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产业从传统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升级,产业结构的重大变革和转型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要求。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已成为全球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沿,旅游业对本科及以上层次人才的需求也大大提高[1-3],急需德才兼备、专业过硬、有较强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以及能够满足新时代游客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应不断探索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一、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

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促进了人才需求结构的不断变化,但一些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没有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或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对旅游业现状和前景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与旅游业市场需求不够契合。同时,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对旅游行业最新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的介绍;教学案例不够丰富,与旅游实践的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这都将导致理论课程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的职业发展前景受限。

(二)校企合作不充分

一是一些高校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方式较为单一,未能与企业建立利益共同体,难以实现资源共享,有的仅限于在实习基地挂牌。由于在校内课堂上缺乏针对企业的实操性教学,在实习过程中,很多学生缺少经验和技能,需要从零开始学习一些业务操作。企业指导学生实习工作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而学校又缺少对企业的激励与评价机制,导致企业不愿主动参与制订和执行教学计划。

二是校企双方责任分工不够明晰、沟通交流不够深入。在实际实践中,一般是由校方全权负责制订培养计划,但其对各教学环节的责任和侧重点缺乏明确的规定,如中期考核、开题答辩、毕业答辩等环节,校企双方经常因权责不清而产生矛盾,校企割裂不合作的局面普遍存在,使得校企协同育人的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三)评价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大多高校的考核主要针对学生的课程学习和教师的课程教学进行评价,一般采用“教评学”和“学评教”的方式进行。在“教评学”课程学习考核方面,主要有考试、结课论文、课程设计等形式,其中考试是最为主要的评价方式。而最常用的考试方式是期末闭卷考试量化打分,侧重于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程度,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也不能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学评教”教师课程教学评价方面,虽然多数高校让学生给任课教师打分,但缺少相应的反馈机制。总之,目前高校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不够健全,需要转变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

(四)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老牌本科院校,二是2000 年以后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前者办学基础深厚,但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较大,在教学和科研上还比较偏重基础理论。后者存在师资力量薄弱、师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相当一部分师资是“由学校到学校”的年轻教师,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社会实践[4]。这两类高校的师资均不同程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对于实践性相对较强的旅游管理专业尤甚。加之平时教学任务重、学习时间少,学校也缺乏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使得教师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跟不上旅游业的快速变化,不能很好地把握行业的前沿动态,难以满足数字经济下旅游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二、应用型本科“双导师制”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双导师制”源于研究生教育,国内外均有众多高校实施此模式。在国内,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进行了“双导师制”的试点。实践表明,“双导师制”的实施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水平,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和职业规划提供更好的支持。将其应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时,必须进一步明确其内涵,如此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

(一)“双导师制”的内涵

应用型本科“双导师制”主要指校企双导师,即学生有两位指导教师,一位是学校自有的专任教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学术发展和科研能力提高;另一位则是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主要负责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职业规划和咨询服务。学校的专职教师在教学能力、教研能力方面优于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而企业的兼职教师在技能操作、实践经验方面优于学校的专职教师。二者的结合实现了优势互补,形成了高水平创新型课程教学团队,通过共同制定教学目标、重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任务、开发教学资源、实施教学管理、评价教学质量,能够确保课程教学达到预期结果。

(二)“双导师制”的理论基础

“双导师制”体现了产教协同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企业导师的引入可以促进校企深层次合作,促进教育与产业的紧密联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育与产业间优势互补,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双导师制”体现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校企“双导师制”是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针对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实践,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学生提供一种集实践教育、职业教育和指导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双导师制”体现了以学生能力提升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对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进行个性化分析与指导,提升学生在实践中的能力和素质,以满足现代企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这一理念下,学生不仅能够不断提升学术水平,更能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

三、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双导师制”人才培养策略

(一)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为保证旅游管理专业“双导师制”人才培养的高效性,加强对“双导师”从课程设计到实践支持再到人才培养全流程的指导,确保教育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不断加强和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一是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完善组织架构,校企均应建立专门部门负责制度的制定、执行和监督;二是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的决策机制和监管制度,确保校企资金和资源的有效投入;三是建立校企人才资源库,融合校内导师和行业企业中的金牌导游、管理骨干等;四是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如共建旅游专业实习基地、产品体验基地等,让学生参与到旅游销售、决策咨询、项目推广等环节中,实现校企双方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五是高校应不断完善组织架构,让各二级学院成立以专业群组为核心的产教融合部门,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旅游管理教育的科学性[5]。

(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应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与国家和旅游行业战略发展相适应,以符合旅游企业人才需求为培养目标,以“双导师制”为切入点,将思政教育和数字化技术融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深化产教融合。在专业能力方面,着力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学生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熟悉旅游行业的运行规律;在技术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大数据分析融通的能力,提升学生旅游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创新能力;在职业素质方面,培养学生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思维,使其既具备多元知识,又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在工作中恪守职业道德规范。

(三)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旅游产业在40 多年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旅游者为支撑的旅游社区领域、以旅游地为支撑的旅游景区领域及以旅游业为支撑的旅游企业领域[2]。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设置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时,应在遵循旅游产业发展规范的基础上围绕主要行业领域设置知识模块,综合餐饮食品、地理历史、社会心理等多学科专业知识,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校企合作,引入企业导师,了解旅游行业的实际运作情况。另外,可以利用“双导师制”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并根据行业发展不断调整实训内容,确保学生在同市场的长期接触中实现自我能力的提高,提升就业竞争力,以达到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四)改进教学方法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导向的旅游管理理论课程教学,应重视和强化企业导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引进企业导师进入课程教研组,使其共同参与教学研讨、完善课程教学设计。教师可灵活采用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方式,将其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以动画、图片、小视频、故事等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可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使其深切领会专业知识的情境应用要点。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要及时选择业界最新的、有代表性的案例,将其融入理论知识的讲授中,并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被传授”向“主动悟”转变。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及时进行教学总结与测评,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如此既能让学生了解业界最新的发展趋势,又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第一,明确评价指标。学校应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制定明确的能够全面反映学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能力与知识水平的评价指标,包括学术成绩、实践能力、专业素养等方面。

第二,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教师可以采用考试、实验报告、项目展示、实习实践成绩、综合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方式,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情况。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

第三,引入企业导师考核评价。教师应打破传统考核局限,引入企业导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让他们为学生学业发展及职业规划提供宝贵的评价和建议。通过综合考核,能够有效评价学生的整体素质,帮助学生明确自身优点和不足,为后续教学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同时,教师可以建立学生的个人档案,记录学生的学习、实践成果,与学生进行定期的讨论,为学生提供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能力。

第四,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反馈,关注校内校外导师的指导效果,并将其作为对校内外导师教学效果的考核依据,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专业能力。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师资培养机制。一方面,高校自有教师可以通过顶岗实践、跟岗实习、参与研发等方式提高教学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与高校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项目,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第二,引进具备较高职业素养和一定企业实践经验的专家,将其作为企业导师,并注重对其教学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第三,建立健全导师制度,通过制度建设明确导师选聘、导师职责及工作要求,确保导师能够有效指导学生。采取聘任方式并签订协议,强化导师的人才培养责任,加强对导师的深度考核,确保责任制度得以落实。

第四,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通过搭建网络平台或者组织定期的研讨会、座谈会等活动,为导师提供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分享经验、探讨问题,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四、结语

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样的实践学习机会和全面发展的平台,有利于学生培养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职场的能力。在“双导师制”模式中,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具有不同的优势与特点,可以在学术指导和实践指导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帮助,让学生和企业之间建立更密切的联系,促进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随着“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发展,高校可以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其运行机制,并对该机制进行长期的评估、研究及改进,提高“双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和学生的受益程度。

猜你喜欢

双导师制导师制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导师榜
化工类全日制专业硕士“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试析落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要素和模式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基于本科双导师制的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爱情导师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