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姓埋名楷模的崇高精神

2023-08-15姬建民

中华魂 2023年8期
关键词:林老核试验

姬建民

林俊德是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驻疆某部原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几乎参与了我国所有的核试验,一辈子隐姓埋名,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十年前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后,身上插满管子,继续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

林老的事迹令人泪目,也深为老人家的精神所震撼。

蜡烛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林老舍身为国,扎根“死亡之海”罗布泊52年,参加了我国45次核试验,带领科研人员突破多项核心技术,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奖30余项,成为我国“两弹一星”的重要开拓者、全军挂像英模和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感人的是,他在生命的最后3天里,还表示“哪怕是只有几个小时,我也要把最后的时间用在刀刃上,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先后整理科研資料1.5G,就在去世前时而昏迷时而清醒的5个小时,仍反复嘱咐身边的学生,办公室还有什么资料要整理,密码箱怎么打开,要注意保密等,为国防科技事业奋斗到生命最后一息,一位为党为国的崇高形象油然浮现在我们面前。说来,“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历为我党优秀共产党人的传统,那些革命战争年代英勇就义、血洒疆场如陈延年、瞿秋白、彭湃、毛泽覃、陈树湘、董存瑞等无数革命先烈做到了,那些为新中国艰苦创业、舍生忘死如焦裕禄、王进喜、雷锋、向秀丽等感动中国人物做到了,那些像林老一样献身国防、殚精竭虑的老科学家们做到了,还有那些为了修建青藏铁路、成昆铁路等而“甘当铺路石”的牺牲战士们也做到了……烛照当今,这些英烈高标不仅使我们一想起来就心里难过,而且也理应成为我辈永远效行的榜样。

拼搏精神。“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1963年,我国首次核试验准备工作展开后,面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林老和他的同事们驻守在戈壁滩的帐篷里,喝着难以下咽的盐碱水,吃着粗糙的杂粮,从零开始,开展了艰苦的技术攻关,一遍遍测量,一次次演算,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准确测量到核爆炸冲击波的参数。之后,从原子弹到氢弹,从大气层到地下,他带领团队研制出系列测量系统,在我国历次核试验中得以成功运用。他说:“成功,一个靠机遇,一个是发狂。机遇是搞核试验,刚好把你放在一个很关键的岗位上;发狂就是一旦抓住机遇你就要发狂地工作,搞科学实验就要有一股子拼劲儿”。他一年365天只在春节给自己放3天假,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癌症晚期仍表示“我不怕死,我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我要工作,不能躺下,一躺下就起不来了”,践行了忠诚如一的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如若有谁还不理解什么是奋斗拼搏,林老的言行举止就是最形象的诠释,也对那些得过且过、贪图享受的精致利己主义者或来不来就躺平者或许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无声告诫。

无私精神。“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林老一生淡泊名利,生活勤俭,常拎的公文包用了20年,戴的手表还是1997年参加母校校庆时的纪念品。他坚持不要秘书、免费讲学,不属于自己研究领域的社会活动一律不参加,多次谢绝个人奖项推荐、客座教授聘请。他低调内敛,很少接受采访,社会上对林俊德也感到陌生。他还十分注重对年轻同志的培养,既带方法、带技术,更带思想、带作风,倾力匡助他们成长成才。去世前还强忍病痛为一名博士生的毕业论文写下300余字的评语和6条建议。水有源、树有根,这些源于他始终保持对党和国家的感激之情,“我能有今天,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培养。做人,一定要懂得感恩,要赤诚报国!”人生在世,草木一秋,为人若不做出一些报国为民的事业,岂非与草木共腐?正是林老这位无愧的“国之脊梁”昭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确应把实现个人的理想和国家的宏伟目标结合起来,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去奋斗拼搏,实现无愧于天地、无愧于家国的人生价值。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林老隐姓埋名为潜心铸造大国重器奉献毕生,既如丰碑矗立在我们心中,也像指路明灯引导我们走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上。

猜你喜欢

林老核试验
遇见林散之
百岁翁的跑步养生法
高贵的灵魂
不是糊涂是境界
百岁老人抗“糖”记
永远不忘林老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