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服务乡村全面振兴
——以洛浦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

2023-08-15吉文丽

湖北畜牧兽医 2023年5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融合

吉文丽,王 胜,钱 磊

(洛浦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新疆 洛浦 848200)

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6 部门联合印发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

2022 年5 月1 日正式实施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四十条明确规定,“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注重产教融合,实行校企合作”[1]。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

1 中职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跨界”的根本属性,决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践领域的探索成效并不显著。存在以下问题。

1.1 职业教育集团潜力挖掘不够

职业教育集团是在20 世纪90 年代初发起,进入21 世纪后迅速崛起。如新疆2006 年先后成立了第一产业职教园区等4 个自治区级产业园区,各地州县市也相继成立了职业教育集团。2015 年,教育部颁发《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支持职业教育集团发展[2]。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3]。集团化办学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推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依然存在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关系不紧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集团共育人才培养水平不高等问题[4]。

1.2 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不畅

由于集团内部成员单位,尤其是校企之间并未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育人、技术创新、服务需求”的有效机制,虽然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技术攻关、实习实践等方面签订了合作协议,但相关制度不完善,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加上职业技术学校师资力量有限、质量有待提高等因素制约,出现校企“两张皮”现象。协同育人和共同发展格局尚未形成,校企合作育人依然停留在岗位实习层面,校企融合互动、协同发展的深层次合作并未形成。

1.3 校企合作内容方式单一

校企合作较多集中在学生实习、企业用工、专业论证等层面,企业未能深度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专业规划、课程开发等方面。不少学校开展“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试点,但依然是以校方为主实施,校企人才共育、人员互聘、实训基地共建等开展不够深入,“引企入教”不到位。造成校方培养与企业、产业需求脱节,合作育人效果不明显。

2 集团化办学与校企命运共同体构建

集团化办学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的重大举措。组建政、校、行、企、科研院所和其他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职业教育集团,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集团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为保障,探索多种形式的集团化办学模式,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必然要求。

命运共同体是指不同个体在共同条件下结成的有序群体。新时代下,校企命运共同体是学校和企业基于共同的价值取向,以互利共赢、互融共生为纽带进行结合,形成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机整体[5]。以新疆第一产业职教园区为平台,联合第一产业范畴的行校企所等,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实际,秉承“跨界合作、多元共治、创新发展”的理念,与县域中小型企业联手,聚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提升服务县域经济发展能力,从企业视角创新合作模式与机制,打造校企利益共同体、情感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深入开展“引企入教”改革,围绕教书育人和企业技术需求,建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大师工作室以及与之配套的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和优化内部运行机制,为企业主动参与人才培养各环节创造更多回报,激发企业人才共育的内生动力[6]。

3 洛浦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探索

县域中等职业学校是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身边的学校,具有生源本地化、就业本地化、专业紧贴本地生产所需等特点,在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有明显优势。洛浦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创建于1984 年7 月,是洛浦县域内惟一一所职业学校。洛浦县有着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学校立足洛浦县域发展,咬定“三农”不放松,服务“三农”谋发展。学校聚焦乡村振兴,以新疆第一产业职教园区为平台,依托学校牵头成立洛浦县职业教育集团与和田地区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构建校企深度融合的“153”新模式,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取得良好成效。

3.1 构建产教融合“153”新模式,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

学校以新疆第一产业职教园区为平台(“1 平台”),组建了和田地区农业产业职业教育集团和洛浦县职业教育集团,从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5 个方面精准发力,创新校企合作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利益诉求、增强社会服务3 项能力,构建了校企深度融合的“153”新模式,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促进校企双赢发展。

以中国特色学徒制试点为载体,按照合作共赢、职责共担原则,共同就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协同育人、利益分配等问题达成共识,形成相关制度。同时,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校企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根据企业生产规律及专业特点,进一步打破传统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模式,以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精神培养为核心,遵循企业生产经营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重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立现代学徒制岗位标准、学徒标准、师傅标准和在线开放学习资源,实施精细化管理。建成学校现代学徒制试点班3 个,新建实训室4 个、改扩建实训室8 个,有效满足教学实训和承接对外服务项目。

3.2 校企“五方面”精准发力,提升服务乡村振兴能力

3.2.1 聚焦“三农”新业态,校企共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通过完善专业建设委员会制度,常态化推进校企专业共商、共建、共育工作,形成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校企对接洛浦县“十四五”发展规划,瞄准洛浦县农业发展新方向和新业态,按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思路,重点打造了园林技术、畜牧兽医、农产品加工三大服务现代农业的专业群。新增“休闲农业生产与经营”等新业态专业9 个。专业覆盖面拓展至餐饮服务、美发与形象设计、农村电子商务等产业,有力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融合。升级改造农产品加工与检测等专业4 个。停招物业管理等专业7 个。

完善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教学和考核评价方式,构建招生(招工)、培养、就业一体化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7],深层次推动产教有机融合。学校在校生3 187 人,下设6 个系部,开设专业26 个,其中涉农专业学生占比55%以上。建成自治区级重点专业2 个、地区级重点专业4 个,教育部“1+X”等级证书试点9 个。每年毕业生返乡就业率高达90%,为乡村振兴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的知农、爱农、兴农人才。

3.2.2 聚焦中小企业技术难题,校企共建大师工作室 聚焦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问题,以校企大师工作室为载体,完善大师工作室运行管理机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评选成立“润畜”大师工室等19个。依托工作室开展教育教学、技术攻关和社会服务。聚焦校企合作难题,依托和田农业职业教育集团,设立研究课题15 项,支持资金4 万余元,支持校企骨干成员组建技术攻关小组,合作攻坚克难。如学校与新疆新丝路洛蓝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签订“洛蓝商城小程序产品技术研究与服务”协议,以校方为主,集聚校内外专家学者,共同开发洛蓝商城小程序,以提高“洛蓝”农产品电商效益与传播力。

3.2.3 聚焦学生就业创业,校企共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 学校健全“校长书记抓就业、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各系落实、全员参与”的四级就业服务机制,把就业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贯穿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成立创新创业专业社团,建立创业孵化基地。聘请企业骨干为创业导师,指导学生开展创业项目转化,已孵化百余名学生创业。开设“互联网+就业”智慧平台,推出线上招聘会,加大线下专场招聘会,毕业生去向落实率稳定在95%以上。

3.2.4 聚焦服务“三农”,校企构建“立体化”培训体系 学校成立“乡村振兴培训中心”,发挥2 个职教集团成员单位技术优势,构建了“县、乡、村”三级、“初、中、高”三层立体化培训体系,利用农闲开展农牧民集中培训。每年培训农牧民、种养大户等1.3 万余人次。创新“送教下乡、智力进村、技能到户”培训模式。常年选派骨干教师进村办班,“一对一”指导到园、服务到圈舍,年均服务1 000 余户。开通线上服务热线,开放校企共建的43 个在线精品资源,随时随地接受农牧民咨询、解决技术难题。平均每年为种养大户、农牧民等提供个性化服务300 余次。

3.2.5 聚焦乡村文化振兴,校企共建文化育人体系 学校加大文化艺术类课程开设力度,开出影视欣赏、剪纸艺术等40 余门人文课程菜单,以备学生选学。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促使学生在活动中把人文知识外化为行为习惯和为人处事原则,不断提升人文素质。学校通过“共建非遗大师工作室”方式,与民间艺术家、乡村非遗传承人合作,共同开发“菜单式”文化服务清单,满足广大农牧民的精神需求。联合打造了“大漠胡杨文艺社”等文化活动品牌。学校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走亲访友”活动。干部教师每月深入村中,与自己的“结对亲戚”共同劳动,了解其困难诉求。教师们发挥专业特长,宣讲惠民政策、引领现代文明风尚等。如信息专业教师为亲戚开辟网络营销渠道;经管专业教师为村民农副产品代言;机电专业的老师手把手示范农机维修、摩托车维修等技术。文化课教师则以农牧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国家通用语言培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等,丰富农牧民文化生活。年均开展服务2 000 余人次,以实际行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3.3 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显著提升“三项”能力

3.3.1 坚持党建引领发展,提升“三农”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党总支总揽全局,精心谋划“十四五”发展,提出“建设南疆一流、全疆知名”奋斗目标,统筹“优质校”和安全稳定两大任务,明确“三年建成优质校,五年建成双优校,十年实现新跨跃”三步走发展思路,实施十大工程,勾勒出由点到面、纵深推进的发展路线,全面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学校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技双修”“就业与升学并重”,创新少数民族中职学生“六个好”的培养目标(思想政治好、遵纪守法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好、身心健康好、职业技能好、就业创业好),探索实践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通语、实践技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四个不断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创新“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机制,即每位教职员工联系1 个班级、8 名学生,开展每月进班级1 次、进宿舍4 次、进食堂4 次,每周联系学生1 次、每月联系家长1 次,与学生交朋友系列活动。学校176 名老师与近2 000名学生“结对子”,平均每月为学生解决就医、学习用具、生活用品等困难诉求120 余次。针对学生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共同做好学生教育工作。师生在各级技能大赛中获得奖项287 项,其中2021 年在全国乡村振兴技能大赛中,学生摘得首金。毕业生就业率、“职教高考”升学率位居和田地区前茅,有效提升县域劳动力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撑。

3.3.2 及时回应企业需求,提升服务企业水平 学校与集团内部近200 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与19 家企业共同建设大师工作室,建立合作互动、协同创新和实践育人的新机制和新平台,针对企业需求,联合攻关,共解难题;学校秉承“专业跟着产业走、课程跟着生产走”的办学理念,针对企业生产经营需求,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实习安排,以满足企业生产所需和学生实践所需。校企成立发制品产业学院、移动信息产业学院,与洛浦县西域春良种牛奶繁育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学徒制培养、订单班等,实现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建自治区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2 个,学校教师也成为企业的技术顾问和首席专家。

3.3.3 校企集中优势资源,提升服务乡村振兴能力 学校构建了以职教集团为载体,大师工作室、生产性实训基地、合作技术攻关等为元素的产教融合大平台,推动涉农专业和产业联动,实现跨界融合与协同创新。校企建成了服装设计与制作等生产性实训场22 个,创建了设施农业等产教融合专业实训基地5 个,每年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1 万余人次。学校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人才和资源优势,与县域两个村签订共建协议,累计派出18 名干部和数百名学生,以红枣为核心,贯通优质红枣种植、加工、休闲观光农业三大产业。村里的红枣园、加工厂成为学生的实训基地,实现人才培养、新业态发展、村民增收“多赢”。学校荣获自治区首批“优质中等职业学校”、自治区党建工作示范校,荣获和田地区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荣誉。

4 小结

学校探索实践的产教融合“153”新模式,有效提升了办学治校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三农”能力。学校荣获自治区首批优质中等职业学校、自治区党建工作示范学校,荣获和田地区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职业培训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引领着和田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洛浦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将继续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进一步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就业与升学”并重,发挥“农”类专业优势,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用好新疆第一产业园区平台,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153”模式,打造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融合菜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