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守影像本色 坚持深度呈现

2023-08-15高佳

山东画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画报山东

文|高佳

1943年7月《山东画报》创刊号

创刊于1943年7月的《山东画报》,作为一本由中国共产党创办于抗日战争时期的画报,至今已走过80 载岁月。

回顾过去,这本以红色为底色,以影像为本色的特色杂志,始终紧跟国家发展的历史步伐,一路走来,承载着光荣的传统和辉煌的历史,见证着从战争、建设到改革开放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也在80年历程中促进了山东摄影的发展,为山东留存了系统而宝贵的视觉文献史料。究其根本,源自《山东画报》的红色基因与家国情怀,记录时代变迁与见证发展的使命担当,聚焦人文精神、贴近生活的精神特质,以及展现齐鲁特色在地化影像创作和深度呈现的传统优势。

1945年8月1日《山东画报》

1945年8月15日《山东画报》渤海分版

红色基因 家国情怀

《山东画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创办的综合性画报,于1943年在莒南县创刊,至今已经发行600 余期。它是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罗荣桓、肖华等人在抗日战争的炮火轰鸣中创建的。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山东画报》诞生于抗战烽火中,承载了红色基因,传承了革命精神,弘扬了家国情怀。

1945年冬,山东画报社时任主编龙实在津浦前线采访,拍摄侵华日军投降

1947年,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经过三天激战,全歼国民党王牌军第七十四师,取得华东战场上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孟良崮战役成为我军即将转入反攻的信号。图片为孟良崮战役前,华东野战军陈毅司令员、粟裕副司令员亲临前线视察炮兵阵地

在创刊初期,山东抗日根据地正处于严峻困境之中,《山东画报》通过摄影、美术等作品形象地宣传报道地方部队、军事政治生活、经济发展建设、人民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它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抗战意志,凝聚了人民的力量,受到了军民的喜爱。一批批战地记者冒着生命危险,以镜头为武器,投身于伟大的反侵略战争,记录下一幅幅战争年代齐鲁大地的壮阔画面。2020年,《山东画报》以传承红色精神为己任,策划了《战旗为什么那样红》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周年纪念专刊,该专刊通过350 余幅珍贵影像,真实而直观地展现了志愿军战士在异国他乡战场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回忆了那些最可爱的人。

1943年,《山东画报》在莒南县创刊。图为八路军干部战士在阅读《山东画报》。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山东画报》是八路军干部战士最喜爱的学习和休闲读物

1944年,攻打莒县时我军缴获了一辆自行车,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山东画报社时任副主编白刃便一直骑着它采访,采写出大量珍贵报道

在战争与革命的烽火中,《山东画报》用热血和生命劈开枪林弹雨,开启了荡气回肠、弥足珍贵的山东抗战影像。它以一本杂志的勇气和担当,书写了齐鲁战火中的传奇。在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山东画报》怀抱家国情怀,传承红色精神,抢救历史中的片段,留存硝烟中的故事,用实际行动铭记那段饱含热血的光辉历史!

记录时代 见证发展

《山东画报》有着记录时代变迁、见证社会发展的使命担当,以影像和文字记录了时代发展的一个个侧面,见证了山东重要历史时期的发展和进步。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到时代人物、新世纪发展,再到新时代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每逢国家重大事件,《山东画报》都会以重要栏目进行报道。它以影像的方式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成为历史记忆的见证者。

《山东画报》关注国庆、奥运会、亚运会、国际合作等国家大事,记录历史的重要瞬间和节点。例如《7·13,不眠之夜……》中记录了北京申奥成功后人们的欢呼雀跃,《谁持彩练当空舞》展示了山东脱贫攻坚实践中的动人色彩,《最美逆行者》记录了抗击新冠疫情中无数个逆流而上的背影,《百年芳华读初心》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100年非凡历程中的不懈奋斗……静止无声的影像配以简短的文字,打破了时空限制,记录下时代的印记。

除了直接表现重大新闻事件外,《山东画报》还通过特别策划、深度报道等形式,以微观的历史细节和生活侧面反映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比如《官桥——我省第一个露天煤矿》记录了广大干部群众斗志昂扬的建设热情,《农民大进城》展现了骑三轮车进城拉货的第一代进城务工人员形象,《山东人在特区》描述了南下山东人在异乡艰苦创业的经历……《山东画报》用影像记录社会动态,聚焦山东的发展变化,以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透过事物的表象探究事物的本质,挖掘题材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深度呈现人民生活的点滴与社会发展热点。

聚焦人文 贴近生活

著名摄影家胡武功曾说:“人是历史的主体,更是摄影的主体。”《山东画报》在几十年的办刊过程中淬炼了聚焦人文、贴近生活的精神特质。人文情怀是对人民生活的细节概括,关注人民生活,以人为本,通过影像作品传递丰厚的人文情感。尽管个体的影像看似微不足道,只是个人或家庭的经历,却在不经意间折射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历史。

《山东画报》在记录时代洪流的同时,也通过镜头瞬间定格人物的时代风貌,或以影像聚焦细小、微观的世间百态,反映齐鲁大地人民真实的生活状态。在600 余期的封面影像中,人物肖像占据了半数以上,涵盖了不同时代背景下工人、农民的日常生活风貌,以及政治、科研、影视、文艺、商业、体育等领域有突出成就的山东人物形象,“人”始终是其影像聚焦的中心。

《山东画报》最擅长的影像传播方式是将照片与文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凝结成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即图片故事。1982年5月,《山东画报》刊发了《玲玲开拓的路》一文,讲述了高位截瘫的张海迪奋发图强的故事,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随后,中共中央发出了《向张海迪同志学习的决定》,年仅28岁的张海迪被树立为楷模,被称为“80年代的新雷锋”和“当代保尔”。20 世纪90年代发表在《山东画报》的图片故事《父亲》,拍摄济南郊区的一位农民父亲要把自己的肾捐给身患尿毒症的儿子。长达十年的拍摄成就了一组生命传递的赞歌,深度诠释了父亲的责任与担当。这组稿件以朴素而温情的独特方式记录了生命延续的力量和真情瞬间。用这组作品的作者、山东画报社原总编辑谷永威的话说:“拍故事的过程是艰难的,它需要作者富有韧性,更需要作者投入感情。有的故事要关注几年才能完成,这就要求作者不能急功近利。这种关注也是对自己心灵的磨炼。”这不仅是摄影师的独白,更像是一代代画报人真情投入与影像坚守的深情告白。

齐鲁窗口 在地呈现

《山东画报》作为一份地方省级画报,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办刊宗旨,立足齐鲁大地,服务山东社会。注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齐鲁文化传播,通过各具特色的在地化创作和深度呈现,展现齐鲁大地独特的人文地理景观和文化风貌。

作为历史文化大省,山东拥有诸多自然与文化遗产,从泰山之巅到黄河入海,从齐国旧都到孔子故里,《山东画报》通过在地化的影像策划与创作,将齐鲁大地千年文化的熏陶凝聚成人文地理的特色。透过一张张影像,读者不仅能感受到山东大地的齐鲁文化,还能在细微之处体会到山东人民的人文情怀。

《山东画报》曾策划编辑数百种专题,为树立山东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供了鲜活的影像样本。不同地域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风土人情,除了济宁的孔孟文化外,还通过各种形式展示了济南泉水、胶东渔家、临淄蹴鞠、潍坊风筝、菏泽牡丹等山东独特的地域文化。画报的影像取材于山东本土,展示了山东社会各地区、各领域的人文风貌,实现了在地化影像创作与地域性文化呈现,通过这样的双向奔赴,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厚德齐鲁的文化底蕴,感受山东地域文化的丰富和多样性,也使得《山东画报》成为擦亮山东文化的靓丽名片。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网络技术的迭代以及AI影像的出现,传统媒体的地位和影响力受到了冲击,但熙熙攘攘的新媒体环境并不意味着《山东画报》失去了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山东画报》作为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随着技术的迅速演进和摄影门槛的降低,人人都可以凭借手机在网络平台上发声,传统媒体在时效性、市场化和传播力等方面遭受到短视频的冲击。另一方面,平面影像的实用性、功能性价值,逐渐被快节奏、便捷的新媒体影像所消解与转移,对于画报平台来说,也是不小的损失。但挑战与机遇并存。在新媒体的围追堵截下,快速的生活节奏更需要影像的深度专注,凝视会留给观众更大的主动思考空间,平面媒体的深度呈现则显得更为重要。同时,这将“倒逼”摄影师重新思考当代摄影创作的重心和方向,也为画报的影像坚守和深度坚持提供基础保障。

《山东画报》在影像坚守与深度坚持的发展中仍具备巨大的潜力,只要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勇于创新和变革,它定能够在新媒体的浪潮中脱颖而出,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面向新时代,“纸媒将死、图文衰退”的论调,无法阻挡越来越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和读者受众细分的现实。相反,通过凝视影像作品所获得价值和意涵的审美愉悦,翻阅杂志书本的油墨清气,通过字里行间,去探寻诗和远方的梦想追求,是其他媒介所无法比拟的。

猜你喜欢

画报山东
开放的山东,乘风前行
山东图片库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冬奥会背后的“山东力量”
『山东舰』入列一周年
与幼儿画报一起读绘本
与幼儿画报一起读绘本
《河北画报》杂志社征稿
山东画报2020年2、3期合刊
山东的路幸福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