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及作品探究

2023-08-15谢靖

参花(下) 2023年8期
关键词:二十世纪牧童钢琴曲

◎谢靖

一、引言

钢琴传入中国已有三百年的历史,二十世纪初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与融合,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也以其独特的哲学性、美学性和艺术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着民族音乐的精髓。在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很多中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中国钢琴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代表人物及代表作等方面,论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使我们对这一时期钢琴音乐的发展历史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对进一步了解西洋乐器、西方作曲技术与中国传统音乐相融合等方面做出探索,对推动更多优秀的中国钢琴作品走向世界具有重大意义。

二、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

中国的钢琴音乐创作发端于二十世纪初。1915 年,赵元任创作的钢琴曲《和平进行曲》发表,这是中国最早的钢琴音乐作品。1916年,萧友梅在德国留学期间创作了《哀悼进行曲》《小夜曲》等钢琴音乐作品。此后,钢琴音乐创作在国内陆续见载。如1921 年在《音乐杂志》上发表李荣寿作曲的《锔大缸》、赵元任作曲的《偶成》、沈仰田作曲的《钉缸》等等。上述作品是中国在二十世纪初早期钢琴音乐探索中的产物,并未形成社会影响。至于这一时期水平较高的钢琴作品应该是黄自的两首《创意曲》,于1930 年在音乐杂志《乐艺》发表。

中国钢琴音乐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对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做了多种成功的探索,出现了一批较有创造性的钢琴音乐作品,特别是贺绿汀《牧童短笛》的问世,此外,当时还创办了一批音乐机构,并且成功举办了音乐赛事,这些都标志着中国钢琴音乐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一)音乐机构的创办对我国钢琴艺术发展的促进

随着中国近现代新音乐文化的发展,1919 年建立了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和上海的中华美育会,1920 年建立了大同乐会以及1926 年在北京建立了爱美乐社等,这些民间音乐社团多次举办音乐活动,虽然教学水平有限,但是使中国钢琴教育得到普及,推动了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延安建立了鲁迅艺术学院,在四川省建立了艺术专科学校,以及出现了华北联合大学音乐系等专业音乐院校,为努力适应时代,学校开始在教学上结合实际,采取短期学制,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专业音乐人才。1940 年四川青木关建立了国立音乐院,教师大多是上海国立音乐院的教师们,如易开基、范继森等。1945 年由于抗战的胜利,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又有了新的发展历程,这一时期创作了《浔阳古调》《在那遥远的地方》等作品。1946 年的《花鼓》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这是一首极具中国特色的钢琴独奏曲,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瞿维创作。在钢琴作曲上他大胆创新,采用民间音乐作为题材,对后来创作的具有中国时代风貌的钢琴作品树立了典范。

(二)上海国立音专的建立对我国专业钢琴创作领域发展的促进

萧友梅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过程中,对中国早期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20 年回国后,他开始大力发展我国的专业音乐教育,在北京上海等地成立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音乐科和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等一批我国早期专业音乐教育机构。这批专业音乐教育机构的成立,为我国二十世纪初的钢琴音乐教育和钢琴音乐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1927 年,萧友梅与蔡元培在上海共同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高等院校——上海国立音专,成立之初便设立了钢琴系、作曲系等专业,这些教育机构开创了中国近现代专业钢琴教育和钢琴音乐创作的开端,他亲自担任了作曲、音乐史、和声等课程的教授。在当时的环境下,创立这所高等音乐学府对中国钢琴音乐教育和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打开了中国专业钢琴教育和创作的新局面,为我国早期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优秀钢琴家和作曲家,如贺绿汀、丁善德、范继森等。尤其是上海国立音专作曲系培养的一批优秀作曲家,为后来齐尔品来华举办“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的作品比赛创造了条件,这场比赛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意义非凡。

(三)“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作品比赛为我国作曲家探索本民族钢琴音乐指引方向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钢琴艺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意义重大的是1934 年举办的“征求有中国风味钢琴曲”的创作评选比赛。这次比赛是由俄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齐尔品出资,并得到了上海音专的大力支持与协助。齐尔品于1921 年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在他巅峰创作时期曾到中国来寻求素材,并于1934 年在上海国立音专举办了自己创作的钢琴独奏音乐会,随后担任上海音专的钢琴教师。因对东方风格情有独钟,特别希望能听到属于中国自己的钢琴作品,于是在同年11 月举办了“征求有中国风味钢琴曲”的创作评选,不仅为钢琴曲对中国风格的探索开辟了道路,使中国钢琴艺术逐渐从模仿进入了本土化的创作阶段,同时也从美学的角度告诉我们,应该以中国风格的探索为前提,创作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钢琴曲,为我国作曲家探索本民族钢琴音乐指引了方向。

这次比赛收到了11 人匿名投递的作品,其中《牧童短笛》《摇篮曲》(贺绿汀),《牧童之乐》(老志诚)等6 首各具特色的中国风格作品受到关注,它们都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风格,旋律清新、曲式结构简单。随后《牧童短笛》和《牧童之乐》开始在世界各地演奏。

这一时期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钢琴曲的创作实力,为今后具有中国风格钢琴曲的创作和传承奠定了基础。从此,中国钢琴创作真正进入了民族钢琴创作阶段。

三、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代表人物及作品简析

(一)贺绿汀的《牧童短笛》

贺绿汀是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和作曲家,1931 年考入上海音专。在校期间,还是学生的他创作的《牧童短笛》在1934 年举办的“征求有中国风味钢琴曲”的创作比赛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他将西方成熟的创作技法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为有中国风格钢琴曲的创作树立了典范。

《牧童短笛》是一首三段式的钢琴小曲,这首小曲描述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南方农村,在山水之间,牧童骑在牛背上悠然自得地吹着童谣的画面。作品运用中国传统五声音阶,以其婉转、清新、流畅的线条,呼应对答式的复调旋法使其主题更加形象生动,向人们展示了一幅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同时,《牧童短笛》采用典型的ABA 结构,第一段和第三段采用复调手法,作者成功地把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与西方成熟的对比复调相结合,具有浓郁的江南风格特点。呈示部采用对比二声部的复调写作手法,高声部和低声部一问一答,一动一静,两声部对话式的交替进行,左右手形成鲜明的对比。中段采取的是主调手法,左手是传统的西方功能和声,右手则是模仿中国竹笛的装饰音旋律。无论从节奏、音调还是情绪等方面都与第一段形成鲜明对比。第三段再现部是在第一段的基础上又进行一些加花变奏,使主题更加紧凑、欢快。

(二)老志诚的《牧童之乐》

老志诚,自小就表现出过人的音乐才能,9 岁开始学习钢琴,13 岁开始登台演奏,1925 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艺术科。他刻苦练琴,琴技进步非常大,16 岁学习并弹奏了大量外国钢琴作品。1931 年6 月在北京师范学校礼堂举办自己的毕业钢琴独奏音乐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音乐会上演奏了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Op.57》、李斯特的《帕格尼尼练习曲——钟》,以及肖邦的《“英雄”波罗乃兹Op.53》等多首作品,这是中国历史上举办的第一场钢琴独奏音乐会。

《牧童之乐》是1932 年老志诚在香山游玩时,看到牧童为赶贪吃的羊群,用石头投向河流以此吸引羊的注意,有感而发写的一首钢琴曲。在他对作曲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根据自己多年演奏西方大量作品和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探索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即兴创作,从旋律、节奏、织体、和声等方面创造出具有中国北方特点的新钢琴模式。《牧童之乐》在结构上采用中国风格思维的延伸与西方传统三部曲式结构结合的创作手法。乐曲分为两大部分,它们相互独立展开,各部分则按照西方的单三部曲式进行陈述。第一大部分a 开始是在高音区,4 度2 度音程与西方和声交替叠置,对中西音乐基础、发展、五声旋律交叉出现,c 段采取节奏的交换和离调手法,是乐曲动静、快慢的对比更加明显。乐曲第二大部分运用中国传统乐器琵琶、扬琴左右手轮流弹奏的技法,和中国竹笛的加花演奏,以此来表现出牧童的欢快、高兴。在第二部分,作者用增5 和纯5 及减4 纵横交错模仿羊的鸣叫和牧童的欢快,第二部分的中段,织体简单,右手时值则借鉴二胡的长线条吟奏,充分地体现了中国钢琴艺术的意蕴之美。

(三)丁善德的《春之旅组曲》

丁善德自幼爱好民间音乐,1928 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院,初学琵琶,后转钢琴。1945 年的第一部钢琴曲《春之旅》是在德籍教授弗兰克的指导下创作完成的。1947—1949 年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期间,又分别创作了《序曲三首》和《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他的作品既有中华民族的气质,又在作曲技法上进行创新,丁善德对这一时期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春之旅组曲》是丁善德从钢琴家转向作曲家后写的第一部钢琴作品。作者并没有完全照搬西方的作曲技法,而是将欧洲的和声技法与中国风格相结合,具有中国特色。《春之旅组曲》共有四首小曲组成,每首小曲都有与之作品风格相类似的小标题,分别是《待曙》《舟中》《杨柳岸》《晓风之舞》,这四首小曲就像四幅水彩画,怡然而秀丽,让人置身其中。《待曙》是一首短小而精致的小曲,整首曲子只有9 小节,虽然运用的是西方的传统和声,但它的主题却是中国五声调式的旋律。它在不同声部发展,又在新的句法上有新的变化,前后呼应,变化统一。其中,作者巧妙地将民族调式中的A 宫五声音阶,通过自然引入的D 音,与西洋调式的A 大调音阶结合到一起。《舟中》与前面的写法稍有不同,它是一种变体写法。以“1+2”的结构为主,主曲调持续不断地展开、中断,使用共同音做连接进入上半音调性上,音乐逐渐进入高潮,在到达高潮时又回到原调,音乐主题在低音部出现,与上声部构成复调,使这首曲子写得很紧凑。《杨柳岸》取自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雨霖铃》词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乐曲描写了河岸上杨柳飘动的画面,其实也暗含着对当时所处时局不可捉摸的情绪,带有较浓的浪漫主义色彩。乐曲运用传统和声色彩进行变化和对比,使人心旷神怡,有一种意境之美。《晓风之舞》的风格与前面三首有很大不同,具有活泼、轻快的情绪,乐曲的第一部分只更改了终结音,第二部分在原伴奏音型的基础上采用各种变体写法,将音乐推向高潮。第三部分的音乐主题则是在第一部分片段主题的基础上进行发展或变形。第四部分只是第一部分的再现,它是音乐高潮后的一种平衡。丁善德的音乐深深扎根于民族民间音乐传统,因此他具有深厚的民族音乐根基。由于他对祖国的热爱和想把民族传统发扬光大的强烈愿望,使其在创作中有意识地运用了一些民族音乐元素。这首曲子是作者在西洋作曲技法上的大胆创新,深受中国人的喜爱,后成为中国的优秀钢琴曲,广为流传。

(四)瞿维的《花鼓》

瞿维1933 年考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1939 年10 月赴陕甘宁边区,1940 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在这期间,他深入学习民间音乐,进行音乐创作。1943 年受到延安“新秧歌运动”的启发,在1946 年创作了钢琴独奏曲《花鼓》,被称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花鼓》是按ABA 三部曲式结构来写的,一开始是十四小节的“引子”,采用中国流行的“打花鼓”中的锣鼓节奏表现出人们庆祝胜利的喜庆心情,这个节奏型从呈示到全曲的结束,始终为主题烘托喜庆气氛。第一段作曲家采用中国淮北流行的《凤阳花鼓》的民间音调,他在创作中把民间音调进行改编,并重新组织、整理,把西方功能和声和中国和声相融合,来丰富民间曲调的表现力。中段是对比性的抒情段落,在86-92 小节,低音部分半音音阶的下行出现功能性和声的半终止,使旋律音调更加柔美、婉转。

四、结语

关于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与研究,已有越来越多的演奏家、作曲家开始研究这一领域,但这期间钢琴音乐创作在我国的发展及历史意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如今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发扬民族特色的钢琴音乐文化已成为重中之重,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音乐教育方面与作品创作方面着手,方能创作更多更优秀且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作品。

猜你喜欢

二十世纪牧童钢琴曲
牧童学画
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的密码破译
浅谈二十世纪新具象艺术与洛佩斯
乡间晨雨(即兴钢琴曲)
二十世纪之散曲创作与研究
牧童
夜的钢琴曲(六)
寂寞的牧童
夜的钢琴曲(二十八)
春的灵感(爵士钢琴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