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挖虫草”的地方性文化与社会组织
——基于西藏那曲市索县采挖虫草民族志研究
2023-08-15仁青卓嘎
仁青卓嘎
西藏那曲地区东三县(索县、巴青县、比如县)的人们主要依靠虫草收入维持家庭生计,每年虫草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占一半以上。人们依靠季节性很长、时长很短的虫草采挖工作维持一年的家庭消费。
在学术研究领域,人们普遍关注的是虫草的药用价值、经济价值和采挖虫草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等。研究虫草生计与虫草文化的较少。笔者通过多年的采挖虫草经历及再次参与那曲市索县荣布镇的虫草采挖活动,记录当地人采挖工作的前期准备、组织形式、采挖过程、虫草初加工与交易等内容,试图从微观视角描述该地区的“图景”与存在的问题。
一、索县的自然环境与当地的虫草历史文化
(一)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
西藏那曲索县位于藏北高原和藏东高山峡谷的结合部,属于南羌塘大湖盆地区,是那曲“东三县”之一,位于那曲市的最东端。索县平均海拔3572米。气候属于高原亚寒带季风气候,空气稀薄、雨雪较多、气温低、日照充足、温差较大。索县辖2两镇8乡,分别是亚拉镇、荣布镇、热瓦乡、偌达乡、赤多乡、嘎美乡、加勤乡、江达乡、西昌乡、嘎木乡。县域空间呈东西走向,主要的交通路线为317国道,该国道对当地经济,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便利的基础。
索县植物自然资源丰富,主要有虫草、贝母、黄连、雪莲花等,动物资源主要有獐子、鹿、雪豹、狗熊、岩羊、黄羊、水獭及多种鸟类和鱼类等。索县所辖每个乡基本都生长虫草,只是虫草的分布情况和质量数量上有所差别。索县荣布镇地区的虫草数量和质量属中等,因此当地人为了找到更好的虫草,喜欢去索县嘎木乡挖虫草。
2.虫草生长的区域
冬虫夏草主要生长在平均海拔3000—5000米的青海,西藏、四川、云南、甘肃等省份的高寒地带和雪山草原等地方,生长周期大概需要一年半左右,当地的的气候,如光照、降水量、气温、湿度等影响着虫草的生长时间与质量。
在那曲的虫草主要生长在“东三县”,即巴青县、比如县、索县。在索县,人们采集虫草的时间约为5月11日—6月24日,有些地方挖到7月初。最早的虫草生长在山脚和山谷等阳坡区,后会在阴坡区陆续生长;虫草在山谷和山脚出土早,山顶和山腰出土晚;阳坡的虫草大,而阴坡的虫草小;草谷的虫草大;黑土的虫草小。
(二)当地的虫草文化
1.早期对虫草的认识
索县是藏北东部的一个重要地域,也称“索秀”,名称来源于该县索曲河上游聂荣地方的神山“索拉贾沃”,而下方的“索措”(湖泊)是索曲河的发源地,索县因处于索曲河流的下游,故名。索县的生计方式为半农半牧,农作物主要有青稞、小麦、豌豆和油菜等,牲畜主要饲养牦牛、马、绵羊和山羊。人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是采挖虫草。
最早记载有关虫草的藏文文献是15世纪,索卡哇·酿尼多吉所著《千万舍利》:“虫草为,生长在草原和偏僻的高山峡谷,根为虫子角为草,因此叫作冬虫夏草,它性温和,利于脾肺养精”①索卡哇·酿尼多吉.《千万舍利》[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139.。“冬虫夏草”这一名字也最早来源于此书。索县虫草的历史资料少而民间传说较多。
冬虫夏草虽然营养丰富、药用价值大,但早期人们不了解虫草的价值与功能,因此对它的关注不多。人们认为虫草是山神的作物,因此将虫草带到家中是禁忌,也不能把虫草放在火炉上,认为采挖虫草会激怒山神,导致打雷或下冰雹。另外,在当地人的认知体系里,虫草通常代表雄性。
弗雷泽的《金枝》所说;“原始人在食物方面也有很多迷信的思想。许多动植物对于他们来说其实很安全,也有大益处,可他们却不吃。出于各种理由,他们吃了某些食物会给自己带来疾病甚至是死亡。”②弗雷泽.《金枝》[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2021:140.同理,人们也对虫草抱有一种怀疑和敬畏感。
随着虫草的药用价值逐渐被人认识以及食用者逐渐增多,其经济价值也随之增长,人们开始采挖虫草为生。据《索县民俗文化》记载:“在1966年人们开始挖虫草,那时期虫草数量很多,价格低。每人每天能挖四千根左右,每年能挖20斤到30斤。在人民公社时期,一斤虫草能卖6块左右。之后,虫草的价格有所提升,当时一斤虫草能换一头牦牛”③索县民委 编著.《索县民俗文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278.。总之,随着虫草价格逐渐增长,人们的观念开始转变,虫草从一种“神圣之物”变为“经济之物”或“世俗之物”。
图1 用药铲把虫草挖出地表
2.“采挖虫草”的信仰与禁忌
文化规范人们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和方式。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宗教和信仰,对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采挖虫草期间,第一天谁找到第一根虫草,人们都会去围观,虫草的主人会念诵说吉祥祝辞,大意是“彼山虫草聚腾,此山虫草聚腾,中山虫草聚腾,如你相同百支,如你相同千支,来呀来呀虫草来,牵着众友来我这儿”①ཕར་རིའི་རི་ཡི་འབུ་གཡང་ཤོག །ཚུར་རིའི་རི་ཡི་འབུ་གཡང་ཤོག །དཀིྱལ་གདོང་བར་མའི་འབུ་གཡང་ཤོག ། ཁོྱད་འདྲ་འདྲ་ཞིག་གི་བརྒྱ་ ཁོྱད་འདྲ་འདྲ་ཞིག་གི་སོྟང་།ཤོག་ཤོག་ཤོག་ གོྲགས་ཁིྲད་ཤོག །。再念玛尼或者其他经文,在药铲尖上吹口气,用力把药铲一挥,将虫草挖出地表,最后将坑回填。人们在没挖虫草之前的念诵仪式是为自己找到的这根虫草能够“安生”祈祷。
当地人认为,冬虫夏草是生长于地下的虫子,经过长期冷暖交替的气候变化,最终变成草长出地表,是有生命的,因此他们认为采挖虫草的过程是一个罪孽杀生的过程,为此通过念经和祈祷,让自己减轻良心的负重和让虫草“安生”。
有些虫草有两个或多个子座(གྲོགས་རྭ་གཉིས།),叫“幸运草”,一般这种虫草比其他虫草肥大,人们认为它是吉祥的象征,会召唤其他虫草“伙伴”,碰上了就意味着那一天会挖到更多的虫草。
当地人认为,梦到自己在挖虫草也是罪孽深重的表现。梦里挖到虫草越多表示罪孽越重,因此当地人把虫草视为罪恶和不洁的象征。
采挖虫草期间,人们不穿鲜艳的衣服,不在高山湖边大声呼喊,认为这样会激怒山神和湖神,导致冰雹降临。根据《西藏雪灾志》里记载,那曲地区,尤其是索县等地,自然灾害最多的是冰雹。因此从以上的观念也可以看出,冰雹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很大。虫草采挖地的神山、神湖众多,许多区域是禁地,不能去挖虫草。
3.文化节日——“萨嘎达瓦”对采挖虫草的影响
萨嘎达瓦节②萨嘎达瓦在藏历的四月。藏历四月十五日被视为释加牟尼的诞生日,所以当月人们通常戒荤积德。与虫草采挖时间重合。在藏历的整个四月,对那曲索县来说,是正式采挖虫草的时期。藏历四月十五日被认为是释迦牟尼的诞生日,所以当日和十六日,人们不去山上挖虫草,而是在帐篷里休息。人们认为四月十五杀生会使罪孽加倍,所以当天也会吃素。这一文化传统已成为行为规范世代相传,是当地人们共同遵守的准则。
在虫草采挖过程中,宗教信仰对人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对于一个主要收入来源于一种特殊自然资源的群体,他们不得不违背自身宗教信仰的制约,以维持家庭生计。
二、前期准备到采挖地的安营扎寨
(一)、采挖前的准备工作
1.家务劳动及家庭生产的合理安排
索县属于半农半牧区域,藏历四—五月份,人们的经济活动集中、劳动任务繁重。这一时期人们需要耕种青稞和豌豆,忙完后需要播种土豆、白菜、萝卜,为了防止在采挖虫草期间,菜园和田地被牛马践踏,还需要围起菜园和田地。家中有牦牛的,须按政府的规定时间迁徙到夏季牧场。四月中旬,人们开始准备采挖虫草所用必需品,这期间妇女们要炒青稞、做饼子、炸油条、备牛肉干等。男人们需要购买采挖期间吃的粮食(如酥油、牛肉)、挖虫草使用的工具和衣物(如药铲、眼镜、被子、包、棉衣、羽绒服、帽子、手套、耐穿的鞋子等),男女工作分工明确。这段时间是当地除了藏历新年和赛马节以外的消费高峰期。
2.采挖地与人员组织的确定
采挖地的选择、人员的组织确定需要明确。如谁去采挖虫草、谁待在家里照顾老人和孩子、谁看管家里的牛羊等问题要做分工。为了增加家庭的收入,除了孕妇、老人和一两岁的孩子以外,年轻人,甚至是五六岁的孩子都会去挖虫草。家里有牛羊的留下父母当中的一位来看管牲畜。
每年选择的虫草采集点变化不大,除非是头一年虫草不多而不得不换采挖地。因为他们对原采挖地虫草生长情况比较熟悉,了解虫草生长的时间和虫草的质量。如果更换采挖地,需要花一段时间去了解和熟悉新地方的地形、虫草生长时间情况。有些家庭人数多,就会买两张“虫草采集证”(图2),把家庭成员分成两组,去不同的采挖地挖虫草。
图2 虫草采集证的正面照
(二)虫草采集证及“虫草假”
1.虫草采集证
“经济行为领域不是独立存在于宗教、社会和政治领域,非经济的因素在经济行为当中产生一定的影响”①威廉·哈维兰.《文化人类学》[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194.。“采集证”与“虫草假”鲜明地体现了,非经济因素即官方秩序对群众经济行为产生的影响。
各地区虫草的数量和质量存在区域差异性。人们为了采挖更好的虫草,喜欢去虫草数量多、质量好的采集区域去挖。
在早期,群众选择采集地不受政府管理,但是随着虫草价格不断增长,各采集区域之间界限不明显,从而造成了虫草资源争夺的现象愈发严重,因此为了解决采挖虫草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当地政府采用购买“虫草采集证”的办法,管理挖虫草的问题。
“采集证”分为乡、村、本村三种,本村人在本村挖虫草,每张“采集证”100元;跨乡挖虫草,每张“采集证”1000元;去其他村挖虫草,每张“采集证”300元(不分男女老少)。村委会召集全村人员开会,发放采集证。每个虫草采集地点派2名管理人员,负责管理采挖期间的安全工作。为了增加人们的收入,非本地户籍员和商人不得进入虫草采集区域采挖虫草;禁止雇佣外来人及非本地户籍人员去挖虫草。
采挖的起止日期,以当地政府公布的日期为准。出发当日的早晨,在交警的安排下,集体接受身份证和采集证的检查后,成群结队,统一出发。如果有人提前去菜挖虫草会受到一定的惩罚。政府规定日期结束。人们回来后,还会在本村的山上再采挖一周左右,虽然挖虫草的最佳时间已过去,剩下的虫草已成腐烂,但是人们认为“虫草的角”(当地人的说法,即虫草的子座)还有一定的重量。
2.虫草假
那曲的“东三县”,即索县、巴青县、比如县,初中和小学都放“虫草假”(一个月左右)。孩子们考完试后和家人一起去挖虫草(图3)。虫草假对于他们来说,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个亲近大自然的很好的机会。在挖虫草期间,他们需要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能够锻炼身体、学习野外生存技能。挖虫草考验的是孩子的毅力、专注力和忍耐力,也可以在没有网络、没有信号的条件下领会大自然的美丽。这段时间可能会经历雪崩、落石等其他人很少感受到的危险,感受生命的珍贵。因此孩子们去挖虫草不仅可以增加家庭的收入,也可以使他们学到课外知识,有利于孩子们体会父母的艰辛。
图3 寻找虫草的小孩
“虫草假”体现着本地特殊的生产生活环境与学校教育秩序矛盾的调和。在当地政府和校方的合理安排下,解决了教育与生计方面的冲突,体现了地方的教育制度在国家教育制度下的微调。
(三)从出行到采挖地的安营扎寨
1.出发
人们忙完家里的事情以后,开始去挖虫草。在政府的管理下,出发当日一早,人们按摩托车、小汽车、大汽车的顺序,依次排好长队等待交警的通知(图4)。骑摩托车的排在最前面,他们各个戴着安全帽,穿着羽绒服或着棉衣,裹得紧紧的,很难认出谁是谁。其次是小汽车队,车内的人们放着音乐聊着天,观察着采挖人数。大车载着生活用品,有帐篷、火炉、桌子、小床、各种食物和被子等,甚至有人还带着冰箱,以免生肉变质。
图4 出发场景
图5 山脚下的白色帐篷
2、安营扎寨
2020年5月11日,笔者随索县荣布镇吉若塘13村采挖队一行到达的目的地是索县嘎木乡。这里的平均海拔是4746米,气候寒冷,地势以高山峡谷为主,是索县境内森林面积最多的一个乡。原始森林茂密,著名的怒江峡谷就在此地。到了目的地后,本来安静的山里开始有了人来人往,渐渐地搭起各种颜色的帐篷。有人开起了临时的饭馆、商店,山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当地人说,“早期在虫草采集地。有人开电影棚,每晚放各种电影,每人收1块钱。晚上,在较大的帐篷里,人们会有序地坐在长木头上看电视,虽然有些冷,但人们还是沉浸在各种动作片中,不亦乐乎。
全村人基本上在同一个区域挖虫草,笔者家的帐篷搭在河边比较平缓的地方。搭完帐篷后,为了防止雪天漏水,要在帐篷顶铺上塑料膜,这也起到保暖作用。帐篷中间放上火炉,一边铺上石板,放糌粑等食物;另一边,用山上的小野柳做个简单舒适的毯子垫在床上。在火炉的上方放宽大的石板当作桌子。吃完晚饭后,伴随着河流的流淌声,一天的生活结束。采挖前的一切工作就绪。
三、采挖及生活
(一)采挖
采挖虫草的第一天早上,吃完糌粑喝完酥油茶后,根据年龄性别,选择不同的采挖地。青壮年男性去得远一点,妇女和孩子在山脚或半山腰。虫草因生长的环境不同而异,所以他们的虫草在质量和数量上存在着差异。
第一天,人们集中在阳坡面、虫草出土较早的地方去寻找虫草。那时人们元气满满,几百个人迅速地同一时间上山,山上突然间出现了戴各种颜色的帽子、背各种款式的背包的“虫草人”。他们有时蹲着,有时弯下身子仔细地寻找着虫草。
采挖虫草的工具是药铲①药铲(འཇོར་):当地人们采挖虫草的工具,携带方便而且功能多样,药铲的杆长根据个人习惯制做。,(图6) 年龄不同的人使用的药铲也有些区别。药铲有短杆和长杆,有木杆也有铁杆。大多数人拿的是木杆药铲;年纪大、腿脚不便者拿着长杆药铲(可以当拐杖);小孩儿们拿的是小巧的短杆药铲。
图6 药铲
草虫刚出地表时,它的子座小而短,难发现,因此人们蹲着或者趴在地上,匍匐着寻找虫草。(图7)找到虫草后,药铲要在虫草周围不偏不倚的位置上打下去,然后轻轻将药铲往后倾斜,把混在土里的虫草取出。
图7 寻找虫草的动作
中午12:30左右,人们在山上找平缓舒适的地方围成一圈开始吃午饭,内容多是一份菜和一团糌粑,再加点牛肉干、金针菇和零食。早期,人们喜欢带各种碳酸饮料,但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现在大多带着保温杯,有些人带清茶,有些人带酥油茶,喝碳酸饮料的很少。
午饭一般以一家人为单位,也有可能跟同村的人一起吃,但是对于来自其他村的人,可能存在一定的敌意情绪,因为彼此是资源竞争的对手。
笔者跟着阿姨们一起去挖虫草。虽然她们可以单独去挖,但是她们常常合群出去,在采挖虫草的整个过程中,她们大声谈话、大声笑,一边找虫草一边聊天,青年男女们喜欢对唱互相调侃。歌词大意是:
(男)去年夏天的时候
城市里的姑娘耶
她那大大的眼睛
偷走了我的心耶
虽然我的长相算不上太帅耶
但是我家草原虫草多多的有耶
(女)去年夏天的时候
城市里的帅哥耶
他那帅气的脸蛋
偷走了我的心耶
虽然我的长相算不上太美耶
但是我家草原虫草多多的有耶
他们把看来单调艰辛的虫草采挖生活变成了社交的好机会,同时也缓解了身心疲惫。
挖虫草时的天气很关键,需要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及虫草的特质。人们依靠古老的方法预测当天天气变化。采挖地的海拔高达4700米以上,藏历五六月都会下雪,每天早上需看云的走向、形状、颜色和风向来估测当天天气状况。因海拔高、气候寒冷,人们都穿厚衣服,在包里时刻准备着一米左右长的塑料薄膜或者雨衣,遇上雨雪,找个安全的地方躲在塑料膜下等待天晴。
图8 虫草采集点下雪的景象
转晴后,继续在雪中找虫草。那时冷风刺骨,手套和鞋子都湿了,双手双脚处于冰冷的状态。雪地里找虫草辛苦,但是也方便;有些虫草的子座较长,在雪地里直立着,没有其他草木的干扰,较显眼,如果雪越来越大,人们一般不会待很久。
(二)采挖地的日常生活
每家谁先回到营地,谁就开始烧水做茶,下山回来后他们先吃个糌粑和泡面,补充能量再开始干活。有时回来得比较早,太阳还没有落山,会有人在河边用塑料水勺打水、有人在河边洗菜、有些人在帐篷里放音乐,每顶帐篷上都升起一缕炊烟,夕阳下十分美好。
图9 虫草采集点安营扎寨的景象
晚上帐篷里暖洋洋的,人们脸上洋溢着满足与收获的幸福感。全家人分工明确,早上妇女们起床烧茶,准备早餐;晚上儿女们负责做晚饭,男人们开始清理虫草。这期间人们喜欢串门,他们聊当天的收获,聊各地的虫草生长情况、交换信息。人们一般不会如实地告诉他人收获的具体数字,有关虫草的数量是秘密。
四、虫草的初加工与交易
(一)虫草初加工及其保存
1.虫草初加工
人们把白天挖到的虫草都保存在小袋子里,有人喜欢放在方便面袋子里。①人们把新鲜虫草放在塑料袋里的原因是,如果白天挖到的虫草太干不易清理,虫草身上的泥土易造成虫草的折断。裹在虫草身上的泥,藏语叫做“འབུ་ཤུན།”在山上吃午饭时,会把包放在不易踩踏的地方或者挂在小野柳上。当趴在地上寻找虫草时,会背着包,以防虫草被压。
图10 未清理干净的新鲜草
图11 晒干的虫草
回到营地后,儿女们做饭时,长辈们开始对今天的鲜草进行下一步工作:把虫草身上的泥土轻轻剥下,再用牙刷把虫草刷净,然后放在丝巾或布袋中,然后挂在帐篷里,也有人放在纸箱子里。每人每天都会记录当天的虫草收获。
2.虫草保存
在采挖虫草早期,人们挖到的虫草较少,因此会把虫草挂在帐篷的铁杆上或者放在车里晒干。近年来虫草被偷的事时有发生,所以,随着挖到的虫草数量逐渐变多,大家会放在铁箱子里上锁,藏在不太显眼的地方。如果营地有老人,白天把铁箱子放在他们的帐篷里,委托老人看管,晚上再取回来;或者在藏历十五日早上,男子们拿着半个月挖到的虫草回家交给家人保存。
市场上的虫草,除了大小有差别以外,有些家的虫草色泽黄而发亮,有些家的虫草色泽暗淡,区别在于虫草的储存与加工技术上。如果不细心处理,会影响到日后虫草的色泽,进而影响价格,因此虫草的储存与加工方面必须细致,且最好是当天的虫草当天处理。
采挖持续1个多月后,到了月末,虫草逐渐变少,挖到的虫草也开始腐烂。当山上的杜鹃花盛开,①杜鹃花基本上3—5月盛开,但是在虫草采挖地因海拔高、气候寒冷,盛花期约在6月份。意味着挖虫草工作已接近尾声,采集区开始出现夏天的景象。山上的一些野花盛开,空气中弥漫着各种花香,人们回家的欲望日趋强烈,但也坚持着熬过最后几天。为了让孩子们不泄气,最后一天他们找了多少根虫草都归他们自己。
大家都在同一天返程。出发的那天早起收拾好行李,把帐篷里外的垃圾捡完后出发。
(二)虫草交易
1.本地交易。索县荣布镇的7月份,回、藏、汉各族商人开始收购虫草。当一个商人出的虫草价格不高时,人们又会给另一个商人看虫草,如果发现他们出的价格差异不大,则可能是商人内部已商量好虫草的价格。
当地虫草价格不高时,有些人为了获得较高利润,会把虫草拿到那曲市或者拉萨去。如果价格长期偏低,人们会保存当年的虫草,等到好时机再卖,除非是家里急需而不得不低价出售。
2.邮寄销售。邮寄销售是村里和外界进行交换的重要途径。317国道经过那曲索县,使外地的旅游者逐渐增多。他们结识本地人后,预留微信或者电话号码等联系方式。买家把钱打在卡上,当地人们通过邮寄把虫草寄出。这一销售渠道使当地人获利,但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当地人网络安全意识较弱,曾发生过先寄去几斤虫草却没有收到钱、找不到卖家的情况,而全家一年的虫草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四、结语
虫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使它成为稀缺昂贵的物品,乃至以虫草为经济基础形成了索县虫草社会网络系统。
研究采挖虫草的地方性文化、社会组织形式及当地人的生计方式,有利于为解决虫草收入与保护环境的矛盾、人地关系矛盾、实现虫草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提供微观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