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产品设计课程中的创新型教学与实践研究
2023-08-15廖志英
[摘 要] 陶瓷艺术发展历史悠久,伴随中西交往越来越频繁,陶瓷工艺逐渐走向了国际舞台。为满足客户与市场发展所需,各大高校设置了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了与陶瓷有关的基础课程,比如产品设计课程,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陶瓷产品设计课程教学缺乏创新性,故而主要针对陶瓷产品设计课程创新型教学和实践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 键 词] 陶瓷产品设计课程;创新型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1-0029-04
我国诸多学校在陶瓷产业集群下,设置了和陶瓷产品设计有关的课程,培养产业经济服务创新人才。而当前陶瓷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市场需求持续改变,在突出功能的同时,追求艺术效果呈现,如此才可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品质的追求。过去陶瓷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缺乏创新,主要是任课教师讲解理论和基本技法,学生完成技法训练,学生产品设计能力无法满足市场所需。据此,陶瓷产品设计课程需要持续进行改革与创新,如此才能实现培养优秀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一、理论基础
陶瓷产品为科学与艺术的综合型产物,其不但是物质产品,而且是精神产品,是功能和形式相结合的重要载体。陶瓷制品造型与装饰、釉色与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紧密相关。陶瓷最为单纯、神秘,该形态结构为简洁的集合体,是社会早期出现的一种艺术形式,有利于认识时代文化背景与国家民族精神。
(一)新艺术运动
在1900年左右,将法国作为中心,牵涉十多个欧美国家的新艺术运动,将设计引到了浪漫主义时代,突出艺术创作感知以及想象力。设计师把几何形功能主义造型和曲线形植物纹饰相融。功能结构科学,造型简单。新艺术运动牵涉的陶瓷设计,一定程度上被人们看作装饰艺术的艺术品,从而引起了陶瓷产品设计观念的改变,有时代与审美意义。
(二)有机功能主义
来自北欧的有机功能主义理论,发展成影响力较大的设计思潮,相对理想设计来说,有机功能主义主张在设计当中运用更高情商,也就是在造型形态当中增加自然、生物之感,赋予产品造型柔顺和自然的有机形态。在陶瓷产品设计过程中,对基本造型配件、表层肌理、器物装饰效果实现协调统一性。
(三)现代主义产品设计
现代主义为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设计思想和市场定位等使用功能,追求设计的经济性以及合理性。欧洲设计师为了转变产品设计观念,探索了风格与形式,涵盖了风格派与构成主义。明确提出了工业与艺术等相融,追求艺术的抽象性以及简化,从而实现了形式美的变化和统一。现代主义设计理论实际上是对传统仪式形态的改革,突出设计创新,反对抄袭,增强实践性,设计师不仅具备理论基础,还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陶瓷产品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认知缺乏整体性,观念滞后
现如今,部分陶瓷产品设计课程教师通常在陶瓷焊盘设计上对学生提出非常严格的要求。这表明这部分教师陶瓷产品设计教学认知不明确,根本原因在于陶瓷产品设计教学不但是让学生学会制作外形美观的陶瓷,更加关键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注陶瓷工艺,忽视创新,该种教学认知缺乏整体性,阻碍学生个性化发展,对学生深入学习陶瓷艺术无益,还会造成陶瓷艺术整体创新发展受阻。
(二)课程内容设置缺乏全面性
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课程比例比较大,陶瓷产品设计课程比例较小。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涵盖中外陶瓷历史、装饰基础、造型基础、材料工艺设备、艺术设计等方面的内容。不过专业课程比较关注基础类别课程,从而忽视了陶瓷产品设计课程,造成学生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完全兼顾。
(三)理论和实践脱节,教学软硬件未同步
部分教师仅关注到学生陶瓷制作工艺造诣,忽视了学生陶瓷艺术理论知识掌握;还有一部分教师关注学生陶瓷艺术理论成就,忽视学生陶瓷制作能力训练。该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显然是不明智的,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如此才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提升知识应用能力。除此以外,陶瓷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无论是从教师力量而言,还是从学校基础设施而言,和别的学科专业比较均是薄弱部分。一些学校师资力量较强,教师综合素质高,可是实践能力不足,如此易造成理实脱节,致使学生实践能力下降,妨碍陶瓷艺术创新发展。
(四)创新教育匮乏,开放性与多元化不足
现如今,陶瓷艺术教育大部分是以传统教育为核心,同时大多数是传统教材,这样一来就造成学生和教育者对新的陶瓷工艺接触甚少。传统陶瓷艺术发展历史悠久,通常很难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学生对陶瓷艺术理解难度大。除此以外,传统陶瓷文化体系较为固化,开放性与包容性不足,对最新陶瓷制作工艺和理论知识短时间内很难接收、消化,会造成陶瓷艺术教育理念滞后,缺少时代性以及灵动性。
三、陶瓷产品设计课程创新思维
(一)材料创新
经过对陶瓷历史发展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陶瓷在生产制造中材料使用经历了几个重要时期。在古时候就已经有人利用泥土进行加热烧制以后变硬这种特性生产制作器具,这就是陶瓷器具,随后通过发展把高岭土混合到泥土当中提升陶瓷器具烧制温度,这样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器具密度和韧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大突破。目前,虽然陶瓷制品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不過随着社会科学的持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材料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推动了陶瓷产品朝着多元化趋势发展。现阶段,国内陶瓷产业在迅速发展,并且陶瓷材料研发获得了成就,使陶瓷产品在设计过程中得以对产品材料进行创新。比如,陶瓷产品设计课程中,通过对产品材料进行创新,把产品用料和光学材质相融,继而设计出表面清晰的立体花纹陶瓷产品,同时陶瓷表面圆润、有光泽,而且光泽度能够在不一样的光照下改变,还具备相当强的韧度与光滑性。好的材料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不过学生也需要对陶瓷材料特性有所了解,如此才可以全面发挥出其魅力,推动陶瓷材料加以创新使用。教师可以将陶瓷艺术家海晨的作品作为例子进行讲述,让学生了解陶瓷产品材料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其将椅子设计和青花瓷相融,经过设计创作,创新了传统瓷器和家具制造理念工艺,从而促使陶瓷和家具得到了创新与优化升级。
(二)造型创新
造型设计是陶瓷设计的主要环节,特别是设计用在平时生活的陶瓷,需要根据人们的生活需求进行有关设计。在陶瓷产品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故事鸟》杯具当成主要设计案例,讲解设计师运用大胆、精准的塑造法,把图像生动地展示出来,让鸟儿变得活灵活现。学生通过陶瓷产品可以充分体会到设计师创作过程中想要展示的内涵。设计师利用独特的创造力,给陶瓷杯具总体设计带来了艺术价值,突破了传统陶瓷产品设计限制,经过创新造型,让陶瓷产品拥有不对称之美,而且在尺寸与体积上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大大提升了陶瓷产品的艺术价值。再比如,教师通过讲述法兰陶瓷的有关知识,丰富学生的陶瓷产品知识,拓宽学生视野。法兰陶瓷的诞生把大自然和陶瓷相融,将西方装饰风格和东方美学结合起来,融合浮雕和雕塑以及陶瓷设计,创新了陶瓷产品,进一步展现出了陶瓷产品的浪漫主义之感。法兰陶瓷器具设计受到了花卉与动物的启发,继而经过写实呈现,展现出了陶瓷特殊的艺术风格,把陶瓷产品设计和生活相融,进一步表达了艺术源自生活这一基本理念,展现出了陶瓷造型设计的创新思维。
(三)功能创新
陶瓷产品不仅具备美观性,还应当具备实用性,故而在陶瓷产品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探索陶瓷产品的功能性。教师需要让学生思考如何让陶瓷产品使用更便捷,要求其功能需要满足日常生活所需。比如,快餐和这类设备的搭配使用,表面看似很不搭,不过拆分以后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功能。很多分成大小碗、餐盘,分别放置菜品、汤等。经過产品设计,把餐具各部分结合起来构建整体关系,不过分开以后还可以单独使用。该种设计不仅可以节约陶瓷餐具的摆放空间,还易于使用餐具,增强陶瓷餐具的实用性和功能性。故而,教师需要从陶瓷餐具的功能性着手,让学生对陶瓷餐具进行功能创新,要求餐具不但具备观赏性,而且具备功能性,给用餐带来便利性。
四、陶瓷产品设计课程中的创新型教学模式与实践
(一)PDCA创新型教学模式
PDCA教学模式就是Plan Do Check Action,即计划、实施、检查、行动。在陶瓷产品设计课程中运用创新型教学模式PDCA,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陶瓷产品的设计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1.问题识别。该环节主要是帮助学生提升对设计问题的识别能力。通过邀请企业产品设计责任人进入课堂,讲解企业需求,学生整理设计信息:设计需求提出一方是日用陶瓷企业;设计对象就是28套家庭骨瓷餐具,产品定位是中高端骨瓷,设计产品要美观,销售量较大。学生第一次接触市场需求,对适合企业的热销产品方向定位难度大,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设计方向,从过去的自己认为好看变成消费者认为好看的立场。利用TRIZ问题识别法,列出设计牵涉的元素,分析元素相互之间的作用,同时识别评估组件功能,识别分析设计问题。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与企业对话中提炼信息,选取智力激励方式以及鱼骨图方式扩充信息,接着运用概念图构建陶瓷产品需求模型。经过分析企业需求,从骨瓷、企业、餐具、销路这几个信息当中挖掘到寓意吉祥、色彩丰富等多个深层信息。深层信息明确为学生寻找到设计定位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转换立场的关键之所在。据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问题识别和相互作用信息分析法分析深层信息。运用相互作用信息分析法时,将深层信息进行比对,分析信息使用是矛盾的,还是促进的。经过对比,增加学生对信息的印象,明晰设计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信息。
2.元素选择。这一环节是让学生明晰运用何种元素与主题风格。经过问题识别明确学生的设计立场以后,需要按照其中有促进之用的深层元素,选取产品装饰元素。在具体实践当中,一些学生从产品需求分析模型中注意到中年新居和寓意吉祥等因素,所以选取松鹤延年、连年有余等作为此次餐具设计的主题;一些学生提取了年轻新婚和寓意吉祥等因素,选取了百年好合等当成设计主题。明晰了主题以后,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挑选合适的图案元素与风格展开纹样设计,引导学生学会组织功能化模型,经过搜索渠道得到需要的资源。学习怎么从外观专利等中得到很多行业对问题的解决思路;使用创新标杆明晰设计愿景,拓宽眼界,避免产生惰性思维。当然,也可以使用信息交合法,构建坐标,引进种类、功能等坐标轴,思考信息链接,帮助学生打破固定思维,根据客户、市场需求进行创新设计,把刺绣和染织等领域艺术效果融入陶瓷产品设计当中,为产品装饰添加新的元素。
3.元素组织。当定方向与定风格以后,需要关注设计组织元素构成美丽的纹样。该环节工作需要涉及心理学、美学等多种学科知识。思考到画面美是有一定规律的,与形式美法则相符,比如比例合适,画面均衡、统一,有节奏等,在设计过程中引进形式美法则。形式美法则为各设计领域基本法则,在传统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使用形式美法则过程中通常不知道从哪里着手。主要原因在于形式美法则内容比较抽象,不具备从理念至实践的详细指导。需要在实践过程中把发明原理内容展现出来,和形式美法则对比,构建形式美法则和发明原理融合模型,当成学生运用形式美法则的重要补充工具。实践表明,把二者结合,学生运用设计元素组织美的纹样变得越来越容易,可以有效缓解设计过程中没有思绪的问题。比如,学生选取具备高贵、高升寓意的鹤当成主题给中年知识家庭进行产品设计,主题挑选与企业产品定位相符,同时还符合设计流行趋势。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使用不对称解决正面鹤构图刻板的问题,使用质量补偿填充翅膀,做好侧面鹤和盘子的圆充分衔接,使用抽取的方式提取羽片,使用持续性旋转排列羽片,继而构成有节奏感、画面饱满的产品纹样。
4.概念验证。该环节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总结归纳以及巩固课程知识。按照项目执行难度、结果等,对前期解决方案展开概念验证,评估何种方案最好。在实践前三个部分,学生设计作品成型,设计有无问题、需要修正与否、设计方式对未来设计的启发等,均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同时还是学生经过反馈进行反省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首先,生产验证。学生设计方案定稿以后,经过喷墨打印等制作花纸,学生动手贴制、烧成。这样可以检验设计方案有无工艺上的不足,经过实验检查图纸效果实现与否,根据材料使用效果检查有无更好的艺术性体现。其次,展示反馈。作品发布,规定学生总结前面几个环节的设计,说明设计采用了哪些工具,怎么运用工具完成满足客户与市场需求,还具备艺术性的产品设计。点评,需要总结设计方式,引导改进方向。教师组织学生布展,引导其思考怎么给观看者传递设计意图,听取观者意见,加强对问题识别的掌握。最后,市场验证。经过厂家评价和作品投产,学生能够了解市场需求与自身设计的差距,识别设计产生的分析偏差,反思自己在产品设计中可否精准捕捉到产品设计趋势,在分析设计趋势以后实现产品艺术性,让其与设计流行元素相符。
(二)工作室创新教学模式
工作室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与企业需要的产品形式,比如外形设计、产品类型、产品功能等,促使学生在实际项目中掌握核心能力,促使讲课教师也可以接触社会和市场真实的陶瓷产品设计需要,让教学内容紧贴市场、技术和工艺。而工作室教学模式如何实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教学创新实践的核心。
1.工作室实施企业化管理模式。工作室根据陶瓷有关企业或者产品设计部门管理模式真实运行。核心在于岗位设定和职能划分。比如,某学校陶瓷产品设计工作室,岗位从上到下分别设置成经理、副经理、设计主管和产品策划等。经理由学校和校外教师承担,副经理和设计主管等由学生承担。将学生进行分组,为确保学生均可以设计制作陶瓷产品,达到课程教学目的,学生首个岗位为设计师,在完成好工作室设计任务以后,展开第二岗位划分,学生按照自身的特长,找到定位,各组设置一个设计主管和设计师、产品策划师和销售主管等。工作室需要构建轮岗机制,发挥出学生各方面能力,促使各个岗位职能作用均表现出来。工作室轮岗需要交由学生向主管提出申请,通过教师与主管讨论明晰以后执行。项目管理则由经理承担,副經理与每一组财务负责经理,设计主管和销售主管需要对副经理负责,设计主管承担项目进度和设计全程任务,销售主管需要承担起产品宣传与销售任务。在工作过程中,需要管理到位,根据项目划分、时间点控制、考勤、教学设计等方面严格规范工作室管理机制。
2.对接市场,引进设计项目。根据学生情况,明晰项目数量,项目之间可否递进,项目设计和学生能力培养适应与否,是项目设计的重难点。学校需要和本地陶瓷企业合作的项目与校外工作室反馈的市场需要,设计多个项目,比如陶瓷饰品设计制作、仿生灯具设计、茶具设计、手工艺术砖设计。第一,需要将陶瓷饰品设计项目放在第一位,此为按照市场销售信息进行的,陶瓷饰品很受顾客欢迎,成型快速,易于出效果,学生可以体验陶瓷产品设计制作的整个过程,经过该项目制作,学生可以掌握陶泥材料特性以及成型过程,给接下来的项目设计奠定基础。仿生灯具设计为工作室店面销售项目,在上一个项目上,学生可以掌握全新的成型方式,而且和工业设计学科交叉,从而统一审美和功能,学生也可以提高陶瓷产品设计能力。和陶瓷企业合作的茶具设计、手工艺砖设计这两个项目综合了学生的创意表现和设计方式等专业技术水平,是真实人物和职业能力相融的表现。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突出教师和学生互动,在项目完结时,规定学生做好切合项目主题的产品,最终根据工作室职能分配,进行产品销售。
3.加强工作流程,在过程当中学习。当学生到了工作室以后,在教师引导下,根据陶瓷产品设计流程,即接项目、分析市场、构思创意、明确方案、拟草图、绘制效果图、选择稿件、制作产品、市场销售。任课教师发布任务,提出要求,突出在各项目中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全面分析项目文化背景和创新点。接着安排学生查阅资料、调查市场、拟定计划、进行小组成员分工,明晰项目方案。在任务进行当中,由每一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岗位职能做好任务设计和制作,导师承担解惑的责任。学生做好作品以后,各团队销售主管需要承担起销售方案拟定、任务分配任务,涵盖产品宣传、产品定位、价格调整等,激发学生参与售卖,最终经理与财务主管根据工作室管理机制展开利润分配,增强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项目评价需要在项目结束以后进行,学生可以自行评价、互相评价、导师评价、企业与社会评价等多种形式完成。指导教师从过程控制和思路方法等表明问题之所在,同时及时处理问题。
五、结束语
陶瓷艺术设计专业中产品设计课程教学不容乐观,故而需要对陶瓷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而PDCA教学模式和工作室教学模式可以促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成长,提高学生的陶瓷产品设计制作能力,给陶瓷产业培养一批优秀的设计人才,对学生与教师教学而言均是很重要的,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可以健全课程教学,让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王慧.工作室教学模式下高职陶瓷产品设计课程改革探索[J].艺术教育,2014(12):262-263.
[2]詹伟.基于“双元驱动”下的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泛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索[J].佛山陶瓷,2022,32(11):108-110.
[3]郑小平.陶瓷艺术设计教学的新模式:虚拟仿真技术[J].赤子,2018(5):78-79.
[4]胡芳,陈佳立.陶瓷文创产品设计思维模式探索[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49(12):98-99.
[5]刘高瞻.工作室教学模式在陶瓷设计课程教学中的适用性分析[J].明日,2017(39):17.
◎编辑 马燕萍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研究项目“陶瓷产品设计课程中的创新型教学与实践研究——以陶瓷艺术设计专业为例”(项目编号:20YB263)。
作者简介:廖志英(1977—),女,汉族,江西抚州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陶瓷艺术设计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