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视域下《等待》中孔林人格特征分析

2023-08-15刘芹

雨露风 2023年6期
关键词:人格结构等待弗洛伊德

刘芹

哈金(Ha Jin,1956—),原名金雪飞,著名美籍华人小说家、诗人。他深植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经验,结合自身体会与感悟,创作出许多经典文学作品,荣获多项重要文学奖项,如海明威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福克纳奖等,被誉为“在疏离的后现代时期, 仍然坚持写实派路线的伟大作家之一”。哈金跳出身份认同,聚焦于小人物,关注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百态和普遍人性,讲述中国故事,创作出一部部关于中国经验的文学作品,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感同身受,在故事中找到认同感,体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

《等待》(Waiting,1999),哈金著名长篇小说之一,一经出版便在美国广受欢迎,相继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1999)和笔会/福克纳奖(2000),使哈金成为第一位同时获得这两个奖项的美国华裔作家,也是第一位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最佳小说奖的华人作家。《等待》以“文革”时期孔林的家乡——中国东北为故事背景,讲述了军医孔林20多年来痛苦纠结的爱情与婚姻生活悲剧。孔林听从父母安排娶了文化程度低、裹着小脚却很贤惠的农村妇女淑玉,之后在部队医院与护士吴曼娜的相处过程中,逐渐被她吸引,决定与淑玉离婚。因部队的一条规定,孔林试图和没有感情基础的妻子离婚,足足等了18年。18年之后,终于如愿以偿与曼娜结婚,却发现曼娜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自己爱慕的、温柔漂亮的女人,反而在前妻淑玉那里得到了安宁。作者以写实的写作手法,以冷静客观的叙事和简单的语言,描绘了孔林这样一个生活在“文革”时期的普通中国男人如何处理诸如爱情、离婚、性、欲望等伦理问题,塑造了复杂丰满的人物形象,向读者展现了当时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图景,在人物情感纠结和爱情悲剧背后,展现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洞察了人性的弱点,反映了作者强烈的人文关怀。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指出,完整健康的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不顾现实和社会道德的约束,一味满足本能欲望与冲动;超我根据社会道德对本我原始本能进行制约;自我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既满足本我基本需求,又不能违背超我的制约,在本我、超我和外界现实之间寻找平衡。三者通过一定的机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弗洛伊德认为,通常来说,本我、超我和自我是协调统一的,从而保证了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如果自我不能够有效协调本我和超我的冲突,个体人格结构就会失衡,甚至危及人的生存与发展。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自提出以来,便被广泛地运用于作品人物的心理分析, 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内心世界的冲突与斗争,对人物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国内外学者大都从东方主义、存在主义、形式主义、流散、主题寓意等角度对《等待》进行分析,运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对小说人物人格特征进行解读的较少。然而通过阅读小说文本,不难发现作家哈金并未借助碎片化叙事、闪回等典型的后现代叙事技巧,而是仍然坚持写实手法,塑造了一个鲜活的有代表性的人物——孔林。小说中男主角孔林未能形成健康完整的人格,自我未能有效协调本我和超我的冲突,影响了人格发展以及自身的生活,也造成了三人之间的婚姻悲剧。因此,本文试图借助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剖析男主角孔林的人格特征,使读者对人物形象及其婚姻悲剧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与了解。

一、本我的诉求

弗洛伊德指出,本我处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指人内心中先天的、难以控制的被压抑的欲望与本能冲动,不受个体意识的支配,不受道德习俗和社会规范的制约,一味地寻求个体舒适与满足,遵循着“快乐原则”。当个体本能的欲望与冲动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时,便会产生想象、梦境、幻想等。小说中,男主角孔林的本我诉求不断强大,体现为对爱情和美满家庭的向往。

起初,孔林遵从父母意愿,接受了裹着小脚、文化水平低下的农村妻子淑玉,但是两人丝毫没有感情基础,孔林觉得她“上不了台面,带不出村”,只是将她当作自己的“表亲”。因此,结婚以来孔林从不让淑玉去医院探亲,只是每个月往家里寄钱。父母去世后,女儿孔华也已经长大,孔林不愿意和淑玉这么个老婆过一辈子,开始向往一场真正的恋爱,一场建立在感情基础上的婚姻。他想要一位上得了台面、不会让自己觉得丢脸的妻子,想要在城市里有一个真正的家。于是,当孔林遇到热情奔放、美丽苗条的护士曼娜后,追求爱情和美满家庭的冲动逐渐不受控制。

在一次医院进行野营拉练途中,面对护士们热情的邀请,孔林强迫自己违心拒绝。他怕上级领导批评自己不注意影响,怕引起同事们的流言蜚语。等走出屋外,他却开始幻想自己过着像旧社会资本家和地主们一样三妻四妾的生活。当曼娜主动提出要和自己外宿时,他表情冷漠平静,果断拒绝,但内心却紧张不安,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一直思考着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陷入极度纠结的状态。虽然自己有老婆,但一直过着单身汉一样的生活,在大街上看到夫妻们恩恩爱爱地牵手散步时,孔林羡慕不已,忍不住多看两眼,渴望自己也能享受家庭的温暖,有一个正常的家庭生活。在与曼娜看完电影、有过一次手部接触后,孔林便梦见自己和一个看不清脸的护士老婆在一座宽大的房子里招待客人,自己还在书房里耐心地教两个孩子认字。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道德、部队规定以及外界舆论的制约,孔林内心的本能冲动与欲望未能得到释放,便以梦境、幻觉、想象等形式展现,通过孔林一次次的梦境、幻覺以及想象等,我们可以看出孔林本我冲动逐渐强大,深刻影响着他的思想和行为。

在部队规章制度、传统道德和外界舆论的制约下,孔林在与淑玉离婚前一直未与曼娜产生“不正当关系”,处于潜意识的本能冲动被现实长期压抑,未能得到真正满足,梦境、幻觉、幻想等不同形式的展现,是孔林本我冲动与欲望的真实映射。本我的欲望不断强大,不再受社会道德的制约,尽管困难重重,却一直驱使着孔林年复一年地回家和淑玉离婚。终于在分居18年后,孔林与曼娜结婚,他不再压抑内心的欲望与冲动,听从本我的诉求满足内心的快乐。弗洛伊德认为,个体人格结构的三个层次应当处于一种协调的平衡状态,如果某一层次处于极度压抑、被制约的状态,那么个体人格是不健康的。被压抑的人格层次会不断斗争,迟早会爆发。孔林便是如此,在外界现实和社会道德等约束下,本我欲望与冲动一直处于被压抑的状态,终于在成功与淑玉离婚后,得以爆发,开始支配人物的思想和行为。

二、超我的束缚

根據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超我是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受文化传统、道德习俗等影响逐渐形成,是道德化、社会化、理想化的自我,遵循“道德原则”,约束着本我的原始冲动和欲望。超我的主要职责是依据文化习俗、道德规范等指导自我,通过自我制约本我的非理性冲动,制约人的思想和行为。孔林的超我人格体现在职业道德感、家庭责任感和道德感等方面。

作为从医学院毕业的为数不多的部队医生,孔林受过良好的教育,职业道德观对他影响很深。他希望自己在所有人心中建立一个正直善良的好人医生形象,于是一直谨言慎行,控制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他工作认真负责,待人和气,助人为乐,每年都会被评为“先进模范”。由于部队规定异性男女不得在医院外同行,不得发生不正当关系,孔林从来没有行为上的越轨,只和曼娜在医院内散步,在食堂一起吃饭等等。在领导派人谈话后,孔林开始谴责自己的行为,试图断绝与曼娜的感情来往。面对曼娜的外出提议,他果断拒绝,声称已经和领导保证过,这样做是在犯罪。对孔林来说,部队的规章制度始终在制约着他的行为举止,制约着他的本能的非理性冲动。

其次,孔林非常孝顺,非常看重家庭责任。得知母亲病重,希望自己赶紧找个媳妇帮忙料理家务,孔林选择听从父母的安排,同意他们为自己择偶。当回家看到未婚妻淑玉时,他非常不满意,试图取消这门亲事。然而,在父母的再三请求下,孔林最终答应了这门婚事,并和淑玉育有一女,完成了繁衍后代的家庭责任。直到父母去世,孔林才有了和淑玉离婚的想法。虽然和淑玉离婚,但孔林仍旧关心自己的女儿,并为女儿在城里找好工作,给女儿买自行车、手表等礼物。和曼娜结婚后,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但他内心里觉得为了追求个人幸福而抛弃家庭,自己的良心永远不会安宁,他应当继续承担婚姻带来的责任。在两次婚姻当中,虽然极度渴望追求个人幸福与自由,但家庭责任对孔林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孔林想要离婚的冲动。

再次,孔林深受传统道德观念的制约。在传统的道德观念里,淑玉是一个好媳妇,父母去世后和淑玉离婚是忘恩负义、喜新厌旧的行为。在农村,因为和妻子没有感情而申请离婚是毫无道德可言的。在乡亲眼中,淑玉是一位合格的妻子,多年来任劳任怨,尽心尽力地照顾着孔林的父母和两人的女儿,和淑玉提出离婚是自私自利、忘恩负义、天理不容的。因此,第一次回家离婚时,几次话到了嘴边,都咽了回去,他打心底里觉得离婚是不体面的事情,他害怕村里人和部队同事们的议论,于是内心想离婚的冲动一次次地被压抑,足足等了18年才得以离婚。可见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之深。

孔林的超我体现在对父母的顺从、强烈的家庭责任感、职业感以及社会道德感。超我作为道德化、社会化的自我,始终严格约束着孔林本我的不合理冲动与欲望,使之符合社会道德规范。

三、自我的挣扎

弗洛伊德指出,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理性部分,通过后天的学习和与外界环境的接触而形成,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是本我与外界环境的调节者,受理性思维控制,遵循“现实原则”。自我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根据外部环境制约本我的原始冲动,以符合外界现实;二是满足本我基本需求,使之得以合理宣泄,维持个体生存与发展。

当和曼娜在医院大院一起散步遇到熟人时,孔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当医院传言他和曼娜有不正当男女关系,领导找他谈话时,孔林便保证两人会保持正常的同志关系;当第一次没被评上“先进模范”,并被要求在政治学习会上自我批评时,孔林一连几个月都不痛快,想着和曼娜断绝关系;当村民们在法院门口聚众辱骂他忘恩负义时,他便有了放弃离婚的念头;当离婚事件被小舅子本生报道时,孔林便同意把曼娜介绍给魏副政委;面对曼娜的同住邀请,孔林坚决拒绝……面对外界舆论和部队的严格规定等外部现实的制约,孔林一次次地答应领导,并告诫自己不再和曼娜发展“不正当关系”,然而在内心本能冲动与欲望的驱使下,孔林还是继续和曼娜谈情说爱,像未婚夫妻一样相处,每天一起散步,一起吃饭。可见虽然孔林意识到了外界现实,却始终受本我的影响与制约,自我处于一种挣扎的状态。

当孔林和曼娜终于结婚,内心的本能冲动和欲望得到真正满足后,他才发现曼娜早已不是那个温柔大方、美丽善良的年轻女子,而是变得性格乖戾、脾气暴躁,自己追求的并不是真正的爱情,一直驱使自己行动的是外界的压力、幻觉,周围人们的舆论和部队的规定等。他开始怀念以前的生活,开始怀念和淑玉在一起时的温暖与安宁。他说,“在爱情和安宁中,自己宁愿选择后者”,意识到仅仅追求本我的快乐是错误的,是不健康的,自我应当协调好本我冲动与外界现实,建立一个协调统一的完整人格,才能实现个人健康发展,才能拥有美满婚姻生活。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孔林的自我始终受本我的影响,明知道现实和道德不允许,仍旧坚持离婚,并与曼娜过着像未婚夫妻一般的生活。当终于与曼娜结婚后,本我冲动得到满足,又意识到遵循现实的重要性,想要一个安宁的婚姻生活。孔林的自我一直处于不稳定的挣扎状态,没能协调好本我与超我的需求,人格结构是不完整的,这也导致了三人之间的婚姻悲剧。

四、结语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决定了人物复杂多变的性格特征,进而影响人物的思想与行为。哈金在小说《等待》中塑造了一个人格不断发展变化的男性形象,孔林的自我没有协调好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导致了三人之间的爱情悲剧。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了男主角孔林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不断斗争。通过孔林这一人物形象,作家向人们展示了只有本我、超我和自我三者协调统一,才能实现人格健康发展,才能拥有美满健康的婚姻生活。通过描述普通小人物孔林的内心情感纠结,哈金向读者展现了当时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图景和中国社会现实,洞察了人性的弱点,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对人性的关注。

猜你喜欢

人格结构等待弗洛伊德
从弗洛伊德入门精神分析
心理分析泰斗弗洛伊德
安静的等待——观《归来》有感
在希望与绝望的旋律中交织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等待”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出彩机会
文学作品中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初探
以精神分析批评方法解读施蛰存《将军底头》
从人格结构理论看人物的性格与命运:解读《岛》中索菲娅的心路历程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