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论证
2023-08-15袁新栋
袁新栋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作。
关于文学作品的解读,有人认为,“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文学作品不存在唯一解释,文学研究也不是为了得出唯一正确的答案;也有人认为,作品解读应遵循作家的创作意图,知人论世,形成正解,不该歪曲作品背后的历史或现实,形成漫无边际、牵强附会的歪解或误读。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原文在线
追求多样解读,遵循作家本心
【标题过于直白平淡。】
纵观古今中外,任何一部优秀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之作,无不融入了作家的深刻思想、真挚情感和高深智慧。而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其解读空间的广泛,每一个读者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收获。即使如此,这些文学作品也存在着大量的误读和曲解。如何解读文学作品,是每一位读者都应思考的问题。我认为,解读文学作品,在保留解读多角度、多样性的同时,也应遵循作家本意,避免误读曲解。【论述过于平淡,文学作品,包括解读文学作品的过程都蕴意深广,不妨运用比喻论证,使之灵巧生动。】
《孟子·万章下》有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解读文学作品首先应遵循作家的创作本意,做到孟子所言“知人论世”,以形成正解,而不该扭曲作品背后的历史现实,造成漫无边际、牵强附会的误读和曲解。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亦难逃被误解的“宿命”。多有世俗者,仅见家长里短、儿女情长,真就“都云作者痴,不解其中味”了。王国维先生在《<红楼梦>之美学上之精神》中提到:“《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这种悲剧是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的第三种悲剧,理解了这一层悲剧的况味才能理解曹雪芹的“一把辛酸泪”,才能体悟到作品的厚重。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到:“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优秀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都凝结着作家的心血,要品得这“无极之味”,便首先应遵循作家本意。【运用比喻论证来论述优秀经典的作品之于作家的重要意义】如此在阅读的过程中才不会“失真”,这既是对作品的尊重,也是对作者的尊重。
同时,优秀经典的文学作品不存在唯一的解释,解读和研究文学作品也不是为了得出唯一的“标准答案”。【直接阐释,单薄抽象,此处可运用比喻论证把复杂的道理形象化、明白化。】
阅读文学作品,是读者与作者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流、灵魂的对话,读者阅读不仅要领悟作品的意蕴,而且要主动参与艺术的再创造。读者进入的境界,已经不仅仅是作者创造的艺术世界,而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的另一艺术世界。每一个读者的生命体验、生活经历都不尽相同,故而“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经典文学作品的丰富意义正是在读者这样多样化、多角度的解读中诞生的。
如何解读一部文学作品?不同读者,见仁见智。但我想,只有保留解读的多样性,同时遵循作家本意,才能领悟到原作的精髓,才能把书读厚。
◆升格建议
原作内容翔实、结构完整、层次分明,丰富的引证能看出作者深厚的积累。但此文却存在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即说理艰涩,不够明白晓畅。议论文写作的核心在于对观点的论述,能否将一个观点说通透,从而令人信服,是一篇议论文成功的关键。由此,运用何种论证方法是写作过程中应当首要考虑的,即能否深入浅出,将复杂的道理说得平易生动、形象具体。在多种论证方法中,比喻论证可起到这样的效果。《劝学》《拿来主义》《谏太宗十思疏》等众多课文已经做了很好的示范。此篇作文可灵活运用比喻论证,找准比喻事物和所论道理之间的相似点,立论可更鲜明、贴切,更易让读者接受。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典型的多元关系型作文题。综合考查思辨能力、思维品质、价值取向等,并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因而颇受命题者偏爱,亦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热点。这道题中,主体对象是“文学作品”,核心话题是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而“解读”的结果呈现出三种,即“多解”“正解”“误解”,要写好这道作文题,关键就在于厘清这三者的关系。“正解”“误解”形成对立,而又都包含在“多解”之中,解读文学作品时应尊重“多解”,把书读“厚”;应倡导“正解”,得其本真;也应减少“歪解”,免入旁门。
化蝶之作
循根守正探本意,心连广宇万象生
◎刘宇琦
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浩如烟海,而其中的优秀经典之作,犹如漫漫银河中的璀璨星子,更似茫茫沙海中的灿烂明珠,光辉闪耀。解读一部文学作品如同探索一个未知世界,经历、阅历和思想情感尽情碰撞的火花,可把生活琐碎里的枯木点燃,能将生命角落中的暗处照亮。如何解读文学作品,是每一位读者都应思考的问题。我认为,解读文学作品,当循根守正探本意,做到心连广宇万象生。
《孟子·万章下》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解读文学作品首先应知人论世,循作家本意,寻作品本味,而不应牵强附会,曲解误读。好比行路,到达终点的途径固然不止一条,但不着方向、横冲直撞、肆意乱行,往往会走进“岔路口”,忽视“原风景”,甚至步入“歪门邪道”以至“走火入魔”。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樓梦》亦难逃被解曲的“宿命”,多有世俗者,仅见家长里短、儿女情长,真就“都云作者痴,不解其中味”了。王国维在《<红楼梦>之美学上之精神》中提到:“《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只有深入理解了悲剧的况味才算品得《红楼梦》之精髓。钟嵘《诗品·序》有言:“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优秀经典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用心血浇灌的硕果,要品得这“无极之味”,首先应循根守正探本意。如此在阅读的过程中才不会“失真”,这既是对作品的尊重也是对作者的尊重。
优秀经典的文学作品从来不囿于唯一的解释,解读和研究文学作品也不是为了得出“标准答案”。阅读的本质是充满未知的探索,而不是按部就班地灌输。读者阅读不仅要领悟作品的意蕴,也要主动参与艺术再创造。读者走进的世界,已经不仅仅是作者单独创造的艺术世界,而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的另一重艺术世界。每一个读者的生命体验和生活经历都不尽相同,故而“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经典文学作品的丰富意义正是在读者这样多样化、多角度的解读中诞生的。高明的读者往往“心连广宇”,如此在阅读中才可“万象丛生”。
如何解读文学作品?不同读者,见仁见智。但我想,只有循根守正方才探求作品本意,领悟原作精髓,同时心连广宇,触类旁通,才可百花齐放,万象丛生。
【江苏张家港市沙洲中学高二(12)班】
◆升格点评
升格后的习作,在原文基础上,多处灵活运用比喻论证,新颖别致,形象生动,既点明文学作品的本质,又深入剖析了解读文学作品的诸多方法,使观点更为鲜明,说理晓畅,论述有力。从标题到具体行文都有不少改进,相较于原作,逻辑清晰,论证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