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老来瘦或许是病了
2023-08-15卢璐
卢璐
老年衰弱症的重要表现
肌少症的全称为肌肉减少症,也称作骨骼肌衰老或少肌症,是一种与增龄相关的进行性、全身肌量减少和(或)肌强度下降或肌肉生理功能减退的疾病,是老年衰弱症的重要表现之一。目前,国际上统一将“渐进性和普遍性的骨骼肌容积丢失、力量下降伴随躯体失能、生活质量降低和死亡等不良事件风险增加的综合征”定义为肌少症。
骨骼肌属于肌肉的一种,也被称作横纹肌,其组成部分为大量具备收缩能力的肌细胞(肌纤维)。正常人骨骼肌数量共600多条,约占全身总重量的40%。骨骼肌是身体储存能量的主要场所,同时能够储存肌糖原和蛋白质,在身体需要这类物质时骨骼肌能够及时提供。另外,骨骼肌能够通过消耗热量来调节机体的基础代谢率。因此,骨骼肌的减少不但会导致形体日渐消瘦,同时还会由于肌肉无力、功能降低,导致骨折、跌倒、骨质疏松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增加。另外,骨骼肌的减少还会对免疫功能造成损伤,导致肿瘤发生风险增加;对生育期人群而言,还可能影响其生育功能。
只凭借“看起来瘦”无法诊断
目前尚未完全明确肌少症的发病原因,通常认为与遗传、老化、炎症反应等因素相关。其中,年龄增长是主要的致病因素。
人体肌肉处于周而复始的新陈代谢过程,旧肌肉持续分解,新肌肉持续生成。在年轻时期,这类新陈代谢主要为合成代谢,具体表现为肌肉块持续增加,肌肉力量不断增强,身体也显得越来越结实。骨骼肌的生长在30岁左右处于高峰期,此后随着机体老化,骨骼肌的分解速度超过合成速度,50岁后每10年肌肉容量下降约15%,70岁后每10年肌肉容量下降约30%,主要表现为肌肉块逐渐变小,肌肉力量明显下降,部分人甚至存在“蝴蝶臂”等表现。
由此可见,随着年龄增长,肌肉的丢失量会逐渐增加。目前针对肌少症的评价方法和诊断标准尚未统一,对多个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65岁人群肌少症的患病率为14%~33%。
然而,只凭借“看起来瘦”这种单一的体征观察方法无法有效确诊肌少症。因为肌肉容量与人种、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按照亚洲肌少症相关研究的标准,骨骼肌指数中,男性<7.0kg/m2,女性<5.4kg/m2,提示骨骼肌量减少;握力指数中,男性<26kg,女性<18kg,说明肌肉力量不足;6m步速低于0.8m/s,说明肌肉功能不足。即在骨骼肌量减少的基础上,肌肉力量和(或)肌肉功能不足,均可以确诊为肌少症。另外,通过生物电阻抗分析、磁共振相关检查,完善相关不良风险评估,可明确诊断肌少症。
患者常伴有其他慢性疾病
肌少症和其他慢性疾病常常互为因果,例如慢阻肺、肺结核、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慢性病患者或者由于各种原因长期卧床的患者,因为受慢性炎症影响、食欲降低、消化吸收不良以及活动量减少,通常容易合并肌少症。肌少症的存在也会影响慢性病的控制效果,不利于患者的恢复。例如笔者接诊过的一位老年类风湿患者,他由于长期不敢运动,导致全身肌肉萎缩严重,体重明显下降,之前在其他医院治疗一段时间后自理能力仍未恢复,且多次出现感染。经过全面检查后,笔者确认此患者为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肌少症,在给予抗炎治疗的同时,嘱咐患者每日摄入1.2克/千克(体重)的乳清蛋白,且鼓励其进行身体各部位的抗阻力运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此患者的关节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肌少症也得到了缓解,自理能力恢复。
高危人群要努力改善“可变”因素
导致肌少症的发病原因繁多,其中年龄、遗传等因素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应通过改变一些“可变”因素来防治肌少症。比如——
保证蛋白质的摄入 蛋白质约占肌肉重量的20%,是合成肌肉的主要原料。因此,老年人每天要摄入1.0~1.5克/千克(体重)的蛋白质,即体重50千克的老年人每天应摄入50~75克的蛋白质,如蛋、奶、瘦肉等。患有慢性基础疾病者,可适当提高蛋白质的摄入量。亮氨酸是组成肌肉蛋白质的主要氨基酸,乳清蛋白中亮氨酸的含量较高,老年人通过摄入乳制品或者服用乳清蛋白补充剂有助于增加造肌原料。对于一些进食困难的老年人,可采用蛋白质或氨基酸口服制剂作为营养补充治疗,但需要谨慎用药,尽量选择正规厂家生产、说明书详细的产品,难以辨别时需要向专业营养师或医生咨询。
增加维生素D摄入量 维生素D能够有效增强肌肉力量。对老年人来说,可通过日晒和食用蛋黄、鱼肝油、海鱼等食物以及遵医嘱服用膳食补充剂的方法来补充维生素D。
适量抗阻力运动 每周至少进行3次,每次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的抗阻力运动,有助于增加肌肉力量,保持肌肉容量处于合理范围。主要运动形式包括俯卧撑、举哑铃、坐位抬腿等。不同人的体质不同,因此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喜好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同时要注意抗阻运动有禁忌症,如果近期有过心力衰竭、不稳定型心绞痛、难治性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宜进行抗阻运动。
积极控制慢性病 慢性疾病在老年人群中十分常见,通常伴随炎症反应,使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因此,通过积极控制慢性病,缓解机体的炎症反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肌肉容量,对于维持肌力和肌肉功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早诊早治减少肌少症危害
肌少症的出现,使患者不得不面临衰弱、失能的困境,因此,如体重在半年内不明原因下降超过5%,就应引起重视,及时前往医院就诊,进行肌少症的评估、诊断和干预。只有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避免陷入艰难境地。
一旦确诊为肌少症,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雄激素、肌肉抑制因子阻断剂等药物,以促进肌肉生成,来增加肌肉容量。一些受身體条件制约难以运动的老年人,可采用水疗、全身振动及功能性电刺激等物理治疗方法。超声、电磁场等方法在肌少症防治中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此外,也可寻求中医的帮助。根据临床症状表现,我国传统医学将肌少症归属于“痿证”范畴,根据“脾主肌肉”“治痿独取阳明”等理论,认为肌少症的病因病机多为脾虚导致消化不良,营养摄取不足所造成肌肉运动乏力,因此,加减使用四君子汤、八珍汤及补中益气汤来补脾益损可以治疗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