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职思政教学中落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研究
2023-08-15陈仁烈
【摘要】本文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涵和内容的分析,依据来宾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学生学情和来宾市少数民族文化的调研分析,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这一内容的教学为例,具体论述如何利用少数民族文化,在中职思政课程中落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中职思政课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实践研究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7-0040-05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是新时代开展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为落实中职思想政治课程“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指明了方向。为此,来宾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以下简称我校)积极鼓励各专业教师充分挖掘本学科的思政教育元素,同时将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融入专业教学,积极探索本土化“大思政”教育体系,着力培养专业技能过硬、思想水平优良的综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近年来,笔者通过深入来宾市各地进行民族文化调研,收集、整理、分析其中可用于中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内容,进行在中职思政教学中落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效。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涵和内容
铸牢中职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赋予中职教育的新内容和新使命,是引导学生把握正确人生发展方向、走向幸福人生的关键所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内涵和内容主要包含如下五个方面:一是实现“一个目标”,即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是达到“两个共同”,即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三是增强“三个意识”,即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四是增进“五个认同”,即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五是树牢“五观”,即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宗教观。就中职教育而言,笔者认为,要落实中职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其内容设置不宜过全、过难,主要应该从家国情怀、民族团结、意识铸牢三个方面展开,这既符合中职生的学习水平、学习需求,又符合中职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规律。
(一)家国情怀教育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优良民族精神,是深烙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家国天下”“天下一家亲”等观念,这些都是家国情怀的具体体现。加强各阶段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有利于不断激发各族人民的家国意识、爱国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牢基础。尤其是中职思政教师,要深入挖掘现实生活和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结合中华民族的艰辛发展史、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史实施教学,引导学生透过政治、历史事件,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增强学生对祖国、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民族团结教育
民族团结的核心是求同存异、共同繁荣。我国由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组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各个民族牢牢团结在一起,各族人民互相交融、齐心协力、共谋发展,为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而努力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奋斗目标。在此过程中,实现目标的关键是民族团结。加强各阶段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了解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激发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自信心,逐渐消除民族歧视和民族偏见,最终使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起来,万众一心、荣辱与共、团结奋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职阶段是树立中职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阶段,因此中职思政教师要积极渗透民族团结教育,从而不断铸牢中职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意识铸牢教育
意识铸牢教育是铸牢中职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保证,它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多元化发展格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各项民族政策,而且可以引导学生自觉抵制民族分裂主义和西方不良思潮,从而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和爱国情感。同时,中职思政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搜集与少数民族文化、民族政策和多民族融合历史等相关的资料,鼓励学生有理有据地阐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积极性,铸牢他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实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前期调研
我校地处来宾市,有约75.00%的学生来自少数民族,在吸收利用本地优秀民族文化实施教学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了有效落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我校首先组织教师开展了两个方面的调研,一是关于学生学情的调研,二是关于来宾市民族文化的调研。
(一)关于我校学生学情的调研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学习意愿、学习水平、民族文化了解程度等,笔者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和随机采访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调研。目前,我校有在校生6 390人,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共发放调查问卷6 300份,覆盖了学校所有专业,具有采样调查研究的实际意义。最后,笔者回收问卷6 300份,其中有效问卷6 292份,具有调研分析的意义。在问卷设计中,笔者主要设计了“你对来宾市的民族文化有多少了解?你能列举几个你熟悉的吗?”“如果学校在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文化,你觉得如何?”“你认为学习少数民族文化对自己的发展和今后的就业有什么积极意义?”等15道问题,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学生了解、学习少数民族文化的意愿,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从调研中,笔者发现学生存在学习意愿较低、学习能力较差两个方面的问题。笔者这里所说的“学习能力较差”,是指学生进行民族文化调查研究的能力、了解和学习少数民族文化的能力均较差。
一方面是学生学习少数民族文化的意愿不高。在问卷调查和随机采访中,笔者发现约有86.00%的学生对本民族文化不了解,也没多少兴趣去了解和学习;约有10.00%的学生对本民族文化有一些了解,并表示可以尝试去了解学习;仅有约4.00%的学生有较强的意愿去学习少数民族文化。通过分析可知,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当下的学生对新兴文化或是网络文化更感兴趣,认为少数民族文化跟不上时代,甚至有些学生觉得少数民族文化“比较土”;二是学生自小所受的少数民族文化熏陶,主要是从一些传统节日中获得,对少数民族文化缺乏系统、科学的认识;三是各地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有厚和薄的区别,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保护、传承和发扬的有效体系,未能在社会上营造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氛围。
另一方面是学生在了解和学习少数民族文化方面的能力较差。在问卷调查和随机采访中,笔者发现约有91.00%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去收集、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约有6.00%的学生表示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少数民族文化的资料,仅有约3.00%的学生知道可以通过到本地的民族文化馆、与家中长辈谈心等途径了解本民族文化。通过分析可知,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一是中职生学习能力普遍较弱,且主动接受新知识的意愿不高,多数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方法;二是中职生没有得到系统的学习训练,很难开展调查研究、总结分析等较有深度的学习。因此,在實施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研究更加有效地教学方法,并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学习方式训练,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有效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二)关于来宾市少数民族文化的调研分析
来宾市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和睦聚居的城市,辖区内居住着汉族、壮族、瑶族、苗族、侗族、毛南族、回族、仫佬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多个民族的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族人民团结奋进、共同奋斗,各族文化互融共生,形成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了来宾市的民族文化体系。为了全面了解来宾市各民族的文化发展情况,以及对适合我校学生的少数民族文化教学元素进行科学分析,笔者主要采取走访调研、资料收集的方法展开调查分析。在调研过程中,笔者以民族人口、文化体系、文化传承程度等为依据,主要开展两个方面的调研,一是关于壮族文化的调研,二是关于瑶族文化的调研。
一是关于壮族文化的调研。壮族是来宾市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约占全市总人口的72.00%。在两千多年的民族发展史中,经过历代壮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壮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农耕文化和节日文化等文化内容,如“壮族三月三”、“牛魂节”(或称“牛王节”)、元宵歌会、歌圩等传统节日。其中,壮族盘古文化是来宾市壮族的一种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盘古文化是以盘古庙为载体,以盘古神话、盘古信仰为核心的一种文化,具体包括盘古塑像、盘古钟、盘古祭祀礼仪、盘古地名、唱颂盘古歌、演唱盘古戏等内容。每年的农历春节或六月十八日为盘古的诞辰日,来宾市各村都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这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宾市辖区内至今仍保存着大量盘古庙,特别是武宣县的东乡河两岸,几乎村村都有盘古庙,地理上相连成片,数量之多、年代之久,为全国罕见。而且,当地壮族人民还把盘古兄妹躲过洪水劫难、再生人类的神话故事编成《水泡天门》戏剧,用壮话演唱,在当地流传颇广。
二是关于瑶族文化的调研。来宾市境内的瑶族有茶山瑶、盘瑶、花蓝瑶、坳瑶、山子瑶与红瑶等支系,全市瑶族人口约7.73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3.06%。来宾市瑶族主要聚居在金秀瑶族自治县,金秀有瑶族人口5.25万人,约占全市瑶族总人口的67.92%,有“世界瑶都”之称。本次调研,笔者就以金秀为主要调研地,走访了当地三角、忠良、长垌、罗香、大樟、六巷、三江等乡镇,与当地老者、非遗文化传承人等进行了深入交流。经过调研,笔者发现来宾市瑶族各支系虽同为瑶族,但各支系既有相似的文化形态,又各有不同的文化因素。如尝新节是瑶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但是各支系所定的时间和内容均有所不同,茶山瑶定的时间为农历八月巳日,花蓝瑶、坳瑶则选定农历九月的一个吉日为过节日。节日内容大致为,在过节当日,每家从田中摘取嫩稻穗,将新米与旧米一起煮饭,家人共餐,而茶山瑶则还设有祭雷王、祭大圣神等节目。另外,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瑶族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瑶绣文化、银饰文化、芦笙文化、舞蹈文化。
其他如侗族、苗族、仫佬族等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也各具特色,这些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正是我校可以挖掘和利用的教育资源。通过收集、分类、整理,我校建成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资源库,其中包括山歌、服饰、手工艺品、舞蹈、体育项目等多元化内容。为了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发挥少数民族文化的育人功能,我校除了开设相关专业、兴趣社团,还要求各专业教师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实际,将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从而在学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利用中职思政课堂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策略
中职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实施中职生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指出,思想政治课程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职业精神、法治意识、健全人格和公共参与)为主导,帮助中职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法治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目前,中职思政课程教学内容主要由基础模块、拓展模块两个部分组成。其中,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治等四个内容;拓展模块则为选修课程,主要包含对学生进行时事政策教育、国家发展形势教育、法律与职业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明礼仪教育等多方面内容。下面,笔者将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这一内容为例,具体论述如何利用少数民族文化,在中职思政课程中铸牢中职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创设情境,引生入胜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的有效方式。尤其是对教学内容本就比较枯燥的思政课而言,更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才能更好更快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利用少数民族文化教育资源库的资源,制作了“壮、瑶民族节日”的微课视频,在正式授课前给学生播放,创设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观看壮族、瑶族传统节日的盛大场面,快速了解这两个民族的节日文化。由于我校学生大多为来宾市本地学生,他们大都亲身经历过这样的场面,很快便产生了学习兴趣。接着,笔者提出“我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民族大家庭,除了视频中介绍的这两个民族的文化,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民族文化?”这一讨论话题,将学生分为6—8人的若干学习小组,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展开话题讨论,并根据讨论成果,选择一种本组学生最感兴趣的民族节日活动、体育活动,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介绍,讨论和介绍的时长为5分钟。
通过让学生观看微课视频,以及进行话题讨论和小组展示,学生很快了解到我国幅员辽阔、民族多样,各民族都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紧接着,笔者又抛出“我国有那么多优秀的民族文化,你觉得我们是应该将它们统一起来呢,还是保留各自的独特性并进行创新性传承和发扬呢?”的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二)开展活动,引发思辨
根据上一环节提出的讨论话题,笔者首先通过投票选出五名裁判员、一名主持人,然后选出两个由8名学生组成的辩论小组,一组学生作为壮族文化代言人(小组命名为“壮组”),另一组学生作为瑶族文化代言人(小组命名为“瑶组”),其余学生则作为观众,观看辩论。完成分组后,笔者将事先打印好的资料分發给两组学生,“壮组”学生拿到的是关于壮组节日、饮食、服饰、山歌等的介绍,“瑶组”学生拿到的是关于瑶绣、瑶族银饰、芦笙等方面的介绍。
首先,由两个小组的学生阅读各自拿到的资料,然后选择其中一个本组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制作成思维导图向对方做介绍。在介绍过程中,两个小组的学生要试图说服对方喜欢上本小组所介绍的节日或活动。其次,两个小组完成各自介绍后,各小组要对对方小组介绍的内容进行汇总,并对两个小组介绍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中的相似处和不同处、有趣的地方和吸引人的地方,并绘制对比表格,向全班学生展示。接着,由裁判员组织“观众”对小组展示的内容做评选,选出最优小组。最后,两个小组分别派代表就本组对比学习的结果做总结性分析,然后由笔者对两组学生的讨论成果做总结性评价。通过这样一个辩论活动,学生很快认识到这样的道理:每个民族都有其特色的文化,我们既要将这些文化有效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大体系,又要充分保持并发扬每一种文化的特殊性。
课堂辩论活动结束后,笔者出示课件,一方面 是为了向学生呈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另一方面是为了抛出讨论话题“你觉得我们要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吗?我们应该如何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为学生开展下一环节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深化拓展,发展意识
设置这一教学环节,目的在于通过对前两个教学环节的深化拓展,使学生深刻理解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效开展。
在本教学环节中,笔者首先给学生播放与“甲午中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等战争相关的纪录片片段和专家讲解视频,然后给学生发放介绍战争发生背景、经过、结果等的文字资料。在学生观看和阅读资料后,笔者提出问题:观看这些视频,听了专家讲解,并且阅读相关资料后,你觉得为什么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会失败,而在“抗美援朝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会胜利?各学习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展开合作探究式学习,寻找问题的答案并绘制思维导图,进行全班展示。在小组展示过程中,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或提出质疑。最后,笔者对各小组的展示进行点评,并展示相关专家的研究成果。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笔者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让学生讨论学习,而是通过展示我国历史上几次影响重大的战争,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这些战争失败或胜利背后的深刻原因。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深刻了解了我国近现代艰难的发展史,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还深刻理解了为何中国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原因——那是因为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军人发扬前赴后继、不畏牺牲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那是因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样学生很快理解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意义,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
(四)课后实践,强化意识
过去的思政课教学中,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师重视课堂教学,而忽略课后实践。有不少思政课教师认为,只有专业课才需要进行课后实践,思政课只需要在课堂完成相关理论讲解即可。其实不然,笔者以为,思政课程设置课后实践环节,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形成的意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使学生更好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更好地落实中职生思政教育。尤其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而言,这一教育内容的意识形态意味比较浓重,教育内容也相比其他课程更为形而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较少接触。如果仅依靠课堂教学,不能有效开展课后实践,那么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不牢固,教学效果也会相应地打折扣。
因此,完成“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一课的教学后,笔者在班级微信群布置了这样一个课后实践任务:学生自由组成4—6人的学习小组,通过网络搜索资料、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到来宾市博物馆参观等方式,了解某一种民族文化,然后通过拍摄视频或照片、制作PPT、撰写调研报告等方式呈现调研结果。学生接到任务后,很快组成了10个学习小组,并选出小组长,各小组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分工协作,通过不同途径搜集相关资料,制作了精彩的PPT、撰写了翔实的调研报告,并上传至班级微信群,供其他学生观看、点评,最后评选出最优学习成果和最优学习小组。在合作探究、深入挖掘的过程中,学生对我国各民族的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更加感受到我国各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从而更加强化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
除了在思想政治课程中落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我校还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了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如组织开展“民族一家亲”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学生以绘画、拍视频等方式来展现少数民族文化,展现民族大融合、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同时,我校通过与本地博物馆、烈士陵园和非遗文化馆等共建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这些场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另外,我校紧跟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步伐,利用微信、线上教学小程序、抖音等实施思政教育,向学生全方位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我校要求教师组建微信群,定期向学生推送中华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和乡村振兴等视频或文章,让学生了解多民族文化融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励学生学好职业技能、建设美好家乡,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还可以搜集微博、抖音上的短视频,利用短视频向学生介绍党的二十大盛会,带领学生分析二十大报告,让学生了解国家各项发展政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一系列有效的举措,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面融入我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我校构建了“大思政”育人体系,取得了突出的教育教学效果。
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对中职教育而言既是历史使命,又是一个新内容、新难点。目前,关于中职学校如何落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研究还不多,还没有形成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还比较少。因此,笔者认为,中职学校要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就必须深入研读国家相关政策,着力挖掘本土教育资源,将国家政策和本土资源有效融入教育教学,从而探索出适合本校校情和学情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
参考文献
[1]李晶,师英杰.思政课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0(12).
[2]黄雪萍,首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22(4).
[3]沈艾娥.新媒体语境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策略[J].民族学刊,2021(5).
[4]王多娜.浅谈中职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途径[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2(4).
[5]周鹏.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22.
[6]张雅琪,崔守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出场、内涵布展与实践路向[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23(3).
[7]赵彩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广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J].现代商贸工业,2023(11).
注:本文系2022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中职学校教育探究实践——以来宾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为例”(GXZZJG2022A04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仁烈(1966— ),广西来宾人,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管理、传统文化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
(责编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