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食补,防治骨质疏松症
2023-08-15韦彩雯杨志欣
韦彩雯 杨志欣
人体的破骨细胞及成骨细胞始终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在这一平衡被打破后,则会诱发骨质疏松风险。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3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一般发生在绝经后5~10年内,绝经女性是该病主要发生群体;老年骨质疏松症(Ⅱ型),一般指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青少年型),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确。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或)药物导致的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主要受激素、运动、营养、生活方式、心理因素、社会压力等多方面影响。人的身体就像是一栋房子,靠206块骨头连接组成,一旦发生骨质疏松,身体将无法承受相应的重量,容易出现腰背部疼痛、身高缩短、驼背、骨折、呼吸功能损伤、牙齿松动/脱落、牙体松脆折断、疲乏无力……由于本病的发展是长期且隐蔽的,因此骨质疏松症又被称为人体“寂静的杀手”。
疾病诱发4因素
哪些人容易罹患骨质疏松呢?研究发现,骨质疏松的发病跟下列因素高度相关。
(1)遗传。临床实践调查显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和遗传因素具有密切关系。临床针对骨密度展开过较多研究,其中患者双胎样本研究结果表明,受体基因的多态性和骨密度具有一定关系,认为人体峰值骨量会被遗传因素影响。现今国内外发现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相关的遗传基因最少有67个,报道偏多的是维生素D受体、雄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甲状旁腺激素受体等,这些基因多态性均和骨密度、骨折具有一定相关性,但研究结果存在鲜明差异。
(2)激素。近年來,激素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关系成为重点研究内容,激素包含雌激素、降钙素、雄激素、活性维生素D、甲状旁腺激素、生长激素、前列腺素等。这些局部调节物质均可参与到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间信息交换的协调活动中,但会对骨骼代谢造成严重影响。针对女性群体,不管患者是自然绝经还是进行卵巢切除,均会有骨丢失加速表现,这一研究结果无疑提醒雌激素减少和绝经后骨质疏松具有直接关系。实际上,40岁后围绝经期女性已经开始出现骨丢失现象,绝经后5~10年内的丢失速度比较快,骨质丢失的加速时间和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完全一致。
(3)年龄及性别。人体生长发育期间,骨骼骨量也会发生动态变化。出生至20岁是骨量高速增长期,伴随着年龄增长骨量逐步增加。20~30岁属于骨量缓慢增长时期,此时骨量增长速度相对缓慢且伴随着年龄增长逐步减缓,年增长率大概是0.5%~1.0%。20~40岁是骨量峰值稳定阶段,此时人体骨骼进入平衡状态,骨密度属于高峰期,其中男性骨峰值明显比女性高。男性40~64岁与女性40~49岁均是骨量丢失期,女性的骨密度会在绝经后逐步下降,骨量年丢失率大概是1.5%~2.5%。激素水平会在年龄及性别中发挥重要作用,青春期男性各部位骨量始终处于持续增长状态,女性月经初潮后有骨量短期停滞表现,骨量增长速度逐步减缓。在骨峰值之后,骨量会伴随着年龄增长逐步下降,其中20~40岁会发生骨小梁丢失,并按照一年6%~8%速度逐步下降,34岁以后女性的骨量丢失率将达到44%。
(4)其他。包括低体重、吸烟、过度饮酒、饮过多咖啡、体力活动缺乏、制动、饮食中营养失衡、蛋白质摄入过多或不足、高钠饮食、钙和/或维生素D缺乏(光照少或摄入少)、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应用影响骨代谢药物等。
食补调理4方案
(1)补钙。确诊骨质疏松症后,医生多会下达医嘱让患者补钙、补维生素D。人体中有99%的钙在骨骼中储存,随着骨骼发育,人体所需摄入的钙含量逐步增加,到35岁左右会进入骨量峰值,之后伴随着年龄增长有骨量逐步减少表现,发生骨质疏松症后,还有钙大量丢失现象。为进一步提高骨骼健康水平,有效防治骨质疏松症,需从儿童时期开始进行补钙,保证每日钙摄入量充足。欧美国家认为,成人每天推荐钙摄入量是800~1000mg,绝经后女性的每天钙摄入量是1000~1500mg,65岁以上男性与其他存在骨质疏松风险的群体,每天尽量摄入钙1500mg。钙物质可在各种食物中存在,所以可通过合理搭配饮食,达到补钙的目的,如可以多进食海产类、豆制品类、乳品类、蔬菜类、坚果类,以及其他添加钙食品。在补钙过程中,还需积极补充维生素D,能加快人体吸收钙的速度,是促进钙代谢的有力支持,人们每天的维生素D摄入量应在400~800U以内。
(2)适量进食蛋白质。骨质疏松症患者不仅存在钙缺乏表现,还存在胶原蛋白丢失表现,这是导致钙质随之丢失的主要原因。常规X线片检查期间,蛋白质属于看不见的物质,只能看见钙减少,很多人因此认为钙减少是导致骨折的主要原因,但这并不是全部原因,蛋白质减少也是主要原因,所以防治骨质疏松症还需积极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其中,鸡胸肉、鱼肉、虾肉等都富含蛋白质,烹饪方法建议清蒸,但是过量蛋白质摄入会增加钙质流失,每日推荐量控制在 200~300克左右。
(3)适量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是一种营养物质,可促进人体中的骨胶原合成,在预防、控制骨质疏松症中发挥显著作用。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较多,其中推荐选用西红柿,每100g西红柿中有11mg维生素C。长期食用西红柿,还可减少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促使胃酸正常分泌,维持血管壁弹性,保护皮肤功能,防治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疾病。此外,苹果也富含维生素C,同时含有维生素A及维生素B1,也可帮助人体补充营养物质,防治骨质疏松症。
(4)其他。患者不宜吃得过咸,否则会增加钙的流失;不宜喝咖啡,嗜好喝咖啡者较不喝者易流失钙;避免过量饮用碳酸饮料,尽量避免或少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戒烟戒酒。此外,患者还需积极补充维生素D,但因植物中无维生素D,仅蛋黄、动物肝脏及海产鱼类等少数几种食物中存在维生素D,而这些食物中的维生素D含量均比较少,且不适合长期大量食用,所以建议通过晒太阳方式达到补充维生素D的目的。每天双手裸露15cm,持续晒15分钟太阳,便可摄入相对充足的维生素D,但部分患者晒太阳也无法摄入充足维生素D,必要时可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