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鸿沟”与居民健康实证分析
2023-08-15潘江涛
□文/潘江涛 孙 洁
(浙江财经大学数据科学学院 浙江·杭州)
[提要]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社会、文化和经济行为。在此背景下,有一部分群体被排斥在外,使用互联网与非使用互联网人群形成数字鸿沟,两类群体信息获取存在马太效应。本文基于CFPS 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研究数字鸿沟对个体健康的影响,用全样本人群探究一级数字鸿沟下对个体的健康影响,针对有条件上网的人群探究二级数字鸿沟即使用技能的差异是否对居民健康有促进效应,同时研究上网时长对其自评健康的影响。提出要发挥互联网对个体健康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提高互联网普及率,加速互联网健康信息平台的构建,重视弱势群体。
引言
健康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对健康而言,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居民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多的健康方面的信息,提高健康知识储备,从而影响个体健康水平;另一方面长期、过度地使用手机、电脑等互联网设备载体会对人的视力、精神状态产生负面影响。当今,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的社会、文化和经济行为,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据CNNIC 报道,近10 年我国网民规模从5.64 亿增长至10.32 亿,互联网普及率从2012 年的42.1%上涨至73%,近5年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率也从35.4%增长至57.6%。但在一些人获益于互联网便利带来的信息红利时,有一部分群体由于缺乏使用信息的设备和能力,无法享受到信息社会带来的数字红利。居民不上网的原因中,最大比重的原因是由于不懂电脑或网络,还有25.7%和17.5%的人是受限于文化程度或者没有电脑等设备,另有15.5%的人是因为年龄因素。因此,很多人由于年龄、学历等因素缺乏使用信息的设备和能力,无法享受到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数字红利,从而与信息富有者形成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已经不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成为影响大众居民的社会问题。数字鸿沟主要分成两个级别:第一级数字鸿沟是由于接入方面所导致的,即居民是否有能力、有条件享受到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第二级数字鸿沟是居民在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信息爆炸下,能否甄别和选择有用的信息。近10 年来,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网民规模有了质的飞跃,2021 年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73%,因此第一级数字鸿沟已经不再是主要问题。除了互联网接入差异外,我们更应关注的是由使用能力不同而产生的第二级数字鸿沟。使用能力的差异导致个体生活的差异,影响生活习惯以及居民自身的健康,个体对互联网使用水平的熟练程度影响其自评健康。
数字鸿沟对个体健康的影响研究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观点认为互联网影响健康。Gracia(2008)通过多元Logistic 回归模型,在控制人口、地理等变量的条件下,发现互联网使用对个体健康会产生影响,但是继续控制社会经济地位时,显著性消失,表明数字鸿沟对健康的影响主要是由社会经济地位所体现的。第二类观点是健康促进论。Hong(2017)在控制社会经济地位变量下,得到了与第一类观点相反的结论,认为互联网的使用者往往有着更好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林润田(2022)发现,互联网的使用使得农村居民健康水平报告为很健康的概率提高了4.3%~12.6%,因此通过缩小数字鸿沟可以带来健康效益。
大部分文献都着眼于老年人、农民等弱势群体是否接入互联网、使用互联网,少有文献从全样本进行论证,也没有探究不同互联网技能的群体上网对于个体健康影响的研究。本文通过2018 年CFPS 数据,使用一级和二级数字鸿沟指标,更具针对性地从互联网接入、使用技能、频率上的差异探究互联网对个体健康的影响。
一、数据来源与说明
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的2018 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在剔除缺失严重的样本和不符合条件的样本后,为了减缓由高龄带来的身体疾病影响,本文剔除了70 岁以上的老年群体,最终有效样本数为25,016 个。
(一)核心解释变量。一级数字鸿沟关注点在于是否接入互联网,本文以调查问卷中“QU201 是否移动上网”和“QU202 是否电脑上网”两个问题,将其统计结果定义为只要有一个回答为是,我们就定义其接入互联网,即接入互联网=1,没有接入互联网=0。二级数字鸿沟侧重在使用互联网时使用技能的不同所带来的差异。本文认为经常使用移动设备上网娱乐学习会拥有更娴熟的操作技能,我们使用问卷中“QU701 使用互联网娱乐的频率(次)”来定义,将每周使用1~2 次以上的人群定义为互联网使用技能为1,一个月使用2~3 次甚至更少的人定义为互联网使用技能为0。
(二)被解释变量。在社会科学领域,多数关于健康的文献都会采用个体的“自评健康”作为衡量指标。自评健康是个体对自我身体的综合评价进行打分。问卷中“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如何”,1~5 逐级提高,1 代表不健康,5 代表非常健康。
(三)控制变量。参考有关互联网、数字鸿沟与健康的相关文献,本文主要控制了个体特征和家庭特征。个体特征主要是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最高教育程度、当前是否工作、户口状态、就医选择、慢性病、医保情况以及社会地位。家庭特征主要是家庭的生活用水情况、全年的人均纯收入。在测度二级数字鸿沟对健康的影响时,本文将王娟(2022)互联网使用强度对心理健康存在影响的观点延伸至身体健康,控制了业余上网时间和业余上网时间的平方两个变量的对数来探测在数字鸿沟下互联网使用强度对居民自评健康的影响。(表1)
表1 相关变量定义一览表
二、实证分析
(一)OLS 模型及分析。本文利用微观个体数据构建OLS 基准回归模型。
其中,i 代表个体;Net 代表一级数字鸿沟,即是否有互联网接入;useability 代表二级数字鸿沟,体现个体在互联网使用技能上的差异;X 代表控制变量;ε 为随机误差项。
进一步,为了研究互联网使用强度对健康的影响,我们利用所有上网群体的上网时间构建模型三。
其中,usetime 为每周业余上网时间,对其取对数;X 代表控制变量;ε 为随机误差项。
表2 的第(1)列和第(2)列分别报告了模型一(“是否接入互联网”)和模型二(“网络使用技能”)对个体自评健康影响的回归结果。从结果可以看出,模型的核心解释变量是否上网与网络使用技能两者系数均在5%水平上显著为正。模型一表明使用互联网会显著提高个体健康水平,模型二表明在拥有上网条件的情况下,网络使用技能水平越强,对健康的促进效应越强。从控制变量角度来看,年龄越大,身体机能会随之相应减弱,与事实相符;更好的教育水平会提高个体的健康水平;男性相比女性而言,个人健康水平更高一点;被诊断为慢性病肯定会影响居民健康生活。第(3)列报告了模型三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上网时间对数的系数值与上网时间对数的平方系数值相反且均显著,这表明互联网使用强度可能存在倒“U”型的关系,即在上网初期个体的健康水平会提高,但是随着使用时长的增加,个体健康水平开始慢慢下降。(表2,注:*、**、***分别表示在10%、5%、1%水平上显著,下同)
表2 数字鸿沟对个体健康影响基准回归估计结果一览表
(二)异质性分析
1、性别异质性分析。表3 第(1)、第(2)列显示了一级数字鸿沟下男女差异对自评健康的影响。从结果可以看出,一级数字鸿沟互联网的使用对于女性健康水平具有显著的提升,且系数值相比男性更大,男性群体并不显著,可能的结论是女性在使用互联网的时候会更多关注健身方面的讯息,并且女性群体的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更容易受到冲击与改变。第(3)、第(4)列显示,在二级数字鸿沟下,互联网的操作水平技能对健康的影响在性别下系数值差异基本相等,两者均会由于互联网操作技能的提高带来健康促进。(表3)
表3 数字鸿沟下性别差异影响一览表
2、年龄异质性分析。本文将年龄划分成三个阶段,16~29岁划分为青年阶段,30~49 岁为中年阶段,50 岁以上为老年阶段。从表4 中可以看到,数字鸿沟中的是否接入网络对于中年和老年阶段的健康会有显著的提升效果,网络技能的差异也能够带来健康效益,显著的提升自评健康。对于16~30 岁群体的提升效果并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这一阶段的年轻人健康状况较好,饮食相对也更加均衡丰富,身体素质处在人生的峰值,不容易受到互联网的影响,相对而言其他因素如经济、雾霾、剧烈运动等外在冲击更容易对健康产生影响。(表4,为方便表示,age=0 为青年阶段群体(16~29 岁),age=1 为中年阶段群体(30~49 岁),age=2 为老年阶段群体(50 岁以上))
表4 数字鸿沟下年龄差异影响一览表
(三)稳健性检验。上述实证研究表明,数字鸿沟会对居民的健康产生健康效应,不同性别、年龄群体身体健康存在差异性。为了使上述研究结果更为稳健,我们首先对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进行讨论和检验。计量经济学中的内生性来源主要有两个:第一个主要来源是遗漏变量问题,可能存在同时影响数字鸿沟与个体健康的变量,本文采用工具变量法进行稳健性分析。用每月话费作为一级数字鸿沟的工具变量,话费与居民的健康不存在明显的直接关系,且话费与互联网使用高度相关,将每月话费少于10 元的群体定义为不上网人群。在二级数字鸿沟中,我们采用互联网娱乐的频率作为工具变量,来反映个体对于互联网技能使用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第一阶段的F值为5860,显著大于10,证明了工具变量的稳健性,并且一级和二级数字鸿沟对自评健康均有显著的提高效果。针对模型三的倒“U”假说,本文采用stata 中的utest 进行检验,首先计算的极值点为1.92,上网时间的取值范围从0~5.13。可知极值点在数据范围内,并且p 值为0.0147,在5%的统计水平上拒绝原假设。同时,结果中的slope 在区间内是存在负号的,因此可以判定上网时间对个体的健康影响存在着倒“U”型关系。(表5、表6)
表5 数字鸿沟下工具变量2sls 估计结果一览表
表6 Utest 检验倒U 假说结果一览表
三、结论及建议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国家,互联网正在逐步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在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CFPS2018 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通过三种模型依次分析了一级、二级数字鸿沟,互联网使用强度对居民的自评健康影响,进一步丰富了原有的研究成果,主要结论如下:(一)互联网使用对个体健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使用互联网的人群健康水平显著高于未使用互联网人群,且对女性及30 岁以上中老年群体效果更为显著。(二)在互联网发展下,互联网使用技能高的群体相比未能熟练使用互联网的人群,带来的健康效应会越强,有明显的促进效应。(三)互联网的上网时长对个体健康水平存在倒“U”型关系。在适当的上网时长,个体的健康水平会达到峰值;随着上网强度的提高,个体的健康水平会开始下降。
根据结论提出以下建议:(一)开展互联网使用方法培训,提升居民使用互联网的能力。中国最多的非网民群体遍布在农村地区,网络的不可达已经不再是其不上网的主要原因,网络技能的缺乏以及较低的文化程度才是占比最大的原因。同时,随着信息化的普及,个体通过网络媒介获取信息的速度超过了传统媒介,积极推进互联网信息平台的搭建及规范化,普及健康知识,及时对网上热传的虚假信息辟谣,弱化用户在数字使用技能上的差异,让不同群体都能够获取正确的健康讯息。(二)居民要合理安排互联网使用时间,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互联网虽然可以提升健康水平,但是如果无限制地互联网使用,不仅会造成视觉疲劳,损害身体健康,而且沉溺虚拟关系网络,脱离现实,容易与现实社会脱节,影响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