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淄博果品产业现状与转型升级发展对策
2023-08-15巩文琼刘振国
巩文琼,焦 鹏,刘振国,顾 青,魏 滨,张 滨
(淄博市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中心,山东 255000)
山东省淄博市地处暖温带,境内山峦起伏,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春季前期气温较低,后期回升快,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凉爽,冬季较冷,是北方落叶果树的适宜生产区。淄博市一直把做强果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的重大战略,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果业绿色化、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1 淄博市果品产业现状与特点
1.1 规模优势进一步凸显
目前,淄博市水果总面积74.12万亩,产量108.37万吨,种植面积保持稳定,其中苹果33.04万亩、产量54.59万吨,桃19.19万亩、产量30.56万吨,樱桃9.69万亩、产量2.95万吨,猕猴桃3.5万亩、产量6.79万吨,葡萄1.84万亩、产量4.64万吨,梨1.24万亩、产量1.57万吨,其他水果5.62万亩、产量7.27万吨。果品综合生产能力居全省前列,其中沂源县是“全国果品生产百强县”,被列为国家优势果品产区、沂蒙山区优势果品产业带;博山区猕猴桃是全省面积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区,淄川区软籽石榴在山东省发展比较有特色。同时全市加快推进特色示范园区建设,建成省、市级果品标准园90余家,生态果业观光园和采摘园160处,循环农业示范园10处,发展农家乐110家。
1.2 品牌知名度不断扩大
坚持市场化品牌运作,积极开展了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商标注册、品牌创建工作。全市“三品一标”认证果品130余个,培育了“沂蒙山”“山川之星”“中庄”“沂源红”“博山猕猴桃”“黛青山软籽石榴”等一批果品品牌。其中,沂源苹果先后获省部级荣誉称号40多个,被评为“北京奥运会专用果”“第十一届全运会专用果”“上海世博会专用果”等,品牌价值列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百强,被评为最受消费者欢迎的区域公用品牌。“沂源苹果”“博山猕猴桃”“黛青山软籽石榴”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22年博山猕猴桃、沂源苹果喜获丰收,分别登录中央电视台综合、财经、新闻频道等媒体,提升了品牌知名度。
1.3 科技支撑水平持续提升
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果业现代化发展,与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高校和科研单位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设立淄博市首家农业院士工作站、淄博市苹果安全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淄博市猕猴桃专家工作站等,申报了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其中建成了国内首个有机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沂源有机苹果生产标准被确定为全省标准。沂源县成为全国唯一囊括国家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和桃产业技术体系三大体系支撑的县,大大提升了果品生产科技含量和标准化水平。2022年又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建立合作关系,在沂源县筹建中国农业科学院富锶产业研究院,致力于富锶农产品营养标准制定,加快沂源富锶资源开发与利用,推动富锶苹果园区建设,打造“沂源红”富锶苹果品牌。
1.4 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
积极推进果业生产、加工、贮藏、流通、销售等环节一体化发展,果业产业化链条进一步完善。目前,培育果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等水果生产基地651家,合作社成员人数超过10万人,建成大中型冷贮保鲜设施713处,总库容量达99万吨,有苹果、猕猴桃等分级包装线12条,积极开拓销售市场,在湖南、福建、广东、北京、上海、香港等地建立果品档口和直销店30余处,在银座、沃尔玛、政通等超市设立了专卖点,淄博果品高端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1.5 采摘旅游结合带动效应显著增强
以果品生产为中心,加入文化元素,打造精品采摘园,拉动农资、包装、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快速融合发展,使农民在果业“接二连三”中实现多业增收。其中,通过打造120处精品果品采摘园,发展乡村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使果业向旅游服务业和餐饮产业延伸发展,带动增加就业3000余人,年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3000余万元。
2 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现代化生产尚未形成规模
苹果、猕猴桃、桃、樱桃等新模式栽培虽已起步,但尚未形成规模,全市60%果园仍处在一家一户生产中,存在“三老两高一低”现象。果业现代栽培是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全新的栽培模式更有利于进行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生产方式更加简单,生产成本更低,产品质量更高,是实现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发展规模尚未形成,在园区规模、建园标准和发展面积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2.2 果业增收难度加大
近年来,全市果品种植面积虽然逐年扩大,但受劳动力、农资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果品生产成本较高、效益降低,影响了果农从事果业生产的积极性。以苹果为例,平均每亩每年需要投入2500元左右。同时,我国陕西、甘肃、新疆等西部高原地区苹果产业发展十分迅猛,近年来几乎以每年150万亩的速度增长,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致使苹果价格明显下降,部分果农减少投入,甚至砍伐苹果树,苹果种植面积存在减少趋势。
2.3 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目前,全市销售过万吨的果品龙头企业仅有7家,销售过1000吨的合作社仅有15家,且普遍没有与果农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果品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带动能力较弱。同时,大多数果品龙头企业还只是充当了果品购销中间商的角色,加工转化率低,尤其是精深加工还很缺乏。另外,全市果品销售渠道较为单一,电商等销售模式才刚刚起步,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2.4 突发性自然灾害威胁加大
近几年,极端天气霜冻、极寒、冰雹、洪涝等时常发生,果树受灾情况当时表现不明显,都是后期才表现,多数果园抗灾能力弱,防灾减灾技术及设施设备储备不足,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同时,果业生产投入大,风险高,农业政策性保险不强,投保理赔机制尚不完善,影响了果农生产积极性。
3 推动果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我国果业经过近40年的高速发展,产能供应总体已经饱和过剩,市场竞争变成品质、品牌、技术等综合实力的较量。淄博果业要在未来发展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以“提质增效”“数字赋能”为核心,激发自身活力,巩固发展优势,挖掘发展潜力,加快推动果业高质量转型升级。
3.1 做好产业规划,优化区域布局
要立足当地实际,合理布局,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把控好发展节奏,对有保留价值的老果园采取“间伐减密”“提干、落头、去大枝”为主要内容,通过增施有机肥、果园生草、花果精细管理、病虫害统防统治、高光效树形修剪、配套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提高果品质量,做好老果园改造提升工作,对老劣低效果园做好抗重茬更新重建工作。避免果园面积盲目扩张,制定相关产业发展规划,优化种植区域,依托南部山区种植传统优势,实施规模发展,其他地区为次适宜区,可选择发展特色品种,结合观光休闲采摘,发挥产业融合效益。
3.2 推广良种良砧,优化品种结构
因地制宜,调整早熟、中熟、晚熟品种的比例,优化产业结构,使果品产业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适当发展早熟品种,延长果品供应期。引导支持旅游采摘园发展一些特色品种,以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推动农科教紧密结合,整合优势科技资源,加大优良砧木和新品种的引进力度,扶持建设一批名优新品种示范,带动全市果树品种更新换代。
3.3 推行现代栽培模式与技术,加快数字果园建设
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新建园,有序引导园区建设向数字化农业发展,建设数字化果园。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完成数字化云平台,运用大数据平台系统进行建模,开展智慧化果园管理试验,最大化发挥平台优势,实现节省人工,节省水肥和农药,提高果品质量,从而达到降本增效的目标,为农产品溯源提供安全保障。
3.4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特色品牌
培育果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扶持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新型社会化综合服务体、专业化生产服务组织发展,探索推行果园托管、半托管等既适应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又适应规模化经营的产业服务方式。扶持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产品品牌,培育提升区域、产品等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探索三产融合发展新模式,挖掘果品文化资源优势,增强产业发展活力。
3.5 拉伸产业链条,提升竞争力
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突出抓好果品精深加工企业培育,努力培植起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带动力和品牌优势的大型龙头企业,提高果品附加值。围绕果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配套完善农资、包装、加工、物流等生产性和服务性企业,最大限度地防止利润外流。做好果游结合文章,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游,引导果业向旅游等服务业延伸,培植新的果业经济增长点。依托大中型超市和大型果品批发市场,积极开展农超对接、专卖经营和连锁配送,并积极开辟“互联网+果品”线上、线下营销新模式,逐步建成主打品种畅销、优势市场明显、配送渠道稳定、消费群体稳固的市场销售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