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文化为代表的温州鼓词英译探析
——以《观音采茶》选译为例
2023-08-15陈钿陈晓东倪考梦
陈钿,陈晓东,倪考梦
(1.温州理工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2.温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浙江 温州 325199)
1 温州鼓词与茶文化
温州鼓词是在瓯越文化的抚育下成长的。作为浙南地区最大的曲艺种类,温州鼓词多以瑞安方言进行演唱,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她于2006年5月20日在经国务院批准下,被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为V-13。就表演形式来说,温州鼓词大多以一人演唱表演为主,以巧妙重复,通俗易懂为语言表现特点。鼓词艺人以音乐的形式,把鼓词故事代代相传。不管是生活在温州市井中的百姓乡绅、还是在山野田园的农夫村姑,对温州鼓词音乐都可以哼上两句。鼓词艺人借鉴民间歌曲、竹枝词、戏剧艺术,从中吸取营养,形成不同流派,美美与共。和戏曲一样,鼓词同样具有极高的表演艺术价值,有着唱腔优美、伴奏得体的特点。鼓词辞格多样,音韵和谐,具有错落有致的音乐和结构美,它所倡导的精忠报国、除暴安良、善良无私、礼义廉耻,忠孝无双等传统文化的精髓,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通过鼓词艺人的传唱,鼓词走出国门,促进国内外文化的交流,日益成为传承越文化的载体。
2022年11月29日晚,由中国单独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这一标志事件让我们再次回顾了我国具有历史悠久的茶文化。早在原始公社后期,茶叶已经成为货物交换的货品。而在武王伐纣时期,茶叶更是已经作为贡品,有着极高的地位。在战国时期,茶叶的生产和贸易已有一定规模,享誉世界。先秦《诗经》总集中就有关于茶的记载。饮茶、品茶是中国人创造的一种独特文化,具有中国特色。在中国,饮茶是风雅之事,饮茶文化更是茶文化中的瑰宝。唐代茶圣陆羽说:“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温州产茶的起源,追溯而来有着古老的历史。自东晋以来,温州就有产茶的记载。温州气候温暖湿润,具有众多的特早生茶树的优势,自古以来就享有“早茶”的美誉。温州的茶叶以其严格的工序和精良的品质,还有“嫩、鲜、甘”的口感,以及独特品质特征风靡世界。温州早茶是温州一张靓丽的名片。在多年的努力下,相继开发了永嘉乌牛早、泰顺三杯香、苍南翠龙等知名茶叶,并且挖掘恢复了乐清雁荡毛峰、温州黄汤、文成贡茶等历史名茶,扩大了温州早茶文化的影响力。温州鼓词,作为温州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应具有承担将早茶文化发扬光大的使命。温州鼓词以其亲民性,创造了一系列的以“茶”为主题的鼓词曲目,《观音采茶》就是比较有代表的一首。
2 曲艺语言与翻译
温州鼓词是曲艺的一种,而曲艺是集语言之美、音乐之韵、文学之严谨和表演之多彩为一身的一门综合艺术。曲艺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一种形式,彰显了自身的特点与目的。正如John Felstiner所说,“翻译不只是一种范式,而是最大限度地去文学解读”。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合了儒家思想,贯通道家以及释家的哲学色泽,成为各民族的礼俗中的精髓。因此针对茶文化与温州鼓词结合的作品翻译,至少要考虑以下几个特点:通俗性、简洁性、人物性和时代性。
曲艺作为视听艺术,演员的对白和表演稍纵即逝。曲艺和茶文化的有机结合带来的不仅仅是灵感的迸发,还有双方文化的传承。因此,与茶文化交融的曲艺翻译译文要通俗易懂,符合大众的鉴赏文化水平。因此,曲艺翻译必须将应该加注的地方文内处理,确保目的语简洁连贯,通俗易懂。除此以外,曲艺翻译还要符合曲艺语言的人物性、动作性与时代性。茶文化是连接古今的纽带之一,曲艺是由人物通过语言的表达和动作来推进故事的跌宕起伏。表演艺术家通过动作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Walter Benjamin指出,“真正的翻译是透明的。”动作性的表现在翻译后的文字张力中得到体现。在舞台上,演员的一言一行都必须贴合人物所处的时代、生活环境以及人物的身份阅历。与茶文化交织在一起的鼓词,字里行间也会带有茶文化所表达的内敛和含蓄。
3 《观音采茶》曲艺翻译的方法
曲艺文本是以“信息型文本”为主,“表达型文本”和“诱导型文本”为辅的综合文本。《观音采茶》是温州鼓词中的一首著名曲目,它主要讲述的是佛教人物观音在每年各个节气去采茶,以茶之功效,治疗和度化众生的传奇故事。全词以“采茶”为题眼,通过观音的辛勤采摘茶叶,传递了中华民族不畏辛苦,用勤勉来缔造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景。全词格式整齐,韵味十足,茶文化负载词多见于各处。在翻译时,要根据曲艺语言特点重现鼓词剧本的表达美,言辞烘托茶文化,从而唤起国外友人欣赏温州鼓词曲艺文化与品味茶文化。由于《观音采茶》全词篇幅较长,因此对温州鼓词名曲《观音采茶》进行选译,并基于曲艺语言特点对翻译方法进行分析。
3.1 加词法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曲艺语言本身的特点,曲艺剧作家对于一些他认为源语观众共有的无须赘言的语境信息经常略去,而这种文化缺省经常会成为目的语观众的理解障碍,因此译者有必要在译文中做一些语境信息的补偿。
例1:《观音采茶》。
英译:Avalokitesvara Guanyin Picked Tea-leaves.
温州鼓词的主要词目是《娘娘词》,这里的“娘娘”就是神话人物“陈十四娘娘”,有的也说成是观音的化身。因此在词名英译时补充“观音菩萨”,英译为“Avalokitesvara”,这不仅体现了温州鼓词的词目特色,也让海外观众了解“观音”是佛教神话的角色。在剧本中就不用再次解释“观音”的内在含义,这不仅体现了曲艺翻译剧本的无注性,也符合传递鼓词文化特征的翻译目的。“观音”作为一个佛教人物,来瓯越大地“采茶”,也足以看出“茶叶”在温州的受欢迎程度,为传播茶文化埋下了一个曲艺表演的伏笔。
例2:六月采茶荷花开,菩萨采茶上山来。
英译:During June when the lotus started to blossom,Guanyin climbed the mountain to top from bottom.
由于中文原文两个分句是七个字节,对应的译文也上下句各八个单词,保证了对应语言字节数量上的一致性。在音节上的协调性方面,英文译文押韵“m”呼应原文押韵“ai”音,符合曲艺表演时语言的人物性与视听性。“上山”从中文的表意来看是菩萨到达了山的顶峰,但是为了避免观众的理解误区,符合英文表达的内在逻辑,这里处理成“the mountain to top from bottom”,营造出“观音”为了采茶,辛苦从山下到山顶的过程,符合整首鼓词传播观音辛苦采茶的中心,同时侧重衬托中华民族不惧艰辛的精神品质。
3.2 减词法
曲艺文本中如果存在一些信息内容对译语观众在有限时空中的认知活动无关紧要,甚至毫不相关,或者在译语观众固有的认知结构中缺乏这些知识,那么翻译者可以采取减词法进行删译[2]。
例3:山前山后寻茶叶,不知茶落哪山香。
英译:Looking for tea-leaves here and there in the mountains,she didn’t know from where came the tea-leave fragrance
简洁性是使曲艺艺术富有美感的条件之一。如果把“山前山后”直译,不仅破坏了“观音”的人物美感,也会使目的语观众对译文产生误解。这里采用了“here and there”来表现观音寻茶的努力和细致,后文用“mountains”的复数形态来表示温州地区山地之多,而“fragrance”则体现了茶叶香气的持久芳香,客观上烘托了瓯越大地的群山起伏,茶香遍野生长的景象,同时凸显了茶香环绕群山,草木生机勃勃的美景。
例4:十一月采茶雪花飞,滴雪成冰像玻璃。天寒地冻寻茶叶,难采茶叶忧心尖。
英译:During November snowflakes were whirling,they turned into ice after falling.Guanyin was in search for tea-leaves in freezing winter,which,however,could not be found and worried her.
如果把“天寒地冻”直译,会使译文冗长赘余,也会使观众产生误解。这里采用“freezing winter”,可以让观众明白天气寒冷的程度,同时也表现出观音寻茶的不易。句子中的“snowflakes were whirling,they turned into ice”,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天气的寒冷和环境的恶劣,体现了观音采茶心意之坚决。
3.3 变通法
曲艺翻译中如果遇到特具文化特征的概念,译者可以根据自己对源语观众和目的语观众认知环境的了解,采用变通翻译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译入语观众的表达方式来表达作者的交际意图[3]。
例5:五月采茶上山行,日晒大地如火烹。佛汗淋漓寻茶叶,难采茶叶忧胸怀。
英译:Guanyin went to pick tea-leaves during May,the sun burned the ground in such a hot day.Drenched in sweat for search of tea-leaves up and down,she couldn’t find the nice tea-leaves and began to frown.
曲艺翻译的目的之一是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观音采茶》的词本特色之一是全词用了一系列口语化的语言,因此对“火烹”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可以保留源文的文化特征。这里用“the sun burned the ground”对“hot day”进行了生动而又准确的描述,让读者获知这是“这是非常热的一天”,同时体现出菩萨采茶的辛苦。另“忧胸怀”不能直译,易破坏菩萨采茶的美感,所以改成“began to frown”,生动表现出了菩萨采不到心仪茶叶而忧心的神情。下两句用“Drenched in sweat”和“couldn’t find the nice tea-leaves”来呼应“好茶难觅”的情感,凸显了当地“好茶在深林”的意境。
例6:八月采茶是中秋,砍柴的农夫特别多。人人上山把柴砍,来来往往汗雨流。
英译:On the Middle Autumn festival in August,numerous farmers came to cut firewood first.During the process of firewood cutting,farmers worked hard with sweat dripping.
保留鼓词音乐美是鼓词翻译中要重点注意的,前两个分句的韵脚是“t”,后两句的韵脚是“ing”。在《观音采茶》一文中,前文提到观音采茶由“二月”到现在的“八月”,可见观音采茶用时之长以及采茶过程之艰辛。“汗雨流”在中文是“大汗淋漓”之意,但如果直接翻译可能会造成误解,所以在这里采取变通法,译为“sweat dripping”,采用“ing”的形式使人们砍柴辛劳的画面跃然纸上,生动彰显了中华民族勤劳刻苦的形象,与“观音采茶”中观音展现的勤劳勇敢的形象不谋而合。
3.4 补偿法
使用与源语文本不同的形式,在目的语中复制源语文本的效果,补偿源语文本失去的重要信息,这是曲艺翻译的有种有效的翻译方法[3]。
例7:六任掐指算不着,佛汗淋漓湿透衣。七月采茶木希香,菩萨采茶上山高。
英译:Unable to foretell where the nice tealeaves might lie,Guanyin’s clothes dripped with sweat and couldn’t get dry.When the herbs smelled fragrant during July,the mountains Guanyin climbed was very high.
“采茶”从过程中的“算不着”和“湿透衣”到“上山高”,“观音采茶”表现了寻茶的艰辛和不易。“六任掐指算不着”容易被中国读者理解,但是直译会造成中式英文,不符合语际忠实与语内连贯。因此,此处可以用补偿法,运用英文“dripped with sweat and couldn’t get dry”来表示“大汗淋漓”,产生与中文同样的表达效果,增添了“深林好茶难觅”的景象效果。
4 结语
温州鼓词与茶文化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与传播中受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的保护。作为浙江自然与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源,茶文化在瓯越文化的千年长河中得以传承与传播。《观音采茶》是温州鼓词宣传茶文化的名篇,通过叙述佛教人物观音采茶的故事来衬托瓯越的茶文化和鼓词文化。本文结合曲艺语言特点,试译《观音采茶》的节选部分,通过探析翻译方法来传递温州“鼓词之声”,传播温州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