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重要论述的三重价值
2023-08-15张乂凡
张乂凡
东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62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并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深刻内涵进行阐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作出了精心部署。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相关重要论述中从不同方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重要论述是在深刻分析和科学判断新时代思政课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基础上得出的整体性、综合性论断,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对全体思政教育工作者来说,习近平关于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不仅是行动指南,更是强大动力,我们要从学理上深入研究探讨其深邃的理论价值、历史意蕴和鲜明的时代特质,在实践中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其指导精神,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
一、理论创新: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重要论述是基于新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和思政课建设情况进行的理论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创新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坚持,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贯穿于诸多经典著作,萌生于《德法年鉴》时期,成熟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两个标志性文本,提出在《共产党宣言》之中。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表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正是因为看到了理论的强大,马克思和恩格斯才不断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群众掌握先进理论,进而改变世界。从其基本立场来看,大致可以归结为三个:一是阶级立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中提出:“无产阶级的立场和利益问题应该能够进行独立讨论而不受资产阶级影响。”[2]193坚持无产阶级立场是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前提。二是党性立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中强调,为了达到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胜利,共产主义者同盟必须“一时一刻也不能因为听信民主派小资产者的花言巧语而动摇对无产阶级政党的独立组织的信念”,需要“尽快采取自己独立政党的立场”[2]199。独立政党也成为此后各国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准备。三是革命立场。在《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共产主义者同盟要“公开表明自己的革命立场”[2]196,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42,因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2]44。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着重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3]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对阶级立场最直接的表达。中国共产党作为独立政党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继承这些宝贵经验,真学、真信、真懂、真用是新时代坚持党性立场新的理论表达。这些都是在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巩固党性立场、提高党性修养的理论创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发展是时代的主流,但在发展的同时必须坚持革命的立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所强调的那样,要把“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鲜明的红色基因”传承好,“守好党的这块重要阵地”[4]。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他着重提出自我革命是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这是新时代对革命立场最好的坚持和发展。
第二,是对列宁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除了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继承之外,列宁重点对灌输论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详细阐述。在政治的特殊性上,他认为“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起码的常识”[5]407。列宁明确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6]317无产阶级政党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性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6]285。灌输的形式包括专著、小册子、文章、演讲、开会、讲课。讲课则是其中效果最好的灌输方式。对青年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列宁则在《青年团的任务》中进行了集中论述,“青年团和所有想走向共产主义的青年都应该学习共产主义”“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5]282,但“决不是向他们灌输关于道德的各种美丽动听的言词和准则”,不能“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5]292。这已经表明学校课程教育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中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进行与现实相结合的理论灌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继承并发展了列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他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课建设,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立德树人则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建设思政课的重要任务。习近平十分关注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他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7]。
第三,是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过百年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重要论述是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对具体实践的创造性拓展推进。一是从育人理念来看,习近平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7]可以明显看出,这是对“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四有’新人”等育人目标的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二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途径来看,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导向,到党的十六大之后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在不断丰富,途径在不断拓展。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思政课、在创新中提高思政课。习近平用联系、发展、辩证的观点看待思政课建设,把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他提出思政课要大中小学一体谋划、提出“三全育人”理念、提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围绕的核心就是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教育问题。
二、文化传承:对传统文化的“两创”和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弘扬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8]。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
第一,在思政课教学中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作用。他指出:“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道理,深刻领悟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9]这要求思政课教师既要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更要将之与时代相结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并通过思政课教学使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教学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1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仁者爱人”的处世精神等,都“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1]16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人民群众共同价值观念的基础,在思政课教学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既是不断提升青少年精神文明水平的要求,也是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基础的必然选择。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比如从《管子·牧民》的“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到《礼记·儒行》的“苟利国家,不求富贵”,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从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这些是丰富思政课内容非常好的素材。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历史性观察分析,让学生置身历史、领会历史、反思历史,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7]。三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德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礼记·大学》开篇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到“性善论”,再到“知行合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统摄了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数千年来影响着人们的普遍认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德育建设,他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要“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11]160-161。立德树人更是当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元素,深入挖掘和阐发其中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时代价值,是在思政课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二,在思政课教学中实现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12]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既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是革命文化和先进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政课教学重要的宝贵资源。思政课也是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实践路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从孕育、形成到发展,始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其蕴含的核心要素都是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13]。毛泽东在革命时期将“政治的远见、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概括为伟大的“鲁迅精神”,并号召全国各地的抗战队伍学习“鲁迅精神”[14]。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了“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号召“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15]。江泽民将弘扬伟大精神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指出:“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特别需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16]胡锦涛指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不仅要弘扬传承伟大精神,更要重视对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扬[17]。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对以伟大建党精神为起点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作出了总结概括,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18]。
在思政课中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传承伟大精神力量和精神血脉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思政课立德树人实效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既包括了革命时期形成的众多革命精神,又包含了中国社会主义在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形成的伟大精神,还涵盖了我们在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系列时代精神。将不同时期形成的伟大精神理解和诠释好,应当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建构与发展历程,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形成并坚持文化自信,是思政课作为开展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学习教育主阵地的必然要求。但是仅仅从伟大精神的内容本身进行理解,并不符合思政教育的要求,应对革命精神进行当代诠释,将系列革命精神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相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新的解读。这对传承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使青年学生在传承伟大精神中通过奋斗实现理想。
三、实践指引:为如何在新时代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实践指导
价值引领是贯穿思政课始终的一条重要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重要论述完整表述了思政课的深刻内涵,为新时代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切实增强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效果,为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培养价值观正确的合格人才提供了实践指导。
第一,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19]在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实践中要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思政课的根本方向是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办思政课不仅是学校的事情,办好思政课、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需要建立党委领导下的多维协同机制。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都是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实践的主体,但最根本的核心在党。党组织必须发挥自身在把方向、谋大局上的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地发现思政课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实事求是地指明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方向,为思政课改革创新实践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身处新时代、面向新征程,新的目标和任务对思政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加强党的领导,才能更好地开展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实践,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提供有力的保障。各级党委、党组织尤其各级学校党委必须高度重视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发挥党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率先走到思政课教学改革前线,直面思政课改革发展难题,实事求是地解决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逐步地有效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使其持续满足时代发展的动态要求。
第二,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思政课要充分发挥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课程作用,必须要做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10]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的方向性问题,坚定不移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创新性实践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做细做实。统筹推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首先要在统筹规划上下功夫,以理念的创新来带动实践的创新。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发展对教育尤其是对思政课的要求也快速更新。但是,不管社会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的方向不会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会变;不管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何种新要求,立德树人的根本点都不会变。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务必要在理念上发挥“定盘针”的作用。教育是百年大计,要求在短时间内作出重大改变并不符合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在顶层设计上,改革创新要抓住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立足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时代要求,有效运用整体思维、系统思维,确保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第三,深化教师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0]他特别指出:“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20]与此同时,他还对思政教师应当具备的素养作了概括,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19]。归结起来,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育者,而且要成为一个政治家。旗帜鲜明地讲政治,是我们党的根本要求。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而讲政治就是补钙壮骨、强身健体的根本保证。思政课教师肩负着为党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必须把讲政治放在优先的位置,落实到实践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严控师德师风的教育底线。深化思政课教师体系建设、打造优秀思政课师资队伍,要在政治上、品德修养上对思政课教师提出更高标准和要求。要充分明确思政课教师和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事业中的特殊地位,这个特殊性就在于它的要求特殊、使命特殊。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思政课教师队伍提出的要求的特殊性在于,思政课教师更加要求讲政治,同时也更加要求坚定理想信念。思政课教师的特殊使命在于,其为社会主义培养人才的任务更加明确。人才是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优秀的人才是由优秀的教师培养的,因此,必须把优秀教师队伍的培养放在思政课改革创新实践的优先位置。
第四,牢固树立思政课的育人理念。马克思说:“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21]坚持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鲜明的特点。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应当与时俱进,打破传统的课程观念,不仅要传授知识,也要引导正向价值观。课程改革创新不能局限于思政课体系,知识的联系不以课程的区别而中断,价值的引领也不以课程的不同而改变。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问题意识,从立德树人的高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整体把握,以思政课联动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系统,联动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力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于具体课程建设来说,思政课应当树立核心意识,在专业课程已经打破壁垒的基础上,以其知识性、价值性、理论性和专业性横向贯通各类课程,使思政教育的效果更为显著,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22]。这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建设所提出的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等要求必然要进行的课程育人理念的变革。
第五,坚守课堂教学主渠道。课程是立德树人实施的设计图,课堂是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随着科技与教学结合的不断深化,学生可以通过越来越多的渠道获取信息,但思政课仍然是学生获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更具系统性,其思政教育效果也更具引导性。在课堂教学实施中,思政课教师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确立教学新理念,对思政教育知识进行系统整合,在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基础上,在学生建构精神世界时进行导向性塑造。同时,课堂教学中还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对各学科中蕴含的知识进行系统整合,捕捉对学生实际生活有思政教育意义的材料,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课堂教学更有现实感,切实提升学生思政的素养,使其形成根植于心的养成、不需提醒的自觉。因此,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要坚守课堂教学主渠道,在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亲和力上下功夫,朝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根本目标扎实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