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从“一个行”到“两个行”的意涵

2023-08-15章忠民张万新

关键词:时代化中国化中国共产党

章忠民 张万新

上海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33

党的二十大报告以突出的位置昭彰了中国共产党人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决心和勇气,在整个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二部分这一显著位置,重点阐述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拓新境界的理念、进程和路径。这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必将迎来大发展、新突破。

一、“一个行”提升为“两个行”的时代呼唤

从“一个行”到“两个行”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探索中展现历史必然、在马克思主义纵横发展的比较中显现现实必须、在“两个大局”交错中呈现未来趋势,由此,凸显出“能”“行”“好”的内在逻辑与契机。中国共产党百年进程是党率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部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同时也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一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史,由此解决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中不断出现的理论与实践难题。

(一)“一个行”到“两个行”的历史必然

在百年进程当中,我们经历了四个伟大的历史时期,取得了众多彪炳史册的成就,从而确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这样一种“能”“行”“好”的底气和自信。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16。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一个行”提升为“两个行”,就是要在既有的“能”“行”“好”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能”“行”“好”的内在逻辑,更加提振我们在获得第一个百年成功之后再获第二个百年成功的信心。

第一,毛泽东提出并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命题,开辟了“一个行”到“两个行”道路之先河。毛泽东指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2]毛泽东立足于中国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军阀四分五裂难以发挥合力的特殊国情,史无前例地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将民族资产阶级纳入革命的动力中,领导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社会主义制度屹立在中国大地,彰显了马克思主义能够救中国于水火的“行”。同时,以《实践论》《矛盾论》等为代表的著作展现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其话语体系暗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马克思主义,为“一个行”到“两个行”的升华开辟了道路,毛泽东思想本身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飞跃。

第二,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适应了新的时代特征与要求,找到了“一个行”到“两个行”的科学路径。面对“文化大革命”的残局与“两个凡是”思想的禁锢,邓小平重新启用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并坚守四项基本原则,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门,使中国经济大踏步赶上时代步伐,在“文化大革命”后重新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的“行”。另外,邓小平将社会主义赋予中国色彩,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以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冲破姓“资”姓“社”的桎梏,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一个行”到“两个行”找到了科学路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堪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第三,习近平正式提出“两个行”,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刻反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真理辉映和时代脉动的精华,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深厚沃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以“六个必须坚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对我们正确认识历史、认识发展、认识现代化、认识文明等重大问题具有科学指导意义”[3]。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实现的两次飞跃之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二)“一个行”到“两个行”的现实必须

在对党百年历程进行回顾总结的基础上,在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搞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可通过纵横发展的比较,让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得到充分证实。

第一,在国际视野的横向比较中,“两个行”展现其巨大创造力。“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4]。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在此之前美国共产党、印度共产党宣告成立,美共和印共分别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然而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国家的具体现实相结合、与本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而用先进的理论掌握群众爆发出巨大的物质力量方面,却未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彻底推进和完成“两个结合”“三次飞跃”,马克思主义“行”在美共和印共那里尚有待进一步现实化,转化成一种更为巨大的现实的社会革命。因此从这里我们才能更好地领悟到,马克思主义“行”就行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

第二,在马克思主义纵向发展中,“两个行”彰显其鲜活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连续性体现在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想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下实现了新的发展;阶段性体现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给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滞,而中国将社会主义成功推向了二十一世纪。在马克思主义纵向发展的进程中,第二国际没有处理好小资产阶级思想的问题,导致修正主义将其冲垮,而中国的延安整风运动解决了这个问题,实现了全党在思想上的统一;在“新思维”和西方和平演变的双重影响下,苏联遵循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放弃了苏共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并因此解体,而中国共产党将社会主义延续到今天,靠的是在坚持“一个行”的基点上不断探索“两个行”的路径。

第三,在反对和警惕教条主义的百年党史中,“两个行”绽放其正确性。革命时期,从瞿秋白、李立三到王明,“左”倾思想曾在党内不断膨胀,这实质上是教条主义占据思想的“地盘”,尤其到以王明为代表的阶段,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把马克思主义本本化,致使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并严重阻碍党的实践和理论的发展。为了打破教条主义的束缚,毛泽东提出并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命题。遵义会议从政治上和组织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延安整风运动从思想上和行动上使全党达到空前的统一,逐步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地位,实现了全党全军的思想从上到下的正确转变。改革开放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尚未发生根本转变,“两个凡是”严重禁锢人们的思想,这实质上仍是教条主义的再现。为了坚守社会主义阵地和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展开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由此为改革开放扫清了思想道路上的障碍,此后的“南方谈话”更是为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打破了思想的桎梏。“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今后的道路上,我们党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伟大的梦想,也是艰巨的任务,途中可能还会遭遇教条主义,我们要保持警惕,牢记“两个行”,不断保持党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与时俱进,以确保党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化。

(三)“一个行”到“两个行”的未来趋势

对“能”“行”“好”所走过的历程的回顾和总结,有助于对“能”“行”“好”内在逻辑的把握和对“能”“行”“好”相互关系的透视,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二个百年当中续写“能”“行”“好”新篇章的重要保证。接下来,我们要在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上面花大力气,书写新的篇章,把文章写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现实实践当中,写在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界之问的探索中,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中。

第一,“两个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所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乎全体中国人民的命运。党的百年风雨洗礼已经证实,只有完整地理解、准确地运用、创新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完成社会主义事业的阶段性任务,不断朝着实现中国梦的目标进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5]15随着目标的接近、步伐的加快,问题、矛盾也愈发凸显,这就决定了我们“既离不开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指引,也无法割裂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前的历史延续”[6],必须坚定走好“两个行”的道路,为发展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寻觅文化基因与中国元素。

第二,“两个行”是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未来所指。当今,美国所主导的世界格局因其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倾向招致各国反对进而发生动摇,大变局深刻演变速度加快,俄乌冲突、世纪疫情大流行、颜色革命、网络安全等新威胁持续蔓延,凸显出西方资本主义主导下的国际体系的弊病所在,推动大变局纵深发展。在此变局中,中国是无法置身事外的,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由被动转变为主动的过程,“展现了超大规模东方大国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智慧”[7],这个过程包含着为人类谋和平、为世界谋大同的理想,同时肩负着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使命担当,由此决定我们必须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延伸和拓展“两个行”的道路,推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在历史演进以及较量中的有利转变。

二、从“一个行”到“两个行”有其深刻的内涵底蕴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行”,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怎样的成功密码。时隔一年,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个行”即马克思主义行的基础上,庄重提出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样的“第二个行”,在形式上展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在内容上也折射出了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跃升,重点突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国梦的实现,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光辉,又证实了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伟力。

(一)“一个行”到“两个行”的理论张力

从“一个行”到“两个行”的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在新时代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成就。

第一,在形式上,“一个行”在实践过程中隐含着“两个行”,“两个行”是对“一个行”的继承与发展。“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8]1471,历经百余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样貌,其中必然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当前明确提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既是对“一个行”的继承与发展,也是中国共产党对整整一个世纪得失成败的经验总结和升华,更是基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现实需要。“两个行”既是对“一个行”的突破,也是一种回归。历史的间距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一方面,回到“一个行”彰显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任与坚守。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必然要完成传播马克思主义、让人民大众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历史任务,即用先进的理论掌握群众,使共产党人自身和人民大众在相信中运用,在运用中做到具体对待、因势利导,达到理论为实践服务的目的。另一方面,从“一个行”到“两个行”的变化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非常先进的政党,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就是尽善尽美的。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中国共产党对外部条件、主观认知与能力、目标的认识不断提升,把在实践中隐含的“中国化时代化”逐步在理论上确定下来,使之成为下一步行动的指南。这就从“一个行”到“两个行”的变化中凸显出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理论发展、解决实践问题、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能力。

第二,在内容上,“一个行”到“两个行”的变化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升华相互辉映。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要展现其真理光芒,必然要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两个结合”的身影都能在其中得到体现。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我们共同的文化渊源作为中华民族凝心聚力的纽带,达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动演绎,进而彰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以及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实现“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升华,这实际是做到了“两个行”。另一方面,“一个行”到“两个行”的变化为“两个结合”标注了理论高度。要做到“两个结合”必须把握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时代化为“两个结合”提供了时间维度,但也要注重对当前世界形势这种空间维度的把握;中国化为“两个结合”提供了空间维度,但也要注重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时间维度的把握。“两个行”与“两个结合”相互辉映,二者将共同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第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从“一个行”到“两个行”的应有之义。“一个行”到“两个行”的变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更重要的是它是从实际需要出发的创新,“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8]1515,能够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发挥理论付诸实践的强大改造力。经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融合,我们完成了四个历史时期的任务,取得了一系列的伟大成就,逐步向人民兑现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承诺。明确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继续打通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从世界现代化的浪潮中产生,却又走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别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这就需要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去找灵感,把握好从“一个行”到“两个行”的升华,让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全面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

(二)“一个行”到“两个行”的实践伟力

从“一个行”到“两个行”是中国共产党在作为领导主体与理论主角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解决中国实际问题过程中所产生的创新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后三次历史性飞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经历了百年征程后视野更加广阔,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更加敏锐、贴切。

第一,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伟大理论,诞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着眼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前沿问题,经历了两次错误思想引发的失败,最终打破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的沉重束缚,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解决了“挨打”问题,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

第二,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主要标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伟大理论,诞生于改革开放时期,着眼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解除了人们长期以来的思想禁锢,把党的中心任务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不断满足人民物质和精神需求,解决了“挨饿”问题,引领中国人民富起来。

第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次新的飞跃的伟大理论,诞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经天纬地”的姿态面对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与两个大局的纵横交错,着眼于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实现了“两个结合”,进而推动“一个行”到“两个行”的飞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中国建设、世界共享的平台,解决“挨骂”问题,迎来了中国人民强起来的巨大飞跃,由此凸显“两个行”的本质要求。

(三) 从“一个行”到“两个行”揭示出“以马化中”和“以中化马”的辩证互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进程展现了中国化和时代化的互动与统一,时代化以中国化为前提和基础,中国化以时代化为延伸和必然要求,由此凸显出“以马化中”与“以中化马”的互动互存。

第一,“以马化中”的目标所指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难题。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剥削的秘密,为人类社会走向何处指明了方向,但马克思主义不是金科玉律,并不能为我们提供现成答案。邓小平强调:“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9]中国共产党1927年遭遇白色恐怖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完全听取共产国际的决议,失去了自己领导的独立性;1934年遭遇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是在本本主义的阻碍下,丢弃了灵活自主的策略。历史警示着我们,马克思主义并非自然地就足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需要在“以马化中”的初心上充分发挥自主性、能动性。

第二,“以中化马”的内在所需是丰富拓展马克思主义。一方面,见证了马克思主义在十月革命中爆发出的巨大物质力量之后,中国共产党看到了曙光,紧随其后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了本国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彰显需要在各个国家中得到实现,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在当今时代的发展下,在不同的国家中有不同的具体表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将“一个行”提升为“两个行”,既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也不断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并有力地不断解决着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理论与实践难题,也激发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今时代、当今中国和当今世界的活力。

第三,“以马化中”和“以中化马”实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过程。要解决中国实际难题,马克思主义自身必然也要发生变动,以新的时代内涵凸显自己的真理所在,这实际是一个二者互动互存的过程。这一巨大的理论信号昭示着“以马化中”和“以中化马”的辩证互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要求。我国四个历史时期的演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历史性的跃升,都彰显了在“以马化中”和“以中化马”的辩证实践下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整体逻辑。

三、应进一步实现好从“一个行”到“两个行”的拓展并释放伟大理论的巨大能量

理论引领实践,实践反哺理论。从“一个行”到“两个行”为我们找到实现目标的科学路径,实现好其拓展是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所在,由此更好地彰显理论转化现实的巨大能量。“一个行”到“两个行”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时代昭示,同时也足以证明,中国共产党人有能力在“能”“行”“好”的基础上实现“两个行”,并将“两个行”的磅礴动力注入实现我们目标的进程中。

(一) 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首要任务所在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能够取得众多彪炳史册的伟绩,其根本原因在于坚持领路人的引领与指导思想的指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两个确立”,深刻指明了这是新征程上赢得未来的必然要求,即要继续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必然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

第一,应从整体上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党的百年历史来看,一种思想成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指导思想,那么它必然不是单个人、单一方面的,而有其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从整体上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步骤,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全新任务”[10]。在时间整体性上,要立足“五史”,把握历史发展大势与规律,汲取其精华;在空间整体性上,要立足于“变与不变”的现实境遇,既把握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最大发展中国家地位的“不变”,又抓紧历史方位的“变”,以踔厉奋发的姿态继续开辟未来道路;在实践整体性上,把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结合起来;在理论整体性上,要内在地而非机械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逐步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引领未来实践的发展。

第二,应在“两个大局”的现实演绎下探索回答“四个之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会成为指导思想,其重要原因在于付诸实践,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由此爆发出理论转为现实的物质力量。“两个大局”的交错纵横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现实坐标,只有以宽广的国际视野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维护世界和平、应对共同挑战,才能掌握国际体系中的话语权,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散发理论之光。

第三,应把握事理、道理、学理的三重逻辑。事理是指客观事物本身的逻辑,道理是指对事理结果的好与坏进行判断,学理是指高度理论化,三者一脉相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追溯历史、把握现实、展望未来,具备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形成一个具有学理高度的理论体系,既做到把握中国实际国情与人民利益,又做到高度学理化,指引实践的发展。因而可以说,要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会其深厚的内在意蕴,应把握事理、道理、学理三者的辩证关系。

(二) 运用好“六个必须坚持”是关键所在

党的二十大报告郑重提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必须坚持”擘画了实现从“一个行”到“两个行”的逻辑脉络与理论框架,以理论指导实践的穿透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第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与胸怀天下相统一。中国共产党着眼于人民,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忧人民之所忧,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朝着实现中国梦的目标迈进。同时,中国共产党不忘根本目的,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以宽广视野展望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自身发展谋求人类和平、世界大同,携手世界人民一道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第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与守正创新相统一。自信自立在于中国共产党有底气和信心走自己的路,坚定“四个自信”,不断走好并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中国共产党严格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杜绝僵化封闭与食洋不化,以创新作为坚守自己道路的最好回答,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获得巨大生命力,实现从“一个行”到“两个行”的跨越。

第三,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与系统观念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11]中国共产党推动“一个行”到“两个行”就是要站在时代前沿,争做理论先锋,不断用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回答“四个之问”。同时,现阶段我们所面临的是改革“三期叠加”阶段,问题棘手难以解决,需要我们严防“黑天鹅”与“灰犀牛”事件,以系统观念把握好全局与局部的辩证关系,在着力解决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各方面矛盾的解决。

(三) 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是使命所在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5]26从“一个行”到“两个行”实现了伟大的升华,但理论没有就此止步,仍以守正创新的姿态指引着崭新实践的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1]18

第一,深化“两个结合”的理论内涵。“两个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上的创新,揭示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所在,成为党和国家拓展新事业的引擎。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之“的”,以“三件大事”为成就基础,不断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二者具备高度契合性的基础上,赋予科学理论以中国特色,“使其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厚滋养”[12],进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构建国际视域下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释放其感召力和影响力。

第二,聚焦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是开辟新境界的实践要求。把握时代脉搏、探明历史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制定重大策略的基本依据,而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国国情的现实表征,也是实现“一个行”到“两个行”拓展的前提所在。释放“一个行”到“两个行”的巨大能量不单靠理论上的创新与发展,更在于用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实践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不断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分阶段作出对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表述,从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到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再到今天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服务的同时,实现“一个行”到“两个行”的拓展,以更好地引领未来。

第三,呵护理想信念是开辟新境界的内在需要。共产主义无法自发实现,“两个行”的实现也不是自发升华的过程,这需要始终坚守信仰,点燃理想信念之火,以主观能动性去充盈“两个行”的丰富内蕴。在百年淬炼中,中国共产党深刻把握历史自觉,发挥历史创造精神,在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中国共产党的“能”充分体现在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上。这也是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崭新境界的思想根源所在。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一个行”到“两个行”的升华以其深刻的内涵,不仅从形式,更从内容与实际目标上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与中国共产党的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我们拥有了更为科学的思想,掌握了更为可靠的方法,具备了更为强大的能力。把握“能”“行”“好”的整体逻辑、实现“一个行”到“两个行”的拓展及其能量释放,才能更好地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行”开辟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光明前景。

猜你喜欢

时代化中国化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习近平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