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业遗产的内涵发掘与活化利用
——以海州露天矿的研学旅行开发为例

2023-08-15谈津维姜雨薇

关键词:海州阜新露天矿

谈津维,姜雨薇

(华中师范大学 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

2019 年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1]。所以,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需要保留其中的文化记忆,不断增强人民自豪感与城市认同感。

辽宁省阜新市海州露天矿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煤炭工业发展的缩影,承载着国家与民族的时代记忆,对其保护与开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关于工业遗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业遗产的概念、类型、保护与开发等方面,却少有学者将工业遗产与研学旅行联系起来,探讨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提出保护与开发的思路和对策。

本文以海州露天矿作为工业遗产的代表进行考察,梳理其起源与流变,分析其精神内涵与发展现状,挖掘其包含的情感记忆,塑造城市文化。通过将工业遗产与研学旅行相结合,追溯工业文化记忆,开展工业文化主题教育。在对海州露天矿工业遗产有效保护与利用的同时,也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契机与平台。依托现有资源对海州露天矿遗址进行独具特色的开发与保护,为我国工业遗产的活态保护与利用提供案例。

一、海州露天矿的历史演进

海州露天矿是中国煤炭工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缩影。海州露天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座电气化准轨铁道运输的大型露天煤矿[2]1。拥有新中国第一台和最后一台蒸汽机车、第一台苏联进口的电镐以及当时全新的管理模式。海州露天矿是近现代中国煤炭工业从起步走向现代化的见证。

阜新地区自古煤矿资源丰富,素有“煤海”之称。1890 年,当地人在今新邱地区发现了第一锹露头煤,由此揭开了民间小规模煤炭开采的序幕。阜新煤田的正式开采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民族资本开采时期。1913 年,孙家湾村民发现煤矿田。在当时,许多中国人都出资兴建煤窑和煤矿,其中,张学良的东北矿务局孙家湾煤矿和韩瑞麟的裕阜矿务局为当时两家最大的矿务公司。第二个时期是日伪经营时期。1934 年,满洲炭矿株式会社成立,孙家湾炭矿(原孙家湾煤矿)作为“伪满洲国”实物投资交其经营。第三个时期是南京国民政府经营时期。1946 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资源委员会阜新煤矿有限公司”,拥有太平矿厂和孙家湾矿厂两个开采机构。第四个时期是阜新解放后。1949 年,孙家湾煤矿与太平煤矿合并为海州煤矿。1953 年,海州露天煤矿正式建成投产[2]1。可以说,海州露天矿的命运与近现代中国的发展紧密相连,它见证了中国现代煤炭工业的发展历程。

海州露天矿已于2005 年停止开采。阜新这座以煤炭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如今不得不面对因常年开采而造成的资源枯竭问题。大地的矿藏是有限的,可是人类对资源的索求却是无穷的,百年间的迅猛发展,为这片土地带来繁荣的同时也留下了无法愈合的创伤。资源枯竭后,这座工业城市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经济的衰败,人们不得不去思考,未来的海州露天矿该何去何从?未来的阜新该何去何从?

2006 年,海州露天矿被列为首批国家矿山公园,政府对当地环境进行修复,以矿坑为依托,将其打造成一座供人们休闲的公园。但这些对于海州露天矿遗址的保护还远远不够,孤独的矿坑与机械就伫立在那里,它可以进入人们的眼睛,却无法与人们的内心产生共鸣。海州露天矿建成矿山公园后,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结构,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足,无法依靠收入进行自我维持,甚至还需要政府的资金支持。海州露天矿中的众多文化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更多的仅是将遗留物作为展览品进行陈列。

二、作为工业遗产的海州露天矿: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

作为工业遗产的海州露天矿是阜新重要的城市符号。具体来说,海州露天矿对于阜新的重要意义有三点:

第一,海州露天矿见证了阜新地区百年来的社会变迁和城市发展的跌宕起伏,是阜新由普通城市成长为繁盛工业城市的主要标志。

第二,海州露天矿所遗留的矿坑、采矿机械、机车等实体作为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工业文化的独特性和吸引力,是阜新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

第三,关于压迫与反抗、衰败与繁盛、屈辱与光荣的矛盾历史叙事,体现了多重文化张力和突出的城市精神。阜新市海州露天矿历史悠久,精神内涵丰富,矿业知识完备,关注其保护与开发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一)海州露天矿的文化内涵

工业遗产与国家历史的宏大叙事密切相关,承载着国家的集体记忆,又与地区发展休戚与共,成为地区振兴的重要环节与具有象征意义的标志[3]。海州露天矿具有丰富的物质遗产,其所具有的物质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时也需要构建该工业遗产中包含的非物质性内容与精神,丰富其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并将其展现出来。文化“是我们在物质性和社会实践中对意义进行的社会化的生产和再生产,意义并不存在于事物的物质性中,而是存在于事物被构建为‘有意义之物’的社会表征实践中”。[4]271在历史的变迁中,海州露天矿以不同的姿态展现出不同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这些角色与功能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海州露天矿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1.科技文化

海州露天矿拥有完整的煤炭知识体系。从煤炭种类到煤炭特性再到煤炭开采等一系列矿业知识在这里都可以得到充分了解。这里不仅有露天采掘时发现的煤化石、硅化木等各类化石,还有工人生产时留下的各种物品,更有代表不同时代工业水平的大型机械。这些形成了海州露天矿所独有的煤炭文化。此外,海州露天矿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一系列的新技术,拥有“装、拉、翻、选”四大生产环节,在国内最早提出采用“硅整流器配电、露天铁道线路施工机械化、重介质选煤”等先进技术设备,其生产管理在当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3。充分发掘此类科技文化,可作为一次新中国煤炭工业科技的回溯与梳理。若能融入数字化技术,对其进行开发与利用,更能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数字档案。

2.生态文化

工业的发展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是巨大的,任何工业遗产的开发都首先要进行生态环境的修复。海州露天煤矿的开采造成了残煤自燃、煤灰污染、水土污染等环境问题。从2005 年开始,通过运用削坡、平盘、抗滑桩、压坡脚、注浆灭火及生态恢复等手段,逐渐消除了海州露天矿北帮和南帮部分区域地质灾害隐患,恢复矿坑部分区域生态环境[5]。海州露天矿采用新型清洁能源、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土壤恢复、植被种植等多种环境修复手段,将昔日矿坑打造成为今日花海。如今,海州露天矿的生态恢复已取得阶段性成功,矿山公园开发也为当地人提供了一个生态旅游场所。海州露天矿的生态文化建设可为其他工矿业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提供有益经验和借鉴。

3.精神文化

海州露天矿代表着顽强抗争、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精神。海州露天矿的发展从被日伪侵占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腾飞,经历了苦难也见证了辉煌。在阜新市太平区孙家湾南山,埋葬着日伪时期的死难矿工及抗暴青工,是日本侵略者残害矿工的铁证,也是中国人民抵御外辱的象征。海州露天矿建设中,海州露天矿人面对满目疮痍的矿坑,共克时艰,艰苦创业。海州露天矿建成投产之后,海州露天矿人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风雨无阻,顽强奋斗。数辈阜新人共御外辱、自力更生、不断进取的精神,沉淀为这座城市的精神特质。就像老劳模徐相斌的誓言:“扛着行李带着米,誓在露天干到底”,这是他们那一代人对国家最直接、最诚挚的告白。

海州露天矿拥有以“主人、夺魁、奉献”为核心的“海州矿精神”。1953 年,海州露天矿正式建成投产。随后的五十个春秋,每一代海州露天矿人以主人翁意识奋力发展,无私奉献。五十余年间,累计完成采煤20 784.61 万吨,为国家上缴利税22.45 亿元(参照海州露天煤矿志:续集)。海州露天矿精神是新中国工人阶级艰苦奋斗、为国争光的精神内核。这段海州露天矿人的奋斗历程,凝结成为刻印在每一位海州露天矿人心中的共同记忆,影响着他们的后辈,也影响着这座城市。这种记忆,是独属于这座城市的精神符号,也是市民认同感的根源和城市发展的力量源泉。

(二)海州露天矿的社会价值

海州露天矿蕴含丰富的精神意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现代工业遗存,海州露天矿的兴衰荣辱从某种程度上可视为近现代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百废待兴到依靠外援再到独立自主,一点一滴的积累与进步都凝结着每一代建设者不畏艰辛、顽强拼搏、敢于牺牲奉献的精神。因此,可对其中的精神进行深层次的诠释,丰富其文化内涵,加快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同时,海州露天矿是所有海州露天矿人的心血凝结,进而也可视为阜新人的心中牵挂,早已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其象征的是几代阜新人的乡土记忆。因此,保护和开发好海州露天矿,可以勾起对前人的回忆,使后来人记住乡愁,铭记艰苦奋斗的精神。更可为后来人营造自豪感与使命感,使海州露天矿精神,成为城市的象征以及城市发展的精神力量。

保护并开发好海州露天矿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海州露天矿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发展成熟的老工业基地,其内涵包括矿工们从被奴役被压迫到奋起反抗的抗争精神、建矿初期的百废待兴与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矿区发展过程中不断尝试与改进的进取意识和资源枯竭后积极转型与修复生态的观念等。游览其中,参观者所获感悟大到国家及社会发展历程中坚毅与顽强的信仰,小到个人一生中历经种种而初心不改的信念,可以让参观者受到生命之教育、心灵之启发、精神之振奋。经济效益上,海州露天矿的开发可以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阜新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却不足,这里因出土查海古人类遗址而被誉为“中华第一村”,因出土史前石塑龙及大量玉器而被称作“玉龙的故乡”,这里是契丹民族的摇篮、武当宗师张三丰的故里、藏传佛教的东方传播中心,这里更拥有丰富的玛瑙资源及精巧的玛瑙雕刻技艺。因此,依托海州露天矿进行旅游开发不仅可以带动上述文化资源的充分开发,也可为阜新开展文化旅游的长足发展提供助力。

同时,根据海州露天矿所具有的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活态化保护,可为其他相近工业遗产提供开发经验,丰富此类研究成果。“工业遗产经历了特殊的历史发展时期,其代表的历史文化信息及精神是它最重要的文化价值体现,工业遗产中的文化价值将工业文明予以保留和传承,使时空记忆得以延续。”[6]目前,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已经得到广泛认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到工业遗产中承载的文化与精神对于城市文明的重塑作用。因此,以海州露天矿为样本,探究其文化内涵,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开发利用措施,意义重大。

海州露天矿作为现代工业遗产代表之一,可借此塑造现代工业文化。工业文化可以看作是构成工业社会里现代国家形象的组成部分[7]。如今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多偏重古代,缺乏现当代文化的诠释。尤其对缺乏历史文化资源的城市来说,很难找到切合城市精神的文化资源,不利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业遗产保护的意义对此类城市来说,不仅仅是资源的转型、旅游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对城市文化的回溯,有利于增强居民认同感、深化底蕴积淀。

三、海州露天矿工业遗产开展研学旅行的优势

“研学旅行是以青少年学生为主体,在旅行过程中以增进技艺、增长知识为目标的教育活动。”[8]研学旅行相较于传统学校课堂,更具有开放性、综合性、体验性和探究性,日益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9]。研学旅行是“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有机结合,让参观者沉浸其中、亲身体验,要在学习的同时开阔眼界,在游乐的同时进行学习。海州露天矿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煤炭、地质以及机械的相关知识,十分适合开发成为一个寓教于乐的场所,让参观者在游览的同时学习工业知识、感受工业魅力、领略时代精神。海州露天矿因自成文化体系而可以作为媒介,承载个体和集体关于阜新共同的记忆。以文化作为集体记忆、以景观语言和声音语言将海州露天矿的工业记忆展现,唤起人们对阜新发展的记忆与感知。将其打造成为研学旅行基地,让参观者得到寓教于乐、知行合一的体验。

(一)地理区位优势

首先,海州露天矿位于阜新市区南部的太平区辖内,距离市中心不过三公里,既受惠于城市的便利条件,又不会因开发而影响市区的正常生活。如此一来,若对其进行改造发展,既不占用市区内的公众资源,又可以充分利用城市中交通等公共设施的便利,同时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带动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其次,阜新市位于辽宁省西北部,处于低山丘陵区,东临省会,南靠渤海辽东湾,西与京津地区襟衣相连,是环渤海经济区的组成部分。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区域经济优势为其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

阜新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可借鉴德国鲁尔区的经验。通过铁路与沈阳、鞍山、大庆、长春等工业城市相连,开辟一条工业遗产研学旅行专线,可以集中展示东北老工业发展的百余年峥嵘岁月[10]。这样既可以为东北地区经济振兴作出有力贡献,也可以集中保护、发展东北老工业遗产,使之成为一个工业遗产群,充分利用东北老工业遗产资源,打造出工业遗产研学旅行廊道。

(二)历史底蕴优势

海州露天矿的历史就是一部东北人民抗争史、东北人民创业创新史以及新中国煤炭工业发展史。东北近代民族工业曾经饱受外国资本主义的残酷压迫,走过了一段腥风血雨、坎坷曲折的艰难历程,而坚毅顽强的东北人民依靠勤劳的双手,用煤炭筑起钢铁脊梁。这段历史反映出东北人民不畏强暴、敢于抗争的大无畏精神,反映出东北地区的兴衰荣辱的发展历程,反映出东北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海州露天矿从无到有,再到成为世界闻名的现代化大型露天煤矿,此历程是阜新人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寄托,是阜新地区改革创新、实干进取的时代见证,更是东北人民创新创业历程的凝结产物。海州露天矿的存在,其本身就记录了从人工挖掘开采到机械化开采,发展到电气化开采,再到自动化开采,最后到数字化开采的煤炭开采技术的升级,将不同时代的煤炭开采遗迹保留了下来。海州露天矿每一次的产业升级,其背后代表着的都是近现代中国煤炭工业技术的提升,是近现代中国煤炭工业发展历程最忠实的参与者与记录者。

四、海州露天矿工业遗产开展研学旅行的路径选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方式的改变,传统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更加需要沉浸式的文化旅游体验。海州露天矿的研学旅行,一方面可以系统、完整地展现新中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可以直观体现建设时期的时代精神,重塑人们对于工业的认知,是一个优质的新中国工业发展教育的范本。同时,东北乃至全国存在无数此类资源型城市,这些城市拥有大量因资源枯竭而遗留下来的工业遗产,推动这些工业遗产的活态化保护并建立完整的产业结构,对此类城市地域经济的良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有形物质资源的开发

1.矿坑遗址

海州露天矿经过长久开采遗留下巨大的矿坑,可以此为依托开发煤矿博物馆、地质博物馆等等。海州露天矿的开采,发轫于清末、进步于民国、成熟于新中国,其开采技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发展完善。矿坑忠实地记录着每一个时代的开采印记。同时,不同时代的煤炭在开采过程中也偶有遗存,留下不同时期、不同地质层珍贵的煤炭样本。这些印记与实物,都是中国近现代工业百年征程、一步一个脚印砥砺前行的“留声机”,等待着我们欣赏它的美丽。因此,可在矿坑中建一座煤矿博物馆,来向游客展示百年中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历程,让游客在游览中了解煤炭知识并学习中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史。海州露天矿的煤炭生成于中生代,大规模的地质变迁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动、植物化石标本。在矿坑的土层中,常会发现一些令人惊奇的鱼、鸟、树的化石。因此,可以用玻璃依坑壁建造一个地质博物馆,将地层的变化直观地展现在游客面前,展现时过境迁、沧海桑田的自然魅力,使游客直观地感受地质的变化,领略大自然的奇妙。

2.矿区遗留机械物

矿区内遗留的机械,可以开发摄影、工笔画基地。矿区内现存的蒸汽机车还有28 台,最早的机车由伪满时期的工厂生产,其余大部为国内自主生产。此外还有电铲、电镐等采矿设备。这些机械外表斑驳,保留下岁月的印记,刚硬的线条与残损的大地相呼应,凸显出机械所独有的力量感与美感。这些景象深受一些摄影家及工笔画家的喜爱。因此,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打造摄影和工笔画基地,吸引大批艺术家前来创作,并将他们的作品定期展览,吸引更多的爱好者前来参观。而且图像也是一种语言,这些图像每时每刻都在忠实地记录以及无声地诉说。它们记录了当时矿区机械的现状,能够引发游客对过去进行追忆与反思,引导世人对未来产生遐想与希望。

(二)无形精神资源的转化

1.弘扬“一五”时期奋斗精神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海州露天煤矿被列入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项目中的156 个重点工程项目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工业要发展,能源要先行”,海州露天矿自此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那时的海州露天矿刚刚从战火中走出,百废待兴。没有粮食,工人们就步行到百里外的车站背粮;没有灯光信号,工人们就手举火把指挥货车通行;没有撒砂器,工人们就用手往铁轨上撒砂。整片矿区边设计、边施工,所有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历时两年半终于将最初只有两个土坑、两台多斗式电铲的海州矿,建设成世界闻名、亚洲第一的机械化大露天矿。“一五”时期全矿原煤产量1 166.7 万吨,剥离量6 528.32 万立方米。与国外设计相比,原煤产量超过66.7 万吨,剥离量超过1 502.3 万吨,为之后的发展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98。海州露天矿建设过程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以及作出的贡献绝不是一厂一地的经历,而是当时全国的主旋律。因此,可以此为依托建造一座“一五”时期主题纪念馆,将这段艰苦创业的历史留存下来,供后人存思。

2.开发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

矿区发展的百余年间,涌现了无数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是关于海州露天矿精神最生动的表达,可以此为题材进行文艺创作。在这里,有反抗侵略者残害的青工、有“矿山活雷锋”张林、有扎根矸子山的捡煤女工以及优秀共产党员王军。他们的故事是集体的回忆和时代的写照。将这些故事以文艺创作的形式讲出来,可以凝练海州露天矿精神,强化海州记忆,引领观众感悟海州露天矿人矢志不渝、无私奉献的初心使命,追忆海州露天矿人筚路蓝缕、勇争第一的激情岁月。同时,也为观众最直观地讲述海州露天矿历史,从而引发观众与矿区的共鸣。

3.记叙矿业矿工的文化记忆

用现代科技复原采矿场景以及模拟采矿体验。科技不仅可以改变生活,甚至可以重现历史场景。通过虚拟现实、3D 建模及一些光影技术,将机械轰鸣、人声鼎沸的劳动场景重塑在身边。参观者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在体验馆中看到一辆辆载满煤炭的机车在身边呼啸而过;可以看到一排排炮声响后弥散开的白烟笼罩矿坑;可以看到疲惫的工人在余晖中从坑底归来;可以看到皮肤黝黑的捡煤工人虽手指干裂却笑由心底生。参观者甚至可以亲身体验开矿的过程,仿佛在与百年前的矿工同呼吸、共劳作。这种跨越时空的相遇,在实现沉浸式参观体验的同时也增添了几分浪漫。通过场景的复现与亲身体验,让参观者对海州露天矿从陌生到熟知,再到与海州露天矿工人一齐脉动,以现代科技手段将曾经工业的演进及工人生产生活等文化记忆得以留存并再现。

(三)其他资源

第一,曾在海州露天矿工作过的老工人,他们是海州矿发展的见证者。当年海州露天矿的生产建设场景已经不复存在,但却能以老工人口口相传的形式记录下来。记忆确立并进入公共文化空间后,就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组成部分。当地政府可以此为契机,广泛收集相关的老照片及老物件,采集老工人的口述资料,开展城市文化记忆建设工程,并形成数字化档案。同时,这些老工人对于矿坑及各自的技术非常了解,对矿区也保有深厚的感情,聘请他们担任矿区内各主题馆的讲解员,能够引发参观者的情感共鸣。另外可聘请部分下岗工人从事馆区内的其他工作,以改善其待业在家的困境。

第二,可以对海州露天矿所拥有的文化资源进行衍生品的开发。充分利用矿区本身的文化资源,比如“海州露天矿精神”就是一个很好的文创主题,可以相应地开发众多文创产品。矿区内留下的机车、电镐等器械也可以作为工艺品的创作灵感。此外,可以利用阜新市其他的文化资源。比如阜新盛产玛瑙,可以创作出一系列以“海州记忆”为主题的玛瑙浮雕作品。通过海州露天矿的发展以及相关衍生品的创作,来带动阜新市文化旅游的发展。

五、结语

工业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城市进程及人类发展的重要见证与体现,对其进行深层次发掘进而开发保护是发展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方向。对于工业遗产的开发利用,既是对自身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改造,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过程就是一种资源转化的过程,将工业遗产的文化资源进行解构重组,进而应用于当下的城市发展建设当中,通过工业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促进城市形象的塑造以及城市居民认同感的建构,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

另一方面,工业遗产地发展研学旅行,实际上是为了在实现工业遗产活态保护的同时,对遗产的价值合理利用。当地居民是工业遗产的主人,要让群众更充分地了解工业遗产价值并认同开发研学旅行所带来的重要意义,才能尽可能使其支持并参与工业遗产研学旅行的建设与发展之中。若居民对工业遗产的价值认识不充分或不理解开发研学旅行的意义,则当地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就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应在当地做好工业遗产价值的普及工作,宣传合理开发工业遗产的意义。与此同时,协调政府、居民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地方为主体,构建基于工业文化的协同发展体系,加大政策倾斜,促使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工业遗产地的研学旅行建设,以此实现工业遗产的可持续开发。依托研学旅行,为工业遗产的后续开发提供动力,实现遗产地经济、生态、文化的多重建设。

以海州露天矿为例,面对工业遗产保护同质化的情况,如何在保证不同工业遗产资源进行特色开发的同时,逐渐实现工业遗产整体化、营利性开发,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话题。依托海州露天矿资源的研学旅行开发,是基于如今研学旅行蓬勃发展的新形势,对于工业遗产保护开发的一次探索。通过梳理海州露天矿的文化内涵,分析其具有的独特优势,提出针对矿坑、机器等不同资源的开发路径,助力海州露天矿工业遗产开发利用,使工业文化得以传承,通过地方与矿区的互塑实现地方文化重构和情感共创。以研学旅行为主旨进行开发,将工业遗产视为教育资源进行体验教育,遗产中的物质性资源与非物质性资源相结合,为体验者提供多感官学习,以其独特魅力赋予研学旅行丰富体验。海州露天矿的开发,能够充分发挥其作为工业遗产的文化教育功能、文化消费功能和地区情感寄托功能,为同类工业遗产有机更新提供案例借鉴。

猜你喜欢

海州阜新露天矿
浅谈辽宁省高速公路(阜新段)不动产确权登记
备战铁矿露天矿与挂帮矿同时开采稳定性研究
阜新元代大玄真宫祖碑碑文新录
露天矿山土石方量的测量及计算
《海州绣——十二生肖儿童吉祥玩具》
海州刺綉
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海州”实践
阜新皮革产业开发区再获殊荣
基于Delphi-TOPSIS法的露天矿采区接续方案优选
河北将对1881个露天矿山开展环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