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农村供水系统运行管理模式研究
2023-08-14姚娟
姚 娟
广州市水务工程技术中心 广东 广州 510640
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我们人类文明的存在,获得安全的饮用水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但是,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农村饮水问题依然严峻,广大农村居民依然喝不到健康的饮用水,解决饮水安全问题迫在眉睫。努力实现农村供水工程建管专业化、区域供水规模化和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快推进工程建设管护已成为各级政府要完成的重大课题[1]。近几年来,水利部、广东省水利厅、广州市水务局等各级水利主管部门均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保障农村供水安全的政策法规。伴随着政策法规的落地,广州市相继建设并实施了一大批农村供水工程提升项目,解决了广大村民饮水安全问题,同时对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如何进一步提高供水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村民用水需求,健全农村供水建管体制,构建与广州市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城乡一体供水格局显得非常必要。
1 农村供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1.1 早期建设标准低、水质水量不达标
早期受限于经济条件和施工技术等因素,工程建设的初衷也仅是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的喝水问题,加上广州农村多居山区丘陵地带,供水工程早期以山溪(泉)水为水源,均采用沉淀后直接供村民饮用,无配套管理用房和专业消毒设备,更无专业的管理人员。同时早期敷设的供水管网管材大多采用PVC塑料管和镀锌钢管,另外由于管网施工标准低,加之监管不到位,部分管段裸露在地面上,甚至部分供水管网直接敷设在污水沟,水质安全存在较大隐患,如图1、2所示。据调查,雨季时由于泥沙较多,加之无消毒措施,出水水质浑浊,存在大肠杆菌超标现象;部分农村由于前期建设主管网管径较小、管道水压不足等因素,导致在用水高峰期时存在缺水现象;部分采用山(溪)泉水作为水源地农村,每年在冬季枯水期由于水源水量不足,导致季节性缺水现象。
图1 农村供水设施—集水池
图2 农村供水设施—给水管
随着科技的进步,科普知识得到广泛传播,农村居民对自身健康加强了重视,对饮用水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从有水喝到喝好水、喝健康水。随着村民们对生活饮用水水量、水质标准的提高,相应的供水工程建设标准也需要逐步提高[2],而早期供水工程已无法满足新时期的用水需求,并以分散式和集中式小型供水工程表现最为突出[1]。但分散式和集中式小型供水工程均存在水量稳定性差、水质无法保证、供水保证率低、人均投资高等缺点,因此发展片区集中规模化供水工程,可以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供水系统的保障水平。
1.2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难度大
广州市农村多分布在山区丘陵地带且村居较为分散,无法统一采用市政供水,多采用附近山泉水,因此广州农村水源地分布极为分散,导致供水工程数量多、分布广,进一步导致水源地保护工作量大、难度大。走访中发现,目前大部分山泉水位于村民的经济林中,并未没划定水源保护区或保护范围,更没有相应水源地保护措施或标识牌。
在保留和丰富传统旅游产品的同时,还要开发创新与自然生态结合的,排污小的,贴近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同时要结合当地特色文化,打造具有洞庭湖标志的产品,在有季节限制的淡季产品上也开发特色旅游活动,通过打造主题旅游文化品牌吸引游客观光的同时,了解洞庭湖丰富的人文历史,独特的风土人情。
目前广州市大部分农村供水工程大多数由行政村自行管理,没有专门的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维护管理机构,相关的运行维护管理规章制度也缺失,管理职责不明确,考核、处罚等管理制度也未建立,工程运行管理基本处于一个无序粗放状态[5]。缺少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致使供水工程处于半瘫痪状态,水池和管网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相关部门对饮用水安全知识宣传不到位,村民们对饮用水必须进行消毒的工艺不能理解,因此消毒后自来水中有氯味,有的群众就不愿意饮用。同时供水工程属于公益性质,水费收取的较低,仅能维持当年的运行成本,一旦设备出现故障,工程基本无法正常运行,难以保证工程持续长久发挥效益。大部分农村供水工程存在责权不明确,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相互推诿的现象,如村里认为是在代乡镇管理,乡镇认为是在替水利部门管理,一旦出现问题,很难及时解决,导致村民喝不上水。另外,供水工程水价机制不健全,导致水费收缴率较低。农村供水工程中居民居住分散,供水管线较长,工程的运行管理人员也不够专业,一旦供水管线或设备运行中出现问题,无法及时正确处理遇到的问题,农村供水工程维护管理难度比城市供水工程更大。
当资产超过7位数,并稳步向8位数迈进时,孟导的人生追求也逐渐从“利”转向了“名”。要璀璨,要光彩夺目。孟导这时的心境和这么一句台词不谋而合。无奈孟导本人虽然在导演领域有所擅长,但是气质、天资平平,从他目前还是单身的钻石王老五这点上,就能看出很多问题。好在孟导在他执导的影片里看多了风花雪月,单身生活,也很满意。
1.3 水表性能差,供水计量不精确
为进一步提高供水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村民用水需求,健全农村供水建管体制,构建与广州市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城乡一体供水格局,广州市水务局等10部门联合印发了《广州市农村供水“三同五化”改造提升工作方案》,全面提升广州市农村供水保障能力。
水表性能差、缺乏维修养护或管网存在漏损都会导致水量计量不准,不仅会导致水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会影响整个供水工程的质量,村民的生活也会收到影响,进一步阻碍乡村振兴的步伐。
1.4 管理机制不完善、维护管理难度大
图11给出了质量流率=3g/s时,热流密度和微通道分支数n 对最大形变γ的影响。从图11中可知,n相同的情况下,γ随着-的增大近似呈线性增长。n 分别为3、4、6、8时,=55W/cm2时的最大形变分别为=5W/cm2时最大形变的5.94倍、5.93倍、5.79倍、5.80倍,增大了2.13、2.04、1.85、1.81μm。即当热流密度增大11倍时,各热沉的最大形变增大5.79倍以上,增大显著。
2 农村供水工程建管新模式
水量计量是用水量缴费的重要参照基数,但由于很多进村入户的水表存在漏水、冒水等情况,并且对于这些问题无法精确计量计算,实际用水量较大,而计量数值较小,影响缴费的公平性[4]。根据采用市政供水的农村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农村供水工程的漏损率明显高于城镇供水工程漏损率,普遍高于20%,甚至高达30%。在从化区部分市政供水管只敷设至村口,设置一个总表,其他入户管由村民自行接入,由于农村供水工程漏损问题严重,农户的用水量和供水量之间损耗较大,村民就要分担更多的水费。走访中,发现很多村民对收取水费不理解,水费过高导致村民存在推诿或延期缴费的现象,致使农村供水工程收入远不及支出。对高水费的不理解,部门村民直接转向开采使用山泉水。由于农村地区对水资源利用缺乏保护意识,认为山泉水可以无条件使用,在水资源的利用过程中不重视节约,随意导致村民随意使用山泉水冲洗和灌溉农田及补给池塘水,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浪费。
2.1 强化顶层设计、提高工程建设标准
为避免之前农村供水改造中出现的弊端,彻底解决农村供水问题,提高饮用水质量,保障农村用水安全,广州市水务局编制了《广州市农村供水改造工作指引(试行)》,进一步指导村内管网及配套设施、市政支管工程的建设。根据当地地势及村居分布情况合理做好供水管线的规划,将农村供水工程管网改造及维修等工作纳入重点工作日程中,同时后期施工过程中要选择符合标准的材料,并严格把控施工过程,确保农村供水工程建成一处、发挥效益一处[6]。
在农村水资源管理中,农民几乎不参与环境的管理,因此对环境管理的相关规定了解不多。目前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无法有效保护相关资源,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3]。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水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来源也是越来越多,如水源上游地带存在果林地使用高残留农药,随意排放生活污水,乱倒生活垃圾等现象,由于这些污染源较为分散,因此给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随着广州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小型企业搬迁至郊区农村,但由于郊区的排水设施跟不上,进一步加剧了农村水源污染的潜在危险。
广州市水务局首先确立了农村供水工作理念:“统一规划布局、技术方案合理、资源高效利用、规模化供水优先”。要求各部门按照机制先行原则,建立健全行业监管、市场管理、运行维护、服务标准、水价制度等促进农村供水“三同五化”改造提升工作的体制机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供水工程标准也逐步提高,农村供水工程的发展具有阶段性、渐进性,因而对应不同发展阶段的农村供水工程提出相应的标准是非常必要的。各级主管部门和相关设计单位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范和《广东省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指南》,开展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建设和提升改造工程,进一步优化供水工程布局,合理确定供水规模,统筹考虑水源突发性污染和其他突发事故的设施需求。
在农村地区,政府应重视农村水资源的保护,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多媒体渠道,加强农村供水“三同五化”改造提升工作的政策宣传和引导,打造一批典型案例和“粤美水站(厂)”等示范样板工程,及时总结经验,加强推广交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关心支持农村供水“三同五化”改造提升工作。通过宣传,让更多的农村居民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必要时还可以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对农村居民的水保护工作进行指导,避免水问题对水质造成影响,形成良好的用水节水习惯,减少污染[3]。
2.2 加强农村水资源管理、增强水源地保护意识
应充分考虑水源水质、水量和水源地污染源、风险源等因素,科学合理确定水源地,结合广州市各水利项目建设,在受水区和有条件的地区,优先利用引调水工程和已建水库作为农村供水工程水源,逐步推动形成城乡供水工程多源互济的保障格局,提高农村供水工程水源保障水平。
地方人民政府应依法依规牵头组织划定水源保护区(范围)和设立保护标志的工作,如在取水口上下游划定水源保护范围、设立水源保护区界标、取水口附近设立警示牌,不断提升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能力和水平[7]。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设置应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城乡规划、水污染防治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和供水规划。同时应在农村地区大力开展节水活动,有组织的推行节水、高效的农灌技术,尽快改变农业生产大量耗水的居民。
由于新课改后,很大一部分教师追求教学效率极致化,学生活动多元化,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思维的多角度引导,寄希望于活动中发展学生思维,这难免陷入极端.
口头交流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用以交换想法和意见的心灵对话。教师应充分发挥语言本身在课堂中的作用,通过语言创设语境,引导学生开展口语交际活动。
2.3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广州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运行和管理体系进行适当的创新,如构建金融资本投入模式,确保了工程建设所需资金。结合实际合理确定运作模式,切实探索有利于供水工程长期发挥效益的运营管护体制机制。同时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人文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情况,制定符合市场规律的运行管理体制和机制,引入具有一定实力和管理经验的专业化管理队伍进行科学规范管理[8],进一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管理。
同时根据不同供水模式,对于每个单位、每个部门的工作职责进行相应的更新和创新,如对采用山泉水的村社,制定相应的山泉水相关运营维护管理办法,山泉水供水系统进行日常巡查和维护实施承包制或责任人制,制定并出台相关举报和奖罚制度等,让每个单位都能够明确自己的职责,确保整个系统运行和管理机制能够井井有条的运行[9]。
2.4 强化农村供水智能化服务
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的要求,以村镇供水工程为核心,采用自动化控制设备,以智能化分析为重点,以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为主线,打造农村供水智慧化管理平台,建立农村供水管理数据电子台账和供水工程自动化控制、生产监控、智慧调度等集成化的信息化管理系统。采用智能水表、在线监测设备等实用技术,结合互联网及时将供水基础数据、水质监测数据、用水数据及设备感知数据等实时上传至智慧化管理平台,对农村饮用水的水源地、净水厂及供水管网输送等各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当供水过程中发生异常情况时能及时报警提醒。使农村供水工程信息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有效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和管理效能[10],从而达到“智慧”的状态。
3 结语
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关系到当地居民的民生和福祉,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要因地制宜对农村供水系统进行统筹规划管理,积极推进农村供水规模化和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建立健全从源头到龙头的水质保障机制,要坚决守住农村供水安全底线。因此,要加快农村供水工程的建设和提升改造,加快建立健全农村供水系统管理机制,进一步推动农村供水智慧化服务,切实保证广大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