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性视角下的医疗建筑设计探索
——以内自同城区域医疗中心项目为例

2023-08-14王梓楠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3年22期
关键词:医疗空间医院

王梓楠 符 皓

1. 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 100032 2.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北京 100080

我国医院的建设总量一直都在极速扩张,近年来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这个数量又迎来了新一轮的扩张期。在本土医院建设的快速发展中,我国的医院建设重点逐渐从“量的扩大”转为“质的提高”。医院已不仅只是一个“治病救人”的工厂,而是在向“技术化、情感化、舒适化场所”的方向发展。但无论怎样变化,医疗建筑所在的空间和地点,都赋予了其根深蒂固的“地域性”,离不开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生态、文化传统和适应性技术与建筑之间特定的关联。

因此,设计师需要思考医疗建筑与地域性之间的联系,创造富有个性、具有特色原始场域关系的医疗空间[1],以便提升医疗建筑空间的品质及使用者的认同感,为医院建筑本土化研究提供新的实践思路。

1 地域性视角下的医院建筑设计策略

1.1 地域性建筑设计理论

中国医院建筑当前发展的薄弱环节,已经逐渐由改革开放之前的经济窘迫、国际交流不畅和专业技术水平不够,转向因缺少本土研究,建筑实践缺乏批判性和创新性理论这一新问题[2]。历史上对地域性建筑的研究颇多,其中最有影响力莫过于由英国建筑评论家弗兰姆普敦所宣传的“批判性地域主义”。他强调要运用多元化、温和的设计思维,赞成将建筑的实现过程看成一种建构现象;强调对自然元素的重视;重视视觉和材质的表现,并反对复古式地模仿传统地域建筑,支持在作品上增加作品的地域特色[3]。相关理论在其他类型的公共建筑实践中运用较多,但在医院建设领域应用较少,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1999年张彤在其《整体地域建筑理论框架概述》的文章中以自然、文化、技术三个轴心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整体地域主义建筑观,补充了国内现代地域建筑理论的空白,可以为本文所探讨的医院建筑设计提供一种综合务实的积极思路[4]。

1.2 医院与地域自然

医院的地域性与其所在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医院的建设要尊重地域自然地形的特征,在整体的区域规划和建筑设计中要避免大手笔地对地形构造和地表肌理的破坏,在保护当地自然地理特征的前提下进行建设。接着,医院的建设要针对当地的气候特征,利用其中的有利因素并采用被动式能源策略,减少能源消耗。最后,医院在场地选择和布局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利用自然光线和景观视野,同时将绿化和景观设计与周围自然环境进行融合,为医护人员提供舒适的视觉环境。相关研究表明,改善患者和医护人员所处的医疗环境,可以降低其心理压力、提升心理健康,有助于患者疾病的恢复[5]。

1.3 医院与地域文化

医院的地域性与其所在区域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医院的建设应该将地域文化传统中最具活力的部分融合其中,反对将文化中消极的部分静态地保留。其次,应该打破封闭的地域传统,将最新的技术手段与文化传统相结合。最后,医院的建设应该避免一切矫揉造作的商业化模仿,鼓励营造“情感化”的空间氛围,以唤醒人们脑海中的情感记忆,增加患者的认同感与归属感[6]。

1.4 医院与地域技术

医院的地域性要保持技术与文化、自然和经济之间的平衡,从本国(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的技术。首先,医院的建设要使用当今时代最新的技术及理念,并根据实际的地域条件,进行适应性选择。其次,应该注重技术的发展与地域自然生态的协调,勿以牺牲地域生态平衡作为发展技术的代价。接着,医院建设的技术发展应该与地域文化传统相协调,努力保护地域文化结构的连续和完善。同时,医院建设的技术发展应该与社会经济状况相协调,只追求技术的先进,脱离经济基础,只会导致目标与效益的失衡。最后,医院的建设要提倡使用地域性建筑材料,注重继承和保护相应的建造技术和工业传统,增强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但需要考虑相关材料的质量、耐久性和适应性。

2 项目实例

2.1 项目概况

内自同城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图1),位于四川省自贡市东部新城。该项目在立项阶段分为以下四个项目:自贡市内自同城区域医疗中心、自贡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建设项目、川南心脑血管疾病紧急救援中心建设项目、川南灾害医学紧急救治中心项目。该设计通过有机融合整体结合成一个项目,实现项目的资源融合与共享。该项目用地面积为113002㎡,一期总建筑面积为277933㎡。本项目主要由门急诊医技住院综合楼、专家楼、后勤保障用房组成,其中门急诊医技住院综合楼包括急诊、门诊、医技、住院、行政办公、报告厅、机电站房等功能;专家楼包括职工活动、专家客房等功能;后勤保障用房主要包含污水垃圾站、液氧站等功能。

图1 内自同城区域医疗中心项目

2.2 呼应自然

内自同城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自规划设计之初就从自然场地出发,在尊重周边自然地理条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场地自然地貌与周边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标高,统筹规划用地的功能区域划分及各功能模块与不同道路的出入口关系,通过“多标高进入院区”的设计手法,实现方案与场地的契合。同时,医疗区巧妙设置与地下停车库连通的半地下停车库,尽可能减少地下室的开挖范围,从而更多地保留现状山体,实现经济性与景观性的共赢(图2)。

图2 分区处理场地(土方平衡)

西南地区的温和气候也是该项目设计时重点考虑的因素。内自同城区域医疗中心项目的建筑主体内部设置了多个贯穿形体的天井构造(图3),在保持一定的设计韵律的同时也作为通风采光的被动式低技术生态策略,降低了运营成本。

图3 天井空间自然通风

此外,该项目的绿地布局充分考虑景观需求和设计立意进行布置。以“低影响开发模式”为项目环境设计原则,结合现状绿地分布、设计建筑布局,重视新建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通过立体景观设计体系——保留山体、广场绿地、下沉庭院、屋顶花园,全天候、多维度的为医患提供优越的院区环境。

2.3 文化延续

项目位于川南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地形。当地的传统民居多为西南地区普遍的“吊脚楼”式传统山地建筑,一些新建项目也会利用这种梯田式的地势进行相应的设计,呈梯田式布局,依山傍水,形成多层次的空间结构。内自同城区域医疗中心项目继承了此类建筑的空间处理手法,将更多底层空间开放,空中悬挑,实现了“多首层”的平面特点。

在西南民居中,檐廊空间作为店居与街道过渡的灰空间,给人们提供了在潮湿气候中开敞的室外生活条件,也满足了人们在下雨时对遮蔽空间的需求,如四川罗城古镇船型街,其宽敞的檐廊极大地方便了居民们的日常生活(图4)。这种处在当地人民记忆深处的“情感化”空间氛围,也为该项目提供了延续地域性文化的契机。该项目结合首/二层区别于三到五层诊疗功能的特点与工程结构经济合理性的要求,在门急诊医技楼综合楼三到五层的东侧区域出挑一跨(8.1m),形成东侧主入口方向宽大深远(高约9m,长约240m)的无柱檐廊空间,使门急诊医技部整体漂浮于场地,打造“漂浮方舟”的鲜明形象特点(图5)。门诊综合入口、急诊入口、感染科入口、心脑中心入口、呼吸中心入口、儿科入口等,均集中依次布置在此空间下,形成了一种“包容多种诊疗活动”的空间氛围。

图4 四川罗城古镇船型街檐廊空间

图5 该项目东侧檐廊空间

同时,内自同城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室内设计方案也延续了地域性文化的精髓。门诊大厅轴线对应的整体天花处理手法,源自自贡当地地域文化——龚扇的编织概念,提炼出的概念符号与透光板的工艺结合,同时蕴含轴线立柱与传统竹木构架的隐喻,简明突出了当地地域文化的空间美学意向——传统与现代融合。仿竹木纹的自然肌理与人性化柔和灯光的有机结合,为患者提供了轻松愉快的就诊体验。

2.4 技术融合

“处理好技术与自然、文化、经济之间的有效平衡”是地域性建筑适应性技术的重要原则。

除了上文所提及的地域自然与地域传统方面的技术融合以外,内自同城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在建筑造型上通过门(急)诊医技区首/二层的模块化形体,在独立的功能(科室)之间形成东西贯通的室外空间。在炎热的夏季,可借助穿堂而过的自然通风,达到防暑降温的舒适效果,同时最大程度地增加了平面功能房间的自然采光区域,在真正意义上践行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

在立面材质上采用“裙房形体感(首层模块化形体与三~五层金属格栅体块叠合)与高层水平感(南北高层病房楼带形窗)”相结合的手法,以体块关系为主,横向水平感为辅,形成简洁造型的同时,富有立面细节的变化。营造出整体端庄、轻盈的舒适之感。首层模块化形体,立面考虑采用半透明U型玻璃材质,白天充分利用自然光补充照明,夜间通过照明系统的设计,形成整体的灯光效果,突出自贡灯城的城市文化特点,增加建筑的识别度。

当然,从医院的功能属性来看其最终目标还是实现“为人民服务”的遵旨,其技术的应用要突出对“人”这个主体的关照。该项目技术应用的独特之处在于充分考虑了患者的生活与经济结构。由于当地居民受限于其较低的经济水平,在生活习惯上对于卫生间的马桶,反映出不适应,不会用,不卫生等问题。所以,医院在建设时在部分病房的卫生间内设置了蹲便器,在不改变其生活习惯的基础上,方便患者自由地选择适宜的入厕方式,提高了患者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除此之外,内自同城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还在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上做出了针对性的技术创新。该项目在平面功能布局上摒弃以往传统医疗街的布局方式,将“一体化”、“一站式”服务模式植入医院的管理模式之中,采用门诊分中心模块化平面设计的手法并结合MDT多学科诊疗优势,解决患者近似病症的高效集中诊治现状,避免大量人员的交叉接触,提高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3 结语

地域的自然条件、文化特色和适应性技术是形成医疗建筑独特性的重要资源。自贡市内自同城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医疗建筑与地域元素之间的有效结合,充分考虑了当地的自然条件、川南的文化传统、经济结构与医疗建筑技术之间的平衡,为医疗建筑理论本土化探索提供了一种切实有效的实践思路。但如果说地域性建筑就是医疗建筑本土化的未来还为时尚早,唯有通过广大相关从业者不断地探索,我国的医疗建筑设计才能早日走出自己的特色,为我国人民提供更“优质的”本土化医疗空间环境。

猜你喜欢

医疗空间医院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萌萌兔医院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带领县医院一路前行
为县级医院定锚
什么是医疗告知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