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学教学融合的应用及分析

2023-08-14周瑾

课程教育研究 2023年7期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实施策略信息技术

周瑾

【摘要】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的整合,是现代化教育的需要,是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融合信息技术可采用创设情境导入、自主制作微课、选择合适媒体和坚持学生主体等方式。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从初中生物学教学自身特点出发,采用各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法,能够为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学教学整合提供实践经验,并全面改进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信息技术  生物学教学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07-0046-03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初中生物学课程中有许多抽象晦涩的知识,仅仅依靠教师的口述讲解,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结合生物学科各种知识的特点,信息技術与初中生物教学进行不同程度的融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学教学融合的价值分析

(一)促进学生学习

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学科的融合表现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教与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不仅丰富了教学环境,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提升教学水平

为了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收集素材,同时还要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对资源进行剪辑、筛选、整合,这样就会潜移默化地扩展教师的知识面。所以,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拓展学生的视野的同时,可以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丰富了教师的各种教学资源。

(三)丰富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作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为教师的备课、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备课组教师之间通过集体备课、交流探讨,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收集和积累信息技术资料,完善信息技术资源,建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使课堂呈现多元化。

二、信息技术给生物学教学带来的巨大变革

(一)教学内容表现方式变抽象为直观

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强调实验性,重视教学的直观性。从微观世界的分子、细胞到宏观的生态系统、人与环境等内容,仅靠原有的文字、挂图、投影、幻灯片等方式显然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融合,将教学由原来的静态转变为动态教学,突破时空限制,把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用动画、视频等直观的方式进行展现,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震撼,并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知识的探索中。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教学中,包括三部分内容: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这是初中生入门生物学科的基础内容,同时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但由于细胞结构十分微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学生得不到直观的反馈,加大了入门学习生物学科的难度。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采用实验法,学生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人体细胞,参照课本或挂图来理解记忆细胞的结构及功能。传统的教学方法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因实验条件和学生个人操作能力的不同,部分学生并不能清晰地识别出细胞的所有结构,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这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信息资源,制作PPT课件,放大展示任何细胞的内部结构,并且可以从网络中看到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癌变和衰老等方面的信息。细胞分裂的过程也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然后对局部细胞核中的染色体进行放大,染色体在细胞核内复制、合成并分配到两个细胞核的过程用闪动和增加色彩变化的形式让学生观察和感知,并主动分析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二)学生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

信息技术背景下,学生的学习从数字化学习过渡到移动学习再到泛在学习。这一过程中,既要遵循教学理论指导,也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传统教学过程的弊端在于不顾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强制性地灌输给学生理论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死记硬背知识点。学生的学习能力停留在对知识的再现阶段,无法将知识灵活运用到真实环境中,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转化。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的有机融合转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生物学教师综合考虑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多方面因素,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合理选择使用多种媒体工具,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将由浅入深的问题呈现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有利于学生独立探索学习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还能够同时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三、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学教学融合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导入,带动学生情绪

生物学科中许多概念、原理枯燥乏味,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现代教育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以教会学生学习为目的。现在的学生对信息技术有天然的亲近感,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授课前营造课堂氛围,把学生的情感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例如,在讲授“血流的管道——血管”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利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制作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的静态图、动态图,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三种不同血管的概念及特点。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针对问题都会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信息技术的应用,带动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同时在识图、辨图、对比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提升。经过学生主动思考后形成的瞬时记忆转化成短时记忆,进而在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长效记忆,达到教会学生学习的教学目的。

在初中生物学课堂中,教师的导入教学采用信息技术,具有直观性,无论对于课程内容的学习,还是核心素养的培养,都能突破视觉、听觉的限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情绪,有助于重要概念的形成。导入的成功,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快速、专注地投入到课堂中。

(二)自主制作微课,达成教学目标

微课是指运用数字化的录相技术,将要呈现的课例内容进行片段化,一般不超过10分钟,主要阐述了教材中某个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大多数以录制PPT屏幕或者教师本人的讲解视频为载体的简短视频,对教学过程和步骤衔接进行严密的组织和设计。学生个体具有差异性,他们根据自身在课堂上所学知识点进行补缺补漏,微课平台有助于不同的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同时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修改,这样可以师生相长,互相促进提高。例如,在上“开花与结果”这节课时,因为学生个体的差异,个别孩子对传粉和受精以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这部分内容比较迷惑,教师课后利用钉钉班级群上传相关微课,并配套进阶练习。学生在家自主学习微课,按需选择自己疑惑的知识点,既能查缺补漏,又能巩固新知识。教师在钉钉家校本中布置作业,学生反复观看并完成进阶练习后,将作业上传,教师也可以在钉钉家校本进行作业的线上批阅。微课成为课后学科知识解惑和复习的学习载体,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再如“流动的组织——血液”一课,学生对血液既熟悉又恐惧,熟悉的是每个人身上都流淌着血液,恐惧的是血液和生命息息相关,失血过多会导致死亡。血液的分层实验在课堂上比较难实现,因此这个实验采用微课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视频观察血液的分层,并且根据视频写出血液的成分。接着结合PPT展示显微镜下的血细胞和血常规化验单,进一步明确血液的功能。最后播放志愿者捐献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微课视频,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达成健康意识和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同时微课手段还可以用在练习和试卷的讲解上,可以用手机和电脑同时下载iVCam软件进行安装并使它们处于同一个局域网,在讲评练习或试卷时进行录像,这样学生可能同步地看到老师的解题位置和步骤,这样学生就可以从大屏幕上看到老师讲解内容的位置和指示。

微课是时代进步的产物,它是传统课堂教学进入到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和数字化技术的无形整合。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新型方式,更是一种可促进教师进行课堂改革,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助推剂。教师制作微课的过程,可以享受到教学的乐趣,完成教学目标,同时也让更多的学生爱上学习。

(三)选择合适媒体,突破重点难点

信息媒体作为教学的重要工具,为实现一定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媒体效益服务。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技术媒体并不是随便选用的,必须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选择合适的技术媒体,突破重点和难点。例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一课,重难点是体循环和肺循环这两种血液循环途径,以及血液在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中的变化。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首先让学生感受自己心脏的跳动,找到心脏的位置,对照心脏模型,简单描述心脏的结构。其次可以制作PPT幻灯片,向学生展示心脏的结构(四个空腔按位置分别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和与心脏四个腔相通的血管(肺静脉、主动脉、上下腔静脉、肺动脉)。然后用GIF动图的微课将体循环、肺循环两种路线表现出来,红色代表动脉血的变化,蓝色表示静脉血的变化,可以直观地看到肺静脉中流的就是动脉血,加深对易错知识点的把握。接着让学生画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运用希沃授课助手,将学生画的循环图传送到白板上,及时收集学生的课堂成果,快速反馈分析,同学之间实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最后可以让学生观看血液循环Flash动画或微课视频,系统认识、加深理解知识点。通过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的教学,学生思路清晰,重难点一目了然,易于学生掌握。

课堂教学在学习目标的指导下应用多媒体技术,各展所长、优势互补,运用多种合理、有效手段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既可以实时掌控学生的学习动态,让学生掌握知识,又可以丰富教学方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四)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课堂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指导作用,而信息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因此,我们的教学要立足于学生,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课程进度依据,适时适度地应用信息技术强调重点。如果为了制作大量精美的课件,滥用信息技术,本末倒置,只会事倍功半。首先,在国家“双减”政策背景下,要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作为教师,备课时面对海量的信息技术资源,要能够优化整合资源,选择提供适合学生的优质资源,让学生在课堂高效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其次,微课在一节课中不要大量频繁使用,要在重难点的地方使用,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否则一节课就变成了微课的罗列,导致课堂连续性受到影响。最后,中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有限,作为信息技术的载体手机或者电脑,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都需要家长、教师和学校之间配合监督,从而进行有效的指导使用。例如,在“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这节课中,首先需要在“缩手反射”和“望梅止渴”涉及反射这一概念上播放视频,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在上课之前要好好筛选视频,包括清晰度、音质和时间长度,并且建立两个视频之间的联系。接着利用希沃白板中课堂活动的趣味分类栏目按预先设置好的题目进行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的分类,活跃课堂氛围。使用信息技术之后,还需要通过膝跳反射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结合视频中的内容,尝试用思维导图写出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的五个组成部分,最后进一步通过建构反射弧的物理模型等方式来完成反射弧中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验证自己写的反射弧是否正确。在使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学生基于证据和逻辑,并且进一步反思,发展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过多地应用多媒体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课堂质量不佳,不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影响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势不可挡,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融合发展有助于推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做好现代技术与传统教学结合的同时,要重视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将两者协调运用,把握主次,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这是现代教育的标志,也是现代教育时代赋予教师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杨军.融合信息技术的中学生物学教学互动[J].中学生物教学,2021(27):56-58.

[2]翟树伟.精导妙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生物课堂导入方法初探[J].亚太教育,2019(11):179.

[3]朱琦,徐昕欣,易秦.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学微课制作——以“金絲蚕的成长日记”为例[J].生物学通报,2022,57(7):59-62.

猜你喜欢

生物学教学实施策略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