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2023-08-13李文革田桂芳
李文革 田桂芳
曾经化腐朽为神奇,拯救了180家濒临破产的日本企业家坪内寿夫说:“不论从事什么事业,都要能打破现状。安于现状就是退步,自以为现状已经很好,就无法再突破;不求发展,明日就会失败。必须不断破坏现状,而后才能闯出新的天地。”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也不能安于现状,要在实践的过程中求突破。本文就谈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落后
语文本是“百科之母”,而今却被很多学生认为是可有可无的科目,觉得学不学都“一个样”。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一些教师思想保守,教学观念落后,导致语文课缺乏趣味。一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依然以“知识为中心”,在语文课上只关注自己教了多少、教得如何,没有真正完成角色的转换。这种心急火燎“赶进度”、口干舌燥“传知识”的做法,又怎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更不要说让他们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提升其学习能力了。本来主题深刻、内涵丰富、充满理趣的内容也变得索然无味起来。
2.教学方法单一
如今,“自主学习”“整体探究”已经成为引领教学的“新时尚”。不能不说这是一种进步。可是,随之而来的就是“讨论”的“泛滥”:不管问题是难还是易,教师就用一个方法——让学生讨论!把整节课的内容“问题化”,让他们去讨论。看上去气氛良好,实际上徒有其表。要知道,有些问题适合小组讨论,有些问题只适合独立思考。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不科学的。照抄照搬一种模式,是缺乏创新的表现,教师这样做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而且会影响到教师个人的成长,逐渐失去自己的风格。
3.教学过程程式化
一些语文教师从开始教书到现在,几年,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都在重复按照同一种教学过程开展教学活动,即“解读标题——介绍作者——展示背景——分析内容——总结归纳”。随着科技的发展,网上丰富的资料为教师提供了很多的资源。于是,一些教师开始用PPT来重复呈现这个教学流程。按照大纲,将教学资源从网上下载下来。有的还直接拿着别人的课件去上课。上一节语文课就像放一部电影一样,只展示内容,也不管学生的反应,一味地“灌”。问题也有了“标准答案”,一旦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教师就搪塞了之。不分内容,不看对象,不作辨别,不作思考。这样的教学又怎么会有针对性呢?使用看上去十分先进的教学手段,却无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状况真是令人担忧。
4.课堂点评不够深入
现在的课堂虽然一改过去的“一言堂”,但一些教师都将重点放在设计问题让学生来回答上。但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又会让他们自己来点评,或者只是简单地说一个“行”“好”“可以”“不错”等。于是,教师的点评不到位,就成了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学生的回答为什么“行”?為什么“好”?“好”在哪里?为什么“可以”“不错”?与“好”有没有区别?区别在哪里?学生都不清楚。甚至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就直接就让他们坐下,连一个“行”与“好”都没有说。点评不够深入,学生又怎么能进步呢?
5.学科核心素养构建失衡
一些教师在处理教材的时候基本上是照本宣科,不会进行相应的拓展,对教材的使用缺乏自己的见解。教师虽然不再“唯分数论”,但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关注依然不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层面。在教学的过程中,语言的构建与运用、审美鉴赏、文化理解依然是教师关注的重点,而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创造、文化传承却被一些教师淡化,甚至忽视了。不注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没有真正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是一些教师存在的问题。只有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我们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应对策略
1.更新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更新教学观念,转变课堂角色。比如,复习古代诗歌,过去都是教师总结,教师讲述,教师找题,学生听课,学生记忆,学生做题。首先,我们转变教学观念,将学习的自主权交到学生的手上,让他们按照题材在网络上搜索诗歌,为诗歌分类,做两期手抄报,然后进行展示与交流。之后,教师再搜集若干首诗歌,要求学生对其进行分类,师生一起总结各类诗歌的特征。最后,由学生出题考其他同学。这样做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可以建构以“学生的发展,能力培养为中心”的高效的语文课堂。如果还是一味地坚持“走老路”,我们定然会被改革的大潮“甩”到沙滩上。能力得不到发展的学生不会是新时代的创新人才,没有改革意识的教师也不会是合格的育人之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喜欢学习,主动学习。这也是教师更新教学观念的目标之一。
2.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其实,过去那种“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今天个性张扬的学生的学习需求。他们需要有自己的想法,需要表达和交流,需要进行思维上的碰撞。教师如果忽视了他们的感受,忽视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就会大大地限制他们的发展与成长。在教学中,我们要改进教学方法,多引导学生亲身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勇于创新;要强调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相应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学、合作、交流、研讨、汇报成果,组织他们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激发其学习兴趣。比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与劳动精神有关。对此,我们可以这样做:首先,引导学生通读本单元的课文,以篇目、作者、课文中的人物、人物的身份、人物的事迹、人物的精神品质为表头制作表格,达到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整体把握文本的目的;然后,让他们说说哪些句子或者语段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思考作者在这些句子或语段中使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达到引导他们品读语言、深入思考、自主表达的目的,为后面培养其优秀品质作准备;最后,引导学生写作并交流,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与表达能力。问题示例:你最欣赏哪位(些)劳动者?为什么?今后你会怎样打造你的生活?这个环节重在育人,引导学生尊重劳动者,热爱劳动,服务于社会。
3.重构教学流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流程一成不变,学生就会逐渐感到乏味,就如同让他们每天都吃同一样东西,吃多了,自然就会腻。生活要有新鲜感,教学也是一样的。我们可以让学生去制作幻灯片,呈现他们的所学、所得、所感;让他们制作主题手抄报,并将其展示出來。针对同样的内容,教师改变原先的教学流程,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让他们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比如,在讲解《卫风·氓》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假如“氓”穿越了,遇到了“焦仲卿”,会发生什么呢?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去读课文,把握人物性格,展开想象,参与表演……可见,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装进现有的“程式”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随机应变,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流程。比如,在欣赏《琵琶行》时,有的学生不理解“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的意思,不懂它为什么写的是音乐。对此,我们就可以适时引入《李凭箜篌引》中的“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来帮助学生分析,用《赤壁赋》中描写箫声的句子,如“如怨如慕……不绝如缕”等帮助学生理解。这样的调整虽然会影响教学的进度,但能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与思维能力。
4.精准点评,实施过程性评价
教师的点评能为学生学习语文指明方向,帮助他们迅速成长。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进行过程性评价,做到全程指导、全程跟踪、全程“伴读”(师生共读一本书),并让学生组建阅读小组,互相提醒,互相督促。过程性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阅读兴趣;阅读习惯(时间、地点、姿势、方式);课上的表现(参与度、成果质量)等。在点评的过程中,我们要指出学生的优点与缺点,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建议。点评示例:你十分善于学习,能够借助注释来学习古文,真的很棒。但是,仅结合注释去理解文言文是不够的,你对文本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针对这类内涵丰富的文言文,你可以试着去搜集相关的资料,结合资料与文本中的句子去理清文章的脉络,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要及时地指出学生的长处与不足,让他们发扬长处,弥补不足,在感受学习的快乐的同时不断进步与成长。点评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增强教师的个人魅力,可谓一举两得。
5.立足核心素养,科学设计学习任务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高其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思维能力、鉴赏能力等,让他们能在复杂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比如,在讲解诗歌《远与近》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这样一个学习任务:请你说说顾城的《远与近》美在哪里。学生需要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欣赏诗歌,感受诗歌的美;感受到了诗歌的美,他们还要将自己获得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培养了他们建构与运用语言的能力、思维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之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现代诗与古诗的异同,培养其感知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这样一来,教师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成功踏上由“匠”到“师”的台阶。
本文系保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新高考评价体系下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创新的实施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2201118。
(作者单位:河北省顺平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