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 下的课后延时服务探究
2023-08-13杨宝磊
杨宝磊
(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青海 西宁 810000)
1 延时服务的产生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中国老百姓的家庭结构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双职工家庭出现。很多家长每天的上班时间成了固定的八小时,还有很多工厂和企业的家长甚至每天要加班。
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蓬勃发展。学生的课业负担变得越来越重。为了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减负”政策正式实施,要求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不得超过8 小时,使得学校下午放学时间提到了三点半。这恰好与父母的下班时间相矛盾,于是产生了“三点半问题”。为解决家长接送难的问题,学校相继推出了课后延时服务。于是课后延时服务这项惠民工程就产生了。
2 “双减” 的提出
随着学生放学时间的延长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校外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随着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家长们也越来越重视“教育”,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观念的影响,“教育内卷”问题产生。在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双减”政策,减轻学生负担、减轻家长压力。为落实双减政策,学校教育被推上了主阵地。
为落实双减政策的实施,减轻家长和学生的负担,对课后延时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来的课后延时服务,主要是为了解决家长接送难的问题,学校充当了“保姆”角色,解决家长接送难,保证学生安全、作业辅导等问题为主。但随着双减的提出,为丰富学生的课后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全面发展对课后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3 双减后课后服务存在主要问题和提升策略
3.1 学校经费紧张,师资和配套不足。首先,义务教育是公益性国家工程,一直都是财政拨款,学校没有独立经济来源。为了保证课后服务的公益性和服务性,公办是免费服务。其次,近些年国家在解决大班额和二胎政策以来人口高峰的出现,各地区学校缺编问题严重。课后延时服务不仅增加教师的工作量,还增加艺术特长类教师的需求。再者就是配套不足的问题,不能同时满足大规模的素质拓展课程,为适应课后服务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势必需要加强配套投入。所以,政府应该在财政拨款层面加大对学校经费补贴,以便学校在师资上可以聘请校外专业教师;在配套方面增加一些必要的活动设施、丰富学生的阅读书籍等,让课后服务丰富多彩。
3.2 教师负担的增加。原本学生放学后,老师可以备课和休息,延时服务增加了学生的在校时间,延长了老师的工作时间。随着学生在校时间的增加,老师还要继续服务学生,这就意味着老师的工作时间被延长,休息时间变短。备课和研讨学习只能放在其他的休息时间,使得老师的工作量增加。工作量的增加给老师带来身心压力,所以,学校应该增加师资或者返聘一些老教师,引进一些校外机构,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后生活,也可以减轻教师的压力。实行上班弹性制度,让老师方便处理生活问题和解决生活和工作的矛盾,提升教师幸福感和积极性。
3.3 活动形式单一。对于学生来说经过一天的辛苦学习,在课后这段时间应该进行体育活动、实践性活动,丰富课余生活。但实际课后服务开展过程中,很多学校由于资源有限,大都安排学生在教室写作业为主。只有部分学生轮流使用学校的有限的资源。往往一周一两次的活动课程,其他时间都以教室活动为主,课后延时服务应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落实双减政策的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在引进校外优秀资源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可以让课后服务与体育馆、科技馆、民俗馆、博物馆等社会公共资源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