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2023-08-13文|

新课程 2023年11期
关键词:电阻基础班级

文| 刘 敏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制定教学目标,要以学生为基础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物理教学的根本目标。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教师在这节课要做什么,要让学生获得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由于班级不同,学生的基础不同,即使是讲授同样的内容,进度、深度、容量也是不同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首先考虑的应是学生的具体情况。前段时间听了两位教师的复习课,讲授的内容都是“物态变化”,第一位教师的班级学生的基础很好,上课开始时教师出示了一个视频——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看完后教师让学生说出视频中所包含的物态变化的名称,全班学生齐刷刷地举起了手,物态变化、吸热、放热问题全部回答正确,接着教师又让学生打开复习手册上“物态变化”这部分内容的基础自查,5 分钟不到大部分学生完成了18 个空的填写,教师用实物投影先后把三位学生的作业投到黑板上,全部正确。这部分内容虽然比较容易,但学生能完成得如此迅速,没有出现任何错误也很不容易。

另一节课是一位年轻的教师,上课之初她用PPT 出示:雨、雪、雾、露、霜、白气这几种物质,学生根据情境说出它们发生的物态变化,有个学生认为雾的形成原因为“汽化”,另一个学生认为露的形成需要吸热。同样的内容,学生的基础不同教师在课堂上教学重难点就不同:在基础好的班级,教师只要稍微提一提、查一查,帮助学生回忆这部分所学的知识点,而后出示近几年关于这部分内容的中考题,学生基本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在基础不太牢固的班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查漏补缺,强化基础,基础夯实了才能去发展提高部分。学生的基础不同,不同的班级一节课的容量是不同的。还是物态变化这部分内容,基础好的班级只需要一、两节课就能把这一章复习结束,基础不太好的班级需要三、四节课完成。在平时的教学中,这种情况比比皆是,教师在上课之前要问问自己:你设置的目标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吗?

有时教师自己会发现:整节课只有那几个学生在和老师互动,其他学生一脸茫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教师目标设置的不合理,上复习课时这样的情况常发生。教师上课前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每节课所讲解的内容及讲解的深度应适合更多学生的实际,才能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上课时偶尔会有这样的事情,教案上的目标明确地列出一、二、三点,但课堂呈现出来的有些乱,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表达不明确,学生则更糊涂。教师在上课之前,就要想好这节课要完成什么内容,要用多长时间去完成,对学生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质量如何,教师的要求越具体,这节课的教学效率就会越高;反之,越模糊,效率就越低。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多元化

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是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教什么,关键点在哪里,学生的基础不同要求肯定不一样;设计课堂的组织模式,是分小组合作学习,还是课堂统一讲解,对于某个知识点需不需要分小组,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讨论?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到底是传授式好、训练式好、研究式好,还是讨论式好?这些都是教师上课之前需要把握的。有些教师无论问题大小一律讨论,这样做到底好不好,有没有必要?去年听一位教师的“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这节课,在讲到温度计使用注意事项时,教材上以插图的形式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完全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找到答案,可这位教师还是用了近5 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来讨论,课后教师们评课时一致认为这5 分钟是浪费时间,看教材一两分钟能完成的事,根本不需要讨论。分小组讨论之后还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讨论作出总结,没有教师的总结,整个讨论就像一盘散沙,无法聚到一起,学生对此知识点就很模糊,这一点非常重要。前一段时间听了某教师复习“电功和电热”这部分内容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一只白炽灯引发的思考,对一个标有“220V 40W”的白炽灯,你能提出哪些与电学相关的问题?小组讨论并解答。各小组都讨论得很认真,唯恐比别人得出的结论少,大多数小组都得出了额定电流I 和小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阻R 这两个物理量,还有几个小组自己给问题适当地加一个限制,这就出现了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个小组问:小灯泡串联在不同电压下的亮度有什么变化?另一个小组问:小灯泡正常工作通电1 分钟,做了多少功?学生的思维很活跃,课后教师们反映这个问题情境创设得很好,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有人说教学有时是知识的传递,有时是操练,有时是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建构这门课程的知识体系,问题在于什么时候该讲授,什么时候该操练,什么时候要创设情境。教师上课时要做到心中有数,该讲时不能吝啬语言,该操练时不要怕学生出错,该创设情境时就要适时地创设问题情境,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到该学的,发展了该发展的,建构了该建构的。

三、关注教学过程

有人做了一个调查,问学生最喜欢什么样的教师,学生回答:最喜欢有幽默感的教师。对于这个答案我一点都不意外,学生每天从早晨六点到晚上九点,除去吃饭和课间待在教室里的时间长达十多个小时,让学生每节课都能注意力集中是不可能的。教师在学生注意力分散时,有意识地讲个笑话或说几句幽默的话,能使课堂氛围变得轻松,笑过之后学生又会将精力集中到课堂上,所以人们常说“一节好课一定能听到学生的笑声”。教师上课一般先讲定义,再讲定律,后给出公式,最后出示例题,这一套讲解完之后,教师则拿出一定量的练习,要求学生按照公式、例题去完成,这当然没有什么问题。

如在讲解“欧姆定律”时,教师根据前面两个实验得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I=U/R,变形公式:U=IR,R=U/I,其中要把U、I、R 的单位交代清楚,然后出示例题:家庭电路中常使用的是220 V 的交流电,一般认为,通过人体心脏的电流达30 mA、时间达15 s 以上,就会导致死亡,假设人体的电阻为1.5 KΩ,此人是否有生命危险?这个问题可以讨论解决,这里面既有电压U,又有电流I,还有电阻R,那我们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许多学生就会迷惑,经过小组讨论发现用已知的电压U 和电阻R,求电流I,得到的结果比题目中告诉我们的电流大很多,此人是危险的;同样,用电压U 和电流I,求电阻R,得到的电阻比人体的电阻大很多,此人是危险的;用电流I 和电阻R,求电压U,得到的结果比题目中告诉我们的电压小很多,此人是危险的,这三个物理量只要求出其中一个就可以得出结论,很多学生以此类推求出三个,值得表扬。在这个例题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学生自己去发现,如果学生发现不了,再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这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学了欧姆定律的内容之后,再学习电功和电热,许多问题就变得一题多解,做相关习题的时候教师不妨多问一句:还可以怎么做?这样就为学生打开一扇发散思维的窗。就如上面所讲的:一白炽灯标有“220V 40W”,求白炽灯正常工作时的电阻。优秀生立刻就会想到R=U2/P,思维弱一点的学生会先根据电功率公式变形得到额定电流I=P/U,然后利用欧姆定律变形公式R=U/I,得出所要的结果,无论哪种做法,只要结果正确都可以。班里一定有不少学生能用这两种方法,想到两种做法的学生的发散思维相比只想到一种做法的学生要好很多。教师要鼓励学生用新知识去解决问题,学以致用,才能为以后的综合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杜威曾说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的唯一直接途径,就是把学生置于必须思考、促进思考和考验思考的情境之中。新课标也指出: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目的地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从经验中提炼事物的共同属性。我们经常发现有些课堂听过之后让人耳目一新,情境创设得好,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师生互动效果好,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好,学生在课堂上一直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而有些课让人有种再也不想听的感觉。思维是个很奇妙的东西,它能被奇妙的诱因激发出无限的想象力和逻辑性,也能被刻板的条框和引导限制得没有生气,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一直在倡导智慧课堂,教师应让课堂充满教育的智慧。

四、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要做到低投入、高产出。人们常说课堂要做到高效,既要目标明确,又要内容明晰,还要方法得当。目标明确的课堂,需要有明确的时间概念、数量概念和质量要求。这里既要有教师对自己的要求,又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需要讲几分钟,讲哪道例题,教学目标越清晰,效率自然就会越高。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舞台,虽然这个舞台上只有学生和教师,但是教师需要踏踏实实地去做好每个环节,教学内容是否针对学生实际,教师的眼中要有学生。上个学期听了同事黄老师讲“电功”一课,黄老师所带的班级基础较好,课堂上她用的讲义内容设计得很好,我就拿过来在我们班(基础相比薄弱些)用,黄老师上课的时候学生的反应很好,到了我们班就像水土不服,平时上课经常和教师互动的学生现在不和我互动了,原来热闹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的。看到这种情况,我意识到这份讲义不适合我们班,我立刻改用平时上课用的“课课练”,上面的习题都比较基础,换过之后学生的学习状态才有所改变。教师上课无论在内容、深度,还是授课的方式,都要根据自己班级的具体情况,“拿来主义”有时不可取,即使想“拿来”,也要会“拿”。

现在好多学校都实行分层教学,即使同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完全相同,学生的差异是真实存在的,特别对于一些升学的年级,学校在开学之初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成A、B、C 三个层次,每个层次的教学方法都不同。上次听李校长的课,跟他学了一招:他让班级的学困生板演,让中等生纠错,让学优生介绍更加简便、有效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他的这种教学方法覆盖了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真正做到了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听过他的课之后,我一直尝试在我们班也这样做,课堂效率有了一定的提高。

人们一直倡导课堂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公,要自己学习,自己设问,自己思考,自己解决问题,当思考无法深入之时,或遇到无法逾越的障碍之时向教师或学优生请教,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但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所有学生都能实现的,难度很大。一堂好课的标准是要看学生的参与程度,如果全班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做到积极思考、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这样的课堂一定是高效率的课堂。

五、好教师成就好课堂

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更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教学过程着眼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人们说课程改革,都在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到底从哪里起步?很多教师感觉很迷茫。新课标指出:物理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就需要物理教师具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所需要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教学实践能力。如今知识更新较快,教师要积极参加学校、区、市举行的各种教研活动,这是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另外,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早已为我们分享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我们要多向他们学习,这是教师提升自己素养的另一重要途径。叶澜教授认为一节好课应该有五个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学生在这节课,该听的听了没有,该说的说了没有,该做的做了没有,该思考的思考了没有,如果都做到了,这节课就是一节好课,好课的评价标准很简单,在这简单的背后对教师的要求并不简单。教师在努力提升个人素养的同时要更多地关注课堂,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思维。初中生正值青春期,也是人们口中的叛逆期,他们都很自我,也许一句鼓励的话他就能投入积极的学习;一句表扬的话就会让他高兴半天,他还想得到更多的表扬;教师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特别对于那些“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法还有很多,这些只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对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些认识,相信随着教学时间的增加,一定还会有更多更深层的认识。

猜你喜欢

电阻基础班级
“不等式”基础巩固
班级“四小怪”
“整式”基础巩固
电阻大小谁做主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巧测电阻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电阻焊
不称心的新班级
基于multisim13.0负电阻在电源中作用的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