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研究
——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

2023-08-13李红霞

新课程 2023年11期
关键词:古诗文中华初中语文

文| 李红霞

语文是一门很有特色的学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初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同时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语文教师需要将语文知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以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并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改革语文教学方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提升学生文化自信有积极作用。在教学时,学生可以接触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其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并提升自强不息的精神。当今,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巨大改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导学生。

二、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理念比较单一和机械

一些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他们只是单纯地根据之前教学规定进行教学,并要求学生进行简单的默诵和背写。这不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对古诗文含义理解比较机械和单一,很难实现自主识记和有效分析。学生对诗歌中情感和体裁分析不够深入全面,不能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所以他们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都不高。

(二)忽视教学拓展和延伸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能动性相结合,教师要积极拓展和延伸课堂教学,注重对不同教育板块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新课改之后,古诗文所占比例及地位都有很大提高。因此,教师要更加重视深入分析语文课程内容,将注意力集中在内容和形式的扩展上,并改革教学模式。然而,很少有教师认识到这一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们在这一工作上投入相对较少,忽视与学生积极互动,从而造成古诗文教学整体质量和效率不高。

(三)虽然教学较重视古诗文,但不够深入

古诗文属于中考必考知识点,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古诗文教学受到很大关注,但这种关注并没有真正地让学生理解古诗,对古诗文进行深入学习。学生对古诗文的关注仅停留在考试内容上,仅仅为考试而关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视学生默写古诗文,让学生死记硬背,却没有让学生真正了解其中的含义,学生对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创作背景一无所知。这种生硬的教学方式制约了学生对古诗文意义的理解,也无法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深刻的情感。

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到古诗文教学中的策略

(一)阅读名著,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为人们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优秀文献,为培养学生民族文化素质提供一种“营养物质”。除了我们常说的四大名著之外,也有很多经典之作,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体会不同民族文化,理解不同民族内涵,把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作自己的责任,提高综合素质。

比如,在教学《出师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开始,通过剖析文章,了解诸葛亮如何忠诚于刘备,更深切地感受“声情并茂”的《出师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其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继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研究传统风俗的起源和历史背景,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风俗所具有的深刻意义。比如,广西的“三月三”就成了壮族人民的盛大节日,也是壮族人民孝敬老人的日子,是外出打工壮族人回归家乡的日子。崇左市的农历三月初三歌圩节是广西民俗活动大本营,通过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把壮族的“三月三”变成一个可以传播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地方,教师可以借此增加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收集一些他们喜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借助信息技术教学,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教学手段逐步走进初中教育,这为古诗文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手段丰富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知识范围,也可以通过其直观音视频功能营造气氛,再引导学生大声、有感情地朗读文章,让学生在浓厚的气氛下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预习,找出文中的生僻字,使学生通顺读完全文,再用多媒体逐步向学生介绍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思想感情,同时介绍中秋节的由来、意义、风俗等,加强学生对传统佳节的认识,接着再介绍作者“苦闷、向往、矛盾、豁达”的思想状态,此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演示作者对月饮酒的画面深化学生认识,当学生对全文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后,就可借助多媒体视听部分,引导学生高声朗诵,让学生感受作者深邃内涵,使学生进入文本、进入作者心灵,全面提高对诗歌的认识,并在文本某种深度上扩展延伸,使学生全面、深刻地感受古代诗歌文化韵味[1]。又如《使至塞上》,诗歌中不仅图像美,更多的是一种意境美,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通过对诗歌中“长河”“落日”等图像分析,让学生从图像中感受意境,体味诗歌中的人文主义情怀,加强对古典文化、意境等方面的认识。

(三)提高教师素质

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对学校发展至关重要。学生在学校里受教育,而教师则在向他们提供知识。素质对教师是否能将有关知识有效教授给学生有很大影响,学生是否能在课堂上高效获得有关知识至关重要。教育实质是学生培养、塑形、发展,在指导学生完成任务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

比如,在《天净沙·秋思》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除了根据教材教授基础知识外,还应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根据自己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用语言为学生描绘一幅秋郊夕照图,天涯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一片凄凉的背景上,透着一股悲哀的情调。教师可以就《天净沙·秋思》这首曲的来龙去脉提出问题。在学生进行思索后,教师将有关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指导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3]。在教授的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如今,教师需要源源不断地向学生输送知识,这是教育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尤其是肩负着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任的语文教师,唯有不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刻的了解,才能在课堂上引经据典,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其中的真谛,让学生亲身体验、身体力行,做出表率,从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

(四)创新语文教学方式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是否能获得所需要的知识,与教师讲授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创新教学方式,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以兴趣为导向,并针对学生不同特点和情况,制定出一套适用于学生的教学方式。

以《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例,在实施古诗文教学时,教师要针对当前阶段学生的不同特征,设计出相应的教学方法[4]。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有关情境,让学生在趣味情境中学习,教师播放与诗歌有关的图片,让学生进入情境更好地学习。教师向学生介绍这首古诗文出自《东坡乐府》,表现作者想要强大起来对抗外敌强烈政见和要为国家效力的雄心壮志。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发展是有益的。

(五)积极拓展和延伸课堂教学

与其他教学内容相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更多、更广泛的内涵,它对学生语言学习有很大影响。为降低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压力和负担,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扩展和延伸,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重点,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推动多种教育资源合理分配和利用。在课堂教学活动前,教师要对课堂教学实际进行分析,并与学生薄弱环节相结合,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有效学习古诗文知识,在课堂之外做好拓展,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了解和认识,把握要点。

例如,在教学《岳阳楼记》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岳阳楼照片、岳阳楼历史等内容呈现出来,让学生体会这篇经典之作。这样可以打破时空局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背后的真实情感和思想内涵,对此许多学生都迫不及待,主动性很强,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都有显著提高。

(六)举办古诗文活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如要让学生对古诗文有深刻理解,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必须进行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让他们在接触古诗文时产生浓厚的兴趣。

开展与古诗文相关学习活动有很多种方式,如举行诗歌大会,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哪一组知道的诗歌数量最多哪组获胜,还可课外收集材料。这种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让他们认识到,古诗文并不只限于教科书,还可以积累更多,不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比如,根据不同的节庆题材,让学生收集相关题材的古诗文,然后和其他同学进行讨论,看看谁收集得最多。此外,教师还可以将这些资料收集起来,之后对它们展开深入研究,了解作者在写这首古诗文时的想法和感受,体会节日带给他们的各种情绪。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技能,还可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在教室里进行,还要在课外进行古诗词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渗透到活动中,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利用传统节日,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秋节即将到来时,教师可以专门设计一节中秋节主题日活动。在上课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收集一些与中秋节有关的诗文,之后让他们背诵讲解,这样可以在收集和阅读过程中,了解一些优秀传统民间文化与知识。

(七)融入趣味化元素

与其他板块相比,古诗文学习相对单调,理论性较强,所以学生很容易产生消极反应。教师需将目光聚焦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上,逐渐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并将重点放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有效分析和研究上,提高趣味性和吸引力。

例如,教师可模仿《中国诗词大会》组织一场“飞花令”比赛,让学生通过积累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开展小组教学实践活动,建立不同兴趣小组,让学生自主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后古诗文知识进行了解。这样的教学策略,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体现出古诗文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在古诗文中既能感受到祖国的山川美景,也能学习到丰富的人生哲学。新课程改革发展要求中,提出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并与教材相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日常教学活动有机融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猜你喜欢

古诗文中华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