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心看世界 方畅习作源
——浅谈提升观察与认知能力的习作策略

2023-08-13江苏徐州市睢宁县实验小学221200

小学教学参考 2023年13期
关键词:习作情感生活

江苏徐州市睢宁县实验小学(221200) 朱 凤

宋人郑思肖说:“所谓诗,所谓文,实国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系焉。”这句话准确地指出了文章是作者对外部客观世界的主观情感体现,写作源起所见所闻之事。

四季流转、风云变幻,身边景、周边物时时变化,无心的人只会觉得春华夏茂不过是自然。而会思考的人则会从一物一景的变幻中产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比如庐山峰峦叠嶂,云遮雾笼,游人穿山越涧,每处所见均是不同,可谓一步一景。常人只觉得庐山风景绝佳,美如仙境。而苏轼则能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中,想到峰峦恰如人间万象,身处其中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人或同一件事,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进而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足见,唯有用“心”来看身边的事、身边的物、身边的景,才能触发思考、激起情感,才有可能引起倾诉的欲望,表达方才有物。

小学生学习写作,更需要写作动机的驱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我要写”,方能形成有感而发、情浓而抒的写作观,才能激发并保持浓厚的写作兴趣。而这必须基于他们对周边的世界有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的基础之上。然而当前小学写作教学的现状是教师很重视“怎么写”,常常给学生提供诸多的所谓范文,以期“迁移运用”,甚至围绕一个写作命题给学生提供“骨架”,让学生根据骨架去凭空想象以丰富内容,这种“从文章到文章”的写作教学违背了写作是“从生活到写作”的基本原则,严重忽略了“写什么”这一根本问题的解决,这就导致了学生的写作中“编故事”成为常态,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写作兴趣,那些从范文中学到的所谓写作能力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笔者以为,要解决以上的问题,必须从提升学生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做起,引领他们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周围的世界。在日常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现象的策略,效果颇为显著。

一、交流启发,引领观察方向,拓宽思考角度

我每周开设两次观察交流谈话课,每次十分钟左右,目的是以我的观察和思考的角度,引领学生从何处去观察周围的世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从一个写作者的角度去留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深刻地思考生活中的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思考它对社会、对人生的影响。

在观察范畴上,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生活和他们基本一致,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随处都能捕捉到令你感动的瞬间或发现引人深思的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领学生去观察。

(一)关注社会

社会生活中,所见所闻的点点滴滴,绝没有与我无关之事,它对我们、对社会都会有或深或浅的影响,关注它,思考它,并把你的想法告诉别人,就是你关心社会的表现。

一次谈话课上,我对学生谈了我散步时看到的一件事:一个遛狗的大爷,一只手牵着狗,另一只手提着一只小铲子。那只狗突然停在路上沉下屁股要排便,大爷立即拉紧手中的绳子吆喝着把狗带到林间的空地上,他随手用铲子将粪便埋好。我和大爷攀谈起来,问他遛个狗怎么还这么细致。大爷笑呵呵地回答:“养狗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别人,随地大小便总会令人烦,得注意着点,把它对别人、对环境的影响缩小到最小。做人不就得这样吗?顾了自己,更得顾着别人。”我的话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他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有人遛狗带着一次性手套,以清理狗的粪便;有人给狗穿个小鞋子……显然,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地打开,还停留在相似性事件的认知层面上。这时候一个思辨能力较好的学生说:“我爸爸在小区停车时,总是尽量地往墙边靠近,有时要进进退退好几次,爸爸说自己停车时麻烦些,邻居开车、骑车进出就方便些。”他的发言立刻把大家的思维打开了,有人说起妈妈下班时宁肯多跑一段路,也总是把自行车放在小区车棚的最里边,方便后面回来的邻居停车;有人说爷爷上一次雨天来接我时,把家里的几把伞都带来了,可以借给没带伞的人;有的同学下课时总是习惯性把凳子放在课桌下面,让里面的同学方便进出……同样,也有学生批评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比如摆摊的小贩只想着自己方便,总是占着道路;有的家长只想着更近些接孩子,总要跑到学校的大门口站着,让门口很拥挤……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关注社会的思维窗口,就能让学生对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把看见变成有意义的观察。

(二)留心家庭

亲情是小学生写作的重要范畴,因为小学的生活范围相对狭窄,所以与他们朝夕相处的亲人对他们的人格养成、价值观的确立以及认识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引导他们关注与亲人之间的温情时刻,并把那些令他们感动的生活情节表达出来,是写作训练更是情感训练。

然而,小学生常常觉得和亲人在一起生活的情节都是很普通的,没有值得表达的内容,总觉得自己的生活情节没有作文选中的那么“典型”。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真挚的情感就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之中。

我给学生谈了我自己的故事:十年前,刚学会开车,我就开着车回家看父母亲。回程开车调头时,因为门前地方狭窄,我的驾驶技术又不熟练,竟然打反了方向,车的侧面挤到门前的铁栅栏上,车门被挤瘪了。父亲手忙脚乱的,不知道如何指挥我,看着被挤坏的车门,他心疼又有些自责。第二次回家时,门前的铁栅栏被他移走了,家门前宽敞了许多。回来时,他指挥我调车的手势居然很熟练很标准。从那以后,每次从他那里回来时,他不管在忙什么,一定会放下手中的活计,指挥我倒好车,看着我开车上了路,才肯回去。这已经成了我们爷俩分别时的固定仪式。

我的故事给学生很大的触动,他们意识到亲情其实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它浓浓地融在日常细节中。他们于是深情地回忆起“每天晚上睡觉前,妈妈总会到床前,把被角掖好,然后轻手轻脚地关上门”;回忆起“爷爷送我来上学,他总是唠唠叨叨嘱咐我好好听课、好好做作业,总是要目送我进了校园,才会回去”;回忆起“每天放学回到家时,桌上总有奶奶放好的一杯不凉不热的水”……

如果说思维决定了写作的深度,那么情感就决定了文字的温度。如果我们能引领学生回忆起家庭中饱含情感的生活细节,他们的写作就会充满温情的表达。

(三)观察自然

大自然是学生写作的又一重要资源库,但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常常视而不见,因为它们似乎和空气一样是太“自然”的存在,这就让他们觉得这些东西没有表达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植物、动物的形态和变化,努力把它们看作是有思想、有意志的生命,赋于它们情感、精神,甚至是思想、语言……

我给学生谈到我看到的这样的一棵树:它是一棵白玉兰,移栽到这儿时,树枝已经全部枯死了,只在树干的上部发了一个小芽。园林工人就把它的树头全部锯掉了,它成了那片林子里最矮的一棵树。后来,没有芽的半面树干也干裂、腐烂,而那棵芽已长成很茁壮的一根树枝,园林工人在腐烂树干里用一根水泥桩支撑它。几年过去了,当年的那个小芽已经长成繁茂的树冠,而那只剩小半边树皮的树干也自腐烂的伤口处愈合生长,都快要把那根水泥桩包住了。每年的春天,一树的繁花十分美丽。它已经成了那片林子里最受人关注的一棵树,许多人都爱和那棵树拍照留念。残腐的树干没让它自卑,矮于他人的身高没影响它的斗志,它活出了生命的精彩,活成这里的一道风景。

一番描述引发学生的共鸣,他们纷纷说出看到的生命奇迹:有一棵被风拦腰折断的树,从断口处重发新枝,依然长得非常茂盛,这就像人失败了,重头再来;学校门前的石阶缝隙里长出一棵小女贞树,虽然很矮小,却很茁壮,这就像人,环境不好,依然要坚强要奋斗……

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既是我们共同生存的伙伴,又是我们汲取精神力量的良师益友,古人眼中的“梅妻鹤子”就是最好的灵魂寄托。启发学生赋予事物以精神,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了表达素材,又培养了他们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反思自我

古人云“每日三省吾身”,反省自我是精神成长的需要,同时以理性的思维回顾自己所经历的事,将点点滴滴的平凡事件与性格养成、意志培养等精神要素有机结合,使之沉淀为学生有表达诉求的有意义的事件,这就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小学生的自我反思需要教师或家长以理性的思维加以引导,使他们的反思更有价值。

我经常在班级的谈话课上以自身的反思引领学生。一次,我谈到早上因为急着上班忘了给太阳能关水,中午接到邻居的电话才得知。急匆匆地骑车往回赶,没成想在一个岔路口撞上了人。我反思道:越是着急,就越是要冷静,“忙乱忙乱”,人一旦失去了冷静,匆匆忙忙就必然会出乱子。如此引发了学生们的共鸣:早上起床晚了怕迟到,拎着书包就跑,把课本和作业都忘带了;周日和父母一块去郊外玩,匆匆下楼,才发现把该带的水、零食忘拿了,只好重新上楼取,本来想快的反而慢了……

这一类型的谈话,小学生是很难由教师提供的经验或教训去拓展开的,一般只能谈相似的经历,但这已然收到了学生反思自身、积累素材的目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经常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给学生提供一些经验和教训,对学生进行反思引导。

二、现场观察,培养观察能力,提升认知水平

习作课堂中,我经常播放视频片段,引领学生观察和思考。视频内容为与本次习作内容相似相关的影视作品片段、网络自媒体作品,或者我自己录制的视频,由此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有针对性地指导,让学生当堂完成即时作文。

比如一次习作旨在培养学生运用场面描写、点面结合的方法,把一次亲身经历的活动写生动、写具体,抒发真情实感。虽然学生以前都经历过或看过各种各样的活动,但是在记忆中已经渐渐变得模糊了,而且之前只是参与或观看,是没有带着写作任务去进行的,也没有更多地关注我们习作中需要关注的重点。于是习作前我特地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拔河比赛,我把整个比赛过程全都拍下来了,然后在习作指导课上播放当时比赛的视频特写照片,重现当时的情景,边播放边指导观察。此番现场观察训练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掌握了方法。趁热打铁,我让学生展开写作,学生把活动场面描述得都非常精彩。

现场观察活动更具直观性,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非常有效的习作指导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学生的认知能力由此得以提升,而认知能力决定了学生有意义的生活素材的积累丰度和习作表达的深度。

三、观察手记,产生任务驱动,展开思维碰撞

简短谈话课的观察思维引导,习作课堂上现场观察的能力训练,都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观察打下基础,但若要真正引领学生为习作积累素材,还需要一定的任务驱动。

情感是产生表达欲望的基础,但小学生的情感消磨速度往往比成人更快。调查中我们会发现,孩子在看到一件事时,当时也会有很独到的想法,而且他们想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告诉别人的欲望也非常的强烈,这就是小孩子回家后常常会向家人叨叨说个不停的原因,但倘若没有人要求他们诉诸笔端,一两天后,他们这种倾诉欲望就降低了,甚至没有了。为了促进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有意义的事件及时地记录下来,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长期的任务,就是每人准备一本观察手记,每周至少记录两次。内容和字数不限,但必须要写清楚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我一是开放了习作教学课堂的时空,提前一至两周布置习作的题目,二是我对教材中的习作题目进行了改编,在保障训练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让写作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生之间的见闻和思考交流,往往比教师的教更有成效。为此,我在班级里设立了班级循环观察日记,各个学习小组循环记录,并在晨读课上由组长向全班同学读自己小组前天的观察日记,全体同学评价日记的优劣。这种公开的评价,促进了学生记录水平的提升,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见闻交流。

这两本记录本的长期使用,养成了学生勤于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经过笔端的记忆也更为深刻,因此我班级的学生在写作时不会为写什么而困扰,他们习作的内容更有生活气息、更为生动形象。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写作不是生活的重现和描摹。唯有教师引领学生对生活进行有意义的观察,用心看周围的世界,对事物和现象进行深刻的思考,写作的生活源泉才会源源不断,且清新可拾。只有学生不再为写什么而困扰,他们才会不惧怕写作,而乐于写作,提升写作水平才有可能。

猜你喜欢

习作情感生活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生活感悟
情感移植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