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核心问题为链,让习作例文教学由浅表走向深入
——以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摔跤》的教学为例

2023-08-13浙江绍兴市柯桥区中国轻纺城第二小学312030朱娅娜

小学教学参考 2023年13期

浙江绍兴市柯桥区中国轻纺城第二小学(312030) 朱娅娜

深度学习是一种以高阶思维为主要认知活动的持续性学习过程。在深度学习中,学生全身心积极参与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激活思维,获得发展。深度学习的课堂绝不是简单地用学生的成绩或作业完成率来衡量的,它渗透着高雅的文化品位、真挚的审美情趣、激烈的思维碰撞、积极的生命态度,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态,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思维迭代,实现学生自我成长的有品质的课堂。

在打造“学为中心”的课堂上,在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举足轻重。在教学时,部分教师总是对学生“千万个不放心”,于是在提问时小心翼翼,生怕出现学生回答不出来的冷场局面;或者一提出问题就急着让学生回答,担心教学时间不够;又或者担心学生不理解,就抛出一连串的问题进行引导……从表面上看,这样的“小碎步”提问、“热处理”提问、“急进攻”提问,固然能让课堂看起来热闹且有效,但学生没有经历自主思考、深度学习的过程,久而久之,会成为被动接收知识的机器,核心素养的落实和语文能力的提升也就成了空想。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满堂问答”等提问方式,聚焦核心问题,将刻板、固定的提问变得灵动、有价值,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教学由浅表走向深入。

这种以核心问题为链的深度学习对习作例文教学有重要作用。中段以上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每册都会安排若干主题鲜明的习作单元,其以习作教学为单元教学目标,并编排有相应的习作例文。习作例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如何做到阅读与习作的双重融合,使习作例文真正为学生所用?下面,笔者以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中的第一个片段《摔跤》为例,聚焦四个核心问题,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开展有挑战、有深度、有思考、有品质的学习探索之旅。

一、言思同行,助力人物分析

(一)问题直击,指向语言特色——文中的儿化音词,你能读好吗?

统编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语言特色。《摔跤》这一片段选自著名儿童作家徐光耀的小说《小兵张嘎》,文章语言富有北方特色,向我们展示了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精彩画面。儿化音词是该片段的一大语言特色,而儿化音词的拼读是南方地区学生的一个薄弱点。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儿化音词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朗读,以获得一“读”激起千层浪之效果。

本文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原因在于其语言文字具有生活性。学生需要反复朗读,想象文字描绘的画面,体验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辨析语言形式的表达功能,这样才能深入理解文本的语言特色。

(二)破解之策——解密语言,找准学习的起点

《摔跤》这一片段中共有七个儿化音词:胖墩儿、单褂儿、门墩儿、虎势儿、猴儿似的、一点儿、一身牛劲儿。在初读课文时,笔者发现很多学生都不能很好地读出这些词语,导致原本看似简单的“初读课文”环节问题连连。因此,笔者调整教学顺序,从文中的两个主人公——小嘎子和胖墩儿入手,对学生进行细致引导。

师:同学们,你们能说出摔跤双方的名字吗?

生:小嘎子和胖墩儿。

师:这是一篇富有北方语言特色的文章,在课文里像“胖墩儿”这样的儿话音词还有好多呢,请大家动笔圈一圈,再读一读。

(课件出示学生圈画的儿化音词:单褂儿、门墩儿、虎势儿、猴儿似的、一点儿、一身牛劲儿)

师:我们开小火车读。

(学生以列为单位,逐一读出文中的儿化音词。在这样一个接一个读的过程中,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的发音问题。经过个别指导后,教师再请一个学生作为小老师领读,以巩固、强化发音,让学生感知儿化音词的特色)

师:同学们都读好了这些儿化音词之后,再把带有儿化音词的句子读一读。相信大家现在能够更加流畅地朗读课文了。

就这样,笔者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将儿化音词作为核心问题,进行了丝丝入扣的教学。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实则有效。读好儿化音词,不仅能帮助学生读好课文,也为接下来对文中人物性格的分析起到辅助作用。尤其是“猴儿似的”“一身牛劲儿”这两个词语,能够让学生直观体会到两个主人公的特点。像这样让语言和思维同行,有助于学生的语言能力不断提高,思维能力不断深化。

二、支架辅助,梳理文本内容

(一)问题直击,指向内容梳理——根据课文内容,你能填写吗?

文本内容梳理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手段。但部分学生的概括能力比较弱,对于“课文讲了什么”等问题束手无策。学生需要学习支架,帮助他们有效梳理文本内容。思维导图就是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学习支架,能够为学生的文本梳理提供脚手架。

要想让语文课堂富有灵性、充满智慧,就要在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上下功夫。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概括能力。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通过提炼关键词,将内隐的思维过程外显化,并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整合纷繁的文本信息,让阅读从零散走向统整。

(二)破解之策——合作学习,突破学习的疑难点

《摔跤》这一片段是本单元的第一个教学内容,在这一习作单元中,其承载着习作范例的使命。如何引导学生既学习文本内容,又学习写作方法呢?思维导图的助学效果在此时就显现出来了。

师:刚才我们进行了同桌轮读,一人读描写小嘎子的语句,一人读描写胖墩儿的语句,接下来请大家独立完成这一道题。(利用多媒体出示题目“小嘎子摔跤时的表现:蹦来蹦去→ _____→走马灯似的转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摔了个仰面朝天”)

师: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各自的学习成果,并进行补充完善。

师:接下来我们请小组代表进行成果展示。(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作业,辅助交流)

生1:小嘎子首先是“蹦来蹦去”,接着“占了上风”,然后是“走马灯似的转”,接着是“三抓两挠”,再是“揪在一起”,然后是“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最后是“摔了个仰面朝天”。

生2:我有不同意见,我觉得“占了上风”应该改成“想使巧招,下冷绊子”,因为“占了上风”是看似占了上风,其实是小嘎子想使冷绊子。

生3:我也有不同意见。我认为“三抓两挠”和“揪在一起”可以放在一起,那么在这些动作之后,是“用脚腕子去钩腿”,再加一个应该是“把脚别住”,最后才是“摔了个仰面朝天”。

像这样,先进行小组合作,再进行全班交流,学生就能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互相探讨中,把零散的知识进行有效串联,使文本内容更清晰明了。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学生主动学习,经历了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全班交流、补充完善的过程,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好的学习支架能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呈螺旋上升之势,引导学生将断裂的思维串联起来,由零散走向系统,由低效走向高效;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能引领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感悟文本的精髓,在比较、辨析、反思、完善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深度发展,让课堂成为学生成长拔节的沃土。

三、写作密钥,实现高阶阅读

(一)问题直击,指向写作技巧——文中的写作小秘密,你有发现吗?

《摔跤》这一片段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出主人公小嘎子的机灵、敏捷,是动作描写的范本。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去寻找、鉴赏其中的写作密钥。这个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进行高阶阅读的过程。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两者相辅相成。教学时,教师要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写人类习作在小学中高段习作教学中所占比例较大,因此教师要巧设阶梯,引导学生学会迁移习作例文中的写作方法,并推陈出新,在实践中提升写作能力。

(二)破解之策——头脑风暴,激发学习的探究点

1.就地取材,让学习连接生活

教学时,在梳理了文本内容后,教师要引领学生探寻写作特色。笔者并未采取传统教学中被动、机械、低效的讲授式教学法,而是引入学生的亲身经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师:“摔跤”本身是一个大动作,而作者把这个大动作分解成了多个具体的、连贯的小动作,就像电影里的慢镜头。这种写法被称为“动作分解”。看,这是上次运动会时老师拍下的跳远比赛视频,我们利用放慢功能来分解跳远的动作。

师:看了跳远的慢镜头,我们再读一读课文,感受作者是如何用文字来分解动作,将摔跤这个场景写得生动有趣的。再读的过程中,大家可以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你认为精彩的词语圈画出来。

“动作分解”是一个书面化的词语,为了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感受到它的特点,笔者将学生最熟悉的运动会场景“搬到”课堂上来,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2.重组文本,让学习增量增色

如何发挥教材的范例功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重组文本,亲历探究的过程,让学习在互动交流中真实发生。

生1:我们发现作者用了大量的动词,有二十多个,而且这些动词基本不重复,真厉害。(教师板书:动词丰富)

生2:我们发现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比如“走马灯似的转”“公鸡鹐架”“虎势儿一站”“猴儿似的”“一身牛劲儿”,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动作敏捷的小嘎子和膀大腰圆的胖墩儿。(教师板书:善用修辞)

生3:我们小组还发现作者在写这两个人物时,写完小嘎子就写胖墩儿,再写小嘎子,两人交替着写,就像在放电影一样,给我们带来了画面感。(教师板书:交错描写)

在习作例文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吸收进去,还要让学生表达出来,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思维。在这场全班交流的头脑风暴中,学生能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正是语文教学中高阶阅读的最好体现。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实现有条理地思考、有根据地思考、有批判性地思考,发展和提升了自身的思维能力。

3.学以致用,让学习推陈出新

在提炼了本文的写作特色后,教学就进入了写的环节。笔者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的写作妙招:分解动作、丰富动词、善用修辞、交错描写等,选择运动会中的一个场景进行八分钟练笔实践。写作的外延实则生活的外延。运动会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校园生活,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练笔,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练笔中尝试使用所学的写作技巧,促进深度学习的真实发生。

四、质性评价,促进自我成长

(一)问题直击,指向写评一体——你为同伴的习作打几星?

质性评价是指对与课程相关的行为及其成效和意义做出的判断。在传统习作课堂上,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写,却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自评与互评,评价俨然成了教师在课后的工作。这导致了写与评得不到融合,学生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就无法获得进步。如何在习作教学中实现质性评价,让参与学习的每一个学生都受益?那就要及时检验每个学生的习作效果。

(二)破解之策——质性评价,触发学习的延伸点

教学评价旨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的学习走向深入。因此,教学评价要逐渐从量性评价走向质性评价。在随堂练笔实践完成后,笔者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分享,再进行自评与互评。通过四人小组的生生合作,习作教学的写评一致得以落地生根。先自主评,再生生互评的评价方式不仅能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还能更好地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能够更好地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整节课,笔者以指向不同语文要素的四大核心问题为链,驱动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高品质课堂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少一些灌输式的教学,多一些探究性、思辨性、联结性、迁移性的教学,让学生自主建构、真实体验、质疑探索、运用提升,从而更好地发展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思维品质、情感品质等,帮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最终实现写作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