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中地理实验及表现性评价的地理实践力培养探究
——以“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水循环的影响实验课为例

2023-08-12沈楚红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3年4期
关键词:表现性水循环海绵城市

张 英 沈楚红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一、前言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实践意为人们能动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际活动,实践强调动手、强调做、强调行动、强调履行。实践能力对整个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整个人类历史就是由一系列的人类实践活动所组成,对于高中生来说,实践力是学生能够运用现有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2016年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高中地理在原有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四个方面。其中区域认知是基础地理知识,综合思维是思维品质,人地协调观是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只有实践力是指向活动,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纽带。地理实践力的提升对学生个人、对中华民族、对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地理实践力培养在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第一,地理实践力培养在认知上有一定的偏差。地理实践力是学生在地理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行动能力和意志品质,不是简单的地理知识。鉴于高考“指挥棒”的影响,现在的学校、老师、学生都盯着知识讲授,旨在考高分,而忽视了对学生行动能力的培养,没有基本的实践环节,用试卷上的实验题替代,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第二,地理实践力培养主体认识不清。新课程改革后的目标是希望在地理实验、考察、调查等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的行动意识,并提高学生的行动能力。其目标主体是学生。而在现阶段的高中课堂上,为了节约时间,往往是教师播放视频代替实验,或者教师进行演示取代学生亲自操作。学生的热情可以激发,但是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却没有得到提高。第三,地理实践力在实施过程中缺少表现性评价。在学生进行地理实验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评价反馈,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规范,能力提升差异大。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对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比较欠缺,需要改进,需要进一步推动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的开展。

二、地理课堂实验的开展

地理实践活动包括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地理现象观察、制作教具、地理知识宣讲、地理课堂实验等。但现今学生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的制约,在地理实践活动的选择上比较有限,相对而言,较为安全可行的是地理课堂实验。

地理实验贵在操作,学生操作环节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技能,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地调试也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反思的习惯、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获得克服困难的勇气。

(一)实验原则

1.学生为主体原则。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实验主角是学生,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动手能力、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否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目标需明确原则。明确实验培养的地理实践能力,充分考虑实验的各环节对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3.实验可操作原则。充分考虑到学校现有的硬件条件、实验材料的配置、实验现象的可观察性等。选择能够在教室或者地理教室进行的实验进行操作。

(二)实验过程

实验一般来说分为以下四个过程:

(三)表现性评价的实施

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客观测验以外的行动、表演、展示、操作、写作等更真实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评价方式。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运用真实的情景、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作为评价任务。2.评价时要求学生演示、创造、制作或动手做某事。3.能提高学生高水准的思维能力和增强学习技能。4.采用人工评分评判,而不是简单地机器评价。5.要求教师在教学和评价中担任新的角色。

笔者以所任教的班级开展“海绵城市”模型制作以及现象演示实验为例,来具体了解创设一个实验以及评价的过程。

首先实验说明:“海绵城市”是“自然界的水循环”部分在生活中的拓展,是必修一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学习知识点后加强实际生活联系,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为了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海绵城市”,让学生自己制作模型进行实验,在制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小组合作,讲解过程提炼结论。

实验准备:在实验前根据班级人数分组(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人数相同,男女混合)(班里学生44人,分11组,每组4人),小组内部做好职能分工(材料搜集、记录、操作、观察、结论、展示)。

1.实验目标设计

本实验是在学生学习水循环以及海绵城市知识点后,重点要让学生根据水循环的原理,设计并制作海绵城市的模型进行实验操作,最后展示成果和总结提炼。具体如下:掌握水循环原理以及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的影响;通过模型以及操作实验发现问题,对模型进行调整并将实验方案加以优化,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的影响。

2.实验任务及表现性评价

根据上述目标,设计的任务包括三方面,一是20分钟时间(一节课40分钟)各小组制作模型,并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原理;二是各小组结合模型操作演示总结提炼并分组讲解;三是提交实验报告。根据任务,设计相应的表现性评价内容与过程。主要有模型制作并演示过程中的评价、成果展示讲解的评价、实验报告的评价。

(1)模型制作并演示过程中的评价

这部分重点考查的是学生的模型制作、实验操作、现象观察、分析总结能力。在模型制作环节中,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材料的准备、制作模型的熟练程度、完成时间、小组成员职能分工情况等。(具体如表1)

表1 “海绵城市”模型制作评分表

在实验操作环节,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操作时熟悉操作步骤,了解变量的控制;观察时的顺序、重点,如实记录,描述现象;分析论证时分析现象,解释原因,论证结论等情况。(具体如表2)

表2 “海绵城市”对水循环的影响实验操作评分表

(2)成果展示讲解的评价

这部分表现性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对模型的评价以及讲解的评价,包括模型制作的完成度、美观度和科学性,讲解知识的正确性、讲解的清晰度、能否回答师生的疑惑。(具体如表3)

表3 “海绵城市”模型及实验演示评分表

(3)实验报告的评价

除了课堂的制作、实验操作以外,学生还需要填写一份“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影响”的实验报告(具体见图中表4,右侧是学生填写的报告之一)。

学生填写完成实验报告后,教师对报告进行审阅以及点评。这样,本次的“海绵城市”模型制作和操作实验的全部表现性评价完成。在这次实验教学中,由于表现性评价的实施,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原理的了解程度、学习的认真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现象分析原因提炼结论的能力,能够完整且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依据表现性评价能够了解自己现有的各项水平,根据评价的指向性也能及时规范自己的表现,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

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能力,高考也以能力立意,但是展现在试卷中的还是知识立意或者知识技能立意的文字题目,很难反映学生的各项能力水平。因此切实开展地理课堂实验,践行表现性评价的实施才能为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提供平台,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表现性水循环海绵城市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表现性教学提升策略
中国当代表现性水墨人物画的特色与发展
硫酸法钛白粉水洗及水循环膜处理工艺
翠鸟博士的科学指南:水循环
浅谈中国画的表现性
表现性任务设计的3个关键点
“海绵城市”理念下,构建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的研究综述
中国为何要建“海绵城市”
水循环高效矿井乏风热泵系统分析与应用
太阳能水循环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