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情境教育的学生体验型习作教学实践

2023-08-12刘颖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情境教育体验习作

刘颖

【摘 要】习作教学中,不乏学生存在“体验的鲜活+表达的贫乏”这一矛盾,以至于习作水平难以提升。基于情境教育的学生体验型习作教学,立足学生的生活体验,将习作以具体的情境加以呈现,让学生怀抱游戏的心态,在情境中生成角色“我”;引导学生以演员的姿态进行习作,做到扮演自身时关注“真我”,扮演他人时做到“像我”,扮演“融合”时敢于“超我”,最终提升学生的写作核心素养。

【关键词】情境教育 体验 习作 核心素养

一、矛盾:“体验的鲜活+表达的贫乏”

蒋同学的语文成绩很不理想,习作对他来说更是难上加难:指导课上两眼无神,练习几乎是家长说一句写一句,考试时习作更是几行字了事。一次课间,笔者发现蒋同学在与人玩闹时神采奕奕,仔细观察发现,他拿着自制的“纸手机”扮演“老板”,正在和假想的“快递员”沟通存放快递的事情。不仅“纸手机”制作精良,而且让人惊讶的是,他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表达流畅、思路清晰。他这种“鲜活的体验”与习作中“贫乏的表达”简直判若两人。在与蒋同学聊天时,他又给笔者展示了一份自制的“菜单”(见图1)。

蒋同学截然不同的两种状态引发了笔者的思考:为什么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能力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如果习作中也有具体的情境,他的表达能力是否会有所改善?更值得探讨的是,教师需要怎样指导才能让学生将体验与表达联结起来,达到理想的写作状态。

二、溯源:习作中“我”的影像虚无

笔者在对蒋同学以上两种环境中的要素进行罗列后分析(见表1):

从表1可知,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抱着游戏的心态,认同自己的身份,容易将鲜活的生活体验调动起来,使表达变得精彩;在相对无趣的习作中,目的是完成学习任务,不知道自己的身份,对自身的经验难以选择,所以表达贫乏。

除习作者个体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这一因素的制约外,笔者认为,更为关键的原因在于习作中“我”的影像是虚无的。

(一)“我是谁”——习作主体不明

习作者首先应该明确的就是“我是谁”,有了“我”在习作中身份的明确,才会有对“我”的认同和代入。习作相当于一次小型的文学创作,不仅需要外在条件的刺激,还需要自身写作情感的积累与爆发。明确习作中“我是谁”,就为这种情感的积累和表达找到了焦点。

(二)“我为什么写”——习作目的模糊

《雷夫老师中国讲演录》中有言,如果你问孩子们为什么要学数学,他们大概会说:“我不得不学,因为老师是这么要求的,妈妈也是这么要求的。”没有诉说的对象和情感抒发的欲望,习作只是一项需要被完成的任务,造成言说的虚无。

(三)“我要写什么”——习作内容空洞

习作者应是对某个或某些对象产生倾诉的欲望,然后发出信息、进行交流、得到回应,这样的写作才是完整和有意义的。丰富的体验可以给习作者提供更多的优质资源,而习作中“我”的身份不明,使被代入的“我”不知道应该去调动什么样的“体验”,导致习作言说内容的空洞。

三、航桥:情境教育在学生习作中的价值和意义

(一)“演员”与“习作者”

在表演中,演员需要在不同的人物形象中迅速转换,并完全进入角色状态。好的演员无一例外地拥有同样的品质,即“我就是角色”,而有所欠缺的表演也存在相似的问题,即“我不相信”。

习作和表演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要生成“我”。在习作过程中,习作者处在一个相对完整的情境中,并成为这个时空中的主角“我”:相信“我”的存在,体会“我”的特点,发掘“我”的逻辑,再按照“我”的样子进行表达。

(二)情境教育与学生习作

在情境教育中,李吉林老师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表达的观点非常认同,认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尽管小学作文远远不是诗人作诗、作家写作,但是,同样需要情感……小学作文大可通过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作文题材。

笔者认为,情境教育对习作教学意义重大。引导学生以演员的姿态进行习作,在一定程度上是将习作过程游戏化。游戏的状态能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接受任务,降低其抵触情绪。习作过程的情境化表达,要更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表达方式,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三)引导学生以演员的姿态习作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通过自觉的生活才能踏进更高的境界。在游戏化的学习环境中,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成为情境中的演员,在此过程中“找到我”“了解我”“认同我”,并在“我”的逻辑推动下,明确“我为什么要写”以及“我要写什么”,最终成功调动生活经验。

四、建构:从“旁观者”到“好演员”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创设的情境,以演员的姿态、游戏的心态进行习作,实现从“旁观者”到“好演员”的角色转变。

(一)扮演自身,關注“真我”

在此类习作中,习作者扮演的角色是真实的自己,直接的生活经验在这类习作中至关重要。

1.丰富的生活资源

三年级的习作要求:“在生活中一定有让你高兴、难过、失望的事情,选择一件把它记录下来。”在这类“本色出演”的习作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写出“真我”。一个学生在《一件令我难过的事》中写道:

一天下午,我在家做作业做得非常慢,刚开始妈妈催我,后来爸爸骂我。我顶嘴,爸爸就把我赶出门外,让我自己去流浪,说教育不好我,不想要我了。爸爸把我推出了门,我使劲往里挤,可力气没有爸爸大。当时,在门外的我很无助,害怕自己成为一个被抛弃的孩子。虽然伤心难过,但我知道爸爸妈妈还是爱我的,我们之间有很深的感情。后来,妈妈和我一起坐在楼梯上谈心,相互约定,改正自己的缺点。每次想起这件事,我都会伤心难过。

不难看出,本篇习作来自丰富的生活经验,读者能感受到父母和孩子之间在遇到摩擦时的矛盾心情,因为“我”的真实存在,习作才能打动人心。

2.真实的情感体验

四年级的习作要求:“学会真诚地赞美他人。”在批阅时,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他人的赞美言不由衷。询问后得知,学生的写作对象多是“设计”出来的,“优点”是“配对”出来的。对此,笔者进行了“说真话·表真情”的练习,要求学生阅读朱自清的《背影》,将父亲作为言说对象,回忆生活中的点滴,并有选择地记录下来,写出真情。如俞同学的文章:

我的爸爸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对我非常严厉,但他也有慈爱的一面。在我生病的时候,爸爸会无微不至地照顾我。闲暇时,爸爸就带我去钓鱼、骑自行车或者打羽毛球,这些本领都是他教我的。爸爸总说,他要把所有会的东西都教给我。

毋庸置疑,“真”是支撑文章的精神。作为父母,哪一个不想把自己所会的倾囊相授给孩子呢?这篇文章就有真实的情感和生活的温度。

(二)扮演他人,做到“像我”

要成为习作中的“好演员”,丰富的积累非常重要,这种体验既可以是直接的亲身经历,也可以是间接的对他人生命体验的感受。

1.观察世间百态生活

在习作中“扮演他人”,说角色所说的话,做角色该做的事,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不仅需要他们找准角色“我”,还要能扮演好“我”。

如张同学的习作:

假如我是爸爸,如果我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吵架,我会先了解整件事情的过程,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孩子又在惹麻烦。如果确实是我们家孩子的问题,我也会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讲道理。如果对方硬要说自己家的孩子没问题,只责怪我们家的孩子,我也不会忍气吞声。

习作中,“我”在明确自己身份的前提下,知道自己在习作中应该为谁发声,应该调动起哪些体验。习作中的“我”是对生活经验的模仿,而这些积累就来自学生对自己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会。

2.阅读书中大千世界

阅读的过程是进入故事的过程,也是感知人物的过程。学生视野狭小,体验有限。当体验不足时,阅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孔同学是班里的“小官迷”,教师手中的红笔在她眼里是“权力的象征”。她这样写道:

假如我是老师,我做梦都会笑醒。我会多布置一些书面作业,因为我喜欢批作业。等大家都交好了,我就坐在办公室批作业,“刷刷刷——”多神气呀!

习作虽然有趣,但也暴露出了问题——体验的虚无,即该学生对教师批作业进行了主观猜测。在讲评之前,笔者请她来办公室进行真实体验,并建议她阅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之后,她用几句话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之前,我觉得老师批作业的样子非常神气,让我羡慕极了。做了两天“小老师”后,我知道了,我们作业本上的红圈圈是老师的心血。我希望自己也能拥有一位像莎莉文一样的老师,温柔有耐心,能懂我的心。

(三)扮演“融合”,敢于“超我”

在扮演“融合”的过程中,习作者既要唤起有效的生活体验,又要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根据角色需求对体验进行艺术加工,做到敢于“超我”。

一次单元练习中要求:“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小动物,仔细观察它的外形、动作、活动等,写出你与它之间的故事。”岳同学这样写道:

我最喜欢老虎。有一年,我们去动物园玩,遇到了一只老虎。我跟它相处了一段时间,感情也越来越好,我甚至把它当作了亲兄弟。有一次,它玩着玩着就从树上掉了下来,我给它加油。在我的鼓励下,它终于爬了起来。

显然,该学生并没有真正读懂题目中“写出你与它之间的故事”这个要求。他將生活进行了过度加工,完全走向了童话习作,没有做到从自身的经验中寻找适合的部分进行艺术加工。

五、扬弃:正视学情,尊重个性

在实际的情境教育习作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在习作方法上确实有所习得,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中年级学生虽然对真实和想象两者的区别有所了解,但基于他们的认知水平,对生活的艺术加工并不能很好地把握。如何把生活经验、自身体验与要表达的内容进行融合,产生艺术性的效果,对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仍具有挑战性。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情境教育:一个主旋律的三部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2]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情境教育体验习作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小学低年级开展思品教学的点滴体会
浅谈演员“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转化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情境教育视野下的幼儿体育活动设计探析
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情境中浸润儿童心灵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