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然地理环境融为一体的楚文化之形成
2023-08-12王梅
王梅
楚文化是我国先秦時期南方地区非常重要的文化形态之一,其不但包括物质文化,而且包括精神文化,是楚国人民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文化成果,这种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长江中游地区和江汉平原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现从楚文化的文化特质出发,研究自然条件因素对楚文化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力求通过分析研究楚文化形成的原因更好地认识楚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促进我国民族文化的不断创新。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多萌芽于先秦时期,当时不同地域、不同特征的多种文化形式为后世民族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楚文化就是其中非常具有特色的一个分支。楚文化起源于先秦,在春秋时期发展最为兴盛。作为在乱世中得以生存的文化形态之一,楚文化的发展深深地受到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托源远流长。众所周知,自然地理环境虽然不一定是人类文明构建和传承的决定性因素,但它所产生的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在研究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时无一例外都会从其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入手。长江流域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赋予了楚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但相应的也会对其文化面貌和特征产生一定的约束,因此本文从楚文化起源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出发,对其产生和发展的具体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
自然条件对楚文化形成的影响
自然条件是每个民族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在人类社会早期,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因此自然条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很大。楚国的“楚”是一种有刺的灌木,也叫做“荆”,《诗经·商颂·殷武》中有:“挞彼殷武,奋伐荆楚。”说的就是此地生长有“荆”和“楚”两种植物,因此楚国也被称之为“荆楚”。西周初期,楚国还是杂草丛生、沟壑纵横的蛮夷之地,楚国先民为了在这片偏僻荒芜的地方生活,依靠有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建了自己的生活秩序,尽可能地克服了重重困难。在此基础上,当时的楚国人民还面临着外来族群的威胁。西周时期的楚蛮指的是楚国的蛮族,楚国的西南方向有巴人,东南方向有扬越,他们是楚国面临的外部威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楚国的生存和发展。
早期楚国人民的活动范围大都聚集在中原和大别山之间,随着国力的强盛,他们逐渐迁徙至汉水地区,在深入江汉平原的腹地建立了纪南城。被长江冲刷所留下的江汉平原非常有利于楚国的发展,南北地势严峻,是一道天然的屏障,于是楚国在战国时期几乎占领了我国的半壁江山。纵横家苏秦曾这样描述鼎盛时期的楚国:“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当时的楚国东临大海、南至两广、西达四川、北抵陕南,其势力甚至扩张到了云南、贵州等地,可谓是位置险要、幅员辽阔、军力强盛,被誉为“天下之强国”,楚文化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恶劣的自然条件在对楚国人提出考验的同时,也赋予了他们在逆境中谋求生存和成长的勇气。
与此同时,楚国地区的自然条件也从侧面促进了楚国人民独特风俗和习惯的形成。王夫之的《楚辞通释》中记载:“楚,泽国也……迭波旷宇,以荡遥情。”《汉书·地理志》中也曾说:“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楚国地区的自然景物特征主要为风物秀美、山川苍郁,和北方地区的景色不同,展现出一副独具特色的水乡泽国气息。而楚国地区变幻莫测的景象也使当地的文人墨客思如泉涌,他们赋予这些景色强烈的主观色彩来传递丰富的思想情感。因此楚文化的产生,和楚国所独有的自然环境及其影响下所形成的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先秦时期的楚国水域辽阔,山林密集,楚国人民善于通过长言咏叹来互诉衷肠,所以创作出来的诗歌和文章多为一波三折的绵长之音。与《诗经·国风》中声急气短的四言诗不同的是,南风楚歌中的杂言诗大都主声长、言辞缓,大多为“三二”“三三”的节奏韵律,具有更强的咏叹意蕴和抒情效果。孔子曾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不同地域山水的自然差异对于民族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种影响不但体现在风俗、礼制或文学作品上,同时也体现在人民的精神面貌等多个方面,具有极强的象征意味。
河湖地貌对楚文化形成的影响
水文环境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分支,也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楚国人民长期以来生存和建设的地区大都与河流湖泊有着紧密的联系,楚文化发展的每一阶段也都围绕着江河流域。《诗经·汉广》中记载:“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这里介绍的江汉地区就是楚国国界的核心地区,说明楚国人民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地貌就是非常典型的河湖地貌。长江中游地区的水资源非常丰富,河网极为稠密,这一区域内的河流大都属于长江水系,形成了相互交织的江河水网。同时这一地区还有来自陕南、鄂西和豫南径流的汉江水系,水域范围相当广。江汉平原是在长江和汉水的共同冲击下形成的,其范围最北至钟祥,最东至武汉,最西至枝江,最南至长江,并和洞庭湖平原紧密相连,二者被称为两湖平原。江汉平原地区的海拔较低,湖泊水流分布密集,且河道较为曲折,其中最大的湖泊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云梦泽。古云梦泽是江汉平原面积最大的古湖泊群,其中包括洞庭湖、梁子湖、洪湖等,这些星罗棋布的湖群和大面积的州滩使得古云梦泽地区成为我国湖泊资源最为丰富和集中的地区。
总而言之,楚国地区核心的几条河流是江、汉、雎和漳,也被楚国人民认为是重要的祭祀对象,其境内的河流还包括淮、资和湘等长江中下游的多条水系。同时楚国的重要湖泊还有彭蠡泽和洞庭湖等,这些河流水系非常有利于楚国人民发展航运和渔业等。而这些或磅礴大气、或高贵典雅的河流之名也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或是对地理景观的客观描绘,或是来自对历史文化的深刻记忆,例如《楚辞·招魂》中曾说:“梦,泽中也,楚人名泽中为梦中。”展现出楚文化中精妙绝伦的思想积淀。此外,由于楚国地区河流交错分布、地下水位较高,几千年前的楚国文物长期浸泡在中性的地下水中,墓葬内的棺木和文物得到了全方位的恒温、恒湿保护,这样的自然条件对于文物的保存和挖掘十分有利,出土的丝绸、竹简等楚国文物往往保存得较好。
但这些大江大河并未限制楚文化的发展,当时的楚国人民为了更好地适应错综复杂的水网环境,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建造了多个军事据点,打造了水泽地区的人群聚落景观,促进了军事扩张和文化传播。大大小小的河流网络为楚国人民提供了丰富的水力资源和交通资源,楚人生存的聚落也大都分布在河流附近的台地之上,借助自身的海拔高度来有效抵御洪水的入侵。楚国的军事战略也是沿着河流开展的,与之并行的是人口的迁徙和文化的跨地域传播,因此可以说河流水域是促进楚文化构建和传播的主要因素。《汉书·地理志》中记载:“楚之水淖弱而清。”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当地人的生活有着重大影响,进而对民风民俗的形成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生产力较为低下、区域经济文化来往并不密切的过去,这种影响表现得更加明显。楚国独特的地域文化深受当地河湖地貌的影响,这不但在潜移默化中推进了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楚人审美价值观。
气候特征对楚文化形成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中气候特征是生物多样性的前提和基础,世间万物都只能在适宜的环境中生存。早在远古时期,我国的气候划分格局就已经大致确立,主要以秦岭—淮河一线作为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这样划分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其是北方温带季风气候和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二是其位于北方暖温带和南方亚热带的分界线上;三是其为我国的800mm等降水量线。受到这些气候条件的影响,秦岭—淮河的南北两侧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截然不同,而作为秦岭—淮河以南的楚国,湿润的季风和温暖的亚热带气候使得江汉平原地区自古以来就物产富饶、生物丰富,地理条件得天独厚。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地区的气候较为温暖湿润,当时的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而从春秋至汉初这几百余年的唐代温暖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量较大、气候也较为湿润。战国时期的楚国不但坐拥宽广的云梦泽,而且还有大量的江河湖泊,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繁殖物种,《战国策·楚策三》中就曾说:“犀象出于楚。”犀牛、大象、麋鹿等動物大都喜欢生活在地势较低、气候湿润温暖、水域沼泽丰富的地区,这正是楚国当时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现代学者在考古的过程中也从楚墓文物中发现了大量的湿地动物意象,进一步证实了楚国地区是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江陵望山一号墓中挖掘出的木雕座屏上发现了凤凰、蟒蛇、麋鹿、青蛙等数十种动物;江陵马山一号墓中挖掘出的虎首龙身摆件上雕刻着青蛙、蛇等动物。诸如此类的动物大都生长在楚国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并逐渐成为楚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元素。
西周中期到战国中期,江汉平原气候温暖宜人,降水较为丰富,如此温和的气候使当时的楚国森林广布、荆棘丛生,竹子、木材也成为当时很普遍的材料。考古发现,当时楚国的丝织业非常发达,其丝织产品能够代表我国当时丝织技术的顶级水平。而之所以出现这种盛况,主要原因就是楚国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为桑树的种植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也为楚国成为重要的丝织原料产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由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汉水流域地区的土壤较为肥沃、气候湿润,非常适合竹子、漆树、油桐等树种的培育和生长,因此楚国地区的漆器工艺也非常高超,生产出的漆器色泽鲜亮、轻巧华美,受到人们的一致喜爱。尤其是在制作漆器的时候,楚国独特的气候能够使生漆更好地成膜且不容易裂开,所生产出的成品也有着更高的硬度和更好的光泽,这些条件共同使战国时期的楚国成为漆器艺术品最为丰富的地区。总的来说,楚文化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其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
楚国人民在长江中游地区以楚地为家,并不断拓展疆域、持续提升自我,最终创造出了精神内核极为丰富的楚文化。春秋时期的楚文化在我国古代文学史、古代艺术史和地域文化研究等多个学科中都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大量外在因素的影响,从自然地理环境条件来说,楚国的自然条件对其文化的生成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在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的过去,自然地理环境为传统民族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尽管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不是影响楚文化发展的唯一因素,但其在推动楚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文化形成后,就会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发展,并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反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时间、空间上的距离不断被缩短,因此我们更需要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出发,深入探索并把握文化地理学对各文化形态产生的影响,从而更深入地认识传统文化。
淮安市区域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项目编号:2022153001)。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