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83年企业工资调整与改革研究

2023-08-12夏林

红广角 2023年3期
关键词:湖北

【摘 要】1983年企业工资调整是企业工资改革准备阶段具有探索意义的历史事件。与以往不同,出于提高经济效益,并为后续工资改革创造条件的考虑,这次工资调整采取与企业经济效益和职工个人劳动成果挂钩、浮动升级和调改结合等新方针。由于新的调资方针带有打破“大锅饭”的性质,因而引起不少工商部门、企业和职工的反弹。面对这种情况,中央政府始终坚持新的调资方针,并连续召开会议进行政策解释和宣传部署。在中央的坚持和督促下,地方政府建立健全調资领导机构、妥善解决各种具体政策问题、大力推动企业扭亏增盈并着力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终于使此次调资工作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这说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加强中央政府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政策的沟通、宣传和调适对于重大改革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工资调整;工资改革;湖北

【中图分类号】D23;K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6644(2023)03-0065-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对以平均主义为主要特点的工资制度进行改革,使之能够与企业经济效益和职工个人表现相联系。在这个过程中,1983年企业工资调整是十分重要的一步。与以往的工资普调不同,这次调整的显著特点“是把调整工资同企业的经济效益挂起钩来,同职工个人的劳动成果挂起钩来”。正如有的学者所说,这是企业工资改革准备阶段中具有探索意义的历史事件。关于此次工资调整,已有研究大多侧重于政策内容的分析,几乎没有关注政策推行的具体过程,因而对其复杂性认识不足。基于此,本文以湖北省为例,系统梳理1983年企业工资调整的推行过程,着力探讨此次工资调整引起的社会反响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应对,以期加深对我国工资改革史的认识。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核心材料是湖北省劳动部门某领导干部的工作笔记。在本文研究的时段里,该干部先后担任湖北省劳动局副局长、劳动人事厅(该厅于1983年6月由劳动局、人事局和知青办合并而成)副厅长,其记载的各种会议资料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一、企业工资调整方针的提出及其社会反响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针对职工工资水平过低、平均主义严重的突出问题,从1977年开始国家先后进行多次工资调整,增加部分职工的工资。比如,1981年、1982年先后给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工与国家机关、科研、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单位14级以下职工普调一级工资,少数优秀分子和中年知识分子多增加了工资。1982年12月2日,国务院又决定调整国家机关、科学文教卫生等部门部分工作人员工资,并且表示要在1983年和以后的两年里陆续调整企业部分职工的工资。据此,1983年4月4日劳动人事部提交了关于1983年企业调整工资和改革工资制度问题的报告。4月14日,国务院以《国务院批转劳动人事部关于一九八三年企业调整工资和改革工资制度问题的报告的通知》(以下简称65号文件)将报告批转全国,正式拉开了企业工资调整的序幕。

这次企业工资调整既是以往几次工资调整在范围上的延伸,同时又具有许多新的特点。以往的工资调整基本上都采取普调的形式,即不需要对单位和个人进行考核,往往根据工龄和职级进行普遍调整。此次企业工资调整则不同,它采取了“两挂钩”“一浮动”和调改结合等新方针,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两挂钩”,即把调整工资同企业的经济效益挂起钩来,同职工个人的劳动成果挂起钩来。65号文件规定:只有经济效益好,即完成了当年应缴纳的税金或上缴利润计划(包括减亏计划)和其他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的企业,才能从1983年第四季度开始调整工资;经济效益差的要积极创造调整工资的条件;关停企业,暂不调整工资。在企业调整工资时要对职工的劳动态度、技术高低、贡献大小进行考核。(2)浮动升级。凡是升级的,都需连续考核两年或三年,考核不合格的降回来,连续考核合格后再予固定。(3)调改结合。自有资金多的企业经过批准可以进行工资制度改革,主要内容是简化归并工资标准,实行职务工资,建立岗位津贴,调整某些工种的定级工资,建立正常的升级或增加工资的制度,改革某些不符合按劳分配原则的规章制度等。(4)部分调资资金由企业自筹。国家计划安排的增资指标按全民所有制企业单位1978年底以前参加的固定职工,平均每人每月增加工资3.5元计算,分配给各地区、各部门。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还可以从企业自有资金中拿出一部分,给多数职工调整工资。调整工资的企业用于增加工资的金额,按1978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固定职工人数计算,平均每人每月增加的工资一般为7元,极差较大的,最多不得超过一个平均极差。部分工资偏低、起骨干作用的中年知识分子可以较多增加工资。这些方针基本上都是首次实施。

之所以在企业工资调整中采取上述新方针,一是出于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中共十二大提出要把全部经济工作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国务院总理在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各部门、各地方和所有企业一定要牢固树立提高经济效益的观念,“决不能只停留在一般号召上,必须成为真正有效的实际行动”。采取新的方针开展企业工资调整是逼迫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一环。劳动人事部副部长严忠勤后来解释说,65号文件之所以强调企业调整工资要同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挂钩,是因为“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一九八三年多数企业的大多数职工调整工资,才能够扩大财源,有利于集中更多的资金,保证重点建设的需要”。

二是出于工资改革的需要。此次工资调整是几年来工资分配理论研究成果的实践尝试,是局部改革试点经验向全局扩展的探索。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党和政府对工资制度上存在的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尤其是随着在城市中实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不少企业运用所得的利润留成或超额利润分成,“自费”进行了改革基本工资制度和实行浮动升级等试点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这些都促使国家加快工资改革的步伐。1982年5月6日,国务院组建劳动人事部,副总理万里在成立大会上指出该部的任务就是搞好工资制度、劳动制度、人事制度三大改革。随后,劳动人事部成立改革小组。同年10月,劳动人事部改革小组在中国劳动学会常委理事会上提出了一份关于工资改革的设想方案。其核心要点是认为平均主义是工资制度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而改革的方向是要发挥工资在促进生产、提高效益、改善生活等方面的作用,使之与经济成果和职工劳动能力、贡献联系起来。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国务院明确要求要将1983年企业工资调整与改革工资制度结合起来。

提出改革措施仅仅是第一步,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将之贯彻下去。从湖北省的情况来看,此次工资调整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遇到了不小的阻力。一方面,65号文件提出将企业调资与经营效益挂钩并要企业承担一半的调整资金,这对那些亏损企业和自有资金较少的企业构成很大压力。据统计,1982年湖北省仅预算内工业企业亏损的就有357户,占预算内企业1870户的19%,亏损额达到10600万元。国营商业、粮食和县以上供销社亏损额更高达29758万元。宜昌市在65号文件下发后初步摸底发现,大致有资金的企业占60%,经过典型调查后发现有资金的其实仅有40%。尤其是在利改税导致不少企业留利减少的背景下,这些企业及其主管部门的抵触情绪可想而知。

65号文件下发后,湖北省劳动局先后召集一些主管部门座谈,听取意见。各部门纷纷表示,文件原则上是对的,但在操作中会遇到很大困难,有些企业甚至不敢传达。如长江区航运局指出:“总的原则是对的,要与经营好坏挂钩,但经营好的不是他的努力,经营不好的也不是不努力,甚至使了劲,怎么办?”第一轻工业局表示:“这个文件从方向上说是对的,实际人们想不通。”煤炭局指出,下属企业“有的传达了,有的不敢传达,如黄石。国家只给一部分,自己一部分拿不出,只有不调,不敢说”。总工会反映,企业自有资金多的好些,企业经营差的压力很大。还有不少企业对考核和浮动升级在工人中可能引起的不满情绪感到忧虑。第二汽车制造厂表示:“文件规定与职工想的差距很大,这次提出考核能否做到,有些人等调级后退休。搞不好钱花了达不到效果,再一个你文件说你的,下边搞下边的。”商业部门指出:“机关是固定派,我们活动派(浮動),有些单位不敢传达。”“企业领导压力大,劳资干部感到难办。”因此到1983年6月下旬,即65号文件下发两个月后,依然有部分单位只是在干部和部分工人中传达,还有部分单位仅在干部中传达。

另一方面,65号文件提出企业职工必须考核合格才能调资且不能一次固定,而此前尤其是1981年和1982年教职工、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都采取普调方式,因此不少工人对这个调资方针十分不满。湖北省劳动局表示,对企业的调资政策,虽然大多数职工赞成但少数职工还有不同看法。“他们说,国家机关、科研文教卫生单位调资,都是人人有份,为什么企业调资就要搞‘两挂钩、一浮动?要求再吃一次大锅饭。”还有工人提出:“一要再吃一次大锅饭,二要企业拿钱,三要考不上都得给我升级,考几级给我升几级。”沙市热水瓶厂一些工人说:“打破吃大锅饭应该是全国性,为什么教育、国家机关不打破;工人调级与这挂钩,与那个挂钩,文教机关与什么挂钩,休息还升级,他有什么贡献?”“为什么全国调级不一样,有的1981年有的1982年,我们是1983年,我们提级只给3.5元,他们提级呢,自筹多少?”据一些单位反映,由于职工对调资方式不满,导致这些单位一度“生产不太好,有的下降70%”。

由于企业、职工的抵触,地方调资工作受到较大影响。65号文件下发后,湖北省省长黄知真要求劳动人事部门立即研究,并提出执行意见。湖北省劳动局随即表示要做好准备工作,包括抓数字汇总,借用力量成立专门班子;搞调查研究,制定实际方案等。据此,该局一方面印发调资情况调查表,要求企业填报1983年调资自有经费来源和金额,以掌握具体情况;另一方面向省政府提出建立各级企业调资领导机构,具体包括:要有一位副省长分管这项工作;成立企业调整职工工资办公室,由劳动、人事、经委、财政、省分行、省工会等单位主管工资工作的领导组成,并抽调熟悉工资业务的人员参加办公室工作;各地各部门也成立相应的企业调整职工工资办公室。但实际上,该省调资领导机构和实施方案迟迟未能建立和制定。不少基层劳资干部也处于观望状态,如武汉市江岸区劳动局长感到畏难,“有等待观望思想”。洪山区有干部也认为,65号文件“太严了、太高了,同工人想法距离太大了,不好办”,想是不是“可以松动下,步子小一点”。

二、中央政府的态度与湖北省的应对

上述情况带有普遍性。后来劳动人事部在召集各省开会时发现,几个省的共同点是“每年升级都是国家拿钱一次固定,工人调资自己拿钱不固定,不公平,因此要求再吃一次大锅饭”。应当讲,中央政府和劳动人事部对此是有所预料的。65号文件规定从1983年第四季度开始企业工资调整,但早在4月国务院就下发了文件。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给各地充足的酝酿和缓冲时间。严忠勤解释道:“为什么早下文件,就是要大家早知道,早使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对中央政府来说,坚持65号文件实际上是坚持按劳分配,还是继续吃“大锅饭”的问题。一旦从65号文件中后退,不仅达不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而且将为后续工资改革制造阻力,这是中央政府不愿看到的。为了将65号文件贯彻下去,劳动人事部在中央指示下连续召开会议,加强政策解释和指导。

按照中央的指示安排,劳动人事部先是分四个片召集各省开会,随后又召开了全国工资工作会议。在1983年6月召开的长沙会议上,严忠勤说:“希望大家都有全国一盘棋的思想,不要各自为政。”强调要首先把65号文件贯彻下去,贯彻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汇报。7月19日至28日,劳动人事部召开全国工资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包括国务院有关部门劳动工资司(局)干部,各省、市、自治区经委、财政厅(局)、劳动人事厅(局)和部分省、市工会干部。其间国务院专门召开常务会议,听取劳动人事部的汇报。国务院领导表示要坚定不移贯彻65号文件,“坚决执行,不要后退”,“不论范围对象、改革指标、自有资金使用都不能突破,有些地区企业确实经营管理不善的,不调来体现政策”。在这些会议上,中央领导和劳动人事部一再强调65号文件的重要意义,解释这次工资调整为什么必须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方针、必须按照国家计划严格控制消费基金的增长、必须贯彻改革的精神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反对平均主义。

在强化政策解释的基础上,劳动人事部就如何贯彻65号文件提出了具体意见:第一,由一名省长或副省长挂帅,成立企业调整工资领导小组,并以劳动人事部门为主抽调得力干部成立企业调整工资办公室,具体负责调资工作。第二,根据65号文件和相关文件精神,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企业调整工资实施方案,并选择若干代表性企业进行试点,而后全面推行。第三,各企业主管局要层层落实增产节约措施,以便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实现调整工资的要求。及早安排部署职工的升级考核工作,制定好考核标准和办法。结合实际拟定自有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确保企业调整工资和改革工资制度不要超过规定的控制金额。劳动人事部还强调,做好65号文件的宣传是做好企业调资工作的关键。该部专门制定《关于企业调整工资的宣传提纲》,要求着重解释企业职工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此外,劳动人事部还制定了《关于贯彻国务院国发〔1983〕65号文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一九八三年企业调整工资和改革工资制度使用资金问题的规定》等文件,对相关政策做了细化规定。

中央的明确表态使得广大干部普遍认识到65号文件已经“钉了钉子”,“再不要有什么想法了”。因此,湖北省调资工作开始加速。长沙会议后,1983年6月27日湖北省劳动部门提出了要向省政府汇报、成立调改办公室、代省政府起草贯彻65号文件意见的通知、开会传达会议精神等一系列意见。7月12日,黄知真主持召开省长办公会议,讨论企业调资问题,基本同意了劳动部门的意见,指名由田英、陈明两名省领导干部负责调资工作。全国工资工作会议后,8月5日省劳动人事厅召开党组扩大会议,确定了企业调整工资工作办公室(简称调资办)的主任人选,并提出了召开全省会议的设想。对湖北省政府和省劳动人事厅来说,坚持65号文件也意味着矛盾依然存在,因而需要通过一次全省会议来了解各地的诉求、解决各种具体问题。经过筹备,湖北省企业调整工资会议于9月21日正式召开。

从会议讨论情况看,各地确实提出了很多意见,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关于调资企业条件,武汉市主张完成生产任务和利税的微利企业应该可以调资,由地方财政负责调资资金;计划亏损企业或者亏损企业盈利后还账无余钱的,应该先调后还账;因灾减收入的,也应该纳入调资范围。此外,还有的地方提出集体企业只要完成利税任务,也应允许调资。(2)关于调资范围,这方面的意见和疑问最多。如城镇下放知青算不算?长期病休职工如何安排?哺乳期请假2年或2年以上的可不可以调?停薪留职的能不能调?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处理回家3年或4年,没有发生活费的调不调?不少地方对中年知识分子骨干提两级的说法提出异议,有的说除知识分子骨干外,在生产上起骨干作用的、没有文凭自学成才的和劳动模范也应该多增加工资。有的询问中专生当工人、特级厨师、技师、技术能手能否升两级?还有的认为厂长、书记等干部起的骨干作用更大些,也应当能够升两级。此外,有一些地方提出要把1979年进厂的纳入调资范围,因为这些地方在这一年录用了不少新工人。(3)关于自有资金来源,有的提出利改税企业留利不多,历年结余能否用?福利费能否用?

概括言之,如何让更多企业和职工获得调资资格,减少社会矛盾,成为摆在各级政府和企业单位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湖北省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加强对65号文件的宣传阐释,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1983年7月,湖北省针对前一个阶段的文件贯彻情况进行了初步检查。黄知真提出,要继续传达贯彻65号文件,真正传达到全体职工,要联系职工的思想情况,从理论上说明65号文件的重要意义。8月,他进一步强调,各地市、各部门、各企业要组织职工认真学习,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使大家明了把调资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与职工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和贡献挂钩的道理。

第二,积极解决调资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湖北省作出了以下决定:(1)关于调资企业条件问题,决定完成任务的调,完不成任务的缓调,整顿企业验收不合格的不调。(2)关于调资范围问题,对各地提出的大部分请求都给予了积极回应并提出解决方案。比如,决定中年知识分子升两级的规定与生产骨干有矛盾的,可用奖励升级解决;混岗人员一起调;长期病休的要按照时间长短决定是否调工资;停薪留职的不升级;哺乳期请长假的可以升级;犯错误的、记大过的半年后再调;知青属于城镇户口并的确在农村劳动5年以上的可以调资;亦工亦农、当地工另外自己搞等。同时,拒绝纳入1979年进厂的工人,因为这一条明显突破了65号文件规定的范围。(3)关于自有资金问题,有的企业前几年效益不好,当年好但要还账的,由银行负责统筹。企业确实经营比较好、职工工作也认真努力,但由于价格以及客观生产条件的变化等原因造成收益较小甚至亏损,因而缺少或没有可用于调资的自有资金的,经过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审查批准,可适当动用一部分历年节余的留利分成(或包干盈余)中的福利基金,以及借用一部分后备基金;仍然不足的,还可以按“分灶吃饭”的原则,由主管部门在集中使用的基金中适当调剂、补助。国家计划内在建企业或已建成尚未投入生产的企业,经过批准调整工资的,其调整工资所需的资金,从投资中的工资项下开支。已建成并在试生产阶段的企业,虽未正式移交投入生产,但实际上已在生产,有的单位还有一定盈余。这类单位经过批准允许调资的,所需资金从投资回收中予以解决。关停企业的留守人员调资所需资金,从维护费中开支。根据会议精神,湖北省调资办于1983年11月21日印发了《关于企业调整工资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

第三,拖长调资准备时间,加强扭亏增盈工作。为使各地有更充足的准备时间,在全省企业调整工资会议期间,湖北省还作出了一项重要决定,即将调资准备时间拖长3个月。湖北省领导认为,有3个月的时间就可以让更多企业获得调资资格。在此期间,湖北省政府要求各地市、各部门加强对扭亏增盈工作的领导,对亏损企业逐个研究,制定扭亏规划,确定扭亏期限,并实行分级负责、分口管理的扭亏责任制。省劳动人事厅也积极树立典型,号召各地加强扭亏增盈工作。

经过这一时段的努力,湖北省调资准备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一方面,通过广泛宣传,截至1983年9月中旬,职工情绪趋于稳定。据湖北省劳动人事厅的资料显示:“贯彻65号文件,从4-7月全省同职工见面了,开始时反映比较强烈,现在经过宣传好一些。”另一方面,亏损企业与亏损金额进一步下降,一些地区和部门甚至消灭了亏损户。据统计,1983年湖北省工业亏损户由1982年的357户减少到187户,减少47.62%;亏损额由1982年的10607万元减少到5486万元,减少5121万元,扭亏48.28%;全省有22個县、市实现了国营工业无亏损户。在国营商业和县以上供销社方面,全省也有31个县、市实现了无亏损户。

三、湖北省企业工资调整的实施及其效果

以全省企业调整工资会议为标志,湖北省调资工作普遍开展起来。尽管经过努力,湖北省广大职工已经初步接受了新的调资方式,但工资调整毕竟是一件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事。正如陈明所说:“搞好了促进,搞得不好就要促退。”因此,各地各部门总体上是较为谨慎的。在步骤上先解决升一级,再解决给中年知识分子较多增加工资即升两级问题。在方法上,主要包括成立领导机构、进行宣传动员、组织考试考核和验收总结等几个环节。其中,特别强调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和考试考核准备的重要性。

比如,1983年10月11日,湖北省冶金工业局成立企业调整工资办公室,除要求各单位成立相应的调资领导机构外,还强调指出要进一步向职工宣传贯彻65号文件,组织广大职工增产节约、增收节支,为企业调整工资创造条件;尽快布置职工的考核工作,编写复习大纲,安排必要的辅导,进行文化补课和技术培训,以便在职工有了比较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考核。再如,二汽调资工作从1983年9月12日开始,于11月15日基本结束,历时64天。基本做法:一是加强领导,做到“五个统一”,即统一领导、统一政策、统一计划、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二是主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摸底分析、分类排队,明确思想工作的目标,依靠各级党群干部采取个别谈心、座谈、走访、算账对比、上党课等多种形式,解决职工思想问题;三是采取个人自我鉴定、基层考评小组评价、上级领导审查的方式,按劳动态度、技术高低、贡献大小三个条件进行全面考核;四是自上而下检查验收和总结。由于思想政治工作较为细致并采取了妥善的考核办法,该厂调资工作做到了“效果好、矛盾少”,因而受到劳动人事部工资改革小组的通报表扬,成为此次调资工作的典型。

此外,还有部分行业和企业实行调改结合,开展了简化工资标准的改革。如二汽原来执行100多个工资标准,2000多个工资率,工人三、四、五级的工资率在200个以上,有的相差10多元。经过改革,统一执行干部和工人两种工资标准,使绝大多数职工工资统一在新标准等级的工资率上,较好解决了过去同级不同薪、同工不同酬的矛盾。黄冈地区根据邮电部的规定,针对当时邮电工资标准存在的多、繁、乱等问题,结合工资调整进行简化归并,统一了邮电企业的工资标准,提高了工资标准水平,增加了职工工资。武钢从1984年3月起进行调改结合,将多种工资标准统一到劳动人事部规定的一个工资标准上。

总的来看,湖北省调资工作基本上达到了预期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属于调资范围的大多数职工都获得升级,提高了职工生活水平。据统计,1983年湖北省地方国营企业1978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职工人数为1902441人,其中升级1828794人,月人均增加工资7.79元。升两级职工人数为282392人,月人均增加工资8.28元。此外,国营农场和农业“小三场”职工以及集体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结合实际情况也进行了工资调整。

其次,这次调资普遍对职工进行了考试考核,促进了职工素质的提高。如钟祥县劳动局以磷肥厂和供销合作社为试点开展职工业务技术考核。磷肥厂全部职工277人,属于这次升级范围的199人,考试考核成绩平均达96.1分;县供销社、县商业局分级分专业印制政治和业务的应知应会复习提纲,进行学习,促进了职工钻研业务技术的积极性,提高了职工的素质。

再次,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大锅饭”,为后续工资改革创造了条件。由下表可知,湖北全省有73647名属于调资范围的职工没有获得升级,占应调人数的3.87%,其中各地的比例有较大差异。不仅如此,此次调资确实做到了浮动升级。1984年7月14日,湖北省调资办专门印发通知,对浮动升级问题提出具体指导意见,要求对企业和职工再次进行考核,以便决定是否维持升级。这些措施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带有破除平均主义的性质。此外,在部分企业中开展的简化工资标准改革,也为搞好工资管理和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

最后,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带动了城镇居民消费。各项数据显示,1983年湖北省整个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有明显好转。全省地方预算内企业,1983年完成工业总产值比1982年增长11.9%,税利增长10.1%,速度与效益基本同步增长。全民所有制企业1983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4438元/人,比1982年提高了10.6%。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1983年获国家金银质奖24项,比1982年有大幅度增加。工资的增长又带动了城镇居民消费。据统计,1984年湖北省职工平均货币工资比1983年提高19.08%,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平均工资增长16.18%。与此同时,1984年城镇居民消费月平均增长7.9%。这些成绩的取得不全是调资的结果,但其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当然,此次调资也存在一定问题。1984年7月,湖北省调资办指出:“也有少数单位和部门对这次调资的意义认识不足,政策理解不深,工作抓得不细,个别单位甚至出现乱筹资金、乱加级差、放宽学历和时间界限,随意扩大升级范围等现象。”实际上,上述现象的出现并非是因为认识问题,更多的是为了避免激发矛盾。比如孝感县的调整面原本约为40%,但由于职工相互攀比、扯皮不断、矛盾突出,该县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列入调整工资范围的职工达到10.4万人,远远突破40%的调整面。基于同样的原因,有些企业依然采取普调的形式。比如新洲磷肥厂对1978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固定职工,除医务托幼人员外,全部调升一级,计139人,升级面100%;临时工164人,经县政府同意,也全部调升一级工资。阳逻水泥厂按1978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固定职工每人增加一级工资,全厂347人升一级,其中有2人升两级;厂内临时工270人也按同等条件普调一级。武钢程潮铁矿也“普调职工工资”,调整人数3400人,月均增资9.43元。鉴于上述情况,湖北省调资办又于1984年7月至8月组织了一次复查,以确保政策的落实。

四、结语

在改革开放初期,开展企业工资调整与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社会敏感度高的工作,其间充斥着利益的冲突与博弈。与以往历次调资相比,1983年企业工资调整由于采取了新的调资方针,带有打破“大锅饭”的性质,因而引发的反响和矛盾就更大一些。有的地方甚至称之为“历史上调整工资难度最大、时间最长、矛盾最突出的一次调整”。对各级政府来说,如何在推进改革的同时协调各方利益、维持社会稳定是一次不小的考验。

在推进工资改革问题上,中央政府态度十分谨慎。面对新的调资方针可能引发的社会反弹,中央政府早早下发文件,使广大职工能够及时了解政策内容。在企业职工出现不满情绪甚至地方干部产生动摇后,中央政府既没有顺从也没有采取压服的方式,而是通过连续召开会议、加强领导和政策阐释,以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与此同时,在中央政府的坚持下,地方政府建立健全调资领导机构,采取各种方式解决具体政策問题、大力推进扭亏增盈并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终于平息了工人的不满情绪,使大多数企业和工人获得调资资格,使此次调资工作得以顺利实施。

事实表明,在推出重大改革举措时加强中央政府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政策的沟通、宣传和调适,对于改革能否成功具有重要意义。很明显,如果没有中央政府的坚持和集中统一领导,此次调资工作势必会因阻力丛生而夭折。同样,如果没有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职工的广泛沟通,没有地方政府对调资政策和调资时间的适度调适,这次调资工作势必会激发更大的矛盾、遇到更大的阻力。只有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不断加强政策沟通、宣传和调适才能凝聚共识、协调利益、化解矛盾,将改革推向前进。

[夏林,历史学博士,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杨宇斌)

猜你喜欢

湖北
The rise of China-Chic
湖北易捷“三重保障”拓市增效
湖北宜昌卷
湖北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
7.拆台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Soft and Moist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百花齐放的湖北医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