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传承与博物馆藏品保护的互补关系

2023-08-12张兴兰

炎黄地理 2023年7期
关键词:藏品剪纸遗传

张兴兰

探究非遗传承与博物馆藏品保护的互补关系能够帮助当地居民了解非遗文化,深刻感悟非遗文化背后的艺术魅力,以及其未来如何有效发展。我国大多数非遗文化的传承都面临着一定的继承问题,这影响了博物馆藏品保护的最终效果。通过历史脉络,结合已有的工艺流程,从馆藏资源出发为非遗传承保护提供合理的建议。并结合实际工作,完成可行性分析,实现综合探索。

在本文的研究中,为了更好地探究非遗传承与博物馆藏品二者之间的保护关系,以“甘肃剪纸”为例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甘肃剪纸目前获得了当地博物馆的保护,许多独特的剪纸类型被收藏其中。但甘肃剪纸身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除了具有收藏价值外更多的是一种工艺的传承。甘肃剪纸最大的问题便是手艺继承人稀缺。要结合博物馆藏品的保护与互补关系,使非遗传承与博物馆藏品保护二者有明显的互补优势,实现对其的统一探索以及综合实践。

非遗传承与博物馆藏品保护互补关系的思考

非遗传承与馆藏品保护二者之间的融合,是其宏观性、综合性的体现。要集保护、研究、传播于一体,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中之重,我国对非遗传承的保护研究已有几十年,现已取得一些理想的成绩。永登县文化馆对于博物馆藏品进行了纵向分析,得出博物馆藏品与非遗文化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博物馆藏品必然包含非遗文化,非遗文化又需要通过博物馆实现传播。博物馆作为非遗传承的重要场所,非遗传承与博物馆藏品保护二者之间的互补关系要以各地区的非遗项目开展为主。在新时代背景下,要结合非遗文化传承的方向,避免出现后继无人的情况。永登县博物馆在开展馆藏品保护工作时,要通过产品了解非遗文化的现状,实现修复和传承的完美结合。基于非遗文化和博物馆藏品之间融合的典型案例,在后续实践探究中为其他地区的非遗传承以及博物馆产品保护提供思路。完善博物馆自身的发展职能,进而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改良传统非遗文化出现的传承人缺失、手艺逐渐消亡等问题。强化其文化价值,凸显非遗文化的历史地位以及艺术价值。

博物馆藏品保护的形式以及重要性

博物馆藏品保护形式多种多样,博物馆内部的藏品是一种历史形式的体现,能够让当地居民通过藏品感受其背后蕴含的故事以及历史文化。博物馆与非遗文化的融合使博物馆藏品更具收藏价值。博物馆对于藏品的保护,主要是通过控制湿度以及光线照射來防止有害气体、灰尘对藏品造成影响,并对藏品收藏环境进行调节。但在储存过程中,外部因素对藏品的影响较大。博物馆要严格控制馆内的光线,防止日光中的紫外线对藏品造成不可控的损害。博物馆非遗传承与藏品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能够让当地居民更好地意识到文物的珍贵性。文物的珍贵性不在于其是否昂贵,而是在于其所带来的历史价值是否独一无二。博物馆的功能是要搜集文物并进行展示,要保障当地居民有机会参观、赏析文物,通过博物馆藏品了解非遗文化。

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这使得非遗传承与博物馆藏品保护的融合、展示更科学、更完善。因此,要想激发出其全新的活力,就要结合实际进行调整。为了更好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要以生产性保护理念为原则,以真实性、整体性为核心,实现社会文化资源的综合转化,这与非遗经济发展的包容性理念高度契合。在核心技艺的传承中,要根据当地的特征推动地方经济飞速发展。当地政府要紧跟新型发展理念,利用政府专项资金,大力推广非遗文化转化,使非遗文化不仅能得以传承,还能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各地应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生产经营模式,将部分非遗传承文化引入其中。例如,部分非遗文化涉及农耕领域,如茶艺。相关部门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并结合传统工艺,研制出新型的茶叶品种,为古老的非遗文化打上最新的时代印记,保障其农产品走入千家万户。同时,当地的博物馆也可以收藏该茶叶,全面体现非遗文化的真实性、整体性、传承性。

非遗传承与博物馆藏品保护互补关系的探索与实践

非遗传承与博物馆藏品之间的关系为互补性关系,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探索以及完善。某些非遗文化如甘肃剪纸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其传承人要进行重复性练习才能够取得理想的艺术成就。在制作剪纸时,很多剪纸的基本形态以及剪出的形象都因不同创作者的手法不同而略有区别。甘肃剪纸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当时的甘肃剪纸很受人们欢迎。但现如今,甘肃剪纸受众萎缩,导致甘肃剪纸的艺术审美性无法被大众所感知,部分复杂的剪纸制作方法也被遗忘。作为一种珍贵的非遗传统文化,要通过博物馆产品实现与其的互补。因此,分析大部分非遗文化的现状,这些非遗文化都存在各式各样的传承问题。很多非遗文化缺乏理想的发展环境以及对应的传承人,导致部分手艺遗失。在非遗文化传承与博物馆藏品保护中,各种新型的理念不断涌现。但对于非遗传承的保护,我国各界都有一定的争议,很多学者坚持认为非遗传承就要遵守“原汁原味”,不得随意改变等。但通过新政策可知,要做好非遗文化传承与博物馆藏品保护,需要利用新渠道,将要传承的事物更好地呈现出来,使当地受众对其有清晰的认知,了解其艺术价值及使用价值。

此外,在原材料上,非遗文化使用的材料要遵守法律。如某些非遗文化要使用象牙制品进行雕刻,为了保护野生动物,需要避免与野生动物保护法产生冲突,可以使用木材或石料等作为原材料进行加工。在这种形势下,非遗传承的核心价值是其工艺和内涵。而这些工艺对于文物修复保护具有指导意义,可以实现非遗传承与博物馆产品的互融。要明确文物的保护以及修复观点,尽可能不受外界因素干扰,规避非遗文化传承缺陷。某些非遗传承受到了不良影响,如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国“威胁论”,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产生了阻碍。而博物馆藏品保护要结合实践,实现对其的综合性、客观性保护。在实践中,文物保护所需要使用的材料要尽可能选择最优材料。对于修复材料的筛选、应用,要引进新型技术。传统的博物馆藏品保护方式较为单一,很少使用新材料、新技术、新概念,因此存在各种缺陷。博物馆要在众多材料中进行选择,以最小干预为前提,合理解决藏品保护中出现的问题。由于文物种类较多,且藏品信息有明显的复杂性及多样性,博物馆藏品保护与非遗文化传承二者之间需要相互融合。博物馆藏品保护必须科学、友好地进行传承。能够实现理论交叉,基于众多活动强化博物馆的服务属性。因此,当地博物馆需要向群众开放。与其他机构相比,博物馆拥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以及文化传播力,能够拓宽现有的受众范围,这种拓展性对于文化传承工作非常重要。文物的预防工作必须要以当地文物为基础,对文物保护所涉及的各项因素、环节等进行考量,通过跟踪、记录等了解其变化规律,实现科学保护。

非遗传承与博物馆藏品保护互补探索

在历史长河中,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体现在各项非遗文化中。这些非遗文化有些涉及农耕、纺织等生存类技能;有些涉及教育、娱乐、文艺等领域中的内容。在现有的社会背景下,大批非遗文化被挖掘出来,在学术界,许多相关学者也对其进行了分析。通过民风收集、现场调查等方式,编制了我国非遗传承文化目录。非遗文化的各项细节都体现在此目录中,该目录有显著的社会价值。在互补探索中,“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这一指导方针的落实,使博物馆藏品获得保护,为后续非遗文化的壮大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博物馆藏品是连接我国群众与非遗文化的重要桥梁,其作用不可忽视。在互补探索中,要执行研究、宣传、转型、完善等各项措施,体现“中国智慧”和“中国魅力”。

非遗传承与博物馆藏品保护的互动效果,能够实现对历史文化的“验证”,以及开展多样化的研究、宣传、保护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非遗文化的项目评估要依托文化物质遗产保护机构,再结合当地情况进行文化物质遗产的审核以及申报。但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以相应的产品为媒介,只有让相关评审组织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价值,才会将其纳入非遗传承申报目录中。因此,博物馆要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为非遗文化的申报提供相应的资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底蕴不可估量,而这些文化因素对我国的数学、历史学等都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博物馆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出贡献,更好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分享及应用。同时,还要基于现有的政策进行深刻研究,为后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支持。博物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者以及执行者,肩负起教育的职责。在博物馆展示以及教育的影響下,当地群众必然会对非物质文化传承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使群众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传承与博物馆藏品保护互补实践

非遗文化的功能要结合博物馆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二者融合起来可以为我国文化领域贡献绵薄之力。博物馆践行以“保护为主”“参与为主”的保护体系能使博物馆藏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配合更加密切。非遗传承的实践,要与博物馆的发展目标持平。这都是为了保障我国居民能得到更好地引导,尤其是作为博物馆发展的一部分,许多博物馆都以发展非遗事业作为博物馆发展的主要方向。制定馆藏活动计划,依靠社会捐助以及门票等收益方式,使博物馆获得相应的收益。为了保障博物馆自身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要在博物馆经营策略上明确其非营利性质。落实“拨付相应”的制度,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在博物馆建设、改造的过程中,制定具体的工作发展规划。

良好的文化环境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以及“创新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各地要根据自然、人文、经济等各项因素来规划保护区域。我国推行非遗传承与博物馆藏品保护新经验,使其能够与生态防护、文化防护策略相融合,展示各区域的民风以及习俗传统。这些民风习俗有些得以保留,有些则在现代化社会中被忽视。但在博物馆藏品中,这些非遗文化都能有一席之地,使当地居民了解以往人民的生活以及这些产品对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多元的文化必然会对现有的文化体系产生冲击。文化生态已然发生改变,我国以往的农耕文明被弱化。但农耕文明不应该被遗忘,对我国而言,农耕文明是一种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象征着中华人民乐于吃苦、勤劳努力的生活态度。非遗传承要结合互联网宣传渠道,实现与博物馆藏品的融合,使二者真正走进百姓视野。

在城乡建设、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等环节融入我国的宏观战略措施。当地可建设“非遗工坊传承体验中心”,要结合乡村建设方向,真正实现“一村一品,一乡一艺”,使非遗传承发挥文化影响力,打造特有的乡村文化经验,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与博物馆产品的融合,还能够助力产业的发展。如开展乡村重点扶持项目,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还能使当地居民掌握发展技能,获得额外的经济收益。这种融合性的成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极为重要。其产生的意义,从侧面论证了物质文化遗产并非传统的古板文化,而是能够对我国经济体系、对民生产生帮助的新型文化。

综上所述,非遗传承与博物馆藏品保护是一项宏观且工程量极大的工作。二者的融合对我国社会体系、文明体系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这就要求博物馆对藏品做出针对性措施,以保护非遗文化。非遗文化的有效传承,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努力,才可共同创造出可行的、综合性的成长方向。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非遗文化作为珍贵的人文资源,要落实其保护工作,延长其保护周期,完善我国居民的精神文明体系,积极配合相关领域的要求,为社会历史发展以及民族文化传承做出巨大贡献。

(作者单位:永登县文化馆)

猜你喜欢

藏品剪纸遗传
非遗传承
李杰森藏品
抱朴斋藏品
谭礼藏品
剪纸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罗妍妍藏品欣赏
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