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岁内宝宝先学爬后行走
2023-08-12
四川资阳读者赵某来信说:我家宝宝十个月了,长得健壮活泼,身子硬朗,我想好好地锻炼他,让他早点学着行走。但好友告诉我,一周岁以内的宝宝不宜学行走,应当先学爬行。如果过早学行走,会影响宝宝骨骼的正常发育,甚至造成畸形,妨碍宝宝的健康。这是真的吗?
答赵某读者:
您好友的建议是值得推崇的。
首先,宝宝的生长和运动发育有其客观规律。一般宝宝出生后3个多月大时,会用手臂支撑俯卧并抬头,4~6个月时会翻身,7~8个月时会爬行,1周岁左右时会站立,学着行走。宝宝生长发育的这一规律,与宝宝全身骨骼和肌肉的发育密切相关。如果违背这一规律,过早地训练宝宝学站立、学行走,而此时宝宝的下肢、腰背部的骨骼和肌肉发育尚不成熟,如果拔苗助长,则可能弄巧成拙,给宝宝的生长和运动发育埋下隐患。
其次,宝宝骨质不坚硬易变形。人的骨骼是由骨胶原等有机质和钙盐等无机质,按一定比例组成的,使得骨骼坚硬而富有弹性,不易断折。而宝宝骨骼中所含的骨胶原较多,钙盐相对较少,骨质柔韧性强而坚硬度差,在外力作用下虽不易断折,但却容易弯曲、变形。若宝宝过早学着坐,可能影响脊椎发育,引起驼背;过早学着站,则可能引起臀部后凸(翘屁股);过早学着行走,会因下肢、脊柱骨质柔软脆弱,难以承受超负荷的体重,不仅容易疲劳,还可使骨骼弯曲、变形,出现类似佝偻病样的“O”型腿或“X”型腿;或因足弓不堪重负,导致扁平足。在行走时,为了防止跌倒,宝宝两大腿需扩大角度以分得更开而求得平衡,这就使得身体的重心影响了正常的步态,时间一长,便会形成“八字步”,即在行走时,呈现左右摇摆的姿势。
再次,宝宝出生后视力发育尚不健全,过早地学着行走,因看不清较远的景物,便会努力调整眼睛的屈光度和焦距。这会对宝宝娇嫩的眼睛产生疲劳性损害,长此以往则可能损伤其视力。
因此,应遵循宝宝的生长和运动发育的客观规律,在1周岁前,尽量让宝宝先学爬、多爬,继而再学站立,学行走。
爬行是宝宝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它处于“坐”和“走”之间。有些爸妈以为爬行是宝宝自然而然的事,不注意创造条件让宝宝早点学爬和多爬,甚至觉得不会爬就直接行走也没关系。殊不知,对宝宝来说,少了爬行这个阶段是在其成长路上的一大遗憾。
爬行对宝宝的生长发育有很大好处。宝宝爬行时,需要把头、颈抬起来,胸、腹离地,用四肢支撑身体的重量,这不仅使手、脚、胸、腹、背、手臂和腿的肌肉得到锻炼而逐步发达起来,而且爬行是个全身的动作,必须靠手、脚运动协调才能爬得好、爬得快。爬行使宝宝身体的平衡协调功能得到完善,为以后站立、行走、跳跃打下良好基础。宝宝学会爬行后,扩大了视野和接触范围,通过运用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刺激了大脑,对大脑的发育和智力的开發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由此可见,应根据宝宝的发育状况和生长规律,待宝宝的肌肉、骨骼基础成熟,神经系统发育达到一定水平时,再有序、渐进和科学合理地引导、鼓励宝宝先学爬、多爬;在宝宝出生到11至12个月左右时,再逐渐训练宝宝学站立、学行走,这才更有利于宝宝的健康和正常生长发育。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副主任医师 李霞
成都市金堂县卫生健康局主治医师 连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