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陵石像生:守望千年岁月
2023-08-12滕妍妍
滕妍妍
永泰陵是宋哲宗赵煦的陵墓,其石刻是北宋帝陵艺术巅峰时期作品。
在嵩山之阴、黄河之南的郑州巩义市西南部,坐落着北宋皇陵,分为西村、蔡庄、孝义和八陵4个陵区,埋葬有除徽、钦二帝外的北宋其余7位皇帝以及赵匡胤之父赵弘殷,被称为“七帝八陵”,这里也是沿黄国家大遗址公园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
巩义宋陵与北京明十三陵和银川西夏王陵并成为全国三大皇家陵墓群,皇帝陵墓数量仅次于北京明十三陵。历经千年时光,北宋皇陵往日的威严已经不再,如今只剩下土丘和神道两旁的石像生,无声诉说着王朝的荣辱兴衰。
“麦田里的守望者”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将巩义辟为帝陵区域,他的父亲赵弘殷、弟弟宋太宗赵光义,以及太宗的后代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的8座陵墓,散落在巩义的平原之上。除了帝陵本身,周围还分布着大量宗室、皇后、妃嫔和大臣的墓葬,使得这里成为集中了北宋王朝皇室亲贵陵墓的地方,近千座墓葬规模居中国所发现皇陵之最。
北宋灭亡之后,金人以及金人扶植的傀儡政权“齐”,都对宋陵进行了大规模、有计划的盗掘。金元战争期间,宋陵再次遭到严重破坏。神道两旁的石像因为体量过大,盗运不便,才幸存至今。据统计,陵墓的神道两边,依等级高下立着不同的镇墓石像,翁仲、瑞兽、武将、大象,1027件石像,让面积近180平方公里的陵区成为一个露天的北宋石刻博物馆。
永昭陵是宋仁宗赵祯的陵墓,现位于巩义市区,被辟为宋陵公园。
永泰陵神道两边的望柱。望柱置于皇宫或陵墓前,作为皇家建筑的一种特殊标志。
永裕陵是是宋神宗赵顼的陵墓,北宋帝王陵的集大成之作,墓室门口的石狮刻画极有特色。
1982年,宋陵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十一五”期间被列为遗址保护重点工程之一。1995年,为了配合宋陵的抢救保护工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永昭陵进行了全面勘查。随着时光的变迁,永昭陵已被巩义市区包围。在勘查发掘之后,根据考古成果对其地面建筑进行了原样恢复,成为目前北宋皇陵中唯一复原的皇陵。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地开始平整土地,兴修水利,将陵区的土地分包给老百姓耕种,陵区渐渐被庄稼地包围。这些石像就像经历沧桑的老人一样,立在庄稼地里看一季一季庄稼耕种收割,网友们形象地称它们为“麦田里的守望者”。
不过,麦田里的守望,也许将成为绝唱。2019年,地方政府对宋陵的保护与开发开始加速——帝陵周围的农田陆续被政府征收,用于未来的“北宋皇陵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建设与开发。2022年,最后一季麦子收割后,石像立在麦田里的景象就不再了。
在郑州市政府官方网站上,《关于加强对北宋皇陵文物保护和开发,弘扬黄河文化建议的答复》一文提到,针对北宋皇陵保护范围大、分布广的特点,巩义当地在北宋皇陵4个片区共设置11个保护房,每个保护房配置5到9名保护员。针对后妃、皇亲、大臣等附葬墓,当地又安排8名外围文物保护员。保护员实行白班加夜班24小时不间断巡逻巡查,做到全方位无死角。
永昭陵神道旁的武臣雕像。
永裕陵神道旁的甪端。
永昌陵是宋太祖赵匡胤的陵墓,图为永昌陵神道旁的仗马和控马官石像。
宋朝石刻艺术的瑰宝
北宋皇陵建置格局基本相同,皆坐北朝南,每座帝陵域内有帝陵上宫、后陵、帝陵下宫、陪葬墓等,围绕陵园建筑有寺院、庙宇和行宫等,最外围用树篱围绕。宋陵采用了一种名为“封土成陵”的墓葬方式,即在平地上挖坑埋葬,再用覆斗的形式夯实在土丘上,地上没有特别宏伟的建筑。安葬时灵柩被埋入地下,地上则是始于汉代的人物和动物石刻。一对望柱、一对大象、一对驯象官、一对瑞禽、两对石马、八个马夫、四个大夫、两个镇陵武士。
北宋帝陵神道石像生组合上承唐陵,下启明清两代陵寝,影响深远。它们的雕刻技法高超,艺术形象精美,不仅在北宋的石雕艺术中独占鳌头,也在中国古代帝陵的石像生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北宋帝陵神道石像生的组合、雕刻技法、主要纹饰题材,以及石像生的形制和艺术性进行探讨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们的形制演变序列是研究北宋帝陵形制结构变化和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尺之一。
根据不同石刻的形态和装饰的变化,宋陵石刻可以分为前、中、后三期。前期大约是在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包括永安陵、永昌陵、永熙陵和永定陵。这些石刻中的人物造型较为粗壮,带有晚唐时期的遗风。中期大约是在11世纪前半叶,包括永昭陵和永厚陵两座陵墓。人物造像由粗壮逐渐变为修长,文臣的形象静雅,武臣也展现出了“儒将”的气质。后期大约是在11世纪后半叶至12世纪初,包括永裕和永泰两座陵墓。瑞兽图案失去了活泼的神态,腹部两侧增加了云朵和水波纹的装饰,以突出其神秘色彩。人物形象都呈现出修长的体态,充满文气但威风已不再。
这些石刻的造型质朴,气魄不如唐陵的神态生動,却更注重纹饰和细节的雕琢。它们的表现手法细腻,无论是纹饰还是各种人物的冠服佩饰,都经过精心刻画。这些石刻形象多样,线刻、浮雕和圆雕无所不备,摆脱了传统的神秘色彩,展现了世俗生活的风貌。在人物造像中,驯象人和番使被认为是精品,通过面貌和服饰特征展现了不同民族和身份的人物。驯象人长发卷曲,束发带有宝珠,臂上有铡,腕上有镯,戴着大耳环,他们异国的装束暗示了象所来自的国度。石象的出现最早是从宋代开始的。当时大象被视为祥瑞的象征,以象为石刻置于陵前,不仅是祥瑞的象征,也体现了大宋皇帝“怀远”之德。各陵的番使,他们的面貌和服装各异,手捧着宝瓶、珊瑚、莲花盘、犀角、玉函等物品。这也体现了宋代社会及商业发展空前的繁荣。
正如赵匡胤所言,“修短有定期,生死有冥数”。历经千年后,北宋都城开封的大部分建筑已经被战乱和黄河多次泛滥摧毁,早已不复存在或深埋于地下。这个开创了中华文化盛世的王朝皇陵,只有千年后眼前的这些石刻,在经历了无数风雨、见证了王朝更迭之后,留给我们感慨和遥望的瞬间。
2022年6月1日,永泰陵区内的小麦成熟了,当地村民开始收割。 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