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设计创客多模态链造发展模式研究
2023-08-11胡杰明
张 鑫,胡杰明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上海 20005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国家“十四五”规划中也明确“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和“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目标。乡村振兴的设计类研究受到学界广泛关注[1]。设计介入乡村振兴需要一批植根乡土情怀的设计创客深度参与其中,如何在总结有关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构建设计创客发展模式,是值得探索的现实问题。为此,一方面需要基于乡村振兴发展实际,另一方面需从全球创客发展较为成功的模式中总结可借鉴的经验。设计可以融入乡村吃、住、行、乐、购、养的新体验[2],设计创客是持续推进乡村设计创新的重要力量,发展在地的相关支持平台和模式可以有效提升设计创客在乡村产业转型、人居环境提升、文化传承发展等方面的服务效能。基于乡村振兴的设计创客发展的国际经验筛选需要有多模态特点,以便根据不同发展需要打好“组合拳”,并充分考虑设计创客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形成环环相扣的共创生态。以多模态链造的平台模式为乡村设计创客的发展提供全链、多维、可持续的发展可能。
1 乡村振兴中设计创客共创发展的新需求
1.1 乡村设计创客赋能乡村振兴新发展
“创客”指乐于手动实践和分享,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化为现实的人[3]。设计创客是具备创客特质的设计专业性创新自造群体[4]。创新设计正在经历一个草根化、大众化、民主化的进程,创客俨然成为创新设计的主体[5]。创客社群的兴起带来乡村振兴的人才繁荣,如何在人才返流回乡中形成设计驱动、品牌共创、文化赋能、数字智造的乡村设计创客共同体,值得深入探讨。乡村内生动力有待进一步激活,同质化建设的现象引发新的问题[6]。城市中设计公司快速商业化的项目复制很容易造成千村一面的窘境,并且在后期落地运营中造成被动。美丽乡村建设需要设计创客置身于乡村场域的生活中,通过设计创意将乡土资源转化为地域特色凸显的产业形态、文旅体验服务、乡土创意产品和特色人居环境等。当下,互联网+、自媒体、文创产业等与乡村振兴的关联不断增强,为乡村设计创客的发展带来很多新契机,美丽乡村建设的高质量发展需要设计创客群体持续有效介入,以提升乡村建设的美誉度和活力度。
1.2 乡村振兴的设计创客发展需要多模态共创平台的支持
设计可以对乡村产业生态、服务模式和生活方式带来诸多可能[7]。设计创客介入乡村振兴所要面对的是有形物和无形物的系统设计。根据“设计四秩序”理论[8],乡村设计内容可延伸为乡村视觉造象、乡村美学造物、乡村文旅造行、乡村时尚造境。从乡村视觉造象角度看,乡村设计创客需要立足乡村文化IP提炼与演绎,提升文化在视觉呈现和文化解读中的可识别性。特别是自媒体时代的直播、代播等,打开了乡村视觉的新形式和新传播路径。从乡村美学造物角度看,需利用一些开源自造技术完成地域化生活美学器物的创造,包括对非遗手工艺和地方土特物产等进行创新设计。从乡村文旅造行角度看,需要结合乡村文旅发展的新要求,进行体验设计和服务设计等,包括开展乡村美育活动,组织集智共享的乡村研学活动等。从乡村时尚造景角度看,要营造反映本土文化特质的乡村公共服务空间和生活居住空间,可利用VR和AR等技术进行虚实空间混合,拓展空间维度,增强文化在地体验感,构建本土的空间生态系统。因此,从乡村振兴的设计创新内容上分析,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系统性,需因地制宜探索不同发展模式。
国内乡村振兴的设计创新以三种模式为主。一是以设计公司为创新主体,通过商业项目建设形成较大规模的乡村改造。这种设计模式产生的影响较大,商业化运作程度较高,可以整体地对乡村环境进行改造。但设计风险也较高,很容易对乡村特色风貌造成破坏。二是以高校为创新主体,通过校地协同的模式介入乡村振兴,例如东华大学每年定期举办“我为乡村种风景”青年乡村振兴设计活动,针对上海金山枫泾镇部分村落进行设计更新,带动了一批空间更新。同济大学的“设计丰收”系列实践活动则以上海崇明乡村为关注点,将高校人才资源、创意资源和学术资源引入乡村,激发乡村创造活力。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发起“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采取“社区和网络”方法,强调从用户到社区的中心转变,探索乡村振兴中为传统、为产业和为幸福感而设计的新思考[9]。对于大部分普通院校而言,通过具有影响力的赛事活动和系统性品牌实践助力乡村发展的模式在活动开展的可持续性和服务对象的广泛度方面具有挑战,且在后期成果转化和设计落地中存在困难。三是返乡创业的本土创客为创新主体,通过兴办创意民宿、开发乡土物产、拓展文旅体验、创办新兴产业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由于长期的在地生活和对本土文化的真切感受,这类设计创新模式能够有效对乡村振兴产生实质影响,推动乡村振兴可持续性发展。但这种模式需要足够数量的本土创客才能形成影响,并需要公共性平台的支持和协同。这三种模式各有利弊,如何在乡村设计创新过程中探索融合多模态的协同共创新模式,通过有效链接多模态的发展优势,实现集智共创平台的链造模式探索,是非常有必要的。
2 全球创客运动对乡村设计创客多模态发展模式的经验借鉴
全球创客运动带来了多样化的创客发展模式,在促进设计创客教育发展方面有较多贡献,笔者曾从教育发展的角度提出Fablab模式、Living Lab模式和WeWork模式对设计创客发展的借鉴价值[10]。从乡村振兴视角分析,这三种模式的内向活动关联、外向资源导入、本体空间进化的共性经验,在乡村振兴发展中具有新的借鉴意义。
2.1 依靠分布式网络系统提高乡村设计创客的资源导入和高效联通
乡村振兴的设计创客发展需要导入更多相关的外部资源,来促进内外双循环发展格局。国外的诸多模式均以网络化的发展形成协同关系和共同进化的机制。通过加入这些较为成熟的国际性创新网络,形成资源对接,为乡村振兴的设计创客提供全球性资源。Fablab是由麻省理工学院最早发起,其旨在构建一个微观的装配实验室,通过设计和数字化智造工具为创客的在地化原型创新提供支持。Fablab拥有2000多个(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2月)全球分布式且即时性的网络系统节点,保证内部创新经验的快速分享,并可依托麻省理工学院优质技术资源支持,开展实时在线交流和远程协作。这种分布式网络所带来的全球智造资源可以有效支持绝大部分在地创新实践。这有利于乡村振兴设计经验的国际交流,有助于推进国内国际乡村振兴双循环的发展。而Living Lab在全球化网络基础上,分化出情境主题鲜明且联盟化的共享机制。诞生于2006年的Living Lab联盟已拥有440多个Living Lab(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2月)。不同Living Lab的主题有所差异,可根据项目和所在地区的发展需要进行设置,通过联盟平台进行信息交流与共享,并不断输出出版物、课程、网络研讨会、战略合作项目等。WeWork依靠网络化发展形成便捷的会员服务机制和多维度的创新服务生态。WeWork在全球120个城市分布有800多个办公地(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2月),WeWork会员可根据创新需要使用这些据点的空间和设施。这种全球资源的共享性给用户带来灵活的使用方式。WeWork模式在乡村振兴中可以促进乡村创客形成互联互通的交流平台,并获得相应的创新创业支持,有利于搭建各个行业乡村创客的跨界协同,孕育乡村创新的在地新优势和新业态链,并有利于将国际的企业资源引入乡村振兴中创造新的发展契机。
2.2 以平台化方式开展多样化的乡村振兴在地关联活动
乡村振兴的设计创客发展模式需要在平台化基础上开展多样化在地活动。Fablab所开展的活动不仅对城市里的设计创新有所促进,而且对全球乡村和偏远地区的社会实践产生显著帮助。在与我国乡村振兴结合中,可通过数字化智造手段赋能乡村非遗手工艺等传统工艺更高质量实现在地创新。Fablab模式可为乡村振兴中解决设计创客的在地化快速原型创新提供发展新思路,可覆盖全年龄段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可产生在地化教育关联,有利于开展乡村美育和科艺融合实践项目。相应的课程教学模块既包括体验性的DIY Learning,也包括Workshop和MOOC等,可打破时空隔阂,实现设计创新的共同进化。比如,同济大学的Fablab O已经在上海、深圳和苏州产生社会效应。Fablab具有相对完整的公益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资金支持,可以对有一定潜力的项目进行资助和孵化,通过全球资源的链接和乡村本土智造的结合,为乡村设计创客带来发展机遇。
乡村振兴需要权衡合多利益主体的诉求异同[11]。乡村规划设计需要村民共同参与[12]。Living Lab是基于社会生活情境的多方共创平台模式,可为乡村振兴中的用户体验、多方参与共创提供发展思路。Living Lab 支持协作式社会创新[13],Living Lab模式也具有创新中转站的协调作用,除了将用户作为创新参与者外,同样协同了政府职能部门、相关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的多方参与,通过共创交流、实验探索和评价评估的基本流程循环,支持持续的创新和迭代。在这过程中,各方参与者可获得各自所需的创意原型、实验数据、用户反馈等,达成设计共识。因此,这种模式不仅可以解决产品设计、体验设计和服务设计等,也可用于解决空间规划、改造和更新等复杂性的问题,让设计结果最大程度满足更多人的需求。这种模式可有效解决乡村振兴中关于乡村规划和空间改造等问题,让乡村空间更新成为全民参与的生活新时尚。
WeWork是依托优质创新空间赋能和共享经济生态支持的联合创新平台模式,为不同地区的不同阶段和不同行业的创客提供具有商业资源导入的共享办公支持。在地化活动关联中,也经常举办艺术摄影活动、行业沙龙、创意集市等在地化的活动。WeWork还设置了公寓居住配套的WeLive服务,在地的艺术创作交流的WeArt项目,以及系列创新创业交流活动、培训项目和咨询服务等,构建了多样化创新企业共同进化的在地活动关联和创新服务生态。这种模式可以为乡村振兴的新业态孵化、企业间跨界协同、创客的商业化成长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2.3 创造优质工作环境以提升乡村设计创客的工作效率和文化认同
乡村设计创客模式发展过程中,创造优质工作环境无论是对于工作效率的提升、创新热情的激发,还是在地文化的认同,都非常重要。一些国际经验同样值得借鉴,WeWork模式强调以优质创新空间为主导的未来工作方式的探讨,希望用富有创意的舒适空间激发人们参与创新的热情和想象力,探索高品质、人性化、未来性和氛围感的创客空间,以提升工作效率。通过容纳了极佳设计与技术的空间将人与人联系起来,通过优秀的设计为社区和协作创造机会[14]。常规状态下,乡村的工作环境要比都市中的工作环境逊色一些,这也是很多返乡或者入乡创客的阻力之一。而基于未来的田园式新工作方式,如何在打造高品质工作空间的同时,体现田园风格特征,是乡村创业的新特点。灵活的空间形式也可以满足各种致力于乡村创客的业态入驻。体现地域性也是WeWork模式的重要方面,在其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与在地文化相结合,通过这种方式来塑造社区内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比如上海和东京的WeWork空间在设计风格和使用需求方面具有较大差异,前者融入了海派文化,后者则与当地的榻榻米等生活方式相结合。此外,还体现地域性的产业特点和企业创新需求,比如WeWork团队对利丰集团的特色业态进行便于材料选取的工作空间等个性化设计,有效地在空间中融入地域文化和业态需求,有利于在地特色的形成。
高品质环境不仅体现在设计上,也体现在能够有效承载和支持多样化的创新需求。Fablab的微观装配智造空间无论从实现功能还是成本控制,都可以适用于乡村振兴的设计创客发展。Fablab的空间和软硬件配置具有一定的标准参考,这是基于长期实践经验积累和科学分析的结果。将其应用于乡村振兴中,可快速搭建出高效、便捷的原型制作空间。因此,无论是从资金投入,还是其自身功能的完整性分析,其对乡村建设都有较好的可实现性。实践中,可根据具体需要因地制宜建设,且空间布局的灵活度较大,也有便于运输的Fablab Movil进行创新空间的有效补充,可针对山区或者偏远地区进行随时随地可移动式创新支持。
高品质的环境空间和文化认同需要多方共同支持参与,形成空间的有效系统。Living Lab以用户参与设计共创为主要特色,将本身处于消费末端的用户群体翻转成为参与创新的主体,设置具有交流、共创和评价的空间,通过系列标准化的活动工具包保持用户与企业的共创关系。用户在参与中可以发现新的创新创业机遇,并且可以提升创新能力。这种模式的益处在于直接且快速地满足用户需求,将用户需求作为创新的直接导向。用户成为创意的直接参与者,不仅调动用户的共创热情,尊重用户的创新权利,也更加精准地输出创新成果,缩短创新周期。这种模式与乡村建设相结合,可搭建村民、设计方和管理方的交流平台,减少矛盾和实施风险,也可以通过集智共创孕育新的在地创新项目。
3 乡村设计创客的多模态共创平台发展模式
3.1 乡村设计创客多模态共创平台发展模式的基本架构
乡村设计创客多模态共创平台发展模式本质是搭建一种以促进“三农”发展为核心的可自调节、在地生长、网络布局的共创生态系统。其特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具有多模态的发展包容性,集合多种平台智能发展经验的优势,形成较为紧密的耦合关系和互补的链造关联。第二,针对乡村创客的平台发展模式需要注重经济适用,需要低成本投入和低成本运营,需要小而精且贴近乡村生活。第三,需要根据乡村的文化特点和产业特色布局平台功能,连接在地创新要素,并依托网络化布局形成分布式关联和具有实践共同体的集体智慧传递,与全球农业振兴的发展网络产生资源共享和能量交换。第四,乡村创客平台的发展模式需要可自调节,构建可持续、可生长和可迭代的乡村在地微生态,根据乡村振兴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需求而产生相应的交互反应。
乡村设计创客的多模态共创平台中最为核心的是三个方面的建设(图1),即外部资源导入、平台本体进化和在地的活动关联。基于平台主体建设,需要设置平台入口和出口。这种入口和出口可以是多向的,比如注重外部较为成熟和稳定的系统资源导入,通过平台,输出与乡村资源产生关联的内向联结,固化一些在地优势成果,孵化在地新业态。在资源导入的过程中,也应做好资源归类,围绕乡村振兴,突出宜学宜研、宜居宜游、宜产宜业。相关高校人才、知识和技术可有效推动乡村宜学宜研的发展。生活需求、乡村文旅和新的乡村消费场景可推动乡村宜居宜游的发展。营商资源、市场资本和管理经验等可以推动乡村宜产宜业的发展。通过平台的转化,可产出乡村视觉造象、乡村美学造物、乡村文旅造行和乡村时尚造境的多样产出,满足乡村振兴中系统化的设计成果需求。
图1 乡村设计创客的多模态共创平台基本框架
在功能发展方面,多模态共创发展平台可根据当地发展需求和文化基因,链接乡村智造+Fablab模式、乡村共治+Living Lab模式、乡村创业+WeWork模式(图2)。Fablab模式对乡村设计创客解决数字化智造的原型创新制作具有借鉴意义,乡村智造+Fablab模式可以用平台化方式解决乡村设计创新的原型转化和在地制造,有效推动乡村宜学宜研的活动开展,推动乡村高质量设计创新发展。Living Lab模式对乡村设计创客多方协同共创的模式发展具有借鉴意义,乡村共治+Living Lab模式可以以平台化方式解决村民共同参与乡村设计建设和乡村高效能治理等社会创新问题,并有效推动乡村宜居宜游的高效建设,打开乡村高品质时尚生活方式。WeWork模式对乡村设计创客联合办公、乡村创业孵化和乡村产业综合服务具有借鉴意义,乡村创业+WeWork模式可以以平台化方式解决设计创客在乡村的创业协同与商业联动,并有效推动乡村宜产宜业的协同创新,打开乡村科学、完善、充满活力的产业新格局。
图2 乡村设计创客的多模态链造的共创平台关系
3.2 乡村设计创客多模态共创平台发展模式的运行“四流程”和“四维度”
乡村设计创客多模态共创平台的运作主要包含四个基本流程(图3)。一是达成乡村共谋的目标愿景,注重构建乡村振兴发展愿景和价值的认同感。设计创客能根据创新的需求找到自己的着力点,达成利益的共识和设计实践的共情。二是形成乡村共建创客社群,强调乡村振兴设计创新利益相关者和参与者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的产生需要建立创客社群的共生关联,形成有效的合作方式、管理方式、沟通方式和群体信任,也需要建立乡村创客社群的文化认同,形成被感知的精神属性和实践氛围。诸如笔者所见到的Fablab Shanghai宣言、蘑菇云创客公约和创客运动宣言等就是将社群文化提升到精神共同体的层次。三是进行乡村共建在地实践,注重激发实践过程中的乡村创客的成就感,这也是关键的一步。乡村共建在地实践需要明确设计创新的“乡之物”和“物之技”。“乡之物”是前文所述的平台产出的具有“秩序”的系统设计。“技”既可以是数字制造等新兴技术,也可以是非遗工艺等传统技术。实践中,要根据需求建立有效的物技关系,要建立支持从原型设计到用户体验再到创业发展等不同创新阶段的保障。因此,需要多模态链造来为乡村创意形成燎原之势创造条件,这也是乡村在地新业态的策源点。四是进行乡村共治评价反馈,这个过程强调激发乡村振兴设计创新中多方参与者的责任感。对于乡村创新设计实践的共治评价,需要有系统的活动工具包和诸如头脑风暴、情景地图、人物画像等针对性的活动导入。乡村共治评价可与美育体验、文化学习、乡村娱乐活动等相结合,以游戏化方式在共创体验中形成信息反馈,更有利于推进评价的精准,提升参与热情。这四步为一个乡村创新循环,该循环可无限进行,以形成新的“乡村共谋目标愿景”。
图3 乡村设计创客多模态共创平台的运行流程和维度指南图
在乡村设计创客多模态链造运作过程中,要融入四个维度指向的综合考虑(图3)。“传统与时尚”维度是指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平衡传统民俗中的生产、生活特点与新业态、新消费之间的关系。根植传统乡村生活文化特点,在充分尊重民风民俗的基础上,探索乡村新时尚生活消费,在乡村共创的过程中满足新需求,塑造新的消费业态和场景。“艺术与科技”维度是指通过艺术策源乡村创新的无限可能,通过科技赋能乡村美学的落地实践。在乡村历史建筑修复或改造共创过程中,利用AR或VR技术留住乡村记忆,通过艺术化表现给游客,带来乡村文旅的发展。“故事与体验”维度是指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打造乡村文化IP,讲好乡村故事,塑造多维度的乡村体验,构建体验过程中的峰值体验,注重乡村体验中的情绪激活,留住美好记忆。“品牌与传播”维度是指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注意塑造乡土品牌形象和品牌优势,并利用当下线上网店、自媒体直播等多渠道的传播途径进行信息的快速推广。品牌与传播处于产业链下游,根据微笑曲线理论,也具有较高的附加值,便于创造效益。在传统与时尚的共融中,利用艺术与科技共建乡村在地的故事与体验,并进行品牌与传播的输出,这也是一种可持续的美丽乡村发展过程。这四种维度和四个过程之间也是具有“双环协同”的紧密关联,并可以持续运转。
4 结语
乡村振兴视域下的设计创客发展模式需要在现有发展基础上进行深度融合和灵活迭代。不仅要满足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多方共创的发展新需求,而且要创新乡村视觉造象、乡村美学造物、乡村文旅造行、乡村时尚造景的系统内容。我们需要在全球化设计创客模式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的乡村发展特点,建立国内国外双向能量循环,探索平台化发展的新视角、多样化模式的新融合、系统化创新的乡村在地新实践。通过对与设计创客发展紧密相关的Fablab模式、Living Lab模式和WeWork模式研究,可以看出系统资源导入、平台本体进化和在地活动联结可以为乡村设计创客共创平台的发展提供有效借鉴。并且这三种模式对乡村设计创客的数字原型智造、社会共创实验、创业协同孵化均有可链造的价值关联。打开平台的多元入口和出口是激活平台并形成能量活态流转的重要方面。乡村设计创客需要围绕宜居宜游、宜产宜业、宜学宜研产出非“碎片化”,而是具有设计秩序的系统实践,在模式运作的过程中建立“共谋—共建—共创—共治”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并打开更多元的乡村设计创客创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