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作文教学误区之现象剖析与建设性策略
2023-08-11孙惠芳
孙惠芳
摘 要:当今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三个误区,文章对此进行剖析,并结合教学经验提出富有实效的建设性策略与意见,以期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指明作文教学方向,提升作文教学效果。
1.坚持学生自改原则
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教师需牢记一条—只批不改。尽量不帮学生改作文,特别是学生经过你的提醒后自己完全有能力去修改的,教师千万不能包办代替,因为修改作文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写作主体不参与,却要教师来代替,那就是本末倒置。长此以往,学生若养成对教师的依赖性,作文修改习惯与能力便会逐漸退化,这就是典型的“好心办不了好事”。如学生的作文中出现病句、错误的标点以及错别字等,教师无须热心地用红笔为学生一一修改,说不定作文本发下去,学生并不领情,也不珍惜你的劳动成果,看都不看就塞进课桌兜里不理不睬。但如果教师只批不改,把改的任务交给学生,运用“二次作文”批改方法,那么学生就必须认真阅读教师的批语才能顺利完成修改任务,教师的批改显然就更有成效了。
2.注重批改评价语的实效性
洪宗礼提出“死去活来”的主张,引起了广泛共鸣。所谓“死去”,就是少一些作文教学的条条框框;“活来”,就是采取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作文教学[1]。我们的教师在学生的作文本上所写的批语虽多,但针对性都不强,没有个性,有的已成了俗套,什么作文都能套上去,作文批改缺少独特性。如“作文太简单”“内容不具体”“病句要注意”“错误标点太多”之类的程式化批语,空洞而笼统,方向不明确,指出问题后却不引导学生动笔进行修改。对于“作文太简单”,教师应标出哪些地方简单了,要怎样写才能更具体,并在指出问题后请学生把作文补充具体,这样的针对性训练,才能使作文批改落到实处;对于“错误标点太多”,学生哪些标点错了,是出现了“一逗到底”的现象,还是漏了下引号?教师可在错误的标点上做一符号提示,然后督促学生自己修改标点;对于“病句要注意”,教师要圈划出来,指明修改方向,让学生有针对性地修改。这样让学生亲身实践后,学生以后再犯同一错误的次数就会大大减少。
3.凸显批改符号标记特征
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少写文字多做符号标记,不仅可以节约批改时间,还可以使教师的批改一目了然,清楚明白。一个班级内可形成一套师生约定俗成的作文批改标记,如学生作文中出现病句,教师可在用错的词语下面画一横线并打上问号,当然还可以写上“用词重复”“用词不当”之类的批语,这样学生就能心领神会,用不同颜色的笔在旁边改正,然后呈给教师进行二次批改,借此,教师就可以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明白了自己作文中的错误。形成一套系统的作文批改标记后,教师每学期可以采用一两次学生互批的方法,更好地把“改”的权利还给学生。
当然,教师在批改的过程中可以做一些批改记录,做个有心人,准备一个批改记录本,对学生作文中的错误进行摘记,然后归类,找出规律,寻求解决方法,以便在当堂讲评中做到有的放矢。
三、重学生实践,轻教师示范
动笔写作文在部分教师看来是学生的事情,教师只要负责指导就行,自己根本不需亲自“下水”写范文。据笔者调查,有不少语文教师只在学生时代“动过笔杆”“爬过格子”,一旦为人师后则高高在上,很少自觉写作,有时也只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才迫不得已写点论文交差。至于范文,教师一般不会自己真写,而是从参考书上或网上下载几篇文章给学生看看,这是惰性所致。
吉林省语文特级教师张玉新老师说过这样一句振聋发聩的话:“单从写作教学本身或学生方面探讨写作教学策略的突破,不从教师自身的写作修养探讨,恐怕难有突破。”[2]
一个不写作的教师怎能教出一群爱写作、会写作的学生来呢?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只有自己也长期躬耕于阅读与写作,多读书多动笔,养成笔耕的良好习惯,才能将自己的写作经验、心得、体会等与学生分享,真切体悟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体验。教师的示范得当有效,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与热情。
1.教师应在学生作文中发挥熏陶引领效能
教师自己“下水”才能“深知作文的甘苦,无论取材布局,遣词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练,具有敏感几乎不假思索,而自然能左右逢源。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点几句,全是最有用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3]的确,“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的写作修养是否深厚与学生的作文水平能否提高有紧密联系。“水涨”才能“船高”,欲善教之,先得善写之,教师的示范作用非常重要。平时,教师可经常与学生开展师生同题作文、师生共写、师生周周练等小竞赛,带头示范,正确引领,这样一来,班内的小作家定能如雨后春笋般不断萌芽拔节。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深刻的写作经历、心得与经验,底气十足,才能在作文教学中游刃有余、见解独到;只有教师深谙作文之道,通过言传身教,才能在无形之中熏陶感染学生,把自己丰富独特的经验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熏陶与引领下获得独特感受,并付诸行动,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写作技能与素养。
2.爱写作的教师能创设浓厚的作文氛围
一个班级的写作水平高低,与学生的写作兴趣有关,而写作兴趣又与班内是否形成了浓厚的写作意识和氛围有关。教师如果爱写作,就会从内心深处想要把自己的爱好有意或无意地转嫁到学生身上,平时就会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文章或经典名著,兴之所至还会给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学生在耳濡目染下,亲其师信其道,会在内心深处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这一爱好,并逐渐向教师靠拢。如果教师爱写日记,并把自己撰写的几本日记本展示出来供学生观摩,那比苦口婆心地说教写作如何重要要管用得多,这种示范效果是惊人的。学生心灵受到震撼的同时,自然也会模仿教师拿起手中之笔写下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如果班内形成了“你争我赶、勤于动笔、互相竞争”的写作好风气,那么作文教学成功之时为期不远。如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习作任务“写读后感”,是学生写作时比较害怕的题材,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开展阅读活动,并亲自“下水”写作,将自己的范文展示在班级中,明确写作格式,学生便能模仿教师的范文,降低写作难度,同时在教师的激励下激发阅读与写作的兴趣。
3.教师的写作经历是学生写作动力的“燃料”
事实证明,教师爱写作、善写作,平时能看看书、动动笔,其所教出来的学生写作水平不会差到哪里去。教育界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典型事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苏州市吴江区的特级教师管建刚老师,自己就是教育界中一位公认的写作高手,近几年已连续出版了好几十本个人专著,每年的写作量达到百万字之多,因此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了自己班上的学生,学生视他为榜样、为楷模,纷纷效仿,产生了表达欲望,勤于练笔。由此,他班里的学生的写作水平飞速提升,创下了一年内发表几百篇学生习作的惊人纪录。管老师写作示范的奇迹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动机与能量,师生共同演绎了一个个关于作文的生动神话。笔者也长期坚持笔耕,常在杂志、报纸以及公众号上发表文章,有时学生看到了会拿到班级里与大家分享,大家很兴奋,也很羡慕,教师的威望也在无形之中提升,在学生心中埋下了一颗向教师学习写作的奇妙种子。[参考文献]
[1]洪宗礼.写作教学要有序、善引、求活[N].中国教育报,2008-02-10(6).
[2]张玉新.前提是提高教师写作修养[N].中国教育报,2008-03-06(4).
[3]叶圣陶.怎样写作[M].北京:中华书局,200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