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端午习俗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呈现
2023-08-10郭伟宁
□郭伟宁
传统美食
南方各地端午吃粽子,据说是由糯米投江喂食鱼鳖以免伤害屈原遗体演化而来。同样的食材,结合鲁山当地丰富的槲叶资源,在鲁山演变出端午吃槲坠的习俗。鲁山槲坠具有独特地方风味,是端午节的必备食品。包槲坠要用槲叶。槲叶就是槲树的叶子。端午节前后,人们成群结队去山区打槲叶,城乡各地集市地摊上也有不少槲叶售卖。包槲坠要选体大、新鲜的槲叶,裹以糯米、红枣、花生等。包好的槲坠外形不同于粽子,而是呈圆柱状,入锅加水没过槲坠,文火煮熟。同南方的粽子口味有所不同,鲁山槲坠只放天然的食材,不加食盐、香料、砂糖等佐料,米香、槲叶清香味融为一体,因此最大程度上保留了食材天然的清香。鲁山的槲叶是天然的防腐剂,煮熟的槲坠放在煮时的原液中,可存放很长时间不变质。
传统技艺
香囊制作技艺
香囊制作在鲁山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端午前夕,家家户户制作香囊。人们把朱砂、雄黄、艾草等研成粉末,用不同颜色的布料缝制,香囊下边还缀上红、绿、黄、青、蓝、紫等各种颜色的线穗,香囊和线穗之间用麦秆穿上,上边用五彩线系住,成为精美的工艺品。
香囊的种类很多,有“搬脚娃娃”“平安锁”“狮子滚绣球”“驱五毒”“布老虎”,还有象征年年有余的“莲花金鱼香囊”,象征幸福生活的“郁金香香囊”,象征福禄安康的“葫芦香囊”等,还有一种特色的小香布袋叫“茉荷莉”,这种茉荷莉香布袋大小和扣子差不多,也是人人佩戴。茉荷莉特指山楂,戴在身上寓意着消食健胃、活血化瘀。在端午节的早上,人们把香囊戴在胸前,辟邪驱瘟,祛病除恶,祈愿祝福。旧时鲁山端午前夕,中药铺都要施舍香料。如今,也有不少药铺将适量香料搭配好售卖,颇受人们欢迎。
香囊
布老虎制作技艺
布老虎是一种极具乡土气息的民间手工艺品,既有实用价值,也有观赏价值,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鲁山的布老虎技艺从明代流传至今,其作品以布老虎为主,早期作品多作为儿童的玩具和枕头,现在大多用作工艺品和装饰品。人们认为虎具有驱灾辟邪和健康、强壮、勇敢的意象,因而布老虎又成了吉祥物。
端午节前后,瘴气开始盛行,毒虫之类也开始作祟。人们祈愿孩子们都能平安度夏,于是民间盛行给儿童做布老虎,作为他们的守护神。尤其是怀抱中的婴儿和蹒跚学步的孩童,除了要在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上一个“王”字之外,更要穿上虎头靴,也就有了护身符,能吞噬鬼魅,驱邪避灾,为孩子壮胆,保护孩子健康安宁。鲁山民谣说:“摸摸虎头,吃穿不愁。摸摸虎嘴,驱邪避鬼。摸摸虎身,步步高升。摸摸虎背,荣华富贵。摸摸虎尾,十全十美。”
大槽油制作技艺
大槽油制作技艺是一种古老的楔式榨法取油,用料讲究、工序繁杂,每一道工序都融入了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和独特的匠心技巧,20 世纪80 年代之前,为鲁山城乡所习见。随着榨油工业化发展,古老的大槽油制作技艺逐渐走向式微。如今,该项技艺在张官营镇楝树村有完整保留。
古法榨取的大槽油味道纯正,富含营养,食用安全。端午节这天,鲁山习俗,用棉花蘸上大槽油,在小孩子的鼻孔、耳朵处抹擦,以驱毒辟邪。包槲坠的时候,在米里边滴几滴大槽油,煮出来的槲坠格外香甜。炸油馍用大槽油,可以香飘几里地。大槽油也成了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调味品。或涂抹小儿,或制作食品,大抵都与端午祛避五毒、祭祀怀念屈原有关。
鲁山花瓷制作技艺
鲁山花瓷是中国最早的高温窑变釉瓷,有1400 多年历史。厚润美满、古气盎然,渲染着张力和亢奋,追求奔放和激荡,被视为中华陶瓷的瑰宝。
端午节祭祀屈原,以酒献爵祭奠,自然少不了酒器。鲁山花瓷在千百年烧制传承过程中,也派生出诸多体现祭祀屈原的艺术作品。鲁山花瓷酒具《屈原问天》,分酒器以屈原问天为型,器宇轩昂,潇洒挺拔,以显君子风尚,卓然不群。它源自唐代段店窑贡品花浇,玉壶光转,体味美学之韵和尚意之风。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中的歌谣包括儿歌、童谣,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它多以风土人情为主题,具有民族地域特色,最贴近生活,最能直接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意志愿望,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数千年来,鲁山民间流传着诸多民歌民谣。作为一种最朴素、最原生态的民间文学形式,民歌民谣自然少不了对端午节和对屈原的关注。
大多民歌民谣都湮灭在岁月的长河中,但也有部分民谣得以流传保存。在鲁山张官营镇犨邑故地,就流传着纪念屈原的民歌民谣。例如袁占才搜集的《端午谣》:五月里,午端阳,清早起来上北岗。竹叶儿青,猫眼儿黄,艾蒿插到门两旁。五月里,午端阳,一头扎到青水塘。包槲坠,撒冰糖,香布袋挂到脖子上。五月里,午端阳,屈爷庙里上炷香。鞠个躬,磕个头,俺孩儿中个状元郎。五月里,午端阳,家家户户收麦忙。炸油馍,软又香,瞧瞧俺的丈母娘。五月里,午端阳,人人脸上喜洋洋。煮鸡蛋,蒸大蒜,幸福生活万年长。
民间还一直流传着一首纪念屈原大夫的歌谣:天天想,夜夜盼。天天想,夜夜盼。五月五,拜屈原,挂香囊,点雄黄,手脚配上五色线。扎槲坠,包粽子,还煮大蒜和鸡蛋。拿到犨河敬屈原,屈原敬得喜欢欢。一年四季保平安,保平安。
在张官营镇前城村、杨孙庄村,端午节这天,老百姓自发组织纪念屈原的活动,炸油馍、包槲坠、做香囊的同时,还把祖辈流传的民歌民谣配以音乐,编排成富有乡土气息的舞蹈,唱起歌谣,扭起秧歌,歌舞结合,生动传神,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对屈原的纪念。
传统美术
陈子豪剪纸撕纸
端午习俗在剪纸艺术中也有体现。端午节的时候,鲁山剪纸能手,单靠一把剪刀一张纸,就能创作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祈福。陈子豪剪纸撕纸于2017 年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陈子豪被艺术界誉为“中原神剪”,他开创了剪纸撕纸艺术,巧妙运用“叠”与“撕”的技法完成作品。手撕作品因厚重、粗犷、古朴,受到了大家的欢迎。陈子豪创作的《屈原文化在鲁山》就是把手撕字和剪纸结合起来,字是撕出来的,人物头像是剪出来的。专家夸赞说,不使用任何创作工具就可以完成一幅完整的撕纸书法作品,这在以往是没有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手工”造。
在张官营镇杨孙庄村,有一棵千年古柏,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枝干遒劲,一树多品种,而且从不同的角度看形态各异,当地老百姓称之为“柏王爷”。端午节,当地人们都要到柏树前祭拜,祈求屈原福佑犨邑人民。陈子豪按照柏树的形象剪出《龙腾虎跃狮子舞》《麒麟进贡》《狮子过天桥》等,表达人们对屈原的敬仰和纪念。
王忠富泥塑
王忠富自幼在农村长大,对泥土慈母般的厚爱体味深刻,对农民充满诗情画意的劳作观察细微。王忠富的泥塑作品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创意精美,造型夸张,出神入化,独具灵性,王忠富被誉为“中原泥人”。王忠富泥塑作品题材多为反映农民劳动生活的场景,既是写意,又是“漫塑”。端午节,王忠富到庙会观察生活,创作出了纪念屈原的泥塑作品《驱五毒》《赛龙舟》等,创作的《看大戏》《赶集》《下棋》等作品,反映人民的幸福生活,作品深受老百姓喜爱。
曲艺
鼓儿词
稀有曲种鼓儿词源于犁铧大鼓。犁铧大鼓始于东汉初年,盛于唐宋元明清。鼓子词是北宋乐曲体说唱门类中较早流行的一个品种,因用单支曲牌反复咏唱,并以小鼓伴奏而得名。鼓儿词就是在鼓子词及元明时期词话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一直流传至今。鼓儿词的种类有豫西大鼓、河洛大鼓、梅花大鼓等。
目前,在豫西南地区的平顶山、南阳一带流传的是豫西大鼓。豫西大鼓有两种,一种叫鼓碰弦,即一个弦子、一个鼓、一个钢板,配的是三弦和曲胡,现在已经没有人再唱;另一种叫鼓儿词,就是一个鼓、两个钢板,构成鼓和词的说唱艺术。鼓儿词由一人演唱,左手夹钢板,相互碰击,以示节拍,右手击鼓伴奏。因唱词尾声多带鼻音“哼”音,故又叫“鼓儿哼”。鼓儿词的唱词多用七字句和十字句,句式灵活,形式活泼,可唱长篇大书,也可唱段子戏,随地可演,所以颇受群众特别是农民的欢迎。
王忠富泥塑
鼓儿词
端午节,鼓儿词是传统表演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冯国演唱《屈原庙与鲁山风俗唱段》:唱的是五月端午这一天,男女老少敬屈原。鲁山有座屈原庙,建在犨城奉先贤。不少专家来考证,学术权威共参言。犨城屈原庙建最早,理论出于《延笃传》。犨城有个穷书生,名叫延笃不一般。自幼聪明过人处,十天就能背《左传》。延笃学业有所成,一举成名举孝廉。做了平阳侯相爷,拜为议郎做了官。继而又任京兆尹,政用宽仁执法严。体察民情政通和,有口皆碑人夸赞。再后来辞了职,回归故里把学问研。永康元年不幸逝,四邻八乡来吊唁。绘制图像在屈原庙,这说明,屈原庙最迟在东汉前。庙堂又称始祖庙,建庙目的敬祖先。屈原故里是鲁山。说屈原来颂屈原,屈原的名字天下传。屈原本是战国人,才能出众不一般。著名爱国大诗人,写下《离骚》《天问》不朽篇。官至“左徒”掌内政,内外大事政绩显。主张联齐抗秦寇,遭到排挤和诬陷。怀王把他放逐到汉北,疏远屈原听谗言。楚怀王被骗死异国,屈原气愤到极端。屈原遭到迫害放逐地更偏。屈原在长期的流放跋涉中,精神受到极大打击和摧残。公元278 年,楚国都城被秦兵来攻陷。眼看国破家又亡,忧心如焚走极端。抱石自沉汨罗江,正是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鲁山不仅有最早的屈原庙,端午节习俗大都与屈原有关联。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家家户户用粽子保护屈原老先贤。鲁山风味有槲坠,清香扑鼻纯天然。端午节前挂艾蒿,驱逐蚊蝇吊屈原。端午节时佩长命缕,避灾除病保平安。男女儿童戴香包,中草药配上五色线。五月初五屈原故,躲避五毒成习惯。五月五日采杂药,可治百病人心安。还要饮用雄黄酒,涂抹小儿驱毒卵。采茶是农村老风俗,清凉好喝人康健。由于屈原投江尽,端午节沐浴更普遍。有的跑到河流洗,有的使用草药来浴浣。怀念旧人图大业,创建文明进步新鲁山。
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俗称“说书”“坠子书”“简板书”,源于河南,是由流行在河南与安徽的道情、莺歌儿柳结合形成的大众曲艺形式,有100 多年的历史。
河南坠子传承人乔双锁是全国“群星奖”获得者,他演唱的河南坠子影响了几代人,茶余饭后,农村的大街小巷,都可以听到乔双锁的河南坠子。乔双锁在传承河南坠子传统曲目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将大量鲁山地方历史文化写成段子,广为传唱。端午节,老师们拉起坠胡,打起简板,一曲《屈原文化在鲁山》唱遍各个乡镇:轻打简板慢拉弦,唱一唱屈原文化在鲁山。屈原是颛顼苗裔为贵族,祖地高阳就在咱们平顶山。屈原的祖庭故里在犨城,物华天宝历代出英贤。屈原是世界级的文化大腕,铮铮铁骨人称赞。他远在朝中为大夫,中正方直雄才大略不简单。作为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树典范。开创了香草美人楚辞体,称“风骚”与《诗经》《国风》堪比肩。长叹息民生多艰难,他泣血诗章《离骚》篇。遭谗言被放在汉水北,没有改一片赤胆与忠肝。曾在咱犨城留下多少足印,与鲁山有着不解之缘。五月五含恨投水死,得噩耗犨城民众哭连天。后人塑像烧香把屈原来祭祀,让他的爱国精神代代传。建造了中国最早的屈原庙,这史证就记在《后汉书•延笃传》里边。这延笃博通经史爱民如子,到后来遭遇了党锢之祸被罢官。延笃他永康元年乘鹤去,乡邻们把他的画像挂到屈原庙里边。为什么延笃像得以挂到屈原庙,只因为二人的品行成就不平凡。宦海沉浮同沦落,乡里人把他们二人一同来纪念。时光如梭千年过,屈原庙修葺如新好庄严。5000 年历史光华灿,鲁山的文化元素数不完。有刘累墨子元结和牛皋,有红色绿色军事佛教姓氏民俗样样全,七品琴师有善政,牛郎织女结情缘。丝绸花瓷成供品,山川秀丽美名传。屈原之寺碑是新发现,又把咱鲁山的文化资源添。县委政府立足县情谋划远,建立生态文化美丽富强新鲁山。连年把屈原文化名片精心来打造,迎来了专家学者文化大腕到鲁山。围绕着屈原和犨城文化做研讨,又竖立了屈原雕像在村中间。国字号文化品牌金光闪,中国屈原文化传承基地是国家民协颁。举办了我们的节日端午节,屈原文化深入人心又把那亮点添。谋划着发展生态文化游,乡村振兴一村一品谋新篇。今日里把屈原文化来弘扬,待来日,喜看那古城巨变换新颜。
民俗
自古至今,平顶山地区,尤其是犨河两岸民间文艺活动长盛不衰。每逢春节等重大节日、古老庙会,尤其是端午节,人们会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纪念屈原,祈福幸福美好的生活。
扭秧歌
端午这天,犨邑故地的老百姓们扭秧歌、打腰鼓、舞花棍,踩高跷,列队作舞于街道、广场。秧歌队表演者着彩衣,腰缚红绸带,随鼓乐节奏舞蹈。舞步洒脱多姿;花棍舞表演者各持彩棍一根。彩棍两端串小铜钱,缚红缨。表演时,花棍随舞步磕肩、磕膝、磕掌、磕足,变换各种动作,铜钱亦随之哗哗作响;腰鼓舞表演者着彩衣,头扎白毛巾,腰系长圆形皮鼓,手持鼓槌,边舞边于身前身后双手有节奏地击鼓,不时变换舞步和队形。
踩高跷
踩高跷俗称“走高跷”,鲁山当地也称“走故事”,亦可称“走高腿”,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中国传统节日、庙会等演出,是端午节群众文体表演的精彩项目。紧邻犨河的白杜孙村高跷尤其亮眼。作为犨滨古老传统民间文艺,白杜孙村高跷可以追溯到清朝中期,200 多年间,活跃在北渡街、黄楝树,舞阳北舞渡、叶县廉村等地。端午时节正值酷暑,各种毒虫争相而至,古代医疗条件落后,炎热天气还容易引起疫情,故端午还有驱五毒的习俗。白杜孙村高跷驱五毒表演经久不衰。端午节这天,白杜孙村高跷队组织传统的“驱五毒”表演。饰演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五毒”5人,穿上带有“五毒”造型的服饰。猎人射手1 人,村民若干人,着民间猎人服装,手拿弓箭、大蒜、香囊、雄黄酒。数名村民上场欢庆端午节,铜器渲染营造祥和欢庆的气氛。随着急促的铜器响起,“五毒”张牙舞爪出场,打破欢庆端午气氛。“五毒”分别模仿各自角色,进行形体表演恐吓村民。五毒和众村民打斗,村民被“五毒”吓跑。“五毒”得意扬扬。此时猎人手拿弓箭,村民手拿雄黄酒、艾草、香囊、农具等出场,与“五毒”搏斗,最终“五毒”被村民成功驱赶。其他村民拿槲坠、大蒜、油条上场,全体村民恢复欢庆端午节的场面。
端午习俗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融入,丰富了人们节日文化生活。端午传统节日的群众性,也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厚重土壤。新时期,鲁山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弘扬。作为复兴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载体,鲁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同鲁山端午习俗等传统节日文化相得益彰,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人文魅力。
踩高跷